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中國近代史,簡直慘不忍睹,不忍直視。晚清的中國,無論是經濟、政治、軍事還是文化上,都被歐美各國所碾壓,任意欺辱。落後就要挨打,歷史無情地證明了這一點。
沙俄和清朝曾有過多次領土糾紛,雖然在清康熙年間清朝和沙俄籤訂的《尼布楚條約》中明確訂明海參崴屬於清朝,但是,清朝中葉國勢日衰,鴉片戰爭後,1858年清政府與沙俄籤訂不平等的《璦琿條約》,規定包括海參崴的烏蘇里江以東地區為中俄共管。
2年後的1860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俄國又與清政府籤訂了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條約》,清政府割讓了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的約40萬平方公裡的領土,其中包括海參崴。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由於蘇聯處於國內戰爭的混亂的狀況,反對共產黨的勢力在海參崴和俄國遠東地區滲入。其中包括一些外來勢力如英國、美國和日本,日英聯軍在1918年藉口當地有日資設施被襲,進駐金角灣和海參崴,導致1920年遠東海賓地區建立了「遠東共和國」,持續至1922年由蘇聯收復。
列寧領導下的蘇維埃政府於1919年曾經發表致中國國民及南北政府宣言,廢除沙俄對中國的一切不平等條約,但是,史達林上臺後,蘇聯開始否認之前的宣言,拒絕將這片領土歸還給中國。
海參崴(俄文名符拉迪沃斯託克,意為「徵服東方」),是俄國濱海邊疆區首府,也是俄羅斯遠東地區人口最多的城市和最重要的軍事基地。它位於中朝俄三國交界處,三面臨海,擁有優良的天然港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俄羅斯在太平洋沿岸最重要的港口。
1860年以前,海參崴是中國領土,中國對海參崴的統治最早可追溯至唐朝。然而,1860年,沙俄趁清朝政府忙於鎮壓太平天國,以及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攻入北京之時,迫使清朝政府籤訂了《中俄北京條約》,從此海參崴就成了俄國領土。
我們打開地圖就可以發現,蘇聯儘管領土面積世界第一,但是,它卻沒有一個好的出海口,而俄羅斯現在唯一的一個不凍港就是海參崴,這還是從中國手中硬強過去的。
二戰結束時,蘇聯私下與中國協商,籤訂了一個《中蘇加盟條約》,這個條約規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其中有兩條是這樣的:蘇聯同意無條件撤走蘇聯駐東北三省的所有武裝力量。同意中國政府恢復原蘇殖民地大連主權。
蘇聯承認中國對海參崴的主權,實力同意在50年以內撤走蘇聯駐海參崴所有武裝力量。中國政府將在1995年恢復對海參崴的主權,並開放海參崴為自由港,對蘇聯免稅。
從這兩條可以看出,如果不出意外,中國將在1995年收回海參崴。但遺憾的是,這件事最終還是不了了之。根本原因在於,這個條約是蘇聯與國民黨政府籤訂的,後來新中國與蘇聯重新建交,對於之前籤訂的條約,即使是史達林親筆籤署了這份《中蘇加盟條約》,他也不會對新中國政府承認這份條約的合法性了。
再加上後來蘇聯意識到海參崴對於他們的重要性,結果這個問題就成了歷史遺留問題,一直在討論。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了,繼承者是俄羅斯,俄羅斯根本不承認蘇聯那一套,因此,當年的文件早就沒有了法律效力。至此,海參崴的回歸就徹底黃了。
海參崴所處的這40萬平方公裡土地其實非常重要,除了土地自然資源極其豐富外,地理位置也十分優越,海參崴是東方最重要的出海口之一,如今年吞吐貨物量達到了1000萬噸,俄羅斯在遠東地區的經貿布局基本上都是圍繞著海參崴而展開,足以見得這個港口對於俄羅斯的重要性。
海參崴對於中國來說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如果如今東北地區有了這樣一個千萬噸級別的大港口,那麼中國沿海經濟的發展將會是另一番景象,不僅只是珠三角和長三角,而是3路並進的局面。東北經濟也不可能出現目前衰退下滑的趨勢,而可能展現出中國經濟增長第三極的欣欣向榮發展狀況。
那麼丟失海參崴的這100多年裡,最有利於中國收回海參崴的時機,就是1991年蘇聯解體之時,那麼我國為何沒有能在當時俄羅斯最虛弱的時候,趁機收回海參崴呢?
其實,歸結起來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海參崴對於俄羅斯太重要
俄羅斯領土亞洲部分雖然面積很大,但是多數地區並不適合人類居住。海參崴是俄羅斯遠東地區最大的城市,西伯利亞大鐵路的終點,是天然良港、軍事重鎮和俄羅斯太平洋地區的門戶。
事實上,毫不誇張地說,海參崴是俄羅斯遠東的精華所在和最重要的城市。一旦失去海參崴,俄羅斯遼闊的西伯利亞和遠東領土的價值將大打折扣,幾乎沒有太大經濟價值。所以說,海參崴就是俄羅斯的命根子,俄羅斯在任何情況下都絕不會容忍失去海參崴。
二、人口因素
歷史上海參崴曾長期是中國城市,本來有很多中國居民,即使在割讓給俄羅斯幾十年後,海參崴依然有很多中國人。但是在20世紀30年代,「九一八」事變和「七七」事變爆發後,蘇聯就逐步有目的的把海參崴中國人趕走或者屠殺殆盡。
到了二戰後,海參崴已經基本上沒有中國人,全是從俄國各地遷徙而來的白人。因此,人口因素導致不利於中國收回故土。
三、軍事實力
蘇聯解體時雖然是俄羅斯最虛弱的時候,但當時的中國更弱,尤其是在軍事方面。俄羅斯作為前蘇聯的繼承者,經濟依然比中國發達,工業發展水平也能遠超中國。軍事方面,俄羅斯擁有世界最大的核武庫,陸海軍都比中國至少先進一代。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能趁蘇聯解體撈點經濟和科技好處就很不錯了,根本無法收回領土。
四、國際環境不允許
二戰後,各國的領土基本上已經穩固,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流,任何國家再想用武力奪取他國領土都會遭到國際社會的集體反對,代價很大。
而當時蘇聯解體時,中國的國際處境也很微妙,所以中國不可能破壞和平的發展環境,去謀求收回領土。
2001年7月16日,中國好俄羅斯在莫斯科的克裡姆林宮籤署了《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其中承認了海參崴以及臨近遠東地區的「永遠」不再是中國的領土。這一條約的籤署也就意味著中國永遠失去了收回海參崴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