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付費大佬、《羅輯思維》的主播羅胖子曾經對古人的公務員資格審查提出質疑:有錢就行了啊,能掙錢就行了啊,為什麼還要修身齊家?
修養身心讓自己品行高尚,就能做官,憑什麼呀?品行高尚說明你本事大嗎?
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意思。
古人傳承了幾千年的選官制度不是白搞的:
原文出於《禮記·大學》: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1.這是一道閱讀能量、理解力的篩查門檻
上面這段話很繞,首先能夠讀懂,並能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闡述,就已經跨過了一道門檻。《禮記》作為古代入仕必學的經典之一,想要從平民進入管理層,就得學這個。就算不入仕途、不考科舉,在古代想要和管理層的知識分子打成一片,也要在這方面這花功夫;要不然和他們聊天,他們聊什麼,你經常聽不懂,那麼交流就比較困難了。
2.想要治國平天下,修身齊家雖然不是充分條件,卻是必要條件
原文其實說得已經很清楚了:想要讓天下太平,公民道德品行素質高,先做到讓自己品行素質高。
這裡面充滿著古人的管理學智慧:
1)自己不樹立榜樣,天下人是不會服你的;你做不到,憑啥要人家做到?
2)管不好自己的官吏是人民的禍害——《石壕吏》、《捕蛇者說》,一句「苛政猛於虎」,古人誠不我欺;同時也是管理層的間接損害者——損害管理層形象與權威。
3)管不好自己的官吏是管理層尤其是最高管理層的直接最大潛在威脅,不能約束自己的往往意味著無盡的貪慾,安史之亂就是最好的例子。
一個連自己都管不好的人,憑什麼覺得他能管理好一個州邦,憑什麼覺得他能勝任管理天下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