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廣州2月7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林潔)這些天來,廣東江門市新會區茶坑村的一家口罩廠,來了一批志願服務的「打工仔」「打工妹」。
企業高管、大學生、退休醫生……他們身份各異,有人甚至從江門各地驅車幾十公裡前來,只為在口罩廠當一名「臨時工。」
早晨8時,15名志願者穿上防護服、戴上帽子、套上鞋套、塞上耳塞,與工人們一起走進車間,冒著悶熱的氣流和不絕於耳的機器轟鳴聲,12小時的工作開始了。
「雖然每天要工作12個小時,但目前我們接到的志願報名人數已經超過了250人。」江門市五邑義工聯秘書長李昆韶感動地說,志願者1月7日便就位了,有效解決了企業人手短缺等難題,大大提升了企業的生產效率。
這是一場緊急馳援的志願行動。有的廣東口罩企業大年三十仍在開工運行。由於到位的工人不足以滿足產量需求,人手開始緊缺。江門義工聯組織了解到這一情況後,通過官網號召志願者走上口罩生產線,加入口罩生產,相關信息被其他平臺紛紛轉發。
招募信息發布後,第一天,知道的人不多,只有三四個人報了名;到了第三天,人數開始大幅增加;而今,已累計有250餘人報名,志願者的報名熱情出乎意料。更讓人想不到的是,有的志願者每天從開平驅車一個小時趕到現場;有的志願者一家三口過來增援;維達志願服務隊專門成立了一個技術支撐團隊,每天派兩名技術骨幹到現場,保養、維修、維護機械設備。
機器不停,人也不停。生產車間內,每一臺機器都開足馬力。流水線上,志願者們緊跟節奏,50片一包,40包一箱,高強度地完成質量篩檢、裝箱、封箱等工作。
在志願者其中,年齡最大的50歲,最小的才18歲。
家住江門市蓬江區的梁翠文是其中的一名志願者,她將兩個孩子交由父母照看,自己在燥熱嘈雜的密閉車間已堅持了8天。「剛開始很累,忙到完全不知道時間,有時候抬起頭才發現天已經黑了。後來就習慣了,沒想太多,就想著儘自己一份力,去幫助身邊更多的人。」
「這些志願者的到來,保證了生產鏈的銜接、人力生產的需要和機器的正常運作,使原本的效率足足提高了一倍,非常感謝他們的付出。」該企業生產負責人梁經理說道。
團新會區委書記程文杰表示,口罩廠志願者目前還是每天12小時協助企業生產,考慮到安全生產等因素,近期將不再招募新的志願者。每天上崗的志願者約30名,到今天,已服務近5000小時了。「這一群『臨時工』志願者,讓我們更有信心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協助疫情防控應急物資生產企業恢復生產,迫在眉睫!從1月25日開始,廣東共青團緊急動員志願者協助企業復產復工,開展志願服務項目77個,招募志願者2330人次,協助23家企業恢復生產。同時,廣東共青團與招聘平臺「兼職貓」合作,省內共上線23個應急物資生產企業/機構,共錄得兼職報名3125人,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疫情期間激增的醫療物資生產需求和人手緊缺的矛盾。
在珠海,志願者第一時間協助珠海唯一一家口罩生產企業提前復工復產。在團珠海市委的組織下,珠海傳統美德促進會志願服務隊經過多方協調和連續對接,緊急募集了符合生產工作技能需求的24名志願者,於1月31日協助企業正式復工運行,目前,參與企業恢復生產的志願者數量接近在崗工人總量的一半。
為確保志願者的生命健康安全,當地團組織還協調了醫院為企業全體職工和志願者進行復產前體檢,體檢合格才能上崗。「我們根據企業生產需求,科學安排志願者的調配。」團珠海市委負責人表示,「志願者實行三班輪換上崗,實現『人停、機不停』,保障企業全面復工復產。」
在佛山,康正衛生材料有限公司是佛山順德區唯一一家生產口罩的企業。正當企業想方設法召集外省員工返廠、加班加點為一線生產防疫口罩時,當地團組織主動上門服務,以企業生產實際需求為出發點,共同商議合適的志願服務方式。
2月1日,佛山的志願者們在企業安全負責人的指導下,開展了流程演示、防護要點、注意事項、工序安排等一系列崗前培訓後,志願支援工作正式啟動,主要服務於生產流水線設備維護、物資配備運輸等方面,助力企業防疫物資的應急生產。
在廣東西部的湛江市,志願者踴躍報名,到工廠義務參加醫用手套生產,以實際行動支援前線抗疫。志願者蘇娟說:「前方人員很辛苦,我們應該做一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看著企業車間門口處,一箱箱包裝好的成品,蘇娟覺得很自豪。
2月7日下午,在廣東省疫情防控例行發布會上,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副廳長葛國興表示,該省企業節後用工需求量大,特別是因疫情防控需提前復工的企業,以及城鄉運行必需、群眾生活必需、重要國計民生等企業的生產用工面臨缺口。廣東從加強市級用工調劑、強化省內資源開發、深化省際協作三個層面,多方統籌調劑,為企業復產提供有效勞動力供給。
同時,珠三角地市還成立了重點企業用工保障工作組,通過協調合作企業向缺工企業借用員工、動員技校學生支持企業復產、指導鎮街工作人員和志願者馳援生產、組織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加強人員派遣調劑等方式,多渠道解決企業用工缺口問題。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