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審計技巧

2020-12-22 澎湃新聞

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審計技巧

2020-12-17 16: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是行政事業單位履行職能,保障政權運轉以及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基礎,在當前全面深化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下,對行政事業單位的國有資產進行有效監督顯得尤為重要。筆者在政府年度預算執行及其他財政收支審計中發現,一些行政事業單位在國有資產管理上存在重錢輕物、重購置輕管理的現象,為及時解決問題,更好地規範國有資產管理工作,筆者認為,在對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審計中須把好以下三關。

入口審查

一、加強資產入口審查,把好資產配置關

行政事業單位資產預算和採購是資產管理的源頭,預算的編制與資產的購置主要依據配置標準來測算。因此,把好了配置關就把好了資產管理的「入口」。

一是加強資產預算審查,揭示增量資產不合理的問題。《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第六條規定,「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活動應當遵循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相結合的原則」。資產使用部門應當根據預算編制體系和資產配置體系標準,編制資產配置計劃和配置預算。配置計劃和配置預算應當經財務部門審核、單位主管人員審批,按規定納入政府採購預算。根據各單位資產的存量情況及上年度資產購置預算的執行情況,結合單位工作職能和任務,審核單位所列增量資產項目的必要性、合理性。

二是加強資產配置的審查,揭示資產配置「三超」問題。對存量資產一一核實,摸清底數,重點審核增量資產計劃中項目申報依據是否正確,理由是否充分,與單位實際需要是否相適應。根據資產配置標準,在摸清資產使用單位的機構設置、人員編制、工作職能等情況的基礎上,核實資產配置是否「超標準,超限額,超數量」,內設機構行政資產統籌安排是否合理。對未列入配置標準的資產是否做到節儉實用、嚴格控制的要求。

三是加強資產購置審查,揭示資產購置方式不合規的問題。列入政府採購目錄的行政資產,必須按照政府採購的規定執行,該定點採購的要定點採購,達到公開招投標限額的必須公開招投標。

控制審查

二、加強資產控制審查,把好資產使用關

《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辦法(實施細則)》第十七規定「行政事業單位要認真做好資產的日常管理工作」。資產使用控制是資產管理的中間環節,管理好壞直接影響資產使用效益。

一是加強資產登記審查,揭示帳實不符的問題。依據資產帳,抽取部分資產進行帳實核查,看登記的資產是否實際存在,品名、規格型號是否一致。有的資產還須查看單位的權屬證明,核對是否屬本單位的資產。例如車輛,要核實權屬所在,有無違規調劑、借用等問題。

二是加強資產帳面審查,揭示帳帳不符的問題。核對資產帳與會計帳,看資產帳面餘額與會計帳面餘額是否一致。如總帳餘額一致,還要進一步核對明細科目餘額是否一致,如不一致,說明帳帳不符,這個問題在不少單位存在。

三是加強存量資產審查,揭示資產閒置的問題。如果對資產監管不力,對購置大型固定資產的性能和使用規程缺乏了解,盲目購買,就會造成資產長年閒置,浪費財力。因此,審計人員要實地調查大型資產的使用狀況及使用頻率,例如購置大型醫療設備,一般要綜合考慮本單位的技術力量和硬體設施等因素,不能盲目上項目。

出口審查

三、加強資產出口審查,把好資產處置關

行政事業單位資產處置包括對資產的調撥、轉讓、報損、報廢等,資產處置是資產管理的重要環節,也是資產管理最後一公裡。

一是加強審批手續的審查,揭示超權限審批或未批先處置的問題。各級政府都有國有資產處置的審批權限,規定了各級的審批上限,超越這個權限審批處置,就是越權審批。有的化整為零有意規避審批權限;有的乾脆把規定當擺設,明知故犯。此類問題的存在,暴露出對資產管理的輕視。

二是加強處置流程的審查,揭示違反資產處置程序的問題。國有資產處置按單位申報、主管部門審核、財政部門審批、資產評估、資產處置和處置結果備案的流程進行。筆者在審計中發現,有的單位資產處置結束再來走程序,先斬後奏;有的雖有主管部門的審核但未經財政部門審批;有的沒有經權威機構進行評估就自行處置,類似問題必須嚴肅指出,依規處理。另外,對於房屋、建築物的處置,必須有確權評估、合規性審核等手續,重點關注補償協議籤定時間,若協議籤定時間早於申請立項時間,明顯違反處置程序。

三是加強資產使用年限的審查,揭示造成資產流失浪費的問題。行政辦公類資產都有相應的使用年限,資產最低使用年限不得低於規定的標準,有的單位為了及早更新換代,不到資產最低使用年限就將其報廢,造成損失浪費。未達到資產最低使用年限的資產原則上是不能更新的,已達到使用年限仍可以繼續使用的,應當繼續使用。

來源:武漢市青山區審計局

原標題:《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審計技巧》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青縣審計局規範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行為
    青縣審計局在審計中發現部分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不規範的問題仍然存在,主要表現為:一是會計核算不健全,購置固定資產長期未入帳或沒有完整入帳;二是固定資產增減變化未能嚴格履行規定的報批程序;三是日常管理不規範,對固定資產不進行定期盤點核實。
  • 福州:國有資產管理審計整改工作落到實處
    近日,福州市委市政府領導對市審計局報送的《福州市行政事業單位國有房產管理亟待規範》專報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單位全力解決和徹底整改審計發現問題,落實審計提出的相關建議。尤猛軍市長主持召開市政府常務會議,研究討論《關於國有資產管理情況專項審計問題整改工作方案》,部署行政事業單位國有房產管理審計問題整改工作。會議要求,全市各級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提高認識,嚴肅對待,進一步增強落實整改工作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確保存在問題得到徹底解決、取得實效。
  • 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系統(2019年升級改造)項目建設完成並...
    為貫徹落實各級政府向本級人大常委會報告國有資產管理情況制度的要求,配合新政府會計制度的實施,進一步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提升信息化水平,根據財政部關於實施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信息系統(三期)的通知要求,市局信息技術處會同資產管理處組織實施了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系統(2019
  • 雲南亮出「三板斧」 加強國有資產管理
    配置管理辦法》《雲南省省級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使用管理辦法》《雲南省省級行政事業單位《總辦法》僅對本省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工作進行宏觀規定,無法具體指導單位日常管理。行政單位和財政全額供給的事業單位國有資產使用收益上繳國庫,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財政非全額供給的事業單位國有資產使用收入納入單位預算,統一核算,統一管理。
  • 再關注:事業單位資產類新舊會計科目銜接新技巧
    自2019年1月1日,行政事業單位實行《政府會計制度》以來,仍有部分地區單位未搞明事業單位資產類新舊會計科目銜接這些事,以致後期帳處理起來困惑多多,麻煩不斷,以下三種資產類銜接技巧,以期共識。第一種,直轉型資產類會計科目,共涉及新科目9個,對應舊科目:行政單位7個、事業單位9個;見《行政事業單位新舊資產類會計科目銜接一覽表1-3》行政事業單位新舊資產類會計科目銜接一覽表1行政事業單位新舊資產類會計科目銜接一覽表2
  • 堵漏洞防風險,北京110家行政事業單位設內部審計機構
    調查結果表明,本市內部審計機制進一步完善,領域進一步拓展,審計質量和成效進一步提升。調查結果顯示,110家行政事業單位設置了內部審計機構,其中,39家單位設置專職機構,50家國有企業設置了內部審計機構,其中43家企業設置專職機構。
  • 孝感市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等法律和行政法規履行出資人職責,監管市級國有資產,加強國有資產的管理工作。其中服務類12萬元,主要用於購買會計服務、車輛保養服務、審計服務等。貨物類0.6萬元,主要用於辦公用品。  八、國有資產佔用情況  截至2019年12月31日,孝感市國資委資產合計36.70萬元,包括流動資產和非流動資產。流動資產4.38萬元,固定資產淨值32.32萬元。
  • 160家行政企事業單位設內部審計機構
    《北京市內部審計規定》(以下簡稱《規定》)今年1月1日起施行。昨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北京市審計局了解到,本市內部審計機制進一步完善,領域進一步拓展,審計質量和成效進一步提升,在保障服務大局、堵漏洞防風險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60家行政企事業單位設置了內部審計機構。
  • 太倉財政建成國有資產「1+3」管理制度體系
    為進一步做好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工作,近日太倉市財政局建成太倉國有資產「1+3」管理制度體系,對國有資產從「入口」到「出口」的整個生命周期形成全覆蓋。一是出臺《太倉市市級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辦法》為體系主導,明確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涵蓋範圍,科學界定各級管理主體應盡職責,為全面實行國有資產績效管理和監督檢查奠定了制度基礎。二是從資產配置、資產出租出借、資產處置3個方面分別出臺配套文件,實現了對國有資產從配置、使用到處置的全過程管理。
  • 永安市財政局關於加強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月報報送工作的通知
    :  根據《三明市財政局關於做好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月報試編工作的通知》(明財資【2019】2號)文件要求,資產月報工作開展一年來,我市各行政事業單位普遍存在未能準確、及時編報資產月報,導致資產月報時間延誤且月報數據與資產年報相應數據偏差較大。
  • 2019年度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報告編報工作啟動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7日訊 據國家財政部網站消息,為全面掌握2019年全國各級各類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立與實施情況,深入推進行政事業單位加強內部控制體系建設,根據《財政部關於全面推進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的指導意見》(財會〔2015〕24號)和《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報告管理制度
  • 行政事業單位審計發現的32個問題清單
    合同意識不強合同籤訂未經集體研究並徵求法律顧問意見,合同條款不符合集體研究初衷,導致合同執行過程中發生糾紛;合同籤訂後沒有專門的部門或人員對合同履行情況跟蹤管理,政府權益得不到應有的保障,極易造成財政資金或國有資產流失;不能嚴格按照合同進度推進項目。3.
  • 證監會2019年對9家審計機構、13家評估機構採取行政監管措施
    北京商報訊(記者 董亮 馬換換)3月6日晚間,證監會就2019年審計與評估機構檢查處理情況進行了通報,其中依法對9家次審計機構及30人次註冊會計師、13家次評估機構及26人次資產評估師分別採取出具警示函、責令改正等行政監管措施並記入誠信檔案。
  • 資產管理軟體系統哪個好
    資產管理系統軟體條碼變成信息化管理管理的發展趨勢伴隨著高新科技技術性時期的來臨,愈來愈多的公司挑選用帶條碼或是RFID的固定資產管理系統軟體完成資產管理的信息化管理、智能化系統、專業化管理。資產管理系統軟體作為公司資產信息化管理管理系統軟體,從公司現況具體管理要求考慮,將條碼、資產管理系統軟體、自動檢索技術性、電子器件審批流程圖、PDA手執端融合起來,讓基本數據整理、貼條碼標誌、資產進出庫、資產平時管理,資產排查盤點等工作中井然有序開展,完成了公司資產管理的信息化管理管理,並提高公司的綜合性管理水準。
  • 湘潭高新區國有資產管理中心依法審計盡職守 先進典型受表彰
    近日,湖南省內部審計師協會對2017年至2019年度全省內部審計先進集體和先進工作者進行了表彰,湘潭高新區審計中心榮獲「全省內部審計先進集體」榮譽。近年來,高新區國有資產管理中心(審計中心)不斷提高政治站位,加強隊伍建設,打造了一支信念堅定、作風過硬、業務精通、清正廉潔的審計隊伍。中心牢牢把握審計工作職責定位,堅持發展新理念,大力推進審計監督全覆蓋,依法履行審計監督職責。近三年來,中心不斷完善內審管理制度,規範內部管理,共完成各類審計項目1395個。
  • 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關於2019年全市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的綜合報告
    按照財務與資產管理隸屬關係劃分,2019年度呼和浩特市本級行政事業資產報表填報單位共有475家行政事業單位 (其中,行政單位101家,事業單位374家),市本級共有23601名 編制 (其中,行政編制6580名,事業編制17021名),市本級實有人數為23474人 (其中,行政單位實有5718人,事業單位實 有17756人);2019年度呼和浩特市旗縣區共有1375家行政事業單位 (其中
  • ...處原主任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履行情況審計進點會
    12月1日,相山區審計局在任圩街道辦事處召開任圩街道辦事處原主任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履行情況審計進點會。會上,區審計局副局長丁允鋒同志對此次自然資源資產審計提出三點要求:一要提高認識,充分認識到此次審計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重大決策部署和上級審計機關的要求,也是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的重大舉措;二是被審計單位要高度重視,加大配合審計力度。任圩街道各辦、所要指定業務素質強的同志對接審計組,按時保質的提供審計所需的資料;三是審計組要依法審計,嚴格遵守審計「八不準」工作紀律,規範開展審計工作。
  • 冷水灘:「四統一」推進資產共享共用機制 提高國有資產使用效率
    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是國有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行政事業單位履行職能、保障和促進各項事業順利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為破解國有資產閒置與緊缺並存困局,該區積極探索建立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共享共用和資產調劑機制,要求各單位牢固樹立大局意識和長遠意識,打破單位和部門利益界限,強化和落實資產管理職責,實現國有資產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統一管理。
  • [分享]事業單位辦公室平面圖資料下載
    交通領域事業單位改革 一直在說事業單位體制改革的事,估計你聽過至少好幾年了。 、立面圖):(門廳、大會議室、中會議室、辦公、財務室、監督科、市場監管科、小會議室、主任辦公室、餐廳、衛生間...)
  • 青島市委編辦破解事業單位法人「註銷難」的實踐與探索
    《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第十三條規定:「事業單位被撤銷、解散的,應當向登記管理機關辦理註銷登記或註銷備案。」事業單位法人註銷登記是事業單位依申請啟動的行政行為,管理機關在登記管理中具有被動性和滯後性,只要事業單位不申請辦理註銷登記,監督管理機關就無法主動啟動註銷程序,同時缺乏行之有效的監督制約機制,從而造成存在較多事業單位職能已終止,但法人主體資格和法律地位仍然存在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