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所染、修身》:志為智之本,信為行之本,君子不可不修身

2020-12-17 陽明悟行學宮

從墨子看理想人文情懷(十五)

04:13來自陽明悟行學宮

所染

墨子與很多先賢一樣,非常強調人才對治國的作用,但對人才所發揮的作用上,墨子的看法又有與眾不同之處。在《所染》篇中,墨子先見染絲者「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由此想到了「非獨染絲然也,國亦有染。」

之後分別列舉了舜、禹、商湯王、周武王幾位明君,以及夏桀、殷紂、周厲王、周幽王幾個昏君的例子,論述了明君任用賢臣,君臣之間相互影響,國君因此能夠治國有道,國泰民安;而昏暴之君用佞(nìng)臣,結果君王之惡愈彰,導致身死國滅的道理。

通過正反對比,墨子得出結論:「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以其行李也。行理性於染當。」也就是說,大凡國君之所以能安邦定國,原因就在於行事合理,而行事合理源於所染得當。

修身

《墨子·修身》云:「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據財不能以分人者,不足與友;守道不篤、遍物不博、辯是非不察者,不足與遊。本不固者未必幾,雄而不修者其後必惰,原濁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

意思是說意志不堅強的人,他的智慧就不能充分發揮;講話不守信用的人,他的行動也難有結果;擁有財富而不能與別人分享,不值得與他交朋友。

不信守原則,不遵守正道,不明辨是非,不值得與他交遊。墨子的這幾句話很有意思,實際上也是他對為人之本的理解——「志」是「智」之本,「信」是「行」之本。人人都嚮往智慧,但很少有人意識到,真正的大智慧往往來自於高遠的志向、堅強的意志。

《墨子·修身》云:「慧者心辯而不繁說,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譽揚天下。言無務為多而務為智,無務為文而務為察。故彼智無察,在身而情,反其路者也。善無主於心者不留,行莫辯於身者不立;名不可簡而成也,譽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

思利尋焉,忘名忽焉,可以為士於天下者,未嘗有也。」意思是說智慧之人內心明辨而不繁言誇耀,勤奮努力而不居功自傲,因此名譽揚於天下。說話不圖繁多而講究富有智慧,不圖文採而講究明白。所以既無智慧又不能審查,加上自身又懶惰,則必背離正道而行了。

善不從本心生出就不能保留,行不由本身審辯就不能樹立,名望不會由苟簡而成,聲譽不會因詐偽而立,君子是言行合一的。以圖利為重,忽視立名,而可以成為天下賢士的人,還不曾有過。

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墨子·所染、修身》:真正的大智慧來自于堅強的意志
    在《所染》篇中,墨子先見染絲者「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由此想到了「非獨染絲然也,國亦有染。」 之後分別列舉了舜、禹、商湯王、周武王幾位明君,以及夏桀、殷紂、周厲王、周幽王幾個昏君的例子,論述了明君任用賢臣,君臣之間相互影響,國君因此能夠治國有道,國泰民安;而昏暴之君用佞(nìng)臣,結果君王之惡愈彰,導致身死國滅的道理。
  • 諸葛亮《誡子書》中的修身齊家思想
    《藝文類聚》版的《誡子書》全文如下: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 性善論對修身的意義
    中國人歷來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認為修身是為官從政的根本,孔子說:「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大學》上講:「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孟子也用水來比喻人性,他反駁說:「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孟子用「水無有不下」來比喻「人無有不善」的論證邏輯顯然不夠嚴謹,但難能可貴的是,孟子不僅看到人與動物都具有自然屬性,而且強調了人具有與動物不同的社會屬性,即人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而動物卻沒有,正是人的社會屬性把人與動物區別開來,成為人之為人的根據。
  • 2020廣東省考申論名言警句:修身
    在道德經中,聖人告訴弟子,一個人通過長時間的修身,可以治理好家庭,管理好國家,從而使天下更加太平。為了穩定江山,為了效勞大眾,為了整合廉價的文化資源,生產資料與勞動力,我們在實踐各種修身的方法。在修身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為他人積累巨大的福德,我們可以完善自身的行為,從而正確地認識身邊的人,由此可見修身對我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對於申論考試而言,修身的意義和如何修身也是常見話題,中公教育在此為各位考生選取部分關於修身的名言警句,供大家參考積累:1、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 光明日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出自《大學》。《大學》講「大學之道」,論述如何成就崇高德性和人格,怎樣成為經國濟世的人才。   「修身」為「修齊治平」之始。《大學》特別強調修身:「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 《中庸》重心在「道」,「修身則道立」
    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此之謂也。故,「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亦言「道」乃屬人。又,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 「修身格言」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孟子》
    啟予國學《修身格言365》 225【格言】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解讀】首先從為學上講,我們可以把這句格言理解為世界上可學的知識多麼多,人不可能樣樣都學,什麼都想學的人,往往什麼都學不好,所以我們應該學會選擇和放棄。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只有放棄學一些東西,才能專心致志地學好自己該學的,這樣才能有所作為。
  • 《大學》┃「齊家先修身」——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禮讓寬容
    ┃欲齊家,先修身「修身」通俗說來就是修身養性,不但要有一技之長,還要有良好的人性品格和道德修養;「齊家」不單單是要管好一個家庭,更要使一個家族興旺和諧。諸葛亮為告誡兒子成為由高風亮節、真才實學、對社會有用的人,在 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薄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 孟子修身觀念的源頭
    然而,相較以往的學說,孟子更強調天人關係中人的能動性,這就為其修身觀念留下了發展的餘地。孟子提出:「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天人合一的根據在於,人與天是相通的。而天人互通的途徑就是以「盡心」「知性」為代表的修身。  此外,孟子對天的認識也與前人不同。「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
  • 修身要達成什麼樣的境界
    重修身是儒家文化的一大特點。修身根本上是一個做人的問題,梁啓超先生說:「儒家一切學問,專以『研究人之所以為人者』為其範圍。」「儒家舍人生哲學外無學問,舍人格主義外無人生哲學也。」那麼,修身要達成什麼樣的境界呢?或者說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包含什麼樣的品格特質呢?
  • 2020重慶公務員考試申論素材:關於修身的名言警句!
    道德經中,聖人告訴弟子,一個人通過長時間的修身,可以治理好家庭,管理好國家,從而使天下更加太平。為了穩定江山,為了效勞大眾,為了整合廉價的文化資源,生產資料與勞動力,我們在實踐各種修身的方法。1、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 陳忠平與曾國藩傳人曾樾論修身齊家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古今儒家君子的終生追求,也是陳忠平董事長及鴻揚員工的當代理想。曾國藩在中國近代史的豐碑,在當代中國的深遠影響就是從修身、齊家開始,曾國藩的修身強調「先利他,再利己」,曾國藩的齊家包含大家與小家,才有曾國藩的治國平天下。
  • 《論語》導讀之185:曾子講述君子修身執禮要重視容貌、臉色、言辭
    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孟敬子:魯國大叔仲叔捷。問,探問,探望。貴,重,這裡是重視、注重的意思。道,規律,方法。動,變動、收斂。暴慢,粗暴,怠慢。正,端正。信,誠信,信服。岀,露岀,表現。辭氣,言辭,語氣。鄙,鄙陋。倍,同「背」,違背,錯誤。籩豆,祭禮中使用的器皿,籩是竹製的,豆是木製的。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古代先賢教導我們做人的標準。但是有人質疑過它的順序真是如此嗎?今天的大多數人應該都默認為要先成家再立業。即先把家庭管好了,就能把國家治理好了,私以為這種想法是極其可笑的。這是在用古代社會的思想去套現代社會。特意查了一下歷史,孔子的思想源自周朝。
  • 君子六藝——古代君子修身的必修課
    六藝是中國古代君子的六門必修課,其內容包括五禮、六樂、五射、五御、六書、九數。關於六藝教育的實施,是根據學生年齡大小和課程深淺,循序進行的。並且有小藝和大藝之分。書、數為小藝,系初級課程;禮、樂、射、御為大藝,系高級課程。其實,這和我們小時候的學習是十分類似的(在這裡插一句,小編是80後)。「小藝」作為初級課程和我們小學最開始的語文和數學是十分相似的。
  • 正心修身要有久久為功的韌勁
    張伯行歷任福建巡撫、江蘇巡撫、禮部尚書等職,為官二十餘年,從不接受別人的饋贈,也不帶家眷赴任,始終以清廉剛直著稱。他去世後,朝廷賜予他「清恪」的諡號,意思是為官清廉,恪盡職守,精確地概括了張伯行持躬清介的一生,這是對清官的最高褒獎,給我們留下的是永恆的敬仰。 「正心以為本,修身以為基,內正其身,外正其容。」
  • 學修身之道,做有境界之人
    修身,即修養身心。儒家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為了完善自己,為了家國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 關於儒家的修身之道,大致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家風美文:夫君子之行 靜以修身 儉以養德
    家訓: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君子」一詞的具體含義來源於孔子的君子論。孔子認為君子就是:「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的人;是「不妄動、不徒語、不苟求、不虛行」的人。在孔子看來,君子就是仁義禮智的擔當者,若人人都能做到行君子之風,則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良方雖不曾從父母口中說出,但他們的言行舉止處處都告訴我們,在這個浮躁而又喧囂的時代,如何鬧中取靜,如何嚴於律己,寬厚待人。
  • 重建家學文化:修身、齊家
    重建家學文化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學經典思想。其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古代作為一個文人志士必走的人生之路,而修身齊家離不開家庭環境,離不開家庭宗族裡的家風家訓家規家道的家學文化。一個人只有在充滿正能量家學文化裡才能修正身,其正家,才能走出家門治國平天下,可見家學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 做明志以致遠的自己: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就是如此。漢語成語的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出於諸葛亮《戒子書》。原文為:「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此文的本意是:恬靜以修善自身,儉樸以淳養品德。只有如此,方能明志以致遠。實則,這一成語本自早期道家、儒家的思想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