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修煉提高的次序

2020-12-22 無畏樂園

《大學》是《四書》裡面的一篇文章,提出了著名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命題,體現了儒家對人生修煉順序的認識。宋朝二程說:「學者必由是而學焉,則庶乎其不差矣。」朱熹也說:「先通《大學》,立定綱領,其他經皆雜說在裡許。」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學》節選)

以修身為起步,不斷提高生命場能量。最先受益的必是家庭,家庭會因為你的存在而獲得和諧與幸福。然後這種能量場繼續擴大,你才可以影響一「國」。這個「國」是古代名詞,對應到現代社會,相當於一個集團公司或大型企業。這時候你的存在會造福一個更廣泛的範圍,你將為許多人的福祉負責,你的所作所為是他們賴以生存的依靠,你因此更具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然後你的能量還有可能繼續擴大,你將會利益「天下」。古人所說的「天下」,就是指現在的國家。然後你繼續提高,將有可能造福全人類。這個路子的終極是佛的同體大悲,但是大學還沒有這樣廣大的觀念,討論範圍只限於人類社會。

《大學》對修煉順序的探討使用了不同概念,在正心之後,出現了誠意、致知和格物,格物到底是怎樣的操作行為,非常費解。明朝大儒王陽明「龍場悟道」之前就沒有弄懂格物的涵義,曾端坐在竹子前「格物」,最後把自己「格」病了。當然,使用什麼樣的名詞概念本無所謂,意思到了才是最重要的。那麼這一切的變化內因和根據是什麼呢?

儒家的修身相當於佛家的修煉,儒家的內聖外王近似於佛家的同體大悲。很多人對佛教有誤解,以為佛法是出世的。修煉有一部分是要出世修,他開始沒有這個能力,只能專心致志於自我解脫。但當他修到佛的境界時,他必須回向眾生,以濟渡眾生為生存意義。所以,佛家是在更大範圍上的入世,他的入世範圍是整個宇宙,只有佛才能真正做到同體大悲。

儒家的平天下,是人類社會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與柏拉圖哲學王的說法如出一轍。

相關焦點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人的修煉我喜歡分為內和外,外則是應對外部環境人和事的能力,而內則是與自己相處,放過自己的心態! 相信大家都聽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包含了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這句話其實出自:《禮記·大學》:「古之欲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前面還有一句,那更重要
    儒家經典之一的《大學》,開篇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親」同「新」)民,在止於至善」,所以,「明明德」、「新民」和「止於至善」,就是「三綱」,即「大學之道」的三個綱領。至於「八目」,則是「八個條目」,也就是儒家提倡的個人道德修養和立身治世的八個步驟。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一個人的境界提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循序漸進的成長道路。人的地位,決定視野和境界。一個人的擔當,最直觀的做法就是在其位謀其政。單身的時候,修身養性,鍛鍊知識與能力。有了家庭之後,就得全心全意的守護家人。當一個人的實力足以保護鄉鄰的時候,就要當仁不讓地擔負起那份責任。
  • 古典今說┃當代,怎樣理解「修身,齊家,平天下」的內涵?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出自於《《禮記·大學》第一章中的第二節,節選如下:「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
  • 王者不僅能齊家,而且也能治國平天下
    《大學》的三綱八條實際上講的是儒家的內聖外王之道。明明德是內聖,親民是外王,止於至善則是內聖外王的最高理想的實現。雖然人們一般認為,內聖外王是中國傳統思想中儒道禪三家共同追求的目的,但只有儒家,特別是《大學》將它表達得最為典型。這在於《大學》提供了一套內聖外王的原則和方法。
  • 孔子教我們儒家精髓,《大學》教我們修身處世
    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高尚的品德,在於反省提高自己的道德並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改過自新、棄惡從善,在於讓整個社會都能達到完美的道德之境並長久地保持下去。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是儒家文化的三綱領。
  • 光明日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原標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講話中談及中國知識分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情懷。近期,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學習小組」刊發的《習近平的文學情緣》一文披露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脫稿講述的15個故事,其中他深情地說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這代人自小就受這種思想的影響。」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尚禮修身品書香,鑑史明志閱古今」。七年級歷史備課組要求每個班級一起讀1-2本書。比如推薦書目書目:《林漢達中國歷史故事集》、《寫給兒童的中國歷史》全套14本。師生共讀通過歷史讀書活動的開展,同學們不僅增長了知識,也明白了「家國情懷」的意義,以史明鑑,樹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種宏觀理念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在古代,很多能人志士的心目當中,其實都有一個非常宏大的理念,或者也可以看作是他們人生的最高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句話最早出自於儒家經典《禮記》之中,時至今日,早已成為一句人人耳熟能詳的名言,成為了傳統文化思想界中的代表性格言。
  • 皋陶德政主張成為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來源
    《禮記·大學》曰:「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皋陶又曰:「在知人,在安民。」人,官吏。民,平民。用人與民對舉的方式,闡述鑑察人的品行、才能和安定人民生活有怎麼樣的因果關係。皋陶對禹進諫只有知人善任,才能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只有對下屬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善於任用,把各級官吏給安排到合適的崗位,天子的政令才能得到實行。
  • 四書五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古代文人的最終信仰
    一些中國人文科學的學者認為,儒家不如諸子,中國不如西方,人文科學不如理工。但是,他們卻不能做到「實事求是」,客觀對待學識和學習。你們怎麼看待的?那我又該怎麼看待呢?順其自然吧。易中有言:「童蒙求我,匪我求童蒙。」人家自以為是的敗壞了學識,那我為什麼要追著他求進步呢?孔子說,不怒而啟,不怒而發。有人不思考,孔子就不會替他思考。
  •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國、治家、平天下,出自哪裡
    《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
  • 陳忠平與曾國藩傳人曾樾論修身齊家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古今儒家君子的終生追求,也是陳忠平董事長及鴻揚員工的當代理想。曾國藩在中國近代史的豐碑,在當代中國的深遠影響就是從修身、齊家開始,曾國藩的修身強調「先利他,再利己」,曾國藩的齊家包含大家與小家,才有曾國藩的治國平天下。
  • 古人公務員資格審查:道德水準必須高,修身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
    知識付費大佬、《羅輯思維》的主播羅胖子曾經對古人的公務員資格審查提出質疑:有錢就行了啊,能掙錢就行了啊,為什麼還要修身齊家?修養身心讓自己品行高尚,就能做官,憑什麼呀?品行高尚說明你本事大嗎?古人傳承了幾千年的選官制度不是白搞的:原文出於《禮記·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大學》┃「齊家先修身」——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禮讓寬容
    《齊家先修身》選自《大學》,由孔子的弟子曾參所作,是中國儒家經典。這一篇文章主要講述了要想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就要先修養自身,修養自身的關鍵是克服感情上的偏私,先正己然後正人。┃什麼是「齊家修身」《大學》中說「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意思是: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家族的人,一定要先努力提高自身的修養。
  • ...進家庭」系列巡講--阜才中學教師宋玉蘭國學經典《大學》修身篇
    阜才中學教師宋玉蘭圍繞國學經典《大學》修身篇,宣講修身之道,倡導大家以修身為本,修養身心,陶冶情操,自我提高,通過國學經典學習,引導廣大民警輔警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價值觀念,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起了大家強烈的思想共鳴。 宋玉蘭,女,磁縣阜才中學語文教師,本科學歷。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你真的理解這句名言的意思嗎?來看深度解讀!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經典名句,原始出處是《禮記·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從我做起 玉汝於成
    要想優秀起來,就要不斷學習,不斷充實,不斷提高,好了更好,「牛」中更「牛」,排名靠前,創優爭先。  中國傳統文化,講求「修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禮記·大學》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葉小文自述「家國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葉小文自述「家國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2017-09-06 18:13:2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姜貞宇
  • 大學之道:「三綱」是核心,「八目」是方法,「六證」是步驟
    《大學》的核心是三綱,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它簡明扼要地表達了儒家學者的終極思想。儒家認為,人們學習的根本有三點:首先是要「明明德」,就是要把原本人自身所具備的善良、通明的品德展現出來。雖然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品德,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將它展現出來。所以儒家首先倡導彰顯自身的光明的德行,以光明整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