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2020-12-15 騰訊網

前段時間一個朋友問我如何才能不受情緒影響!我其實心中有很多話,但是一兩句卻又說不清楚,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場修行,經歷的每件事都是劫難,需要自己去化解!

人的修煉我喜歡分為內和外,外則是應對外部環境人和事的能力,而內則是與自己相處,放過自己的心態!

相信大家都聽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包含了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這句話其實出自:《禮記·大學》:「古之欲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概括了修身與社會和諧之間的關係,它包含有兩層含義:其一,儒家主張「天下為公」,人們應該共擔社會責任。既然社會成員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就必須考慮自己的社會性內涵,講求公共意識和公共道德,不論身處社會基層的民眾,還是屬於貴族階層的大夫,乃至國君、天子,都要自覺修身。其二,由個人而家、國、天下,由身修到家齊、國治、天下平,這是一個具有內在邏輯聯繫的過程。社會要取得大同與和順,人們就必須自覺修身,由「明德」而「新民」,進而實現社會的「至善」。這與孔子所說「修己以安人」一致,突出了「修己」或「修身」的價值與意義。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以視為對「大學之道」的概括,它也是儒家學說的精髓所在。儒家「修齊治平」之道也是古聖先賢智慧的凝練與總結。它在歷代士人的心中深深紮根。無數的志士仁人都胸懷天下,心系蒼生,他們的崇高價值信念和高尚理想追求皆從此發芽。

先賢的智慧並不過時,對於今天的我們,特別是失去信仰的我們具有更強的引導作用,那麼怎樣修身呢?《大學》給出了答案: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所謂「格」,就是「探索」、「探尋」的意思,「物」就是萬事萬物的規律與道理,所以,「格物」的意思就是「探索萬事萬物的規律」,通俗說來就是「懂道理」。「致」,就是「達到」的意思,「知」是「知識」,意思是「對知識的全面理解」,所以,「致知」就是對萬事萬物達到了全面的理解。「格物」重在「探究」,而「致知」是探索之後的「完全理解」。「誠意」。「誠意」即誠心,不欺人,也不自欺,這是一種態度。「正心」,我自己的理解就是「使人們的心都歸向於正」,古人講正道,堂堂正正。

修身的重點還是修心,下次講講修心的一些心得--2020-12-7晚

相關焦點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一個人的境界提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循序漸進的成長道路。人的地位,決定視野和境界。一個人的擔當,最直觀的做法就是在其位謀其政。單身的時候,修身養性,鍛鍊知識與能力。有了家庭之後,就得全心全意的守護家人。當一個人的實力足以保護鄉鄰的時候,就要當仁不讓地擔負起那份責任。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前面還有一句,那更重要
    這八個步驟,分為兩句話,後面一句,我們都知道,那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四個步驟;不過,懂了這些,你才懂了一半,因為在它前面,還有一句,也是四個步驟,而且那更加重要。那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前一句是什麼呢?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尚禮修身品書香,鑑史明志閱古今」。七年級歷史備課組要求每個班級一起讀1-2本書。比如推薦書目書目:《林漢達中國歷史故事集》、《寫給兒童的中國歷史》全套14本。師生共讀通過歷史讀書活動的開展,同學們不僅增長了知識,也明白了「家國情懷」的意義,以史明鑑,樹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
  • 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修煉提高的次序
    《大學》是《四書》裡面的一篇文章,提出了著名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命題,體現了儒家對人生修煉順序的認識。宋朝二程說:「學者必由是而學焉,則庶乎其不差矣。」朱熹也說:「先通《大學》,立定綱領,其他經皆雜說在裡許。」
  • 古典今說┃當代,怎樣理解「修身,齊家,平天下」的內涵?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出自於《《禮記·大學》第一章中的第二節,節選如下:「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種宏觀理念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在古代,很多能人志士的心目當中,其實都有一個非常宏大的理念,或者也可以看作是他們人生的最高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句話最早出自於儒家經典《禮記》之中,時至今日,早已成為一句人人耳熟能詳的名言,成為了傳統文化思想界中的代表性格言。
  • 古人公務員資格審查:道德水準必須高,修身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
    知識付費大佬、《羅輯思維》的主播羅胖子曾經對古人的公務員資格審查提出質疑:有錢就行了啊,能掙錢就行了啊,為什麼還要修身齊家?修養身心讓自己品行高尚,就能做官,憑什麼呀?品行高尚說明你本事大嗎?2.想要治國平天下,修身齊家雖然不是充分條件,卻是必要條件原文其實說得已經很清楚了:想要讓天下太平,公民道德品行素質高,先做到讓自己品行素質高。這裡面充滿著古人的管理學智慧:1)自己不樹立榜樣,天下人是不會服你的;你做不到,憑啥要人家做到?
  • 四書五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古代文人的最終信仰
    順理成章地說,古代文人的信仰從來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光明日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原標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講話中談及中國知識分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情懷。近期,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學習小組」刊發的《習近平的文學情緣》一文披露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脫稿講述的15個故事,其中他深情地說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這代人自小就受這種思想的影響。」
  • 葉小文自述「家國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葉小文自述「家國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2017-09-06 18:13:2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姜貞宇
  • 陳忠平與曾國藩傳人曾樾論修身齊家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古今儒家君子的終生追求,也是陳忠平董事長及鴻揚員工的當代理想。曾國藩在中國近代史的豐碑,在當代中國的深遠影響就是從修身、齊家開始,曾國藩的修身強調「先利他,再利己」,曾國藩的齊家包含大家與小家,才有曾國藩的治國平天下。
  • 王者不僅能齊家,而且也能治國平天下
    在《大學》這裡具體表現為格物、致知、誠意和正心等程序的心性的修煉而達到修身。它們正是一個知道、體道和合道的過程。何謂外王?外指人與外在的關係,也就是與他人和世界的關係。王不僅意味著最高和首先,而且意味著統治和統一。一個王者不同於霸者。後者是藉助於武力或者暴力徵服世界,與之相反,前者卻是依賴於道德和智慧來感化百姓。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從我做起 玉汝於成
    中國傳統文化,講求「修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禮記·大學》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古代先賢教導我們做人的標準。但是有人質疑過它的順序真是如此嗎?今天的大多數人應該都默認為要先成家再立業。即先把家庭管好了,就能把國家治理好了,私以為這種想法是極其可笑的。這是在用古代社會的思想去套現代社會。特意查了一下歷史,孔子的思想源自周朝。
  • 修身,齊家,傳承
    第一,修身;第二,齊家;第三,傳承。下面,我分別把這三個環節來做一個說明。第一,修身。家裡面不論男女老少,不管先來後到,都必須要好好把自己修好,叫作修身。"修"字是修整的意思。我們身上多多少少會有一些令自己不滿意的地方,所以我們要把它修一修,使它更正、更好。《大學》裡講的這句話誰都會背:"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國、治家、平天下,出自哪裡
    《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讓我想起了讀書的目的就是不超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外。各自做好本分的事,為了理想而讀書。有平天下之才又有責任感的就去為此目標努力奮鬥。修身為目的的,就博覽群書,找到自己修身的榜樣或者想成為的樣子,上下求索,時時刻刻不忘修身之本懷。齊家為己任的,就好好齊家。治理國家的就好好為政。幾者兼具的,就辛苦一些,平衡時間和重點,抓住主要,兼顧大局。
  • 爬齊山感受東夷文化,治國平天下先要修身齊家
    上次爬魯山,知道了自己的魯笨,因為去了之後,才發現景區封山了,這次爬齊山,希望不僅僅是爬山觀風景,還能夠感悟修身齊家的道理。周末,齊山,終於成行。一路爬來,深刻感受了古代齊國的文化底蘊。 一度在齊國這地方有15個部落,其中最著名的要屬被稱作戰神的蚩尤部落,不過他最後被帝打敗了。天水溪,因為一眼望不到頭,好像天上來,故稱,現已冰封雪凝。
  • 皋陶德政主張成為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來源
    漢代班彪《王命論》曰:「知人而善人使」,知人是治國好國家的前提。唐太宗《貞觀政要》曰:「夫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君能清淨,百姓何得不安樂乎」。只有治理好國家,才能安撫好人民,安定人民是治理好國家的目的,治理好國家是安定人民的前提。安民與治國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禮記·大學》曰「古之欲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 誠意正心、修身齊家,上坤地產的「王道」之路!
    修身齊家,做宜居的產品如今的房地產除了高周轉這個特點,還呈現出「產品雷同」趨勢。縱觀全國各大住宅,在形態和內部空間、小區規劃上越發相似,缺少創新力。上坤地產在別人無法理解和認同的時候,堅持走堅守品質與創新的道路,最終上坤地產以出色的產品,徵服了市場,贏得了業內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