12月9日下午,第五屆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學術之星」會評答辯會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圖書信息樓8號樓報告廳舉行。本次答辯會由上海交通大學學生工作指導委員會和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院主辦,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會承辦。校黨委常委、副校長徐學敏、研究生院院長王亞光、研究生院副院長歸琳、學生處副處長龔強等21名評審嘉賓以及24位「學術之星」候選人參加了本次會評答辯會。
活動回顧
徐學敏在致辭中向入圍答辯的同學們表示祝賀,同時向參與本屆學術之星的專家評委表示感謝。她鼓勵在座同學要砥礪奮鬥、堅持初心,勇於承擔時代使命;她強調交大研究生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力,結合國家重大需求,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她指出科研之路向來不是順利的,希望同學們能沉下心來,甘坐「冷板凳」,踏踏實實地幹出一番成就。
龔強介紹了「學術之星」評審活動往屆的開展情況。他指出「學術之星」已經成為了我校的一項重要品牌,一項權威評選,並介紹了往屆「學術之星」的畢業去向,本屆報名以及評選流程。今年的評選活動與10月初啟動,累計收到報名材料96份,經過專家通訊評審,專家會議評審確定了24位候選人進入了本次會評答辯環節。
歸琳向大家詳細地介紹了答辯會評審規則。24位候選人按照抽籤順序依次上臺答辯並回答評委的提問。專家評委將綜合考察候選人的申報材料與現場答辯情況,從學術成果綜評,學術成果創新性,代表作學術水平三個方面進行打分,總分10分,最終根據得分高低進行排序,評選出10名「學術之星」以及10名「學術之星」提名獎。
「學術之星」獲獎名單
「學術之星」提名獲獎名單
候選人風採
(以下按答辯順序排列)
李偉建
醫學院外科學專業2019 級博士研究生,師從翟博教授、劉穎斌教授。碩士和博士期間發表高水平論文7 篇,其中以第一和共同第一作者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Theranostics 、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 國際期刊發表論文3 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上海市科委項目等多個項目。獲得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上海交通大學醫工(理)交叉研究生學術論壇暨「博極醫源」研究生學術論壇「學術報告三等獎」等榮譽。
吳天昊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2016 級直博生,師從韓禮元教授,楊旭東教授,博士期間共發表高水平論文17 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Energy、Material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等材料科學領域期刊上發表論文6 篇(3 篇入選ESI 高被引論文),他引400 餘次。曾獲得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金屬基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特等獎學金,併入選日本國立物質材料研究機構(NIMS)海外交換生資助計劃。
趙林川
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專業2019 級博士生,師從張文明教授。主要從事能量採集動力學設計理論與自供能傳感技術的研究。2016 年保送至上海交通大學碩博連讀,期間獲得2020 年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研究生「學術之星」,2020 年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能量採集技術委員會「最佳論文榮譽獎」,2020 年上海交大-浙江大學聯辦礪遠學術論壇優秀報告獎,兩次研究生國家獎學金(2018 年碩士、2020 年博士),2020 年唐立新獎學金,2019 年豐田紡織一等獎學金。
王慶虎
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2019 級博士研究生,師從王德禹教授,主要針對複雜極端載荷下船體結構極限強度及其畸變模型相似原理進行理論、數值和試驗研究。博士入學以來(2019-2020)以第一作者發表5 篇校A 檔高水平論文(全部為一區TOP、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頂級期刊)。研究成果被應用於我國重點行業設備研製。2019-2020 學年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博士生綜合測評成績排名第一,獲得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
郭俊聰
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應用經濟學專業2016 級碩博連讀生,師從瞿茜副教授。博士期間發表高水平論文3 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Regional Science & Urban Economics 和Economics Letters發表論文各1 篇,以第二作者在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 發表論文1 篇。目前在審和在投的工作論文4 篇。曾於2018 年和2020 年兩次獲得國家獎學金;於2019 年8 月至2020年7 月獲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前往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訪學;2017 年6 月以來參加國際會議4 次、國內會議近10 次並做論文報告。
姜豪傑
醫學院基礎醫學專業2018 級博士生,師從劉俊嶺教授。博士期間發表高水平論文四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Circulation(影響因子23.603)以及Blood(影響因子17.543)等國際頂尖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兩篇,一作論文影響因子累計達40 分。曾獲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研究生學業獎學金一等獎、上海交通大學三好學生。
闞銀輝
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工程熱物理所2017 級博士生,師從趙長穎教授。從事微納光/熱器件、近場熱輻射等方向研究。在AdvancedMaterials、ACS Photonics、Phys. Rev. Appl.、Phys. Rev. B、Opt. Lett.等國際權威期刊以第一作者發表高水平論文7 篇(均為TOP 期刊或JCR 一區),發表EI 論文2 篇,申報發明專利3 項。研究工作被Nature Reviews Physics 以Research Highlight專欄亮點報導。曾獲上海交大機動學院學術之星,博士生國家獎學金、KERN-LIEBERS 一等獎、SMC 高田一等獎、2020 礪遠學術講壇「最佳報告」、CSS-EEST19 「Outstanding Paperaward」等。受邀擔任JQSRT 等多個國際期刊審稿人。
孟巖
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2016 級直博生,師從朱浩瑾教授。博士期間發表論文13 篇,其中以第一作者發表6 篇,包括CCF-A 類/交大高水平-A 類期刊會議IEEE WCM,IEEE TDSC,IEEE TMC與ACM CCS 2018。論文引用量為253 次,併入選密西根大學、UIUC 等大學的課程推薦論文。參加CCS 2016,CCS 2018,MobiHoc 2018,INFOCOM 2020 等多場學術會議。擔任IEEE TIFS(A 類)、IEEE IoT Journal(一區)等國際頂級期刊的正式審稿人,併入選信息安全領域最權威會議Oakland 2021 的正式學生審稿人(大陸地區僅2 人)。
代雨婷
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生物學專業2016 級直博生,師從陳竺院士,陳賽娟院士,黃金豔研究員,研究方向為白血病生物信息學。博士研究生期間共發表高水平論文11 篇,其中以共同第一作者在Cancer Cell(IF=26.6)、PNAS(IF=9.4,2 篇)、Advanced Science(IF=15.8)、Frontiersof Medicine(IF=3.4)雜誌發表論文5 篇,以共同作者在PNAS、Haematologica 等雜誌發表論文6 篇,總影響因子超過100。曾獲得研究生國家獎學金,三好學生,上海市優秀志願者等多項榮譽。擔任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IF=8.9)期刊審稿人。
馬豔玲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17 級博士生,師從鄔劍波教授,鄧濤教授及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楊宏教授。博士期間共發表高水平論文21 篇(10 篇IF>10),被引400 餘次,谷歌學術h 因子11。以第一作者在Advanced Materials,Nano Energy,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等國際期刊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6 篇;公開發明專利4項;入選第九屆新加坡全球青年科學家峰會;入選國家公派留學聯合培養博士項目;曾獲國家獎學金、金屬基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特等獎學金、「平野」國際交流基金、第九屆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全國三等獎等。
曹敬
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專業2019 級博士生,上海交通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聯授博士,師從錢昆教授(SJTU),張勇教授(NUS)。共發表高水平論文4 篇,累計影響因子超過50,其中以第一作者在國際頂尖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影響因子27.398)上發表學術論文1 篇。同時,以第一作者發表會議論文一篇(EI 收錄),並獲得兩項國家發明專利。曾獲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多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並進行口頭報告。
Muhammad Riaz Ahmad
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專業2017級博士研究生,師從陳兵研究員。博士期間在導師三項國家自然基金項目資助下開展研究工作,共發表高水平論文28 篇, 其中以第一作者在Composites Part B(7.635),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7.246)Energy and Buildings(4.867),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6.551)等中科院I 區行業Top 期刊發表論文13 篇,2 篇入選高被引論文,總論文影響引子超140。曾獲船建學院優博培育基金(目前為止唯一外國留學生),入選2020 年中國政府傑出留學生稱號提名,2020年度上海交通大學「青春足跡」獎章。
許俊松
化學化工學院高分子專業2017 級直博生,師從張帆教授和馮新亮教授。博士期間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IF=12.121)、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IF=12.959)、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IF=14.612)等化學及材料頂級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5 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上發表研究論文2 篇(其中一篇被選為VIP 文章);以第一發明人申請發明專利2 項,第二發明人申請發明專利1 項;擔任化學化工學院大學生創新項目評委;入選2020 年國家留學基金委公派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項目(麥吉爾大學),入選2021 年新加坡國際青年科學家峰會等。
李秭瀧
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專業2016 級直博生,師從呂興才教授,研究方向為內燃機先進燃燒模式。博士期間發表高水平論文23 篇,其中一作7 篇,二作8 篇;會議論文2 篇;發明專利3 項。以第一作者在中科院分區一區Applied Energy(影響因子8.848),Fuel(影響因子5.578)等期刊上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5 篇,一作總影響因子36。曾獲得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和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學術之星」。
王鵬
物理與天文學院物理學專業2017 級博士研究生,師從葉芳偉教授,研究方向為非線性光學和微納光子學與器件。博士期間以第一(共一)作者身份分別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影響因子42,A++)和Nature photonics(影響因子31.5,A++)發表論文各一篇。獲得上海交通大學2020 年研究生國家獎學金、2019 年學生年度人物提名獎等。
張旭
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生物學專業2017 級博士生,師從梁婉琪研究員,博士期間研究方向是花粉萌發孔發育相關基因的研究,2020 年以共同第一作者(排一)在植物學頂級期刊Nature Plants (影響因子:13.25)發表論文一篇。2019 年授權專利一項,在2019 全國植物生物學大會中獲得了優秀牆報榮譽。2020 年獲得博士生國家獎學金以及上海交通大學三好學生;入選第九屆新加坡全球青年科學家峰會;受邀參加復旦大學博士生學術論壇報告,獲得優秀報告二等獎。
劉敏
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生物學專業2016 級直博生,師從高維強教授。博士期間共發表高水平論文3 篇,累計影響因子29.1,其中以第一作者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影響因子:12.12)發表高水平論文1 篇,以共同作者分別在Oncogene(影響因子:7.971)和Molecular Therapy(影響因子:8.986)等國際期刊發表高水平論文各1 篇;擁有發明專利1 項;在SJTU-USYDResearch Conversazione for Translational Medicine 會議上進行過科研成果Poster 展示;入選第九屆新加坡全球青年科學家峰會。曾獲得兩次校友獎學金,國家獎學金等榮譽。
範思思
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儀器科學與技術專業2017 級博士研究生,師從宋傑特別研究員。已發表高水平論文24 篇,其中第一作者及共同第一作者7 篇,一作高水平論文影響因子累計73,獲得2項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博士期間以第一作者及共同一作身份在國際權威期刊J. Am. Chem.Soc. (獨立第一作者,1 篇),Angew. Chem. Int. Ed.(第一作者(共一,排名第一),1篇;共同第一作者(排名第三),1 篇),Small(第一作者(共一,排名第一),1 篇)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4 篇,同時在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發表EI 論文1 篇(獨立第一作者)。曾獲碩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和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山東省優秀畢業生、山東省優秀學生幹部、交大三好學生、交大電院優秀黨員等榮譽。
楊佩星
數學科學學院數學專業2015 級碩博貫通研究生,師從於江教授。已發表高水平論文三篇,其中在本方向Top 期刊《Journal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中科院2 區Top,JCR1 區,IF:2.192)上以一作和共同一作各發表一篇, 目前還有一篇( 一作) 在審, 在國際核心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furcation and Chaos》(中科院2 區,JCR1 區,IF:2.469)上發表論文一篇(一作)。獲得博士生國家獎學金,中電萊斯獎學金等。通過Erasmus+歐盟項目以及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的項目去法國索邦大學Laboratoire Jacques-Louis Lions 實驗室訪問兩次。
高一釗
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車輛工程專業2016 級碩博連讀生,師從張希教授。以第一作者發表或錄用高水平論文8 篇(含中科院1 區論文4 篇),一作國際EI 會議論文3 篇,申請專利4 項。曾獲得博士國家獎學金, 唐立新獎學金等榮譽稱號10 項;獲得上海交大礪遠學術講壇最佳報告1次,優秀報告2 次;入選國家留學基金委聯培博士(馬裡蘭大學帕克分校);參與國內外學術會議10 餘次,受邀擔任2018 世界智能網聯電動汽車大會(ICEIV,墨爾本)分會場主席,是大會有史以來最年輕分會場主席等。
田琳
教育學院公共管理專業2016 級博士研究生,師從劉念才教授,研究方向為世界一流大學與全球共同利益、人文社科類一流學科國際水平評價等。博士期間參與4 項重大課題並以第一作者在中、英文學刊和著作中發表論文12 篇。曾獲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上海交大2020 屆優秀畢業生、上海交大三好學生、上海交大WCU 獎學金等榮譽,入選國家留學基金委公派研究生項目。擔任教育學頂刊Higher Education審稿人。
路禮軍
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2018 級博士生,師從楊斌老師,共發表高水平論文12 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Nano Energy ( 影響因子16.602 , 兩篇),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影響因子10.652),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影響因子8.758)等國際頂尖期刊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7 篇(5 篇中科院一區),一作論文影響因子總和大於62,單篇最高被引超過50 次。曾獲得國家獎學金(兩次),上海交通大學電科十四所國睿獎學金,碩士畢業論文被評為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
許嘉興
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2015 級直博生,師從李廷賢副教授。主要從事吸附式空氣取水、電池熱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博士期間發表高水平論文11 篇(中科院一區9 篇,二區2 篇)。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ngew.Chem.-Int.Ed.(影響因子12.959)、ACS Central Science(封面論文,影響因子12.685)等能源化學類頂級期刊發表高水平論文4 篇,二作高水平論文2 篇,一作EI 封面論文2 篇,一作會議論文3 篇,授權發明專利6 項。曾獲豐田紡織一等獎學金、太倉獎學金等。獲評2020 年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研究生「學術之星」榮譽稱號。
牛超越
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2017 級直博生,師從吳帆教授(主)和陳貴海教授。目前以獨立一作在CCF A 類國際期刊/會議上發表論文9 篇;受邀在CCF 旗艦刊物《中國計算機學會通訊》上發表專題論文1 篇;在期刊Elsevier JNCA 上發表論文1篇。以二作在CCF A 類和交大A 類國際期刊/會議上發表論文3 篇。已申請4 份發明專利。曾獲得兩次國家獎學金、楊元慶優秀博士生獎學金(排名第一)、Elsevier JNCA 傑出審稿人、優秀學士學位論文。
評委點評
學術之星候選人、評委專家、組委會老師及同學合影
砥礪奮鬥新時代,奏響屬於交大人的時代強音!祝賀各位學術大神!獲獎名單(含提名獎)將進行為期一周的校內公示,公示期滿無異議後正式公布。此後,還將舉行「學術之星」人物專訪和「學術之星」分享會等活動,向同學們傳遞和推廣學術精神,引導更多的同學成為「學在交大」的參與者和踐行者。
來源:學生工作指導委員會 研究生會
原標題:《更高處見!交大第五屆研究生「學術之星」答辯會圓滿落幕!》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