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件差點被毀的國寶:一件被村民當水瓢用,一件被學校當上課鈴用

2021-02-25 歷史館

唐代的詩人韓愈曾在他的《馬說》中寫道:「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然而,可惜的是「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造成了千裡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最終只能是「不以千裡稱也」。其實,不論是千裡馬還是人或是其他的物件,遇不到賞識的人,「金子」就很難發光。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擁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在這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誕生的稀世珍寶可以說是不計其數。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的考古學家們已經挖掘出了很多,放置於國家的博物館,供人們觀賞,但是仍然有很多的文物,隨著朝代的更替和時間的推移,被深埋於地下,還未被人找到。更有甚者,很多的稀世珍寶,被一些偏遠農村的老人們,當做餵豬的大碗,當做醃鹹菜的大缸,放在院子裡,風吹日曬。

國寶命運一波三折,險被拋棄

基於這種認識,新中國成立之後,很多的考古學家或者是文物販子,就會去各種偏遠的農戶家中,跟他們打交道,然後順便看看家中是不是有值錢的文物。甚至有的壞心的文物販子,會欺騙那些農戶,假裝文物是普通的物件,低價買進,最後到文物拍賣會上去高價賣出,以此來獲取差價。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在福建的一個偏遠山區,村民在田裡勞作的時候,無意中挖到了一個銅器,這個銅器造型奇特,長得像是一個象頭,除了能當作水瓢用,別的也沒有什麼別的用處。於是這個農戶就將這個造型奇特的「水瓢」扔在了一邊,並沒有當回事,就回家去了。

後來,村裡的一個老伯正好途經此地,看到了這個「水瓢」,覺得它雖然長得有點奇怪,身上還滿是泥土和青苔,很是遭人嫌棄,但是想到家裡正好缺一個水瓢,於是把這個髒兮兮的「水瓢」給拿回家了。回家之後把「水瓢」上的泥土清洗乾淨,然後又將銅鏽和青苔打磨乾淨,就真正地當作水瓢用了起來,這一用就是十多年。

在政府進行文物普查時,有一個專家來到了老伯的家中,老伯拿著這個水瓢給專家們打水喝,專家們看見「水瓢」後,直接怔住了。專家仔細一看,這個「水瓢」保存的非常的完整,全身留有銅綠,感覺肯定不普通,有可能是一件價值連城的青銅器。

於是,專家們連水都顧不得喝,在徵得老伯的同意之後,直接將這個「水瓢」帶回研究所進行研究。結果誰都沒有想到,這個從土裡挖出來,遭人嫌棄,被老伯用來舀水長達十年之久的「水瓢」,竟然是一個兩千多年前的「熨鬥」。

據史書記載,早在西漢中期,熨鬥就作為一種家用器具在民間出現了。到了晉朝的時候,熨鬥就已經成為了民間必備的家用器具,幾乎人人都有,人們在「熨鬥」裡面灌上滾燙的熱水,然後,拿著尾端像象鼻子一樣的把手,來熨燙衣服。這樣的「熨鬥」燙出來的衣服非常平整,而這樣的工作原理也一直沿用至今。

這個老伯的「水瓢」直接將中國人發明使用熨鬥的時間推進到了兩千多年前,超過了西方的第一個熨鬥1900多年,使中國成為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和使用熨鬥的國家。據悉,這件在民間流落的青銅熨鬥的價值高達上億元,文化價值不可估量。

是金子總是會發光

無獨有偶,還有另外的一件國寶也是在無意之間發現的。事情也是發生在上個世紀的瀋陽。當時,因為鄉村的條件非常的簡陋,所以在落後的鄉村小學並沒有條件去安裝電鈴,所以,為了有一個固定的上下課時間,就靠著老師在規定的時間裡,敲擊一個鐵片來提醒上課下課。

有一次,一個專家在偏遠的農村考古時,途徑這所小學,正好聽見這所學校的下課鈴聲敲響了。專家聽到這個「鐵片」的聲音,非常的與眾不同,於是就走進學校,來到這個「鐵片」前細細觀摩。這個「鐵片」在此處也已經用了數十年,並沒有人發現它與其他的鐵片有什麼不同。

專家就是專家,他很快就發現了「鐵片」的與眾不同。他猜想這個「鐵片」是史書記載中的雲板。於是,他立即回去尋找了大量的文獻資料,然後對「鐵片」的年代做了詳細的檢查,發現這個「鐵片」就是自己「雲板」。

據清朝的史書記載,這個「雲板」是清朝努爾哈赤在位期間,軍事上的一個專門的報警裝置,在有外敵入侵的時候,就會有專門的人去敲擊這塊「雲板」,然後用作傳遞信息,相當於現在的「防空警報器」。

但是這個「雲板」使用的時間並不是很久,以至於在清朝的史書中記載的也不過是寥寥數語,出現的次數也並不是很多。在近代,有很多的考古專家都致力於研究這種「防空警報」裝置,但是並沒有人發現這所謂的「雲板」,甚至連類似的實物都沒有發現,就在專家們懷疑這種器具的真實性的時候,這個專家拿著這個鐵片出現在眾人面前。

消息一經傳出,舉國譁然,誰都沒有想到,這塊讓各位專家尋找了三十年之久的「雲板」,竟然被拿來當作上課下課打鈴專用的鐵片。現在,這塊「雲板」已經搖身一變成為了國家的一級文物,就被陳列在瀋陽的博物館,可以說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了。

兩件國寶,從水瓢到兩千過年前的熨鬥,從上課鈴到雲板,國寶的經歷可謂曲折,不管是多麼厲害的國寶都需要有一雙識貨的眼睛去發現他們。所以說,家裡老物件的朋友們,不管這物件是怎麼得來的,搞不好有一件稀世國寶也藏在家中。其實現在很多文物都著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不過隨著我國文物保護意識的提高,相信越來越多的文物能得到更妥善的安排。

註:本文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於網絡,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後臺留言通知我們,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並同時向您表示歉意                                      

相關焦點

  • 我國國寶的坎坷命運:古代熨鬥被當成「水瓢」、雲板被當成鈴鐺
    曾經就有兩件差點被毀的國寶:一件被村農當水瓢用,一件被學校當上課鈴用。被誤用的「水瓢」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福建的村民在工地裡幹活的時候,無意之中挖出了一件銅器。這個村莊位於福建的偏僻地區,各個方面都相對落後,村民的教育程度也都普遍較低,更何況這又是被打工的農民工發現了,他們哪能想到這件銅器可是國寶級別的文物呢。更加重要的是這個銅器上面滿是綠鏽,形狀長得極似「水瓢」,村民們就更加不當回事了,只是把它丟在一旁當作廢物了。
  • 歷史中最「憋屈」國寶:專家苦苦找尋,卻被老師當上課鈴敲了30年
    歷史中最「憋屈」國寶:專家苦苦找尋,卻被老師當上課鈴敲了30年現在是一個科技發達的社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時常會用到許多讓我們的日常起居更加便利的工具,例如熱水壺可以用來燒水,電子時鐘可以用來查對時間,汽車可以用來代步等等。
  • 一件還是兩件?不如假兩件吧,一件衣服兩種時尚
    正處在夏季的交叉之際,想要穿出與眾不同就假兩件吧,一件衣服穿出兩件的時尚,不想搭配直接套上就出門,也是懶寶寶們的福音,就算是想偷懶也不會丟了時尚的!NO.01 韓版毛衣寬鬆印花雪紡袖甜美假二件針織連衣裙很甜美的假兩件連衣裙,寬鬆的版型適合大多數女生穿著。簡約舒適的圓領設計,很自然的貼合頸部曲線,優美又時尚。簡約優雅荷葉邊袖口,很好的修飾著手臂線條,彰顯著女性柔美氣質。
  • 聽,陪伴你好久的上課鈴下課鈴上新了~~
    聽,陪伴你好久的上課鈴下課鈴上新了~~ 2019-09-06 21: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由農民發現的三大國寶,每一件都價值連城,最後都上交給了專家
    在每個博物館裡都有著幾件「鎮館之寶」,而能被稱為「鎮館之寶」的文物,基本上都是國寶級別的。有意思的是,根據這些國寶級文物的出土介紹來看,大多數國寶都不是由考古專家發現的,而是由農民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的。比如今天要說的被農民發現的三大國寶,每一件都價值連城,最後都是上交到了專家手中,博物館才得以收藏。
  • 兩件稀世珍品現僅存一件,另一件的消亡令人扼腕痛惜
    以至於美國政府當初想用月球上帶回來的石頭換墓中二千多年不腐女屍的一根頭髮,周總理都沒同意,總理解釋:月球上的石頭我們遲早會自已得到,但頭髮他們卻永遠得不到!馬王堆漢墓群由三座墓葬組成,在一號墓中出土了二件素紗褝衣,一件重48克,另一件重49,素紗孔眼大,薄如蠶翼,透光面積大於75%,每平方米重僅12克,輕柔透亮。
  • 川沙用創意摁響學習「四史」上課鈴
    組建宣講團、打造黨建地圖、線上推出「微黨課」、線下創新「音樂黨課」……為開展「四史」學習教育,川沙新鎮利用鎮域內特色資源,用創意摁響了系列黨課的上課鈴。  最近,川沙新鎮的領導幹部、居村黨組織書記、青年黨員都在忙著備課。
  • 17件國寶,一件就值半個香港
    提梁上飾有菱形圖案罐身通體裝飾以鸚鵡為主體、周邊環繞折枝花,組成兩組均衡式圓形圖案鸚鵡展翅於花叢間,靈動心愛,維妙維肖,裝飾在提梁罐兩面,其他空白處以單株折枝點綴。銀罐上鏨刻的鸚鵡振翅欲飛,鮮活而豐滿,恰好與圓渾的外型,飽滿的團花相配,給人以富貴喜慶的認為。是迄今已知唐代銀罐中最大氣和精緻的一件。
  • 17件國寶,僅一件就值半個香港!
    宋·青釉提梁倒注瓷壺提梁上飾有菱形圖案罐身通體裝飾以鸚鵡為主體、周邊環繞折枝花,組成兩組均衡式圓形圖案鸚鵡展翅於花叢間,靈動心愛,維妙維肖,裝飾在提梁罐兩面,其他空白處以單株折枝點綴。銀罐上鏨刻的鸚鵡振翅欲飛,鮮活而豐滿,恰好與圓渾的外型,飽滿的團花相配,給人以富貴喜慶的認為。是迄今已知唐代銀罐中最大氣和精緻的一件。
  • 用一輩子做好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窮其一生,一心只做一件事,開始這件事可能是因為熱血與激情,而堅持這件事則需要足夠的耐力與信念。吳梅筠,用其一生的經歷向我們詮釋了什麼叫做堅持與奉獻,令人敬佩。  吳老說法醫學是冷門專業,如今,全社會都在追逐「熱門」,乍一聽冷門覺得新鮮。但是,國家要建設,社會要發展,各行各業都需要人才,有人在追逐熱門專業和行業,卻也有人默默選擇冷門學科與職業。
  • 【微學堂】17件國寶,每一件都價值連城!
    提梁上飾有菱形圖案罐身通體裝飾以鸚鵡為主體、周邊環繞折枝花,組成兩組均衡式圓形圖案鸚鵡展翅於花叢間,靈動心愛,維妙維肖,裝飾在提梁罐兩面,其他空白處以單株折枝點綴。銀罐上鏨刻的鸚鵡振翅欲飛,鮮活而豐滿,恰好與圓渾的外型,飽滿的團花相配,給人以富貴喜慶的認為。是迄今已知唐代銀罐中最大氣和精緻的一件。
  • 初中生已經完成了「羞恥」的三件事,尤其是後一件
    初中生已經完成了「最羞恥」的三件事,尤其是最後一件,看完了就沒臉見人了!初中生最可恥的三件事是什麼?尤其是最後一個,完成後我沒有面對面!1、上課時被老師點名批評,在初中的課堂上,每個人都會做一件事,因為在課堂上自己的課比較無聊,如果一旦分心,就很可能會被老師發現,一旦在全班同學面前批評自己,就很可能會讓自己感到慚愧,而此時憤怒了氣氛也會變得非常壓抑。
  • 長島第二實驗學校校園故事兩篇「最開心的一件事」
    水母網12月2日訊(通訊員 王豔麗)6.2   宋永正  升入中學後,發生了許許多多的事情,有傷心,有感動,也有開心,但是,最開心的就是那件事了。那是一個秋高氣爽,萬裡無雲,伴著一點點微風的下午,同學們帶著歡悅的心情來到了學校。老師要帶領同學們去離學校不遠的蔬菜大棚進行除草勞動。
  • 每周一星|趙威:用一年的時間,做一件終生難忘的事情
    2016年9月,大四的趙威懷著對支教的無限嚮往與熱情,報名了學校研究生支教團。經過層層選拔與考核,他以第一名的成績入選支教團,並擔任團長一職。在學院畢業典禮上,趙威作為學生代表發言,他說:「用一年的時間,做一件終生難忘的事情。一年的時間很短,記憶卻會很長,影響會更深。」
  • 山西一村民意外挖出「真龍」,專家趕來一研究:這是國寶
    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這個東西,就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一件器皿。因為它有著龍的外形,所以考古界給它起了一個十分貼切的名字,叫做龍形觥。正文1959年,我國山西省桃花者村發生了一件了不得的大事。一位村民在翻修自己房屋時,竟然挖出了一條「真龍」。
  • 上課鈴聲永遠「叮鈴鈴」?校園鈴聲悄悄變臉
    她是一所有著132年歷史的學校,創建於1888年,當時為匯文書院,是一所教會學校。1988年,改名為南京市金陵中學。學校老師張鳴回憶,1985年他剛來金中,那時候鈴聲以電鈴為主,偶爾也會有鐘聲。「在電鈴出現之前,我們學校是靠鐘樓的鐘聲。我80年代來的時候開始有電鈴,但是還經常用敲鐘的方式,比如一些考試。這個大鐘是美國底特律一家公司造的教堂鍾,從鐘樓建成以後一直懸掛在鐘樓上面。」
  • 剛出土時差點被扔掉!這件2500多年前的國寶為何像現代水杯?
    國家文物局曾在2002年,公布了首批64件禁止出國展覽的國寶級文物,它們要麼是厚重大氣的青銅器,要麼是具有重要歷史研究價值的陶器、帛畫、玉器等等。而其中有件國寶的畫風明顯不一樣,它的造型,在如今任何一家超市都能看到,和現代水杯幾乎一模一樣,這就是戰國水晶杯。
  • 太原千年古墓被盜,盜墓賊卻「有眼無珠」,扔下兩件國寶
    別說盜墓賊不都是那些身懷絕技之輩,其實大部分盜墓賊都只能算是半吊子水平,他們這些人一般都喜歡直接用炸藥來炸墓,而且偷盜的文物一般都是什麼金銀玉器之類的,像其他的什麼竹簡、帛書等是完全看不上的。
  • 英明神武的趙武靈王幹了兩件蠢事:一件坑了自己,一件坑了趙國
    趙武靈王剛一上線,就差點被斷網。公元前326年,他老爸趙肅候去世,魏、楚、秦、燕、齊等幾個老哥們居心叵測,不帶喪禮,而是各帶著上萬精兵來奔喪,氣得趙肅候差點從棺材裡跳出來,大喊:你們不講武德!趙武靈王雖然只有十五歲,但是沒有慫。
  • 不能一心二用,一次只能做一件事的4個星座
    1點星座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有人和我們說,上課要認真聽,搞學習,全神貫注是少不了的,做任何事情都需要集中精力,這樣才能成功,或許有些人天生就是可以一心二用,無論做什麼,手裡頭有幾件事也都能同時做好,而有些人經過後天的培養與歷練,也就只能做到聚精會神,再怎麼努力也做不了一心二用,他們的精力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