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家學文化:修身、齊家

2020-12-17 牧風芳華

重建家學文化

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學經典思想。

其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古代作為一個文人志士必走的人生之路,而修身齊家離不開家庭環境,離不開家庭宗族裡的家風家訓家規家道的家學文化。

一個人只有在充滿正能量家學文化裡才能修正身,其正家,才能走出家門治國平天下,可見家學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很是在今天,家學文化幾乎一片空白,重建家學文化,讓孩子在一個博大精深的能量場裡學習生活很有必要。

首先是重建家風家訓家規家道。

中華文明綿延幾千年,生生不息,其中在弘揚方面起到最大作用的就是家學文化的傳承。中國古代特別注重家風家規的塑造,通常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比如最早的《顏氏家訓》,後期的《了凡四訓》、《曾國番家書》、《傅雷家書》等等,尤其是名門望族,家學淵源,最是注重家學文化的建設。因為在古代,對孩子的教育是體系化的集團教育,而不是僅僅局限於父母。因為古代律法特別嚴厲,一人犯法株連九族,所以大戶人家為防止家族子弟株連九族,對宗親內的孩子教育是系統的體系教育。後來,傳統文化逐漸走向斷層,家族文化也慢慢衰落。如今,從國家層面也大力弘揚傳統文化,如今孩子的教育面臨網絡化衝擊,信息化碎片讓孩子接受的資訊更多元化、複雜化,很有必要在家庭內部建立家風家訓家規家道,讓孩子在濃濃的家學文化氛圍內成長,心有所忌,行有所規,對孩子將來的成長肯定有利!

重建並不是說要費多大的勁,把諸子百家的古風遺訓拿來掛在客廳上,僅僅做個樣子,這是沒有用的,最實際的就是針對家庭成員的現狀,針對性的草擬幾條。比如針對孩子,要孝敬父母、團結友愛,不準耍脾氣,不準浪費,玩手機要限定時間等,在夫妻關係上比如不準摔東西,不準在家裡大聲叫喊,有問題先溝通等等。有條件的可以把這些慢慢往文化層次上去靠攏,逐步形成自己家的文化特色和環境氛圍。

其次,在縱向方面要與血脈相連的家族文化連接上。

每個家族在傳承的幾百幾千年間,都有一套他們自己的獨特見解,千千萬萬個家族體系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家族文化。作為家族鏈中的一員,首先要做好傳承。要做好傳承就需要了解自己家族成員在整個歷史長廊中積澱的文化底蘊,和這些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連結上,才能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最後,要在橫向上逐步拓展家家學文化的外延。

家風家訓家規家道不僅僅停留在最親密關係的家裡人身上,還可以擴展到親朋好友,同學鄰裡之間,建立一個親密的團體圈子,在這個團體圈子裡形成特色文化,這也是一種傳承和發揚。

這裡分享幾個歷史上有名的家訓家規:

姬旦《誡伯禽書》: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君子力如牛,不與牛爭力;走如馬,不與馬爭走;智如士,不與士爭智。德行廣大而守以恭者,榮;聰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

司馬談《命子遷》: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

諸葛亮《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諸葛亮《誡外甥書》: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凝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去細碎,廣諮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

歐陽修《歐陽永叔集》: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而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付弈。

琅琊王氏家訓: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過,德之至也;揚名顯親,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臨財莫過乎讓:此五者,立身之本。

《包拯家訓》: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司馬光《家範》: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而不知教也。古人有言曰:「慈母敗子」。愛而不教,使淪於不肖,陷於大惡,入於刑闢,歸於亂亡,非他人敗也,母敗之也,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數。

陸遊《放翁家訓》:後生才銳者,最易壞事。若有之,父兄當以為憂,不可以為喜也。切須常加簡束,令熟讀經學,訓以寬厚恭謹,勿令與浮薄者遊處。自此十許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慮之事,蓋非一端。吾此言,後生之藥石也,各須謹之,毋貽後悔。

相關焦點

  • 陳忠平與曾國藩傳人曾樾論修身齊家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古今儒家君子的終生追求,也是陳忠平董事長及鴻揚員工的當代理想。曾國藩在中國近代史的豐碑,在當代中國的深遠影響就是從修身、齊家開始,曾國藩的修身強調「先利他,再利己」,曾國藩的齊家包含大家與小家,才有曾國藩的治國平天下。
  • 《大學》┃「齊家先修身」——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禮讓寬容
    《齊家先修身》選自《大學》,由孔子的弟子曾參所作,是中國儒家經典。這一篇文章主要講述了要想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就要先修養自身,修養自身的關鍵是克服感情上的偏私,先正己然後正人。┃欲齊家,先修身「修身」通俗說來就是修身養性,不但要有一技之長,還要有良好的人性品格和道德修養;「齊家」不單單是要管好一個家庭,更要使一個家族興旺和諧。
  • 修身,齊家,傳承
    第一,修身;第二,齊家;第三,傳承。下面,我分別把這三個環節來做一個說明。第一,修身。家裡面不論男女老少,不管先來後到,都必須要好好把自己修好,叫作修身。"修"字是修整的意思。我們身上多多少少會有一些令自己不滿意的地方,所以我們要把它修一修,使它更正、更好。《大學》裡講的這句話誰都會背:"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 帶頭廉潔自律 嚴格修身齊家
    帶頭廉潔自律 嚴格修身齊家 發布時間: 2020-06-18 09:39:35   來源:中國電力網  作者:王力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相信大家都聽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包含了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這句話其實出自:《禮記·大學》:「古之欲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七年級「最是書香能致遠,讀書之樂樂無窮」,為了促進同學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培育傳承優秀文化的意識,七年級道德與法治備課組組織了以「走進歷史,走近名人」為主題的手抄報比賽。走進歷史,走進名人在比賽過程中,同學們認真閱讀了指定書目,參考了大量相關文獻資料,積極借鑑了大量最新學科成果,同時發動家庭成員討論、建議和策劃,或者建立學習小組進行專題研究,或者根據策劃、文字、圖案、資料分工協作,既收穫了知識,也學會了學術研究的基本路徑,為將來深入學習傳統文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 爬齊山感受東夷文化,治國平天下先要修身齊家
    山東,被稱為齊魯大地,如果想感受古齊魯文化的話,建議爬一爬魯山和齊山。上次爬魯山,知道了自己的魯笨,因為去了之後,才發現景區封山了,這次爬齊山,希望不僅僅是爬山觀風景,還能夠感悟修身齊家的道理。周末,齊山,終於成行。一路爬來,深刻感受了古代齊國的文化底蘊。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前面還有一句,那更重要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對於「三綱五常」這個詞,顯然我們都不會陌生。所謂「三綱」,指的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而「五常」指的則是「仁、義、禮、智、信」,這是我們都知道的。不過,除了「三綱五常」之外,你還聽說過「三綱八目」嗎?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一個人的境界提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循序漸進的成長道路。人的地位,決定視野和境界。一個人的擔當,最直觀的做法就是在其位謀其政。單身的時候,修身養性,鍛鍊知識與能力。有了家庭之後,就得全心全意的守護家人。當一個人的實力足以保護鄉鄰的時候,就要當仁不讓地擔負起那份責任。
  • 古典今說┃當代,怎樣理解「修身,齊家,平天下」的內涵?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出自於《《禮記·大學》第一章中的第二節,節選如下:「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
  • 廉潔從政 廉潔修身 廉潔齊家
    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要嚴格執行黨風廉政建設的有關規定,黨員個人要始終做到廉潔從政、廉潔用權、廉潔修身、廉潔齊家。要聚焦重點環節,紮實推進黨風廉政建設深入開展,進一步壓實工作責任,狠抓措施落實,推動機關黨風廉政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要加強組織領導,確保機關黨風廉政建設取得實效,以黨風廉政建設的高質量推動政法工作更加出彩,為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安陽、法治安陽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 齊家文化博物館線上展覽之一 ——齊家文化玉器鑑賞
    齊家文化博物館線上展覽之一 ——齊家文化玉器鑑賞 2020-02-18 18: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誠意正心、修身齊家,上坤地產的「王道」之路!
    修身齊家,做宜居的產品如今的房地產除了高周轉這個特點,還呈現出「產品雷同」趨勢。縱觀全國各大住宅,在形態和內部空間、小區規劃上越發相似,缺少創新力。上坤地產在別人無法理解和認同的時候,堅持走堅守品質與創新的道路,最終上坤地產以出色的產品,徵服了市場,贏得了業內的尊重。
  • 中央政法委幹部的10個家風故事: 傳承家風家教 踐行修身齊家
    中央政法委幹部的10個家風故事: 傳承家風家教 踐行修身齊家 2020-09-25 17: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千年陶魂 齊家文化
    齊家文化是黃河上遊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早期文化,因首次發現於廣河縣齊家坪遺址而得名。齊家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肅、青海境內的黃河、洮河、大夏河、渭河、湟水等流域,除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命名地廣河齊家坪遺址外,還有省級保護單位積石山縣新莊坪、臨夏縣蓮花臺、康樂縣王家等。另外,現淹於劉家峽庫區中的秦魏家、大河莊等也是重要的遺址。
  • 外交部駁斥美涉藏決議:信口開河前先修身齊家
    根據國新辦剛剛公布的《2017年美國的人權紀錄》,美國系統性種族歧視加劇了社會撕裂,執法司法領域存在著系統性的種族歧視,所以我們想奉勸美國的有關人士首先要搞準自己的定位,在信口開河、指責別國內政之前,自己先修身齊家,治理好自己的國家。
  • 玉澤隴西,齊家文化,齊家玉器的歷史文化淵源
    這一個名叫安特生的瑞典人,發現了齊家文化之後,這一批玉器就有了一個統稱。而不得不提的就是,在齊家文化這一個名稱出來之前,在當時的社會裡就已經有齊家文化玉器流傳了。而在1975年,齊家文化墓群的集體發掘,更是讓齊家文化聞名於世界,僅僅是出土的玉器就已經達到了323件,而大型的古墓裡出土的玉壁,美輪美奐程度,更是震驚了當時的考古學家。從那以後,齊家文化逐步被人們所熟知。
  • 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修煉提高的次序
    《大學》是《四書》裡面的一篇文章,提出了著名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命題,體現了儒家對人生修煉順序的認識。宋朝二程說:「學者必由是而學焉,則庶乎其不差矣。」朱熹也說:「先通《大學》,立定綱領,其他經皆雜說在裡許。」
  • 【稀飾之珍】千年陶魂 齊家文化
    齊家文化是黃河上遊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早期文化,因首次發現於廣河縣齊家坪遺址而得名。齊家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肅、青海境內的黃河、洮河、大夏河、渭河、湟水等流域,除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命名地廣河齊家坪遺址外,還有省級保護單位積石山縣新莊坪、臨夏縣蓮花臺、康樂縣王家等。另外,現淹於劉家峽庫區中的秦魏家、大河莊等也是重要的遺址。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種宏觀理念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在古代,很多能人志士的心目當中,其實都有一個非常宏大的理念,或者也可以看作是他們人生的最高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句話最早出自於儒家經典《禮記》之中,時至今日,早已成為一句人人耳熟能詳的名言,成為了傳統文化思想界中的代表性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