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科技新聞網
中國科技新聞網12月7日訊(劉憶婷) 低迷已久的影視行業終於迎來了三年以來第一家私有化回A的公司。
近日,博納影業首發獲得證監會審核通過,擬登陸深交所中小板。招股書顯示,博納影業擬發行1.22億股,募集資金14.25億元,用於投拍影視作品以及籌建電影院。
博納影業作為老牌影視公司,曾投資拍攝多部觀眾耳熟能詳的影視作品,如《紅海行動》、《中國機長》、《湄公河行動》、《無雙》、《竊聽風雲》等等。此外,博納影業還與多位影視名人進行了捆綁,包括張涵予、章子怡、陳寶國、黃曉明、黃建新、韓寒、毛俊傑等多位大牌明星。
然而,在電影市場馳騁多年的博納影業,其資本市場之路走的卻並不順利。早在10年前就登陸美股的博納影業,經歷了股價的持續低迷之後,最終於2016年私有化退市,隨後向A股發起了「衝鋒」。
為何等到現在才獲得A股門票,過去數年間,博納又經歷著哪些不為人知的過往?博納影業登陸A股後,是否能得到市場的認可?這一系列的問題,仍有待市場進一步觀察。
院線黃金時代:於冬失去的五年
「我一定要回來,不管付出多大代價!」幾年前,博納影業CEO於冬在公司紐交所上市後感受到孤懸海外的無助,立下了此flag。
回望博納影業的上市路,可謂歷盡波折。
時針撥回到十年前,博納影在紐交所風光上市。「當時沒有機會在A股上市,所以才選擇了到境外融資,如果還能給我一次機會重新上市,我會更加成熟、穩健地來面對全球市場的競爭。」在十年後的央視《對話》欄目中,於冬坦言。
在於冬看來,美國投資人眼中只有好萊塢,博納的觀眾和市場還是在中國,這讓博納體會到在國外的孤獨。從而也錯過了國內電影市場蓬勃發展的階段,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早知道創業板會開,就不去美國上市了。」於冬說。
2009年10月,華誼兄弟在創業板上市,作為國內影視業A股上市第一股,這亦是一個裡程碑事件。上市五年,華誼兄弟市值超過800億元,而美股上市的博納影業市值卻只有30億元(折合人民幣),變成了一隻名副其實的「殭屍股」。
產業時評人張書樂表示,十年前,影視行業上市也是一種風氣,華誼兄弟、博納影業都在上市,正好當時是影視劇開始重視IP化、價格爆發,以及院線電影票房持續增長的階段,因此通過上市獲得更充裕的發展資金,成為了影視公司快速成長的一種路徑。
很顯然,在影院爆發期的黃金期,博納影業錯過了資本市場的順風車。
至於博納在美股上市是否是錯誤的選擇,張書樂認為,並沒有所謂好壞之分,而在於獲得資金後,如何拓展自己產業鏈的問題。「無論是華誼還是博納,儘管遇到了風口,但並沒有真正打開影視業更大的想像空間,這其實也是行業的困惑。」張書樂說。
上市五年,雖然博納影業陸續拍攝了《智取威虎山》、《竊聽風雲》系列、《一代宗師》、《澳門風雲》等64部電影,收穫了130億元人民幣的票房,但其並未給股價帶來太多的上漲,一直在低谷徘徊,而恰恰是這五年,也被業內稱為博納影業「失去的五年」。
2016年3月,博納影業邁開了回A的步伐。通過阿里、騰訊、中信證券、復星國際、紅杉資本、軟銀賽富等,耗資50億元,從紐交所私有化退市。
退市後的博納影業即啟動了A股上市的程序,並於2017年10月向深交所遞交了招股說明書。
天有不測風雲。在衝刺上市這個關鍵節骨眼,博納影業趕上了影視行業的查稅風波,以及時任審計機構瑞華遭遇調查等事件衝擊,上市進程被推遲至今年8月。
上半年院線及影院業務驟降九成
從招股書披露的業績表現看,博納影業的業績表現和資金狀況似乎不容樂觀。
據博納影業IPO相關上會材料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博納影業虧損,但是上半年卻扭虧為盈;雖然扭虧,但是博納影業今年上半年卻難敵疫情衝擊,錄得影業收入7.55億元,同比減少22.61%,淨利潤為2680.06萬元,扣非歸母淨利潤為793.11萬元。
博納影業在招股說明書中表示,為了抗擊疫情影響,公司積極推動影視劇的線上發行及版權銷售業務,並採取協商減免影院租金等方式止損增效,因此,2020年上半年實現扭虧。
從各個板塊經營狀況看,2020年上半年,博納影業院線影片投資和發行業務共計實現收入48171.51萬元,其中線上發行及版權銷售業務的增加為投資和發行板塊增加了收入,2020年上半年,博納影業投資和發行業務收入共計7.15億元,共實現毛利3.38億元。
受疫情影響,2020年上半年,博納影業的院線和影院業務受到了較大影響,收入僅為4129.01萬元,較上年同期下降5.27億元,降幅高達92.74%。
費用管控方面,2020年上半年,受益於線上發行和版權銷售業務,博納影業發生管理費用5935.63萬元,較上年同期下降43.49%。對此,博納影業表示,首先,疫情期間影院停業,水電暖氣費、保潔費、製作宣傳費等日常費用減少,二是公司為抵抗新冠疫情影響,相應縮減了薪酬支出。
對全年業績的預測,博納影業也不甚樂觀。公司預計2020年全年營業收入為21.3億元,同比下降31.73%;預計歸屬母公司股東淨利潤為1.76億元,同比下降44.03%;預計扣非後淨利潤為1.17億元,同比下降33.64%。
現金流吃緊 政府補助佔四成淨利
從長期業績來看,2017-2019年,博納影業分別實現營業收入20.0億元、27.8億元、31.2億元,其中營收主要來源為電影投資、發行、院線和影院這四項業務;淨利潤方面,2017-2019年博納影業實現歸母淨利潤2.0億元、2.6億元、3.1億元,扣非後淨利潤分別為1.1億元、1.6億元、1.8億元。
從各項業務來看,2017年-2019年,博納影業的投資業務營收佔比有所提升,發行業務和影院業務收入佔比均有所下降,其中影院業務的下降幅度較大,從佔比45.75%下降到37.14%,下降了大約8個百分點。
雖然營收淨利都穩步增長,但博納影業的負債水平和現金流卻處於緊張態勢。根據招股書披露的數據顯示,2017年、2018年、2019年,博納影業的資產負債率逐年提升,分別為49.3%、52.97%和56.01%,同期貨幣資金為29.27億元、35.85億元、20.57億元,相比2018年,其2019年現金同比下降幅度達到42.62%。
與此同時,在上述3年間,博納影業應付帳款為7.97億元、13.83億元和16.95億元,亦處於增長態勢。
此外,在經營現金流方面,博納營業的表現並不穩定。2017年-2019年,該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淨額分別為-20.68億元、6.54億元以及7.3億元,後續兩年仍較2017年淨流出狀態有較大缺口。
不僅如此,招股書顯示,博納營業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餘額變動始終為負。
由此可以看出,博納影業的現金流並不寬裕。現金流承壓的背後,博納影業同樣面臨著較大存活壓力。
招股書顯示,2017年、2018年、2019年,博納影業的存貨分別為12.26億元、14.02億元和16.94億元,呈逐年上升趨勢,這也引起證監會發審委的注意,要求博納影業解釋庫存商品佔比較大的原因及合理性。
一面是現金流吃緊、存貨高企,另一面則是博納影業政府補助的逐年升高。2017年至2019年,博納影業計入損益的政府補助分別為0.68億元、1.02億元和1.56億元,佔同期淨利潤的比重分別高達33.89%、38.71%、49.45%,而這也引發了市場對於博納影業是否過於依賴政府補助的質疑。
逆勢擴張隱憂:上座率降幅超大盤
疫情帶給影視行業以及博納影業的影響仍在持續。
此前,萬達電影、金逸影院、橫店影視等巨頭也陸續公布了其院線擴張計劃,博納影業也同樣選擇逆勢擴張。
招股書顯示,博納影業計劃通過IPO募集資金14.25億元,其中6.05億元投向電影項目,1.20億元投向電影院項目。
逆勢擴張,對於博納影業而言,似非好時機。
根據拓普數據統計,截至2020年10月,博納影業新增影院6家,復工影院數為85家,票房市佔率1.55%,排名第七。
從收入情況看,博納影院業務收入近年來並不理想。招股書顯示,2020年上半年,博納影業影院收入同比驟降92.74%;毛利虧損1.5億元,而上年同期為盈利3.9億元。即使在沒有疫情的2019年,公司影院業務的毛利率為15.08%,遠低於電影投資36.17%和電影發行71.57%的毛利率。
數據顯示,2017-2019年,博納已建成影院的上座率下降6.2%,超過同時期全國平均影院上座率3.1%的下降速度。
數據顯示,近年來,全國觀影人次增速逐年下滑,2019年僅為0.6%。全國影投公司的分帳票房增速近2年分別為7.9%、5.1%,亦呈逐年下滑之勢。
影院市場競爭激烈,不少中小影院處於生死邊緣。疫情爆發以來,影院作為人流密集場所首當其衝,其未來發展空間仍存在不確定性。
另外,從《囧媽》網絡首映開始,多部院線電影紛紛轉戰流媒體平臺。雖然疫情之下,這可能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但此先例一開,對電影產業及電影院勢必會造成一定影響。
有分析人士認為,一旦用戶習慣了線上觀影,對博納影業等一眾影視股而言,則成為藏在背後更大的危機與隱患。
在青島西海岸的一家博納影城,中國科技新聞網從其值班經理處了解到,疫情爆發以來,影城生意大不如前,原本兩層開放的影城,為了節約成本只開放了一層。
值班經理向中國科技新聞網表示,目前影院的上座率不高,就算是黃金場次,每場也不過二三十人。「十二月好片子會比較多,可能人數會有上漲。」該值班經理說。
張書樂指出,院線布局本身是重資產推進,且全國院線屏幕已經大量密集,但目前在三線以上城市已經飽和(近年來屏幕增速極快),因此其收益被攤薄也是必然。
爆款不等於爆收:投資收益連虧兩年
近幾年,博納影業在電影投資上的確下了不少功夫。每年主投影片3-5部,參投影片5-6部,其中投出了很多像《紅海行動》、《中國機長》等爆款影片。
招股書顯示,2017年、2018年、2019年,博納影業的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為35.93億元、-3.45億元、-9.09億元。可見在投資方面,博納影業一直在擴大規模。
然而其投資收益卻不容樂觀。招股說明書顯示,2017~2019年,博納影業的投資收益分別為8038萬元、-958萬元、-488萬元,也就是說,近兩年,博納影業的投資收益處於虧損狀態。
張書樂認為,就整體來說,近年來電影市場都是走高模式。但對於單個影視公司來說,有爆款未必能爆收,而無爆款則往往意味著生存更加困難。
同時,儘管電影市場在爆發,但在整個大文娛領域裡,這個風口的市場規模其實很小,而且最關鍵的是影院市場本身應該是票房+周邊市場,但整個周邊市場並沒有真正打開,因此真正的探路還在摸索階段。「一旦突破,電影市場的規模將呈幾何式增長。但目前看來,這種突破連萌芽都沒真正出現,或許還要三五年才可能見端倪。」張書樂說。
亦有業內人士指出,雖然博納影業在以往的經營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影視行業的經驗,並對募集資金項目市場狀況和市場前景進行了充分的分析,但項目具體實施時仍然可能面臨影片拍攝延遲、影片不受市場歡迎、人才儲備不能隨業務增長而同步提升、新影院業績低於預期等諸多不確定性因素,從而影響規模擴張預期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