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姬姣姣 通訊員 崔新娟 趙文霞
在北冷鄉西南冷村村史館內,以「懷藥產業」發展歷程為主線,展示村莊的名人事跡、良好家風、經濟發展;
在祥雲鎮大尚村知青文化園裡,老放映機、老自行車、老紡織機等300餘件老物件,收納了70年代農民、知青的鄉愁;
在趙堡鎮東新莊村史館中,「東新莊之源」「東新莊之光」「東新莊之味」「星火燎原」「人物豐碑」5個篇章,讓鄉愁和發展相得益彰;
……
鄉愁,是一種追憶、一種懷念、一種憧憬。在溫縣,鄉愁,這種美好的情感,正轉化為一個個黨建綜合體重要功能場所的村史館和文化園。
黨建+鄉愁,搭振興橋梁
「俺村人有空都會來村史館轉轉,看看以前的老物件,想想現在的新變化,再聽老黨員講講歷史,村民素質也得到了提升。」11月1日,西南冷村黨支部書記李國林說。
該村村史館館內,陳列著關於村裡的一些歷史書籍、名人實物,還有一些村民無償捐贈的傳統農耕農具、老式生活用品。
「這個叫甕,盛面用的,那個叫紡織機,以前織布用的……」該村村名張愛青正在教孫女認識老物件。
一張張老圖片、一件件老物件、一個個老故事,無不訴說著這個村莊的歷史沿革,輕撫青磚紅牆上「年代的記憶」五個字,仿佛還能感受到歲月跳動的脈搏。
村史館凝聚了人心,也促進了西南冷村高質量發展。不僅有建國懷藥有限公司規模型企業坐落於此,還有小型懷藥加工廠、小家庭作坊等100餘家,懷藥產業已極具規模。
富了口袋,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也豐富了起來,文化廣場跳舞健身、文化舞臺唱戲聽曲的人絡繹不絕。
黨建+鄉愁,創文旅品牌
「這個是石磨,以前吃麵就是用這個磨出來的,這個是老式放映機,需要有膠捲才能放映出電影……」在大尚村知青文化園內,各地學校、黨建觀摩團絡繹不絕,退休黨員教師董永平幾乎每天都要給前來參觀的人講一遍。
在該村知青園外,打場曬糧、拉犁耕地的畫面躍然牆上,走進園內,知青食堂、知青書屋、集體宿舍、文藝休閒娛樂室等,生動展示了70年代農民、知青的生產生活狀況以及改革開放以來的滄桑巨變。
上世紀70年代,焦作市礦山機械廠35名知識青年懷著建設新農村的美好熱情到祥雲鎮大尚村插隊落戶,生活居住在目前的知青園。為讓村民銘記歷史,記住鄉愁,該村按照「修舊如舊」的理念,在原知青駐地建設了知青文化園。
「今年,我們村向上級申請集體增收項目50萬元,為知青園上檔升級。建成後將集聚知青文化、學生寫生、紅色教育、黨建觀摩、休閒娛樂、餐飲住宿於一體,打造富有民俗特色的文化旅遊村。」該村黨支部書記侯北方說。
黨建+鄉愁,蘊發展合力
「原來我們村有這麼多革命英雄,走出這麼多大學生,有這麼多歷史故事,真是不知道。」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濃濃的鄉愁記憶讓村民陳菊粉對東新莊有了新的認識。
每次走到村史館的「星火燎原」模塊,該村黨支部書記周金柱就有無限自豪感,「1946年,女八路軍蘇鳳同志受組織委託來到東新莊開展地下革命工作,依託村內祠堂,用共產黨人的紅色精神感染群眾、發展黨員……百年祠堂成為了東新莊歷史上第一個黨支部所在地。」
東新莊還將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扇子舞等民俗活動以及「好媳婦」、「好婆婆」等評選出的人物事跡上牆,不僅豐富了村史館內涵,而且更加接地氣、聚民心。從村內祠堂,到變身村史館,再到如今村民休閒娛樂好去處,東新莊服務功能正在不斷完善。
近年來,溫縣強化黨建引領,持續發揮基層黨組織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的作用,堅持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主題,通過整合、騰挪、出租等形式,在全縣262個村建成了如英雄文化西南王村、太極文化陳家溝村、懷藥文化西南冷村、知青文化大尚村、革命文化東新莊、院士文化南韓村等風格各異的村史館86個,成為了留住鄉愁、凝聚人心、傳承文明的重要窗口。
「我們堅持以黨建領航,將村史館建設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黨性教育、美麗鄉村建設等融合發展,通過挖掘村莊歷史文化,展示村莊歷史變遷,讓群眾切實感受到在黨組織的帶領下村莊的華麗蛻變,讓群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禮。」溫縣組織部長朱保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