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南部在地理上叫魯南,魯南地區有個著名的城市,棗莊。
雖然棗莊很小,經濟也不怎麼發達,但這個小城市卻擁有中國抗日戰爭中的兩大經典IP,血戰臺兒莊和鐵道遊擊隊。
近些年來,關於「鐵道遊擊隊」的影視劇一部接一部地拍,當年的那些鐵道遊擊隊隊員也被塑造成了各種『神槍手』「神自行車手」,讓觀眾們很是無語。
而在眾多鐵道遊擊隊題材的影視劇中,最貼近歷史,幾乎是歷史再現的就是1956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鐵道遊擊隊》。
一、《鐵道遊擊隊》的拍攝背景
實話實說,鐵道遊擊隊這個題材確實太適合拍電影了,這中間有戰鬥、有火車、有特技還有熱血,都是非常吸引人的東西,因此早在1943年,作家劉知俠就寫出了小說《鐵道隊》,之後他接受鐵道遊擊隊的邀請前往微山湖,和鐵道遊擊隊的正副大隊長劉金山、王志勝以及政委杜季偉深入交流,聽了很多他們的故事。
解放後,劉知俠再去魯南,深入了解了更多關於鐵道遊擊隊的故事,最後寫出了一部40萬字的小說《鐵道遊擊隊》。
之後,該小說被上海電影製片廠看中拍成了電影,不過該片很多外景比如微山湖並不是在實地拍攝的,而是在無錫太湖。
正因為劉知俠採訪得到的是第一手資料,因此電影《鐵道遊擊隊》中很多劇情都和歷史史實非常接近,改編成分很少,這也是戰爭題材電影中改編成分比較少的經典作品之一。
二、《鐵道遊擊隊》的人物原型和演員
首先說一下片中經常出現的一個名詞:山裡。劉洪、李正、王強都是從山裡來的,這個「山裡」是哪兒呢?片中未表。
其實,這個「山」就是棗莊第一名山:抱犢崮,當年的魯南抗日根據地所在地,它的「崮」形山體是魯南山區的一個特色,有名的還有一個,孟良崮。
男一號劉洪飾演者曹會渠,他是廣州軍區話劇團的演員,在參加匯演時被選中,相對於來自上海電影製片廠的幾位同事,他後來參演的影片明顯較少。
熟悉鐵道遊擊隊的讀者都知道,劉洪的名字來自於兩個人,鐵道遊擊隊第一任大隊長洪振海和第二任大隊長劉金山。故事一開始,大家都喊他老洪而不是老劉,原因也是洪振海。
洪振海犧牲於1941年,他犧牲時副隊長王志勝重傷住院,於是全體遊擊隊員採用了魯南地區農村的習俗,在每個候選人身後放了一個大碗,隊員將手中的豆子放入各自碗中,最後經過「豆選」,剛加入遊擊隊一年多的劉金山當選大隊長。
拍攝《鐵道遊擊隊》時,劉金山就是電影的軍事顧問,他教曹會渠扒火車,甚至親自上陣當替身。
在片尾,劉洪騎馬去救芳林嫂時要闖過一列火車,由於沒有安全措施,為了保證拍攝和安全,劉金山親自上陣擔任火車司機。
女一號芳林嫂,飾演者秦怡,這位曾經的話劇四大名旦出演一位魯南村婦幾乎毫無破綻。
注意芳林嫂的這個動作,納鞋底時將針頭放在自己的頭髮上摩擦使其變得銳利,這個動作不知道其他地區的家庭婦女會不會,反正筆者看到這個鏡頭時感到很親切,筆者的母親以前納鞋底時也經常有這個動作。
忘說了,筆者就是棗莊人,爺爺曾經參加過鐵道遊擊隊。
芳林嫂這個角色也是有原型的,而且至少有三位,芳林嫂就是這些抗戰女英雄的集中縮影。
副大隊長王強,飾演者馮奇,這位老戲骨正反派角色都很擅長,曾經在《紅色娘子軍》中出演南霸天的隨從,而王強這個人物是八面玲瓏的內線,因此馮奇飾演這種兩個面孔的角色非常適合。
王強的原型最直接,就是鐵道遊擊隊副大隊長王志勝,他和洪振海是拜把兄弟,在隊伍中很有威望,在日軍那裡也很有辦法,是鐵道遊擊隊不折不扣的元老。劉知俠寫《鐵道遊擊隊》小說時重點採訪的就是王志勝。
政委李正飾演者馮喆,馮喆當時是上海電影製片廠的當紅小生,剛飾演過《南徵北戰》裡的高營長,他的形象非常適合演政工幹部。
一般認為李正的原型是鐵道遊擊隊政委杜季偉,杜季偉也是劉知俠的重點採訪對象,但這並不準確,鐵道遊擊隊先後有五任政委,其中三位在戰鬥中犧牲,李正這個形象是集合了幾任政委的事跡以杜季偉為核心創作出來的。
可能有讀者會疑惑,鐵道遊擊隊到底是什麼級別,怎麼會有政委?沒錯,抗戰勝利後鐵道遊擊隊部分成員改編為魯南軍區特務團,用政委也沒錯。
在電影中有一個細節非常值得稱讚,當劉洪堅持要和日軍正面硬拼時,李正以政委的名義強令他撤退,這段劇情在各種影視劇中並不多見,但很重要也很寫實。
彭亮,飾演者仲星火,仲星火在當時可是萬能配角,很多電影裡都有他,演什麼像什麼。
之所以必須要提彭亮,主要是因為彭亮這個火車司機在後來的版本中被改編成大俠了,騎個自行車飛簷走壁順帶還能談一場戀愛,脫離真實人物太遠了,實際上仲星火這款就挺好。
小坡,飾演者馮笑,他也是金牌配角,而且擅長飾演小劉、小朱、小坡這樣的角色。
之所以必須提他,除了他在片中很出彩,還有一段領唱之外,更牛的是,1985版電視劇《鐵道遊擊隊》的導演也是他。
岡村飾演者陳述,老反派演員了,後來被列入我國電影歷史上五大反派之一,飾演的各種反派角色非常有質感。
在該片中,陳述飾演的岡村可謂陰險毒辣,他審訊遊擊隊員時一邊笑著拿打火機點菸,另一隻手摸過棍子打人的細節讓人不寒而慄。
這個角色的原型是日軍一個中國通高岡,他的形象其實沒有陳述飾演的岡村那麼可怕,反而是面和心善的一副樣子,當年和很多保長以及地頭蛇都拜了把子,甚至還認了一些乾爹和乾娘,其做法比電影裡的岡村更為狡猾。
陳述這麼演岡村倒也無可厚非,因為真按照高岡的樣子去拍,電影就不好看了。
三、電影拍攝花絮
《鐵道遊擊隊》電影時長只有八十分鐘左右,算是比較短的,不過也有好處就是劇情節奏明快,筆者說一下其中的一些花絮。
上文說了,鐵道遊擊隊大隊長劉金山曾經教演員曹會渠怎麼扒火車,雖然從電影上看似乎不太難,但據曹會渠回憶說,除了需要膽大和身體好之外,還是挺有講究的。
扒火車時要做到順手、順腳和順風,這樣上火車就能一氣呵成,如果動作做反了就有可能掉下來摔傷甚至被火車軋死。
具體的動作曹會渠說劉金山交代他要保密不能外傳,估計是怕壞人學了去。不過貌似現在就是公布也沒人學了吧,高鐵那速度……
在電影中,公認的最精彩的一段戲就是打票車,鐵道遊擊隊的幾個隊員分別化妝成煤老闆、流浪藝人、魔術師和閒漢,和票車上的日軍打得火熱,甚至讓其他乘客感到厭惡。
但是,隨著火車一停,槍聲一響,幾個隊員立刻和自己負責的鬼子扭打在一起,場面不僅激烈,看起來還很好玩。
不過,據鐵道遊擊隊隊員回憶,打票車是真的,這些細節是假的,實際情況是一節車廂一個鬼子,每節車廂隱藏一個遊擊隊員,信號一到立刻解決。相對來說,電影中魯漢那個狀態是比較真實的。
芳林嫂有一場戲很有意思,她攔截岡村未果,情急之下向岡村投擲手榴彈卻忘了拉弦,但手榴彈還是砸中了岡村,讓他一個趔趄差點摔倒。
實際上,芳林嫂砸中岡村那個鏡頭並不是巧合,也不是特效,而是導演提前要求的,導演告訴秦怡,一定要砸中陳述的後腳跟。
這也太難了!秦怡只能告訴導演:你準備好膠片吧,這不知道要多少次才能砸中呢。
吐槽歸吐槽,秦怡還是做了功課,從拍那場戲之前她就始終盯著陳述的腳後跟,眼睛一直在他腳上。沒想到上天不負有心人,秦怡第一次投手榴彈,雖然沒有直接命中,但手榴彈彈起之後還是砸中了陳述的腳踝外側,讓他一個趔趄差點摔倒。導演要的效果就這麼達到了。
最後說一個有趣的鏡頭,在片中有一段戲是日軍軍樂隊的特寫,其中有一個戴眼鏡打軍鼓的小個子日軍,不知道是電影效果還是他個人的習慣,每打幾下軍鼓總是會用手扶一下眼鏡,這個小細節也讓很多觀眾都注意到了。
四、一段感情
《鐵道遊擊隊》中有一個很大膽的設計,那就是加入了劉洪和芳林嫂的愛情戲,這在當年的革命戰爭題材影片中並不多見,導演甚至還在臺詞中挑明了。
導演要求秦怡,看劉洪時眼神裡要有一些東西,這對秦怡來說不是難事。但曹會渠後來接受採訪時說,他這方面的戲沒有秦怡好,他始終沒有找到愛情的感覺。
不過,雖然曹會渠說自己沒演好,但從片中我們還是能感受到劉洪和芳林嫂那朦朧還有些模糊的愛情。
筆者認為,在戰爭電影中加入這麼一段朦朧的感情戲,起到了讓劇情不枯燥,人物更生動的作用,如果沒有這麼一段感情戲的存在,芳林嫂的形象就要顯得單薄了。
五、一首老歌
在早期的戰爭題材電影中,多數都會有一首經典插曲問世,《鐵道遊擊隊》也不例外。
在原著小說和電影劇本中,當然是沒有歌曲存在,但《鐵道遊擊隊》電影還是創作了一首《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而且找了一些業餘歌劇團來演唱,以突出這首歌的淳樸。
估計當年的主創人員也沒想到,《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這首歌不僅紅了,而且還成了棗莊市的一首代表性歌曲,對於棗莊市來說這倒是一個意外收穫。
六、一個神奇的道具
小坡在領唱《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時,用的伴奏工具當然是他新做的土琵琶,為什麼是新做呢,因為他之前那個土琵琶已經壞了。
這個土琵琶也就成了《鐵道遊擊隊》電影中最神奇的一個道具,一方面它貫穿全片,從頭到尾出現過好幾次,是全片最重要的一個道具。
它不僅可以用來吸引鬼子的注意力掩護遊擊隊藏槍的地方,在票車上還被小坡當做武器迷惑敵人甚至打擊敵人。
另一方面這個土琵琶還是聯繫上下劇情的重要線索,岡村就是用這個土琵琶判斷出是誰打的票車。
最後,小坡還用新土琵琶伴奏領唱了電影插曲。
筆者一直好奇,這個土琵琶到底是用什麼做的?小時候一直以為是南瓜,畢竟南瓜可以摳出瓤來留下個殼。
後來看到片中遊擊隊員訓練槍法的這一幕,筆者豁然開朗,原來是用葫蘆做的,也就是說在瓢上加個蓋再扯上幾根弦子就是土琵琶了。
哎,怎麼感覺這兩個葫蘆有些面熟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