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克原以為將 iPad、iPhone 的生產線轉移到東南亞地區 ,節省了用工成本,可以實現利潤最大化,誰料這份「精打細算」出問題了。
近日,蘋果在印度的一家代工廠突然遭遇暴力打砸。工廠的辦公設施、家居、生產設備等都無一倖免於難,損失或超2 億元新臺幣(約合 712 萬美元)。
極姐覺得,蘋果遭遇此次事件後,很有可能會重新審視中國代工廠所起的重要作用,國產替代潮要來了?
印度蘋果代工廠被砸
這次被打砸的工廠,位於班加羅爾 Peenya 工業區,是緯創專門為蘋果興建的,主要是幫蘋果生產 iPhone 7/iPhone 8/iPhone SE。
有員工拍下了現場視頻,暴徒在廠區內大肆破壞,砸門窗、破壞工廠設備、放火焚燒車輛……現場一片狼藉。
2 萬多部 iPhone 被毀,更有近 80 億元的機器設備受損。一份警方報告顯示,這場暴動估計讓緯創損失達6000 萬美元。
暴力事件背後的真相
比起事件本身,大家更關心的是其背後的原因。而導火索就是薪酬待遇問題,工人對工資和工作時間不滿。
相關人士透露,入職前,緯創給工程專業畢業生承諾的工資是2.1萬盧比/月(約合人民幣1864元)。疫情爆發後,縮減到了1.6萬盧比/月。最近幾月,更是縮水至1.2萬盧比/月(約合人民幣1065元)。
同期,非工程專業畢業生的月薪從1.5萬盧比左右(約合人民幣1331元)降至8千盧比左右(約合人民幣710元)。
這麼看,薪酬確實一降再降,比當初的承諾少了近一半。「憤怒」演變成「一場打砸式的罷工」,似乎也說得通。
對此,緯創則「闢謠」稱:這並非罷工事件,而是犯罪,當地治安不佳,才讓歹徒有機可乘。
無論真相如何,這對庫克來說絕不是一個好消息,本以為將代工廠由中國轉移至印度,可以削減成本、保證利潤最大化,豈料...
要知道,人力成本低,並非萬能藥。
國內企業或迎替代機會
從這次暴力事件,我們看到了問題,也看到了機會。
雖說人力成本是製造業發展的關鍵要素之一,但基礎設施、營商環境、工作效率也很關鍵。
首先,基礎設施薄弱是印度經濟和製造業的硬傷。在中國,每年有20%的GDP被用於基礎設施建設。而在印度,用於這部分的費用僅佔GDP的3%。
其次,印度交通混亂、治安不好眾所周知。試問一家外資企業,平白無故遭遇打砸,誰還敢來印度投資?
再者,印度長期奉行精英教育,導致勞動力素質兩極分化嚴重。流水線上的工人大都是底層勞動者,管理難度非常大。
無論是技術能力、敬業精神,還是工作效率,其實都遠不如中國工人,再加上印度不完善的物流系統。這對一向效率至上的蘋果而言,可謂是「啞巴吃黃連」。
管理混亂、效率低下,再加上印度現在疫情仍然嚴重,預計蘋果在印度代工廠的產能或將嚴重受阻。此背景下,國內蘋果產業鏈公司有望迎來替代時機。
總之,企業也好,個人也罷,不局拘泥於眼前的利益得失,才能走的更長遠。你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