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最失敗的投資:助他人登上王位,反而使自己損失45萬大軍

2020-12-26 騰訊網

縱觀古往今來的投資歷史,戰國後期商人呂不韋的投資無疑是最成功的。他散盡家財讓一個在趙國當人質的、可有可無的秦昭襄王之孫異人,一步步登上了秦國的儲位乃至王位。而他自己也因為這一次成功的政治投資,從被貴族瞧不起的「賤商」坐上了秦國的相邦寶座。之後更是在秦莊襄王薨逝後,與監國太后趙姬同掌秦國朝政,以秦王政「仲父」的身份,成為了當時全天下最有權勢的人之一。呂不韋「奇貨可居」的故事,也是中國兩千多年裡最成功的投資案例,並且沒有之一。

然而就在呂不韋之前,另一次政治投資堪稱戰國乃至中國歷史上最失敗的投資,自己辛辛苦苦助他人登上了王位,自己卻搭上了45萬大軍。從春秋時期開始,出兵幹涉他國的王位繼承事宜就已經是常態了。比如「春秋五霸」中的第二位霸主晉文公,就是在秦穆公的武力支持下,才成功殺掉晉懷公登上的王位。但是這種貿然幹涉他國內政的行為,具有極大的風險和高額的回報:如果自己支持的繼承人成功上位,那麼勢必可以增進兩國的友好關係,反之則會招致該國的報復。

但這其中的因果關係也並非是固定不變的,至少戰國時期的趙國就被「坑」慘了。公元前307年,自恃力大無窮的秦武王舉鼎不慎,將自己的腿骨砸斷失血過多而死。此時的秦武王即位不過4載,年方22歲的他尚無繼承人,如此一來秦國的王位只能交給他的同輩兄弟。秦國先惠文王兒子眾多,但最有實力競爭王位的也只有兩人:公子壯和公子稷。其中公子壯有惠文王后支持,而公子稷的母親就是大名鼎鼎的羋八子,他的舅舅魏冉在秦國實權較大,變用武力為公子稷爭取到了王位的繼承權。

而此時公子稷在燕國為質,一時之間無法回國繼位,畢竟秦、燕兩國之間還隔著一個強盛的趙國。但好在趙武靈王想扶持一個親趙的秦王,他覺得公子稷是不錯的人選,便有意助他登上秦王大位。於是趙武靈王設計,先派代相趙固到燕國把公子稷接到趙國,再派趙國軍隊護送公子稷回秦國繼位。不得不說,公子稷能夠順利繼位,一賴舅舅魏冉的全力擁戴,二靠趙武靈王的有意支持。按說在趙國的支持下才登基的公子稷,在位期間應該對趙國比較有好感。

然而後來的歷史告訴我們,整個春秋戰國數百年的混戰中,最慘烈的一戰就發生於秦國和趙國之間,並且就是在當年的公子稷在位期間。時間是公元前260年,秦王稷在位的第47個年頭,趙武靈王之孫趙王丹在位的第6個年頭。由於趙國接收了本該劃歸秦國的韓國上黨郡,秦、趙兩個當時軍力最強的國家,便走到了戰爭的邊緣。這一戰關乎的不僅僅是兩國各自的國運,也關乎著歷史的走向:如果秦國勝,則秦國一統天下再無強勁對手;如果趙國勝,則秦之一統希望驟減幾分。

結果這場耗時5個月的大戰,秦軍以20萬傷亡的慘痛代價全殲45萬趙軍,趙國自此元氣大傷。任趙武靈王如何預料,他都不可能會想到,自己一手幫助登上秦王大位的公子稷,數十年後轉頭殺了自己45萬趙人!不僅如此,長平之戰勝利後,秦國試圖趁勝追擊準備一舉滅亡趙國。若不是魏國的信陵君竊符救趙,趙國還真不一定能夠轉危為安。趙國幫助公子稷成為秦王,而這位秦王卻差點滅了趙國,堪稱戰國最失敗的投資了。但是話又說回來,秦國自孝公用商鞅變法以來國力日強,自惠文王在位時期依然有了東出函谷爭雄天下的目標。

之後的秦國已經是一臺以耕戰立國的戰爭機器了,坐在王位上的人選,無論是公子稷還是公子壯亦或是其他公子,都會繼續東出發展。畢竟秦軍以軍功進爵,秦人聞戰則喜。這麼看來,趙武靈王擁立的公子稷雖然在數十年後讓趙國損失慘重,但至少在短期之內並未危及趙國的利益。畢竟公子稷繼位之後,秦國的朝政大權全由宣太后和魏冉等人把持,使秦王的雄心壯志無法得到施展。縱觀整個春秋戰國,政治投資給自己帶來苦果的,也沒有能比趙國還慘的。

相關焦點

  • 戰國長平之戰被坑殺的45萬趙國大軍,是趙括的無能?還是另有他因
    至此,戰國史上最著名,也最殘酷的長平之戰即將拉開序幕。地理位置更加優越的長治盆地成了秦國的首選。佔領長治盆地後,向東可以經過滏口陘直接威脅趙國都城邯鄲。亦可將趙國一分為二後直切要害。但做到這一點需要穿越300多公裡的太嶽山。而且沒有戰略資源的補給的,補給線還可能被其切斷。如果韓國人覺得自己守不住的話。他們一定會第一時間向趙國求援的。
  • 戰國時期燕王噲效仿堯舜,禪讓王位給子之,為何最終成為一出鬧劇?
    此後,燕王噲更加信任子之,自己甘居幕後,讓子之主持朝政。 燕國大臣鹿毛壽勸燕王噲早行堯舜之事,禪讓王位給子之,以盛名流傳千古,做一代聖主。 被成功洗腦後的燕王噲答應了。
  • 戰國後期各國綜合實力大排名
    從滅楚之戰可以動員60萬大軍,加上其他防守的軍隊秦國至少有80萬大軍,秦國士兵單兵作戰能力也高於別的國家。所以綜合實力排名第一。而項燕可以打敗秦國名將李信帶領的20萬大軍,所以楚國的總兵力大概在40到50萬的樣子。綜合排名第二。
  • 薩爾滸之戰:明朝損失5萬大軍,為清軍入關埋下伏筆
    雖然薩爾滸之戰距離明朝滅亡還有數十年的時間,但是,這場戰役讓明朝損失慘重,這無疑為清軍入關埋下了伏筆。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二月,明抵達遼東的援軍約87000餘人,加上葉赫兵一部等大軍13000人,共約11萬,號稱20萬(一說47萬)。由於明朝財力比較緊張,所以,明神宗一再催促楊鎬發起進攻。
  • 長平之戰後,趙孝成王終於醒悟,一舉消滅秦國20萬大軍
    出自《戰國策·趙策一》:「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對此,在筆者看來,就趙孝成王這位君主,顯然吸取了長平之戰中所犯的錯誤,並在邯鄲之戰中加以改正,從而取得了消滅20萬秦國大軍,進而挽救了趙國。趙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59年),長平之戰後,白起想乘勝進圍趙都邯鄲,攻滅趙國。
  • 燕國最有「理想」的君王,姬噲!拱手相讓自己的王位
    燕國最有「理想」的君王,姬噲!拱手相讓自己的王位。 姬噲,戰國時期燕國第三十八任國君。 在位期間勤勤懇懇的為著燕國謀發展,不貪圖享樂,更是勵行節儉,反對奢侈,提倡耕作勞動而「苦身以憂民」的君主。
  • 邯鄲之戰趙國精銳損失殆盡,為何還能夠在戰國末期短暫中興
    長平之戰趙國損失了45萬大軍,精壯男子幾乎損失殆盡。對於人口只有數百萬的趙國來說,45萬精壯男子的戰死,足以讓趙國從此一蹶不振。然而趙國並沒有在長平之戰後滅亡,反而在長平之戰後浴火重生,將周邊的鄰居都打了一個遍,還屢次擊敗強大的秦軍。
  • 曾經歷史上稱王稱霸的越國,為何沒有被列為戰國七雄呢?
    原本夫差的謀士伍子胥是想要勸說夫差直接滅掉越國,只不過夫差那目中無人的個性接受了勾踐的求和,還把勾踐帶到吳國服侍自己。可能是勾踐在吳國表現得極度與世無爭,還把自己的妻子獻給了夫差,加上自己幾年的服侍,徹底迷惑了夫差,所以把勾踐放回了越國。
  • 第二次河西之戰:50萬秦國大軍,卻敗給了5萬魏國大軍
    在這場戰役中,吳起率領5萬魏國士兵,居然擊敗了秦國50萬大軍,這無疑是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因此,非常明顯的是,第二次河西之戰,完全可以稱之為吳起這位武將的巔峰之戰,這促使他能夠和孫武、孫臏、白起、王翦、李牧、廉頗等人相提並論。一首先,就第二次河西之戰的歷史背景來說,戰國初期,魏國率先進行了李悝變法,這促使魏國迅速崛起了戰國七雄中的強國。
  • 活埋45萬趙軍的長平之戰,對戰國形勢影響有多大?秦國真無敵了
    這片上黨高地之下,躺著的是45萬趙國熱血男兒的靈魂。經過了長平之戰洗禮的秦國鐵騎,完成六國的統一,只是時間問題。一、長平之戰爆發前的戰國局勢長平之戰爆發於公元前260年,處於戰國晚期,離嬴政統一六國還有40年左右的時間。此時秦國已經成為列國中最強的國家,我們先來分析一下戰國七雄的形勢。
  • 刺客列傳——春秋戰國的傳奇
    中國刺客們的高光時代集中在春秋戰國,對,就是那個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春秋戰國時期,雖然只是別人利用的工具,行事風格用現在的眼光來看很「二桿子」,也未必當得起「俠之大者」的名號,但是他們知恩圖報、甘舍己命的精神卻是常人無法的比肩的。出於欽佩,司馬遷在《史記》中專門為他們寫了一篇傳記,名《刺客列傳》。這些人中名氣最大的莫過於戰國末期燕國的刺客荊軻了,「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婦孺皆知,這裡不再贅述。
  • 鄭成功最慘北伐失敗,10萬大軍帶「鐵人」北上,結果被老天爺痛擊
    第二點就是鄭成功消滅了一直和自己作對的鷗汀武裝,將所有的鷗汀人斬盡殺絕,「將城中大小盡屠之」,用地雷完全蕩平,解除了後顧之憂。許龍與鄭軍長期對抗,鄭芝龍曾遺書讓鄭成功圖之,鄭成功對諸將說:「尚有許龍未服,須收滅之,以免南顧之慮。」鄭成功親率大軍直奔鷗汀大寨,「許龍僅隻身率眾而逃,焚其巢穴而回」「。這次戰役使用了鐵人軍,效果非常好。
  • 李信帶20萬大軍滅楚失敗,秦始皇是如何處置他的?答案令人意外
    在公元前221年的時候,秦朝建立,可是在此之前的秦朝滅楚國的時候,李信就曾經信誓旦旦的答應了嬴政說只需要20萬大軍就能夠將楚國滅掉,可是他失敗了。但是究竟在失敗之後秦始皇是如何對待李信的?他是將他殺了還是關進了大牢裡?這是大家非常想知道的。
  • 戰國七雄,秦國最難打的國家是哪個?
    戰國七雄,秦國最難打的國家是哪個? 因為秦國由弱變強直到秦始皇統一華夏,時間跨度很長,如果從秦孝公時代開始算起,秦國最強大的對手也在秦國不斷發展強大的過程中不斷變化,可以說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強大對手,現在我們就來好好擺一擺,看看都有哪些國家成為過秦國一段時期內最強大的對手。
  • 戰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兩位君主:一位走向衰落,一位步入巔峰!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還是天子,但已名存實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周顯王十五年(前354年)發生桂陵之戰,周顯王二十七年(前341年)發生馬陵之戰,龐涓率領的魏國大軍,二度為齊軍孫臏所敗。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無疑成為魏國走向衰落的重要標誌,也是齊國崛起的重要開端。在馬陵之戰後,名將龐涓的陣亡,以及魏武卒等精銳力量的損失殆盡,導致魏國實力徹底衰落,以至於魏惠王感嘆「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裡,南辱於楚」。
  • 戰國七雄的面積和軍隊數量一覽
    戰國七雄的面積和軍隊數量!秦國,100萬平方公裡,軍隊100萬,人口600萬楚國,150萬平方公裡,軍隊100萬,人口800萬趙國,20萬平方公裡,軍隊50萬,人口300萬韓國,9萬平方公裡,軍隊20萬,人口250萬齊國,15萬平方公裡
  • 秦武王死後,三位公子爭奪王位,為何最後是秦昭襄王勝出?
    秦武王(前329年—前307年),嬴姓,趙氏,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前310年—前307年在位)秦惠文王之子。在秦國歷史上,秦武王也是非常有作為的一位君主。比如秦武王設立丞相,結盟魏國,聯合越國制衡楚國,促進了秦國的對外擴張。
  • 對比戰國時期的趙國、燕兩次國君禪讓,是鬧劇還是策略?殊途同歸
    戰國七雄,燕王噲禪讓王位給子之戰國中後期,燕國作為戰國七雄之一,雄峙華北,以強大的軍事實力長期與北境匈奴抗衡。諸侯國合縱抗秦,燕國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在公元前318年的修魚之戰中,秦軍大敗五國聯軍,燕國由此元氣大傷,不得不尋求國家內部的恢復和發展。
  • 深陷遊擊戰泥潭,拿破崙6年損失50餘萬精銳
    與此同時老國王也在向拿破崙求助,認為兒子一心想取代自己,因為父子倆都希望得到幫助,這讓拿破崙有了可乘之機。 1808年2月,迪埃梅斯的一個軍進入西班牙,並佔領卡塔盧尼亞,隨後又以欺騙性手段佔領了巴塞隆納、潘普洛納等不少要塞。
  • 認識日本戰國名將:「日本戰國三英傑之一」豐臣秀吉 渴殺戰法
    豐臣秀吉(1537年3月17日-1598年9月18日),原名木下滕吉郎、羽柴秀吉,是日本戰國時代、安土桃山時代大名、天下人,著名政治家,繼室町幕府之後,首次以天下人的稱號統一日本的戰國三傑之一。天正十三年(1585年),豐臣秀吉率10萬大軍平定四國領主長宗我部氏。翌年控制軍政大權。天正十五年(1587年)興兵30萬進取薩摩國(今鹿兒島縣西部),進而平定九州。天正十八年(1590年)出動26萬大軍滅北條氏,平定奧羽地方,完成日本統一大業。文祿二年(1593年)將北海道正式劃入日本版圖。二、侵略朝鮮文祿元年(1592年)正月,豐臣秀吉發布出兵朝鮮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