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王星平 每經編輯:文多
2018年,將同程藝龍送進資本市場的核心人物之一:同程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吳志祥,成為每日經濟新聞「專訪董事長?第一季」第二期的採訪對象。我們了解到,吳志祥正用滿腔激情,從事一場場「玩兒命」的投資工作。如果一切順利,未來他可能會創造更多同程藝龍這樣的上市公司。
2019年12月那天的蘇州同程大廈裡,吳志祥一路小跑著來到了採訪間。剛剛才開完會的他,又急著過來送給我們一場驚豔的採訪旅程。
整個採訪過程中,吳志祥時刻展示著他那似乎消耗不盡的激情,語速快如抖音視頻,不時大笑,說出的話更是屢屢出人意料。
從這些快人快語中,我們梳理出了5句話,作為吳志祥最有代表性的妙語,並借它們背後的故事,展示同程集團未來的成長點、競爭力,以及終生創業者吳志祥的商海故事。
第一節:馬雲門徒
「可以說阿里巴巴影響了我的一生…… 我在進阿里巴巴前根本不知道網際網路是什麼,進入之後,它給我打開了網際網路世界的大門。」
2019年11月20日,吳志祥在抖音上對外發出了自己第一條視頻。視頻內容是他2006年參加《贏在中國》時的片段,吳志祥以一句「非常感謝馬總把我從阿里巴巴趕了出來」的玩笑話,表達了他的理解和感激。
對吳志祥來說,阿里巴巴在改變世界前,先改變了他的人生。
2001年,吳志祥放棄了一家旅遊公司副總經理的職務,選擇了去阿里巴巴做銷售經理,工號276,為早期「中供鐵軍」一員。
初到這個自己眼中全球做電子商務裡最牛的公司時,吳志祥心裏面有點落差。因為阿里巴巴不是要他去管轄江蘇區域,而是去聯繫供應商,工作內容相當於一個普通銷售員。
雖然中間經歷了痛苦和糾結,但也正是在阿里巴巴的那段時間,摧毀了「學好文與武,貨與企業家」的吳志祥,他心中開始有了「彼可取而代之」的思想:「進入阿里巴巴前,我會覺得創業是一件很神聖的事情,不敢去想。在阿里巴巴工作後,我意識到只要有想法、有目標,就可以創業。」
帶著這份激情,2002年,吳志祥開始著手創業,擘劃自己的事業版圖。這個團隊中先是有他的同學張海龍、師妹吳劍,更厲害的是,他還勸說了自己的老師王專放棄工作和他一起創業。2005年前後,旅遊出身的團隊裡又迎來了技術派馬和平。同程的「創始團隊」至此集齊,同程就此步入正軌,開枝散葉。
之後,吳志祥不僅將阿里巴巴的商業模式應用到了旅遊行業中,也把「阿里價值觀」融入了早期的同程。比如,剛剛打天下時,同程辦公室裡不時會搞動員大會,敲鑼打鼓地籤軍令狀。這些舉動,無疑都脫胎於阿里巴巴。
「可以說阿里巴巴影響了我的一生。」吳志祥在採訪中多次表達了這一心聲。他看到馬雲把一個公司從三四百人帶到了十幾萬人,創造了萬億美金市值,「然後公司裡面很多『工作同學』出來後,又創造出了新的巨頭。我覺得這個太牛了。最起碼驗證了一句話,任何一個普通人你只要奮鬥都可以改變命運,這個對我來講非常重要。」吳志祥說道,「這句話也會成為我一生的命題,我要去證明」。
可是呢,與吳志祥以上那番深情自白相悖的是,同程沒有接受過阿里巴巴的投資,反倒是多次接受了騰訊的投資。
第二節:「雙馬」合璧
「騰訊投我們的最核心點是,在蘇州這地方能有票人馬,把門票幹到中國第一,對機票也那麼清楚了解,就這兩點。他們覺得這團隊雖然土,但是有戰鬥力。」
2012年,吳志祥攜公司創始人團隊一起去騰訊見馬化騰。見面當晚,騰訊方面就確定了投資同程。3年之後,騰訊再次跟著萬達一起投資同程。自此之後,騰訊成為同程的大股東。
對於接受騰訊而非阿里巴巴的投資,吳志祥好好解釋了一番。
在參加完《贏在中國》後的2008年,馬雲也專門安排過投資部的工作人員去同程。但同程這邊考慮到當時阿里巴巴的投資模式還不是很清晰,就沒有達成合作。而後來之所以選擇接受騰訊的投資,則是考慮到相較於阿里巴巴的併購式投資風格,騰訊的賦能式投資更有利於同程獨立上市。
2014年,在漫長的價格戰後,同程接受了攜程入股。就這樣,他們被攜程「友軍化」了。「我們當時覺得自己很牛,『雙程大戰』100天,我們最後還是能突圍。當然我也很感謝攜程,2014年的時候,在他們可以滅掉我們,也可以投資我們的時候,選擇了投資我們,而沒有繼續進行『圍剿』。」吳志祥回憶道。
在環境較為穩定後,同程開始圍繞微信生態進行布局。2017年8月,吳志祥在內部信件中宣布,同程經歷了連續43個月虧損後,終於逐步走向盈利。其中,把握微信入口的紅利,成為了擺脫虧損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9年11月,同程藝龍公布了第三季度業績,可以看出利潤同比增長穩定。而且,在微信九宮格小程序的幫助下,同程藝龍三季度平均月活用戶達到2.34億人,同比增加13.4%,平均月付費用戶2980萬人,同比增加31.9%。也正因如此,不少業界人士稱同程藝龍為「小程序概念第一股」。
或許是接受騰訊投資的緣故,如今的同程整體風格也比較像騰訊,員工們安安靜靜地研究用戶、產品。
吳志祥卻希望,同程能更像他記憶中的阿里巴巴一點,更有熱血與激情一點,「整個團隊其實平均年齡20多歲,大家應該更有衝勁」。
至少,在吳志祥身上,那種曾經的熱血不會隨時光和身份變遷冷卻。
第三節:上市之夜
「從我自身來講,我更願意將自己定義成一個創業者,如果要加一個時間,我希望是終身。我是一個終身創業者。」
2018年11月,「同程藝龍」成功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那天除了敲鑼,公司還發生了很多事。
終於把一個5人創業的「土狼團隊」送到了資本市場,吳志祥在敲鐘現場「心情其實很複雜」。一方面,公司「終於上市了」。但另一方面,這位同程上萬員工心中的「Any哥」,還感到比較愧疚——上市似乎並沒有給很多員工帶來太多實質性的回報。
在本應狂歡的那天晚上,吳志祥卻召集同程高管開了一場誓師大會。主要內容便是給同程定下了兩個「1000億元」的未來目標:一個是未來十年,在旅遊主戰場實現至少千億估值;一個是未來十年孵化和加速千億估值的公司。
兩個目標,前一個不難理解,而後一個,則意味著同程在旅遊業務之外,要橫向拓展出千億市場。
如何橫向拓展?吳志祥思路很清晰,在所屬領域看100個項目,然後選投其中1個,一年投15到20個項目,重點加速1個,堅持10年,創造1000億元價值。
這個令吳志祥睡不著覺的決定,在上市之夜把他送回了最擅長的跑道——創業。
吳志祥做的其實是投資,但按他的話說,做投資必須要用創業的精神投入,而且當下,同程與被投資的創業企業間,「更多是一起創業的關係,只是各自分工不太一樣而已」。
於是,吳志祥如今將自己的角色定位為兩個,「在同程藝龍業務方面充當董事長的身份,主要定一下大的戰略,不跑偏」;在投資業務上,「更多充當CEO的角色,所以要做很多具體的事」。
這些具體的事,就包括自己擔任同程商學院(創投配套項目)院長,他甚至還以這一身份在抖音上發講課內容。
但這些敘述並不能讓人直觀感受到他的「創業激情」,直到吳志祥在採訪中冷不丁地反問了記者下面這個問題。
第四節:靠近炮火
「你買了我們的會員嗎?你要不要買我們商學院的會員,聽聽課試試,很不錯的。」
當聽到這個問題時,記者確實愣了一下,畢竟面前的人是一位董事長,而不是一個剛入行的微商。
後來才知道,原來這句「要不要辦張我們商學院的會員卡」,近期在吳志祥與人交流時經常會被用上——連記者這種初次見面的人也不例外。
這一舉動放在吳志祥身上,卻無甚違和感,他確實自始至終都帶著極致的創業激情。
據同程工作人員介紹,一個國慶黃金周后,吳志祥沒有通知任何人,「私自」把辦公室從4樓搬到了16樓——那裡正是集團的創業項目孵化區。
「讓聽得見炮火的人做決定」,是吳志祥從很多失敗經驗中打撈到的真理。所以現在做投資、做創業導師,他也選擇主動向炮火靠近、向正在創業的投資對象靠近。
投資對象也被要求靠近同程。「無論是北京上海,還是成都重慶,只要你想跟著同程一起創業,第一年就必須搬到我們公司大樓,離我的直線距離不能超過200米。」吳志祥說道。這一投資方式,在同程內部叫「陪伴式投資」。
吳志祥認為,同程是從巨頭中衝出來的,也是中國比較少見的有阿里基因又被騰訊投資的企業,一路走來打過的仗更是不少,所以有信心尋找並幫助更多優秀創業公司成長。他的創業方法論,也融合了「阿里鐵軍式」推廣、騰訊網際網路產品思維,是不同於傳統投資機構的、新的競爭方法論。
再次燃起熱情的吳志祥,如今既要負責公司重大戰略,又要看項目做投資,還少不了花時間錄課程……在旁人看來,吳志祥的日程表已排得滿滿當當。但他覺得,自己還有空閒時間,接下來打算拿到正在攻讀的博士學位。
不知疲倦的吳志祥,也在感染著他的投資對象。
第五節:集團未來
「他們玩兒命了,我們也玩兒命了,我們從來不是幹投資的,我們是跟他們一起玩兒命的。」
吳志祥堅信,創業沒有捷徑,就是不停地「拼」。從前文中已能看出,他自己就是這麼一個能拼,夠「玩兒命」的人。
或是靠得太近,這拼勁也傳導到了與同程有關的創業者身上。
每天早上8點出現在公司、晚上12點提交日報、全年無休……一系列嚴苛的工作習慣,同程創業項目孵化區的不少創業者卻在自發遵守。
不到30歲的李瑞(化名),是吳志祥的合作夥伴,他作為創始成員之一的項目,目前正接受同程資本的孵化。據李瑞介紹,在與吳志祥合作後,自己的創業思路更為清晰,工作時間也越來越飽和。
「在過去的100天時間裡,我只休息過一天。」李瑞稱。
如果這些人是打工仔,難免讓人同情,但他們畢竟是創業者,是自己的老闆,反對老闆去「996」的人恐怕不多。倒不如說,作為員工恨不得老闆自己天天「996」。
這些創業者的拼勁,也正合吳志祥的意。他在採訪中用一番略顯偏激的話,描述了自己心中創業者的模樣:
「在我看來,初創企業的成功因素就一個:老大,這一因素的重要性佔99%。什麼樣的老大?很聰明、很懂商業模式都不需要,只要具備一個條件:ta想牛。一個老大想成功,各種各樣的能力——什麼邏輯能力、分析能力、思維能力、人脈、領導力、會演講,所有這些加起來(只)是1%,99%就是想牛、特別想出人頭地、特別想改變命運、特別相信人命不是天註定的,就這條就行了,其他都好弄。」
如此投資人和創業者都「玩兒命」的情況,持續1年有餘,也開花結果了。
借孵化項目,同程開始在這段時間裡突破旅遊的邊界,進入人與服務的核心。其中,最讓吳志祥感到驕傲的典型案例,就是同程生活。
同程生活在2018年下半年正式上線,主要服務家庭消費大場景,提供生鮮、食材等高頻剛需產品,覆蓋居家用品及周邊服務等。
可以看出,同程生活與旅遊行業幾乎沒有一丁點關係。但在採訪過程中,吳志祥絲毫不掩飾自己對這一項目的高度評價。
在他心中,如今的同程已不再局限於OTA領域,未來,同程也一定會出現在各種與用戶、消費者密切相關的領域。
但這些領域,未來能否為同程提供更多利潤,仍需時間去驗證。
記/者/手/記
榜樣的力量隱秘而偉大
儘管在去採訪前,記者就對吳志祥的過往經歷有所了解。但在面對面交流兩個小時之後,除了對吳志祥的商業洞察有更深的體會外,也在他身上感受到一股能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優秀的力量——榜樣的力量。
哪怕到今天,吳志祥依然絲毫不掩飾阿里巴巴、馬雲對他人生的重要影響。
採訪內外,無不體現著這一點。在採訪過程中,吳志祥多次且都在不經意的時刻提到阿里巴巴與馬雲。接觸下來,記者覺得吳志祥比很多阿里人還要更像早期阿里人。這種對馬雲的欽佩,以及對阿里巴巴「使命 願景 價值觀」企業文化的認同感,也為同程成為一家兼容並包,更有格局的優秀企業打下基礎。
都說在人生道路上,如果能遇到一個人為你指明方向,這是多麼幸運的一件事。在我看來,吳志祥是這個幸運的人。而對於我來說,能面對面聽著這位幸運兒講述自己一邊仰望星空一邊又腳踏實地的成長故事,同樣是幸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