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其實是陰曆(月亮歷),24節氣其實是陽曆(太陽曆)。
今天農曆,其實是清順治年間的《時憲歷》,是由德意志傳教士湯若望同志搞出來的,冬至日的測算是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為準。與中國古代的平氣法測算二十四節氣完全不是一碼事。
平氣法就是把一年的天數,平均劃分為24份,每一份,就是一個節氣。說白了「平氣法」,就是平均時間法,每個節氣相隔的時間是固定的。並以此為根據,確定陰曆月份。歷史文獻出處:公元前139年的《淮南子~天文訓》。
雖說湯若望同志在大清順治年間制定了《時憲歷》,但這絲毫不影響24節氣作為中國古代基於太陽對大地照射角度的年度周期性變化而制定的中國陽曆的原創性。24節氣已於201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非遺名錄。
24節氣最早起源於上古時代人們對北鬥七星鬥柄方向隨季節更替而周期迴旋的規律。
「鬥柄指東,天下皆春」,就是說子亥(凌晨一點)之交時分,北鬥星鬥柄指向正東方,這一天即為春分。其餘三個方向為夏至(南)、秋分(西)和冬至(北)。
但是這種觀測很難把握精準度。後來周公在洛陽營建新都成周時,為辨識天地四極方位,在登封設置觀景(影)臺,通過觀測日照在地面投影長度的周期變化,來確定十二時辰的正午時刻基準和正南方向的基礎記錄,後來發現正午時分日影長短的年度變化規律,這種觀測法對於24節氣的編測而言,比觀測北鬥星柄指向精確度更高。
西漢年間已經出現了銅製圭表,漢武帝年間編訂的《太初曆》已經明確將黃河流域觀測點圭表觀測日影記錄作為校準冬至日的依據。
古人因為時代環境限制,不懂得地球自傳和圍繞太陽公轉的原理,其編制曆法的精密度也不可能像現在一樣精確地編出千萬年以後都合拍無誤的日曆。
但是古代有古代的笨辦法,就是根據圭表觀測進行年度修正,所以朝廷編發曆法常常有修改,正如民間俗話「老皇曆翻不得」。
如果一個王朝的國祚足夠長,能有一百年的穩定觀測,那麼按百年檔案記錄最後推算出一個按太陽照射角度變化周期的陽曆年天數為365.25天並不難,不需要複雜的數學公式,只需做萬位數的加法和除法即可。
湯若望同志按照西方近代科學測算冬至日為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和中國古代以觀測圭表正午時分(中午12點整)陽光下的影子最長的那一天定為冬至日,並沒有什麼本質的不同,無非是將觀測精度做了大幅提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