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俄羅斯駐華使館發布了一條消息,稱「符拉迪沃斯託克的歷史始於1860年,當時俄羅斯人在這裡建立了一個軍事港口,稱為「符拉迪沃斯託克」(意思為「統治東方」)。」
這條消息一經發布,便在網上引起了軒然大波, 嚴重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民族感情。俄羅斯駐華使館口中所稱的符拉迪沃斯託克,他還有著一個中國人永遠也無法忘記的名字「海參崴」。
「海參崴」這個名字出自滿語,意思為「海邊的小漁村」,中國對海參崴的有效統治歷史十分悠久。從唐朝開始直到清朝,海參崴都一直屬於中國的行政管轄之下。
17世紀的時候,隨著沙俄為了打通遠東出海口,不斷與清朝政府製造摩擦。康熙時期儘管中俄《尼布楚條約》明確規定了海參崴屬於中國,但後來隨著清王朝的國勢漸微,鴉片戰爭以後,沙俄政府於1858年強迫清政府籤訂了《璦琿條約》,將包括海參崴在內的烏蘇里江以東地區劃為中俄共管。
但這並沒能滿足沙俄的侵佔野心,僅僅兩年之後,1860年又逼迫清政府籤訂了《北京條約》,以黑龍江、烏蘇里江為界,將包括庫頁島在內的40萬平方公裡土地割讓給了沙俄。隨後海參崴便成為了沙俄在遠東的一個重要軍事基地。
儘管海參崴落入了沙俄的口袋,但是仍有大批世代生活在那裡的中國人留了下來。他們在海參崴從事著經商、做工、捕撈等不同的工作。1891年隨著西伯利亞鐵路的開通,更多的中國湧入了這座原本屬於中國的城市。他們為海參崴的發展注入了活力,也讓這座曾經「海邊的小漁村」初具城市規模。
可以說海參崴的發展很大程度上離不開中國人的努力和奮鬥,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居住在這裡的中國人卻最終沒能留下來,成為這座城市的主人。
當時的海參崴到處可見中國的搬運工,中國的店鋪,中國的小飯館和小戲院,奇特的中國帆船,所有的這些都讓這座城市充滿了東方的情調。
當時在整個俄國遠東地區,中國人的數量達到了20萬人以上。
進入20世紀20年代,隨著蘇聯開始全面推行集體化和工業化,中國商販成為了遠東地區遭受打擊的對象。尤其是1929年中東路事件以後,蘇聯在遠東地區任意關閉華人商店,沒收華人財物,強徵各種雜稅。
隨著20世紀30年代,蘇聯開始進入大清洗運動,認為邊界地區存在著大量的中國人是一種不可靠的因素,認為是對其國家安全的一種威脅。
1935年7月17日,蘇聯中央委員會發布了《關於前往邊界區域及其居留之決議》,明確規定:「凡邊界地域及邊界禁區, 除該地區居民外, 凡未得有內政部機關之許可者, 不準前往;凡違反前往邊界地域及其居留章程者,應依蘇聯內政部特別會議之決議,處以1年至3年之徒刑。」從這時開始,蘇聯逐步著手驅逐居住在海參崴的中國僑民。
1937年隨著蘇聯大清洗運動的不斷加劇,蘇聯決定「一勞永逸地結束反對蘇維埃國家基礎的卑鄙的破壞活動。」
將居住在海參崴的中國人視為「不可靠分子」,展開了大規模的驅逐和遷移行動,還有大批的中國人遭到了逮捕。曾經在海參崴隨處可見的中國人也就此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從這裡消失。
對於海參崴更名為符拉迪沃斯託克,對於每一個學習過歷史的中國人來說都無疑是一種傷痛的回憶。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曾經多次表示,立志要收回海參崴等被外國列強侵佔的土地,也曾豪言要組織30萬軍隊收復海參崴。儘管許多人都為此付出了努力,但海參崴最終仍然被納入了俄羅斯的版圖。
俄羅斯駐華大使館在中國發布的那條消息,無疑是在中國民眾最痛的傷口上撒鹽,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蓄意挑釁的行為。
歷史照亮未來,欺辱不再重演!也許未來有那麼一天,我們還能將符拉迪沃斯託克這個名字扔進歷史的垃圾堆,重新印上海參崴這個屬於我們中國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