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是《四書》裡面的一篇文章,提出了著名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命題,體現了儒家對人生修煉順序的認識。宋朝二程說:「學者必由是而學焉,則庶乎其不差矣。」朱熹也說:「先通《大學》,立定綱領,其他經皆雜說在裡許。」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學》節選)
以修身為起步,不斷提高生命場能量。最先受益的必是家庭,家庭會因為你的存在而獲得和諧與幸福。然後這種能量場繼續擴大,你才可以影響一「國」。這個「國」是古代名詞,對應到現代社會,相當於一個集團公司或大型企業。這時候你的存在會造福一個更廣泛的範圍,你將為許多人的福祉負責,你的所作所為是他們賴以生存的依靠,你因此更具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然後你的能量還有可能繼續擴大,你將會利益「天下」。古人所說的「天下」,就是指現在的國家。然後你繼續提高,將有可能造福全人類。這個路子的終極是佛的同體大悲,但是大學還沒有這樣廣大的觀念,討論範圍只限於人類社會。
《大學》對修煉順序的探討使用了不同概念,在正心之後,出現了誠意、致知和格物,格物到底是怎樣的操作行為,非常費解。明朝大儒王陽明「龍場悟道」之前就沒有弄懂格物的涵義,曾端坐在竹子前「格物」,最後把自己「格」病了。當然,使用什麼樣的名詞概念本無所謂,意思到了才是最重要的。那麼這一切的變化內因和根據是什麼呢?
儒家的修身相當於佛家的修煉,儒家的內聖外王近似於佛家的同體大悲。很多人對佛教有誤解,以為佛法是出世的。修煉有一部分是要出世修,他開始沒有這個能力,只能專心致志於自我解脫。但當他修到佛的境界時,他必須回向眾生,以濟渡眾生為生存意義。所以,佛家是在更大範圍上的入世,他的入世範圍是整個宇宙,只有佛才能真正做到同體大悲。
儒家的平天下,是人類社會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與柏拉圖哲學王的說法如出一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