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小楷書《孝女曹娥碑》

2021-02-08 坦腹齋

東漢元嘉元年(公元151年),上虞縣令度尚,將孝女曹娥投江救父事跡,上報朝廷,旌為孝女,並遷墓建廟,又為她立碑。度尚先命縣吏魏郎撰寫碑文,久而未出。度尚外甥邯鄲淳,年少有異才,適在旁侍酒,因試為之,操筆立就,文辭之妙,魏郎嘆服,遂毀其草。這就是最早漢邯鄲淳所書的《孝女曹娥碑》。也就是漢中平二年(公元185年),中郎蔡邕到曹娥廟摸碑後,在碑陰題:「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的這塊漢碑,但後來墮江失落。經考查《新唐書》記載:「唐太和二年(公元828年)越州大風海嘯。」四至五年浙江又連遭大水,推究當在此時墮江失落。


  東晉昇平二年(公元358年),右軍王羲之到曹娥廟,以小楷書《孝女曹娥廟》文存廟,又有新安吳茂先為其刻碑立廟,後又為好事者取去,但傳說輾轉流傳入皇室內宮。後據日本書法鑑定家中田勇次郎考證,今收藏遼寧博物館的墨跡絹本,即系晉王羲之所書《孝女曹娥碑》的真跡。


  北宋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侍郎蔡卞以行書重書《孝女曹娥碑》文,立碑存廟。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曹娥廟遭大火焚毀,當時廟內所存9塊碑中,僅存此碑但已被燒裂,後經曹娥鄉紳任鳳奎大力搶救修復完好,又發起重建曹娥廟,因此這塊宋蔡卞所書的《孝女曹娥碑》至今仍豎立在曹娥廟。而其餘8塊石碑,均被燒成粉碎,尚未恢復。


  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太監賴恩,欽差提督浙江市舶,到曹娥廟發現漢晉兩碑泯然無見,乃集唐刺史李邕(李北海)文字,湊成《孝女曹娥碑》文,並刻成石碑存廟,另有杭賴恩《題曹娥碑後》識和堇山李堂跋。


  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右軍後裔中書舍人王作霖,摹王羲之曹娥碑帖書法,以小楷仿書《孝女曹娥碑》文立碑存廟,碑後附有石之貞題跋。


  清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金匱錢泳受浙江巡撫阮元囑託,以隸體書《孝女曹娥碑》文,由山陰縣知事徐元梅捐貲上石,並由會稽陳鴻熙從杭州運石到上虞立於曹娥廟。碑後附有鄞縣陳權識和錢泳補書並記,以及會稽陳鴻熙題跋。


  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誠意伯劉基(劉伯溫),奉明太祖朱元璋敕命,到曹娥廟祭奠孝女,撰有《青田誄辭》,並書《拜曹娥廟》詩一首,立匾於廟正殿,也被火毀。


  明萬曆四十一年(公元1603年),巡監御史楊鶴,為曹娥投江事跡所感,以行楷書《哭娥草》詩十首,並刻成石碑存廟。


  明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浙江巡按徐吉,到曹娥廟祭拜孝女,題《泊曹江謁孝女廟》詩一首,系大行草書法,並刻成石碑存廟。


  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紹興知府俞卿,到曹娥廟以小草書《題漢孝女曹娥祠》詩六章,並刻成石碑存廟,此碑系會稽黃以信立石,陳爾侯鐫。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浙江巡撫方觀承,因早年落魄,曾在曹娥廟內擺攤,以看相拆

  字謀生,騰達後,重到廟祭拜孝女,助廟田20畝,並《題孝女祠》詩一首,系大行書書法,並刻成石碑存廟。

  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棲霞牟房初,以公事駐曹娥鎮,恭謁孝女祠墓,禮成賦七律詩一首,系正楷書法,並刻成石碑存廟。

  另有明禮部尚書董其昌,曾以小楷書《孝女曹娥碑》,今拓片收刻於《御刻三希堂》石祟寶笈法帖中。


相關焦點

  • 王羲之、王寵小楷作品《孝女曹娥碑》欣賞
    孝女曹娥是上虞曹盱的女兒。曹盱在漢安二年(143年)的端午節祭神時指揮迎神的船隊,船逆江行駛,被浪打翻,曹盱落水身亡,人們很久都沒有打撈到他的屍體。曹娥當時只有十四歲,她在江邊一直尋父屍至第十七天仍未找到,遂投江。五天後,抱父屍浮出水面。
  • 小楷字帖經典:王羲之晚年書《孝女曹娥碑》高清本,人書俱老
    關於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以及關於王羲之書法的教程,我分享的也挺多的,今天來看看王羲之晚年的小楷《孝女曹娥碑》比起早年中年的書法有什麼區別呢? 王羲之,在書法界神一樣的存在,書法史上永恆的豐碑,璀璨輝煌。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贏得書聖的尊稱。與王獻之並稱二王,對書法的開創和傳世有不可磨滅的功勳。
  • 王羲之最後一幅小楷,滿紙神仙氣
    相比之下,王羲之生前最後一幅小楷,《曹娥碑》讓人有些陌生。但這幅小楷書法,其實並不比《蘭亭集序》遜色。而《曹娥碑》背後的故事,也是十分精彩。相信待你細細品讀之後,你一定會愛上她!曹娥,會稽上虞人,是東漢有名的孝女。
  • 「曹娥碑」究竟有幾通?
    在浙江上虞曹娥廟裡,現存立一通名動千古的碑刻,它就是「曹娥碑」。
  • 載沉載浮的翩翩孝女(女人系列)
    大嘴讀史——史料摘譯——原文:孝女曹娥者,會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為巫祝。漢安二年五月五日,於縣江溯濤婆娑迎神,溺死,不得屍骸。娥年十四,乃沿江號哭,晝夜不絕聲,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縣長度尚改葬娥於江南道傍,為立碑焉。——《後漢書·列女傳》譯文:孝女曹娥,會稽上虞人。
  • 曹娥碑:蔡邕留下的隱語成為字謎之始,曹操和楊修的智力之爭
    碑的主人:曹娥據說昇平二年王羲之曾到過曹娥廟,此時的漢碑已經損毀,王羲之又用小楷寫了《孝女曹娥碑》,新安吳茂先為他刻碑放在廟裡,三年之後王羲之就去世了,《孝女曹娥碑》就成了他所做的最後一幅小楷。當然王羲之寫的碑現在也遺失了,現在留下的只有絹本,是不是王羲之所作還有爭議。那麼這個吸引了曹操、楊修、蔡邕、王羲之的碑記載的到底是什麼故事呢?
  • 王羲之失傳1000多年的小楷,據說已陪葬唐太宗,成為書法界的傳說
    王寵楷書《臨樂毅論》從南朝梁武帝時期開始,皇家便開始大肆搜集民間的王羲之法帖,到了唐朝這種風氣依舊絲毫不見,唐太宗李世民時期,在皇宮內所藏王羲之的法帖真跡達3000多卷,當時負責校訂這些王羲之法帖的最早是大臣魏徵
  • 王羲之《黃庭經》:小楷的點法、橫法
    王羲之則是帖學書系的巔峰人物。王氏書法諸體兼長,其中以行書與小楷書作尤為傑出。其迄今傳世的著名小楷書作有《黃庭經》、《樂毅論》、《東方朔畫贊》等。《黃庭經》,亦稱《換鵝帖》,六十行,一千二百餘字,末題「永和十二年五月廿四日山陰縣寫」。中國書法從商周甲骨文、金文至秦篆漢隸,當都屬於碑派一系。只是當時還無碑帖之分。
  • 書聖王羲之的故事
    漢代以後,魏晉南北朝時期,書法眾體兼備,成就輝煌,湧現出一大批彪炳千秋的書法家,尤以王羲之最為傑出。王羲之家世顯赫,世代簪纓,自己做到將軍,人稱「王右軍」,為人性情豪爽,瀟灑俊逸,學識淵博,最令人稱道的是他那一筆讓人驚嘆的天人之書,「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在兩千年書法史上無人能出其右。
  • 學書法之臨王羲之小楷《樂毅論》
    寫完王羲之「籠鵝而歸」的《黃庭經》,按自己編排的順序,接下來就該寫他的《樂毅論》了。《樂毅論》,小楷,是王羲之的楷書作品,共四十四行。據說是三國時期魏夏侯玄撰寫的一篇文章。真跡早已不存在。褚遂良在《晉右軍王羲之書目》將其列為第一。梁陶弘景說:「右軍名跡,合有數首:《黃庭經》、《曹娥碑》、《樂毅論》是也。」王羲之書皆有真跡,惟此帖只有石刻。寫《黃庭經》的時候,感覺和鍾繇的《宣示表》尚有一絲聯繫,但寫《樂毅論》的時候,卻感覺與歐陽詢的楷書有一丁丁的類似。
  • 王羲之:淳化閣帖 (上)
    王羲之 平安何如奉橘卷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王羲之 遠宦貼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王羲之 大道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王羲之 七月帖都下二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王羲之 長風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王羲之 快雪時晴帖冊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王羲之 上虞帖 上海博物館藏王羲之 孔侍中頻有哀惑憂懸 日本前田育德會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