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到現代服裝史———明代服飾

2021-02-13 趨勢先航線

(1368~1911)  明清兩代的服飾面貌有較大差異。明代以漢族傳統服裝為主體,

清代則以滿族服裝為大流。而兩代上下層社會的服飾均有明顯等級。

明代服飾  明代政權建立後,曾力圖消除元代蒙古族服制對漢族的影響,「悉命復衣冠如唐制」明太祖朱元璋根據漢族的傳統,「上承周漢,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飾制度。洪武二十六年(1393)才確定了許多主要服飾。由於明代政府非常重視農業,推廣植棉,棉布得到普及,普通百姓的衣著也得到了改善。

中後期更出現了前代未見的形制款式如立領,以及於一件衣服的顯眼處大量使用鈕扣。至清朝期間逐漸被禁止,但仍有少數款式和特徵流傳至今。

近代至現代朝鮮族、琉球族、京族的民族服飾(韓服、琉裝、越服)亦深受朝服飾影響。

上層社會的官服是權力的象徵,歷來受到統治階級的重視。自唐宋以降,龍袍和黃色就為王室所專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來紫色為貴。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為正色,又因《論語》有「惡紫之奪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廢除不用;樣式近似唐代圓領服而尺寸寬大,盤領右衽,兩側各多出一塊,稱「襬」(擺);衣料多用紵絲或紗、羅、絹,但顏色、花紋有別。最有特色的是用「補子」表示品級。補子是一塊約40~50cm見方的綢料,織繡上不同紋樣,再縫綴到官服上,胸背各一。文官的補子用鳥,武官用走獸,各分九等(圖12)。平常穿的圓領袍衫則憑衣服長短和袖子大小區分身份,長大者為尊。

明代官員的主要首服沿襲宋元幞頭而稍有不同。皇帝戴烏紗折上巾,

帽翅自後部向上豎起。官員朝服戴展翅漆紗幞頭,帽翅長達1尺2寸;常服戴烏紗帽。入冬以後,皇帝還賜給百官毛皮暖耳,很象後世的耳套,平民不準使用;同時有披肩、圍脖等禦寒用品。受到誥封的官員妻、母,也有以紋、飾區別等級的紅色大袖禮服和各式霞帔。此外,上層婦女中已著用高跟鞋,並有裡高底、外高底之分。

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裝或長、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襲了舊傳統,且品種十分豐富。當時出現一種長身背心,狀似士兵的罩甲,故名馬甲,在青年婦女中尤為流行(圖13)。服飾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綠、桃紅等色,不得用大紅、鴉青、黃等色,以免與官服正色相混;勞動大眾只許用褐色。一般人的帽,除唐宋以來舊樣依然流行外,朱元璋又親自製訂兩種,頒行全國,士庶通用。一種是方桶狀黑漆紗帽,稱四方平定巾;一種是由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稱六合一統帽,取意四海昇平、天下歸一。後者留傳下來,俗稱瓜皮帽,系用黑色絨、緞等製成。

大明王朝,是中國市民氣息最濃厚的一個朝代。從現今流傳的明代文學作品和歷史記載中,可以看到明代的服飾文化也達到了一個比較發達的水平。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浸染下,中國古代女子的美容,十分強調含蓄,重視內在修養,「濃纖得衷,修短合度」一直成為美容的典範。

明代雖然審美觀已較為寬泛,但中和、適度的美還是最受推崇。在體型上,「豐肉微骨」再次受到重視。

明代開始,扣子大量運用,材質有金屬、玉石等。有扣的對襟長衫,是明代婦女的常服。

漢服演變圖

另一女子常服,上著大襟短襖,下穿馬面裙,裙身中間有一寬條,類似「蔽膝」的演變,腰部多加細褶,後來褶子越來越多。

漢服發展到明代,最突出的特點,是以前襟的紐扣,代替了帶結。但是,扣了主要用在禮服上,常服很少使用,明末普及。

紐扣,並非源自明代,從元蒙時代的辮線襖子腰圍部分,就有釘紐扣的形式,紐扣應當源自中國少數民族,明代開始流行。

明代女服,與唐代相比,衣裙比例明顯倒置,。由於明代中後期,氣候變冷,一年中寒冷的時間比較長,於是上衣逐漸變長至膝蓋,裙子也不可能再束於上衣之外,而是被上衣遮蓋,此即「襖裙」。明代漢服的中衣,還有一種類似今天的立領,由扣子扣住。

明代女子的妝容,一改唐代那種上翹羽毛狀的眉形,轉而推崇細長彎月狀的翠眉,化妝在精細上著眼,強調「面如凝脂,眼如點漆,眉黛煙青」。

臉上搽上淡淡的若有若無的胭脂,顯得溫婉秀美。這些特點從當時的後宮畫像可以看出,畫上的女子在化妝上,大多沒有規律可循,一般是淡搽胭脂,點朱唇,再根據各人的臉型、眼睛,來畫眉毛,溫順、穩重而決不濃妝豔抹。

明代女服的上衣,是三領窄袖,身長三尺有餘,露裙二、三寸。當時揚州流行一種新式樣:女衫長二尺八寸,袖子寬一尺二寸,外護袖鑲錦繡,冬季鑲貂狐皮。

下裳在明初,用色偏向淺淡,崇禎時期提倡白色裙,裙邊有一、二寸繡邊。明初裙寬為六幅,明末時,發展為八幅、十幅。

裙腰加褶,一直十分盛行,有細密褶紋,也有大褶紋。褶紋裝飾十分講究,有一種「彩條裙」,選各種顏色的綢緞,每條色緞上,繡出花鳥紋飾,帶邊鑲以金線,可成為獨立的條帶。將數條這樣的不同彩條,拼合在腰帶上,就成為彩條飄舞的裙子,名「鳳尾裙」。有的還將整塊緞料,用手工做成細褶紋,名「百褶裙」。還有一種二十四褶裙,名「玉裙」。

帔子,出現在南北朝,隋唐時得此名,宋代列入禮服。

明代帔子普遍流行,形狀宛如一條長長的彩色掛帶,寬三寸二分,長五尺七寸,繞過脖頸,披掛在胸前,兩頭下端連接,垂有金或玉的墜子,由於其形美如彩霞,故名「霞帔」。

明代褙子的紋樣,與霞帔在品級差別上基本相同,只是八、九品命婦,用團花,不用纏枝花。

明代穿用褙子的面很廣。按身份來分,有兩種類型:

貴族作為禮服,為合領大袖對襟形式;平民作為常服,用直領小袖對襟形式。

明代漢服的另一個特色,是襟上佩飾物,並且十分醒目,都是金、珠、玉等材料做成的各種飾物。其中垂掛在胸前的,叫「墜領」,系在前襟的,叫「七事」,走起路來有響聲的,叫「禁步」。這些佩飾,統稱「雜佩」。

另有一種特別的佩飾,在一條金鍊上,以環相連掛著四件小物:鑷子、牙籤、耳挖(挖耳勺)、小刀,均是婦女的生活實用品。

由此可見,飾物最早的功用,是為了日常生活的實用目的,隨後才演變為裝飾和修飾的功效。

《明會典》是明代官修的一部典章制度書,其中記錄了貴族女裝用料,均為「各色絲綾羅紗隨用」。

而平民女服用料,即便是禮服,也限用紫色粗布,並禁止用金繡,袍衫也只限用紫色、綠色、桃紅色等淺淡的顏色,禁止使用大紅、鴉青、明黃等色。明洪武十四年還規定,商賈之家,只能用絹布制裝,農家可以使用紬紗和絹布。勞動大眾只許用褐色。

明代不同階層的服裝面料,有嚴格的規定,但是從現存的明代書畫作品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女性服飾的華美。明代的貴婦多穿紅色大袖袍,一般婦女平日常穿短衫長裙,腰上系綢帶,裙子寬大,樣式很多,像百褶裙、鳳尾裙、月華裙等。

明朝因皇帝姓朱,以朱為正色,又因《論語》有「惡紫之奪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廢除不用。

     明代官服中,最有特色的,是用「補子」表示品級。補子,是一塊約40~50釐米見方的綢料,織繡上不同紋樣,再縫綴到官服上,胸背各一。文官的補子用鳥,武官用走獸,各分九等。平常穿的圓領袍衫,則憑衣服長短和袖子大小,來區分身份,長、大者,為尊。明代女子習慣在裙子外,罩一件背子衫或是雲肩。鳳冠霞帔,是明代婦女的禮服,是后妃在參加祭祀等重大典禮時使用的服裝。整個冠上綴著龍鳳,搭配霞帔一起穿。除了之前受到元蒙影響,明末,由於滿清八旗兵的甲衣和海外輸入的影響,因此,明末開始,扣子逐漸在領邊和襟邊普遍使用。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裝,或長、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襲了舊傳統,且品種十分豐富。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綠、桃紅等色,明代男子一律蓄髮挽髻、著寬衣長袍、穿長筒襪、淺面鞋。明代的腰帶,多束於胯部,而不在腰,用細紐懸於衣肋間明代男子多穿青布直裰,頭戴四方平定巾,平民穿短衣,裹頭巾。四方平定巾之前,還有一種六瓣,或八瓣布片縫合的小帽,很像剖成半邊的西瓜,名「六合一統帽」,也稱六合巾、「小帽」,多用六片羅帛拼成,相傳為明太祖所制。《棗林雜俎》:「秦時小帽,俗呼『瓜皮帽』,不知其來已久矣。瓜皮帽或即六合巾,明太祖所制,在四方平定巾之前。」即取「六合一統」之意,故名。取意安定和睦,天下歸一。因為在政治上有一定象徵意義,故也是由政府規定令全國通行的帽式,通常多用於市民百姓,而官吏家居時也常戴。此帽本來是僕役所戴,但是因為戴起來方便,所以就流行起來,這就是清朝「瓜皮帽」的前身。

相關焦點

  • 百草園薦書坊 I一本書讀懂中國服裝史變遷
    自1981年沈從文先生的巨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問世以來,許多學者先後對傳統服飾文化進行了深入研究,如周錫保先生的《中國古代服飾史》,黃能馥先生、陳娟娟的《中國服飾史》,以及周汛、高春明先生的《中國歷代服飾》等,相關研究論文更是不勝枚舉,浩瀚的中國服飾文化在這些研究中不斷總結、繼承和弘揚。
  • 28 20世紀中國服裝史與時裝 | 清代01
    嘻嘻對西方大體20世紀服裝史想了解的可以拉到文末有十篇連結!近些年中國風非常受歡迎,之後會再開篇說,今天講講清朝服飾作為中國20世紀服裝史的開篇GUCCI(襖褲是晚清才流行)十九世紀中,局勢動蕩,政治經濟文化加速發展與變革,服飾潮流無可避免產生變化,大批外來西人到中國經商。服飾多元化刺激了服飾的發展,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香港內地都開始出現留洋海歸,時中國近代服飾革新的起點。
  • 從中國歷代服飾看古代名畫
    新中國成立以後,新制度,新思想又一次帶來了服飾的新變化。由於時代的更迭,歷代服飾的演化,在古代書畫的鑑定當中,服飾便具有了指標性的意義,而掌握各個時代的服飾及少數民族服飾特點,對古代書畫的鑑定將起到決定性作用。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研究,服飾流程現象
    這是從服飾的演變而劃分的階段,與習慣的通史分段略有不同,主要是為了照顧到服飾演變的幾個轉折點。古代服飾指有史以來到辛亥革命的服飾,其下限雖然已越過通史的近代,服飾也經歷了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但大體可列為同一個系統。其中,西周根據夏、商以來的禮制而完善的服飾制度,是奴隸社會,尤其是封建社會服飾制度的基礎,是研究古代服飾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 名額有限,報名從速 | 「華夏衣冠」中國服裝史系列講堂要開講啦!(文末有福利)
    「華夏衣冠:中國服裝史系列講堂」活動是東華大學出版社、清華大學賈璽增副教授策劃的聚焦於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系列講座。將邀請知名學者、行業專家、知名復原團隊定期就大家關注的主題展開學術講座,與廣大讀者進行面對面的學術分享和交流,促進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研究水平的提升,最終實現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目的。與此同時,我們也希望能夠在中國傳統服飾文化與當代相關時尚產品設計之間搭建橋梁,對學習服裝史、活學活用、學以致用地進行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元素的有效轉化起到推動作用。
  • 《中國服裝史》學習筆記(五)
    從公元20年曹丕代僅,到公元589年隋滅統一全國,共369年。這一時期基本上是處於動亂分裂狀態的,先為魏、蜀、吳三國呈鼎立之勢。後來,司馬炎代魏,建立晉朝,統一全國,史稱西晉,不到40年遂滅亡。 司馬睿在南方建立,偏安的晉王朝,史稱東晉。在北方,有幾個民族相繼建立了十幾個國家,被稱為十六國。東普後,南方歷來、齊、梁陳四朝,統稱為南朝。
  • 清華思客|賈璽增:工藝、生活與制度——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之美
    這促成中國古代服飾追求外在形象與內在精神、形式之美與內容之善的協調與統一,也使得中國古代服飾不僅具有珠玉璀璨、文採繽紛的外在之美,還具有表德勸善、文以載道的深厚文化內涵。同時,中國先民通過「四季花」與「節令物」等應景飾品進行情景模擬,構建出一幅生動和諧、時節有序、內外融合的生活圖景,體現了華夏民族的浪漫情懷和文化智慧,也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在文化演進過程中主動積極的參與意識。
  • 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立體呈現「衣冠裡的中國」
    明代的飛魚服是錦衣衛專享制服嗎?近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亮相的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都能給出這些問題的答案。」「隋唐五代服飾」「宋遼金西夏元服飾」「明代服飾」「清代服飾」六個部分,展出文物近130件(套),類型涵蓋玉石器、骨器、陶俑、服裝、金銀配飾和書畫作品等,配以40餘件(套)輔助展品、約170幅圖片和多媒體設施,系統性、學術性、知識性都很強,不僅生動描繪中國古代服飾審美取向和穿著場景,而且系統展示中國古代服飾的衍變歷程,深入闡釋了服飾所承載的社會文化內涵。
  • 「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在山東博物館開展
    「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今日在山東博物館開展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29日訊 中國服飾文化發展源遠流長,服飾是華夏文明的具象載體。9月29日下午,由山東博物館和孔子博物館聯合主辦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在山東博物館隆重開展。
  • 明代服飾的時尚
    龍在在古代的時候,龍僅僅被作為一種平民心中的動物,直到唐宋時期才逐漸成為了人們心中的神物,其中皇權統治者自詡為真龍天子而嚴禁平民百姓使用龍字或者龍形的圖案。而我國的服飾發展到明代的時候,龍已經逐漸成為了皇帝獨有的象徵,於是在皇帝的服飾上也就逐漸出現了龍的紋樣。
  • 千年時尚 尋禮衣冠——「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側記
    其實不然,在明代,不僅錦衣衛可以穿飛魚服,孔府衍聖公也穿飛魚服。飛魚作為一種高等級的紋樣,可以被皇帝賜給有功的大臣以示恩賞。 古語云:「衣冠不正,則賓者不肅;進退無儀,則政令不行。」中國古代的衣裳蘊含「禮」的思想觀念,上衣代表天,下衣代表地,古人穿衣裳就是把「天地」穿在身上,把「禮」穿在身上。
  • 明代服飾研究(一)
    今日珩便將自己整理的明代服飾與諸君分享,以作參考。 明代服飾輝煌燦爛,突出特點為「漢官威儀」,集漢民族服飾之大成。明朝服飾上採周漢,下取唐宋,在繼承中又有創新,形成了明代服飾自己的特色,如明代官員補子,忠靖冠,六合統一帽等。其在中國古代服飾中佔有重要一席。
  • 明代服飾
    公元1368年,明朝建國。為重新振興中國社會,明朝政府採取了上承周漢,下取唐宋的治國方針,對整頓和恢復禮儀極其重視,並根據漢族傳統重新規定了服飾制度。在政治、經濟、文化技術發展的前提之下,明代的服飾面貌儀態端莊,氣度宏美,成為中國近世紀服飾藝術的典範。
  • 隱藏在300多件明代服飾背後的秘密:為何在泰州集中出土?
    現代快報訊近日,泰州海陵京泰路街道出土了明代的石羊石馬。專家表示,這些石雕很可能是明代官員凌儒墓前石像生。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這些年泰州出土最多的文物其實是明代服飾。目前,泰州已出土明代服飾300餘件,種類之全,數量之多均居全國前列。泰州為何會出土如此多的明代衣服?這些衣服為何歷經數百年而不腐?
  • 「明代服飾尖貨」:大明衣冠圖志
    原創 李家麗 雅昌藝術網 收錄於話題#藝術48#展覽16中秋國慶就要到了!為此,藝術頭條「文博直播間」特別推出了「明代服飾尖貨」專場。此外,此次展覽在展出30餘件明代服飾文物精品的基礎上,又輔以古代書畫、青銅器、玉器、金銀器、瓷器等文物50餘件(套),以明代服飾為線索,結合館藏明代家具、配飾等文物,實景復原了明代書畫中的人物穿著場景布置,為觀眾帶來「身臨其境」的觀展體驗。
  • 中國古代服飾演變,五分鐘帶你了解各個時期的服飾
    原始社會服飾夏、商、周夏:出現了君王祭祀用的冕服。商:服飾的基本形式為上衣下裳,右衽交領,呈現出中國古代服飾的基本特點。冕冠,簡稱為冕,是指古代大夫以上的王侯所戴的禮帽。也是古代帝王最高等級的首服,冕冠由冕板、冕旒、筍、紘、充耳等組成。按規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繪有章紋。此外還有蔽膝、佩綬、赤舄等。組成一套完整的服飾。
  • 幾分鐘看懂明代服飾風俗和服飾等級制度
    幾分鐘看懂明代服飾風俗和服飾等級制度(原創文章,作者楊培川已和維權騎士版權保護計劃籤約,受維權騎士版權保護)文|楊培川從服飾風俗中可以看出一個朝代、一個時代的政治、文化、等級等方面的知識和歷史,今天培川君就來為大家整理一下明朝的服飾風俗、服飾等級制度的歷史
  • 考研筆記,就應該是能直接背的丨中國服裝史-隋唐服飾
    ②、安史之亂起,中國政府無力西顧,吐蕃趁虛進佔河隴,絲綢之路於是中斷,中國與西方的交流基本靠海道維持,儘管中外海船依然頻繁出入岸口,但交通東西的兩條主道畢竟失去了最重要的一條。這樣,中國同西方的聯繫越來越少。
  • 中國古代服飾有多美,古代女子如何穿衣時尚搭配?種類滿目琳琅
    現如今,各種古風服飾也在慢慢形成潮流,相信大家也經常看到很多女生都穿著漢服等古風附屬出現在大街上。大家知道服飾是怎麼出現的嗎?服飾的歷史可以追憶到原始社會時期。每個時代的服飾都有自己的特點,像顏色,樣式等等。在暢銷書《粉黛羅綺:中國古代女子服飾時尚》裡也介紹了很多中國古代女子服飾的特徵。一個民族的服飾史,也同樣是民族的文化歷史變遷的證明。
  • 【小知識】中國古代服飾介紹及欣賞(下)
    引導語: 古代的服飾樸實而又華麗,實用而又不失風雅,昨天跟大家一起分享了,商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