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一角】海參崴,俄稱符拉迪沃斯託克,俄語寓意「統治東方」。早在17世紀,沙俄就伺機東侵,開始在遠東地區尋找出海口。然而,當時的清朝國力強盛,沙俄的企圖未能實現,而雙方在《尼布楚條約》中明確訂明海參崴所在地區屬清朝。(這是一組反映1955年海參崴情況的老照片)
【愜意的時光】晚清政府喪權辱國,國力衰微,沙俄認為機會到來了。1858年沙俄強迫清廷籤訂不平等的《璦琿條約》,裡面規定包括海參崴的烏蘇里江以東地區為中俄共管。1860年,沙俄又強迫清廷籤訂《中俄北京條約》,割讓了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的約40萬平方千米的領土,這裡面就包括海參崴。
【海參崴街頭】有網友說,「每當看到海參崴這個名字,眼裡總是充滿淚水。」海參崴的割讓確實無比可惜,這裡三面環海,地理位置優越,更重要的是這裡有優良的天然不凍港,戰略價值毋庸置疑,它瀕臨日本海,控制鄂霍次克海,是重要的軍事要地,目前是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和第23空軍的司令部所在地。
【沿岸炮兵陣地】明清時期,海參崴地區盛產海參,而「崴」是窪地的意思,故得名海參崴。這裡風景宜人,加上位於海濱地區,儼然是一處度假勝地。事實上,時至今日依舊很多中國人來這裡度假。國父孫中山曾說,「這個30萬軍失敗了,要再組織一個30萬軍,直到收復海參崴為止!」
【海參崴市區街頭】顯然,海參崴是一個重要出海口,僅憑這一點就意義非凡。唐朝時期,海參崴時屬於渤海國率賓府地,金代屬於恤品路,清朝為吉林琿春協領管轄。海參崴在很早時期就有中國人的身影,到了清朝時期當地人甚至跟沙俄人通婚。
【一處農貿市場】從1871年開始,沙俄開始在海參崴擴建軍港。為了消除清朝的影響,沙俄在這裡大肆修建俄國風格建築部並大肆屠殺、驅趕中國人。來到1955年時,海參崴已經看不到了中國的痕跡。1875年沙俄在海參崴設鎮,880年起升級為市,1888年成為俄國濱海省行政中心。
【指揮兵】當沙俄侵佔海參崴後,由於缺乏勞動力,他們大肆僱傭當地中國人。從當時的資料顯示,真是勤勞的中國人促使了海參崴的繁榮。有不少學者就公開表示,「在海參崴幾乎每棟房子,每塊磚都『記載著』中國建築工人的勞動。」
【少先隊員在植樹】資料顯示,美蘇冷戰時期,海參崴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軍事要塞,外國人嚴禁進入。1991年蘇聯解體後,海參崴終於再次對外開放。由於海參崴是重點發展的成立,1955年時這裡民眾生活水平都相對較高。
【海參崴市區】1955年的海參崴街頭,看不到中國風格的建築,這裡到處都是鮮明特點的莫斯科風格建築。這種風格建築的主要特點是,特別講究色彩的對比,白色的大理石牆壁,窗戶的四周就多用紅色的磚頭,給人很強烈的視覺衝擊。
【海參崴市區】1954年,蘇聯赫魯雪夫來到海參崴視察,他被海參崴繁榮的場景以及秀麗的風光所吸引。在赫魯雪夫看來,海參崴是可以跟美國的舊金山相比較的,這裡能發展成為舊金山一樣的大城市。從此之後,海參崴成為蘇聯遠東地區重點發展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