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1911) 明清兩代的服飾面貌有較大差異。明代以漢族傳統服裝為主體,
清代則以滿族服裝為大流。而兩代上下層社會的服飾均有明顯等級。
明代服飾 明代政權建立後,曾力圖消除元代蒙古族服制對漢族的影響,「悉命復衣冠如唐制」明太祖朱元璋根據漢族的傳統,「上承周漢,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飾制度。洪武二十六年(1393)才確定了許多主要服飾。由於明代政府非常重視農業,推廣植棉,棉布得到普及,普通百姓的衣著也得到了改善。
中後期更出現了前代未見的形制款式如立領,以及於一件衣服的顯眼處大量使用鈕扣。至清朝期間逐漸被禁止,但仍有少數款式和特徵流傳至今。
近代至現代朝鮮族、琉球族、京族的民族服飾(韓服、琉裝、越服)亦深受明朝服飾影響。
上層社會的官服是權力的象徵,歷來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自唐宋以降,龍袍和黃色就為王室所專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來紫色為貴。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為正色,又因《論語》有「惡紫之奪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廢除不用;樣式近似唐代圓領服而尺寸寬大,盤領右衽,兩側各多出一塊,稱「襬」(擺);衣料多用紵絲或紗、羅、絹,但顏色、花紋有別。最有特色的是用「補子」表示品級。補子是一塊約40~50cm見方的綢料,織繡上不同紋樣,再縫綴到官服上,胸背各一。文官的補子用鳥,武官用走獸,各分九等(圖12)。平常穿的圓領袍衫則憑衣服長短和袖子大小區分身份,長大者為尊。
明代官員的主要首服沿襲宋元幞頭而稍有不同。皇帝戴烏紗折上巾,
帽翅自後部向上豎起。官員朝服戴展翅漆紗幞頭,帽翅長達1尺2寸;常服戴烏紗帽。入冬以後,皇帝還賜給百官毛皮暖耳,很象後世的耳套,平民不準使用;同時有披肩、圍脖等禦寒用品。受到誥封的官員妻、母,也有以紋、飾區別等級的紅色大袖禮服和各式霞帔。此外,上層婦女中已著用高跟鞋,並有裡高底、外高底之分。
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裝或長、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襲了舊傳統,且品種十分豐富。當時出現一種長身背心,狀似士兵的罩甲,故名馬甲,在青年婦女中尤為流行(圖13)。服飾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綠、桃紅等色,不得用大紅、鴉青、黃等色,以免與官服正色相混;勞動大眾只許用褐色。一般人的帽,除唐宋以來舊樣依然流行外,朱元璋又親自製訂兩種,頒行全國,士庶通用。一種是方桶狀黑漆紗帽,稱四方平定巾;一種是由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稱六合一統帽,取意四海昇平、天下歸一。後者留傳下來,俗稱瓜皮帽,系用黑色絨、緞等製成。
大明王朝,是中國市民氣息最濃厚的一個朝代。從現今流傳的明代文學作品和歷史記載中,可以看到明代的服飾文化也達到了一個比較發達的水平。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浸染下,中國古代女子的美容,十分強調含蓄,重視內在修養,「濃纖得衷,修短合度」一直成為美容的典範。
明代雖然審美觀已較為寬泛,但中和、適度的美還是最受推崇。在體型上,「豐肉微骨」再次受到重視。
明代開始,扣子大量運用,材質有金屬、玉石等。有扣的對襟長衫,是明代婦女的常服。
漢服演變圖
另一女子常服,上著大襟短襖,下穿馬面裙,裙身中間有一寬條,類似「蔽膝」的演變,腰部多加細褶,後來褶子越來越多。
漢服發展到明代,最突出的特點,是以前襟的紐扣,代替了帶結。但是,扣了主要用在禮服上,常服很少使用,明末普及。
紐扣,並非源自明代,從元蒙時代的辮線襖子腰圍部分,就有釘紐扣的形式,紐扣應當源自中國少數民族,明代開始流行。
明代女服,與唐代相比,衣裙比例明顯倒置,。由於明代中後期,氣候變冷,一年中寒冷的時間比較長,於是上衣逐漸變長至膝蓋,裙子也不可能再束於上衣之外,而是被上衣遮蓋,此即「襖裙」。明代漢服的中衣,還有一種類似今天的立領,由扣子扣住。
明代女子的妝容,一改唐代那種上翹羽毛狀的眉形,轉而推崇細長彎月狀的翠眉,化妝在精細上著眼,強調「面如凝脂,眼如點漆,眉黛煙青」。
臉上搽上淡淡的若有若無的胭脂,顯得溫婉秀美。這些特點從當時的後宮畫像可以看出,畫上的女子在化妝上,大多沒有規律可循,一般是淡搽胭脂,點朱唇,再根據各人的臉型、眼睛,來畫眉毛,溫順、穩重而決不濃妝豔抹。
明代女服的上衣,是三領窄袖,身長三尺有餘,露裙二、三寸。當時揚州流行一種新式樣:女衫長二尺八寸,袖子寬一尺二寸,外護袖鑲錦繡,冬季鑲貂狐皮。
下裳在明初,用色偏向淺淡,崇禎時期提倡白色裙,裙邊有一、二寸繡邊。明初裙寬為六幅,明末時,發展為八幅、十幅。
裙腰加褶,一直十分盛行,有細密褶紋,也有大褶紋。褶紋裝飾十分講究,有一種「彩條裙」,選各種顏色的綢緞,每條色緞上,繡出花鳥紋飾,帶邊鑲以金線,可成為獨立的條帶。將數條這樣的不同彩條,拼合在腰帶上,就成為彩條飄舞的裙子,名「鳳尾裙」。有的還將整塊緞料,用手工做成細褶紋,名「百褶裙」。還有一種二十四褶裙,名「玉裙」。
帔子,出現在南北朝,隋唐時得此名,宋代列入禮服。
明代帔子普遍流行,形狀宛如一條長長的彩色掛帶,寬三寸二分,長五尺七寸,繞過脖頸,披掛在胸前,兩頭下端連接,垂有金或玉的墜子,由於其形美如彩霞,故名「霞帔」。
明代褙子的紋樣,與霞帔在品級差別上基本相同,只是八、九品命婦,用團花,不用纏枝花。
明代穿用褙子的面很廣。按身份來分,有兩種類型:
貴族作為禮服,為合領大袖對襟形式;平民作為常服,用直領小袖對襟形式。
明代漢服的另一個特色,是襟上佩飾物,並且十分醒目,都是金、珠、玉等材料做成的各種飾物。其中垂掛在胸前的,叫「墜領」,系在前襟的,叫「七事」,走起路來有響聲的,叫「禁步」。這些佩飾,統稱「雜佩」。
另有一種特別的佩飾,在一條金鍊上,以環相連掛著四件小物:鑷子、牙籤、耳挖(挖耳勺)、小刀,均是婦女的生活實用品。
由此可見,飾物最早的功用,是為了日常生活的實用目的,隨後才演變為裝飾和修飾的功效。
《明會典》是明代官修的一部典章制度書,其中記錄了貴族女裝用料,均為「各色絲綾羅紗隨用」。
而平民女服用料,即便是禮服,也限用紫色粗布,並禁止用金繡,袍衫也只限用紫色、綠色、桃紅色等淺淡的顏色,禁止使用大紅、鴉青、明黃等色。明洪武十四年還規定,商賈之家,只能用絹布制裝,農家可以使用紬紗和絹布。勞動大眾只許用褐色。
明代不同階層的服裝面料,有嚴格的規定,但是從現存的明代書畫作品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女性服飾的華美。明代的貴婦多穿紅色大袖袍,一般婦女平日常穿短衫長裙,腰上系綢帶,裙子寬大,樣式很多,像百褶裙、鳳尾裙、月華裙等。
明朝因皇帝姓朱,以朱為正色,又因《論語》有「惡紫之奪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廢除不用。
明代官服中,最有特色的,是用「補子」表示品級。補子,是一塊約40~50釐米見方的綢料,織繡上不同紋樣,再縫綴到官服上,胸背各一。文官的補子用鳥,武官用走獸,各分九等。平常穿的圓領袍衫,則憑衣服長短和袖子大小,來區分身份,長、大者,為尊。明代女子習慣在裙子外,罩一件背子衫或是雲肩。鳳冠霞帔,是明代婦女的禮服,是后妃在參加祭祀等重大典禮時使用的服裝。整個冠上綴著龍鳳,搭配霞帔一起穿。除了之前受到元蒙影響,明末,由於滿清八旗兵的甲衣和海外輸入的影響,因此,明末開始,扣子逐漸在領邊和襟邊普遍使用。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裝,或長、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襲了舊傳統,且品種十分豐富。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綠、桃紅等色,明代男子一律蓄髮挽髻、著寬衣長袍、穿長筒襪、淺面鞋。明代的腰帶,多束於胯部,而不在腰,用細紐懸於衣肋間明代男子多穿青布直裰,頭戴四方平定巾,平民穿短衣,裹頭巾。四方平定巾之前,還有一種六瓣,或八瓣布片縫合的小帽,很像剖成半邊的西瓜,名「六合一統帽」,也稱六合巾、「小帽」,多用六片羅帛拼成,相傳為明太祖所制。《棗林雜俎》:「秦時小帽,俗呼『瓜皮帽』,不知其來已久矣。瓜皮帽或即六合巾,明太祖所制,在四方平定巾之前。」即取「六合一統」之意,故名。取意安定和睦,天下歸一。因為在政治上有一定象徵意義,故也是由政府規定令全國通行的帽式,通常多用於市民百姓,而官吏家居時也常戴。此帽本來是僕役所戴,但是因為戴起來方便,所以就流行起來,這就是清朝「瓜皮帽」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