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我還是新聞系的大一新生,系裡洋溢著「無冕之王以天下為己任」的氛圍,大家湊錢買的《南風窗》《南方周末》《中國青年報》《參考消息》被翻得油膩不堪。我就是從教室閱報角裡見識了朱鎔基總理的獨特魅力。誰能知道,此後的人生就這樣一直被他感染和引領著。
1998 年:那是個熱血的年代
那一年是1998年,朱鎔基剛任總理不久,但是他抬棺上陣、無懼萬丈深淵、怒斥「豆腐渣」工程的個性,還有他刀刻一樣的臉,讓我對國家領導人有了新的認知。所以2001年當得知他題寫「不做假帳」傳遍大江南北的時候,我甚至覺得,他就該這樣寫,就像他曾給《焦點訪談》題寫「輿論監督、群眾喉舌、政府鏡鑑、改革尖兵」一樣,不這樣寫就不是朱鎔基了。
仗義執言,敢說真話,這給了新聞學子莫大的鼓舞,可以說,朱鎔基總理是我職業生涯第一導師。在後來多年的新聞工作中,我一直嚴肅地睜大眼睛,斟酌文字,調整鏡頭,盡全力反映事實真相。
但事實往往是「羅生門」,要弄清楚談何容易,需要堅定的信念。因為某句不太客觀的文字表述,我曾與合作的老記者吵過嘴。他認為我們寫的就是事實,但我覺得措辭與行文還殘留著主觀意味。那次吵嘴讓我認識到,追求真相既需要信念,也需要技術——處理好文字以準確觸發受眾的客觀認知。
我那麼熱愛記者這個職業,但是陰差陽錯,沒能一直在裡面摸爬滾打。此後十多年,信息技術的進步打破了媒體的話語壟斷,在網際網路全民發聲的時代,記者的客觀真實經常被淹沒,但記者的「管中窺豹」也時常被補充和糾偏。現在,公眾面臨極其豐富的信息選擇,如何建立客觀真實的認知,對說者和聽者來說,都是一門「技術活」。
2008 年:數據改變對真實的認知
2008年,我從新聞專業研究生畢業了。簡歷投了不少,但是正經的面試只參加了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和上海國家會計學院兩場,大概是老天的安排,一個搞文字,一個搞數字。
我記得那是一個下雨的冬日傍晚,從學院面試出來,沿著破爛泥濘的盈港東路在昏黃的路燈下怎麼也找不到回去的776路公交站,鞋已經溼透,心裡念叨:「這破地方誰要來。」
回到寢室不經意地翻看學院介紹,竟然看到了「不做假帳」校訓。「啊!?」我狠狠地拍了下桌子,原來當年指引我職業生涯的那四個字在這裡,「我要在朱總理的身影邊工作。」
2008年進院時對會計一無所知,僅有的印象無非是把帳算清楚。但是每日工作浸染,開始理解會計是信息、是管理、是控制,甚至開始知道會計是假設、是藝術。但無論怎麼加深理解,這一切的基礎是會計數據,我一直堅信不疑。如果沒有真實的會計記錄、計量和披露,經濟運行和企業管理就如同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
作為一個文科生,通過旁觀會計,對數據的重要性有了重新認知。以前看事物全是意義、價值和情懷,現在多了來自數據的清晰展示。左手價值,右手數據,任何工作做起來都更有力量。我逐漸發覺,會計工作與新聞工作的本質其實是一樣的,都是在努力用自己的方式還原這個世界的真實。
特別是2013「大數據元年」以來,我這個外行人都感到,會計似乎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學院的教學與科研也在不斷變革,會計與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攜手,快速站到了舞臺中央,拓展了會計真實的定義——用了區塊鏈,似乎無法會計造假;有了大數據和雲計算,就不再一葉障目,以前的真實放到現在可能就不再真實;上了人工智慧,很容易避免人為失誤導致的會計失實。
正是數據以及應用數據的方式,越來越深刻地影響著真實的本質,讓我對什麼是客觀真實有了全新的認知。在我心裡,用文字描述的真實是一幅寫意畫,而用數據展示的真實則是一幅工筆畫,各有妙處,但看用處。
2018 年:我們依然需要一股信念
有了信息技術加持,會計真實就能讓總理放心嗎?
2001年4月,上海國家會計學院剛剛組建不到半年,朱鎔基總理來院的時候穿得並不太正式,大概在他心裡這不是一次總理視察,而是作為學院的創建者來走一走。
看到理念先進的校園設計、籌劃周全的教育安排,他一路走來臉上越發顯出激動。在中心廣場,他見到了創院的二十多名員工,掏出了肺腑之言。「我朱鎔基作為這個學院的創建者,對你們提出一個要求。」他頓了頓。「每一屆培訓班開班的時候,你們要給他們灌輸四個字——」總理伸出四個手指,手高高揮起長久沒有落下,「不做假帳!做假帳,違背共產主義道德,違背個人良心,違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總理一番語重心長,全場掌聲雷動。這樣的氛圍讓現場所有人無不動容,惜墨如金的總理自己也難掩激動,欣然提筆寫下了「不做假帳」四字校訓。
近20年過去了,總理當年走過的路旁,香樟樹已遮天蔽日。這20年裡會計科技已迭代數次,但會計真實達到總理當年的期望了嗎?答案顯而易見。
2018年之前,學院在誠信建設方面做了不少工作:職業道德課程開發,會計誠信研究,誠信精神宣傳,推出《研究生誠信手冊》,發布《誠信文化建設指引》等等。學院還因此獲得了上海市創新社會治理優秀案例獎。
但是李扣慶院長一直覺得,我們還缺少某種撼人心靈、煉人信念的辦法來激勵會計人員誠信。2017年,他從中國延安幹部學院學習回來後,反覆跟我講在楊家嶺窯洞前坐馬扎聽黨課、課後下地勞動的難忘場景。在聽他講「坐在馬紮上」那一瞬間,我腦子裡有根線搭通了。對,場景,就是場景!找到這把鑰匙!2018年以來,我們陸續開發了「初心之旅」誠信體驗課,有了正在建設的「誠信教育館」——朱總理視察時有多少令人動容的場面,古今中外有無數誠信的場景,會計行業有多少努力的瞬間以及失信的教訓,都能給人堅定信念的力量。
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需要會計描述。有描述就可能出現主觀臆斷、以偏概全、局部真實而整體失實,即便是再高超的信息技術,都無法完全避免應用技術的人的那一閃念。真實,需要得力的描述工具,更需要一股堅定且持之以恆追求真實的信念。
「不做假帳」的信念永遠值得追求並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