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書豪談2020年:我們開始真正理解人類是多麼的渺小

2020-12-09 直播吧

直播吧4月24日訊 近日,CBA北京隊球員林書豪接受《今日美國》名記Mark Medina採訪,談到了2020年這個話題。

林書豪出戰的最近一場比賽是1月21日,之後CBA聯賽因為疫情而停賽至今。1月27日,林書豪得知前隊友科比在墜機事故中喪生。悲痛之餘,他一直在待命,做著回中國打球的準備。3月18日,林書豪回到北京,接受為期14天的隔離。而在那不到一周前,戈貝爾被查出確診新冠肺炎,NBA宣布無限期停賽。

「很多讓人分心的事情,以及每個人都有過的對安全的錯誤意識,很多都被剝奪了,」林書豪談及2020年時說道,「整個世界都變得很謙虛。我們開始真正理解何為人類,人類是多麼的渺小,我們的控制是多麼的小,這就是我對2020年的描述。」

(碧塔海的魚)

相關焦點

  • 2020年災難片豆瓣評分前10名 讓我們意識到我們人類的渺小
    2020年災難片豆瓣評分前10名 讓我們意識到我們人類的渺小時間:2020-02-01 19:08   來源:昕薇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20年災難片豆瓣評分前10名 讓我們意識到我們人類的渺小 災難片電影的產生很大的程度上警示著我們 ,或讓我們意識到我們人類的渺小,這麼多年來,國內國外上映了許多的災難片電影
  • 2020年地球到底發生了什麼,在自然的災難面前人類是多麼的渺小
    人類現在的科技非常發達了,但是在自然災難面前顯得多麼的無助。比如地震,火山爆發,病毒,颱風,風暴等等這些我們人類的科技現在都無法避免這些的發生。比如說我們所知道的非典,這個病毒大概發生在2002年的時候,非典在中國帶走了348條生命。
  • 太陽有多麼渺小?看完這些天體明白了,它的質量是太陽的660億倍
    可是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科學的出現,讓人們開始意識到太陽遠沒有我們想得那麼簡單,尤其是一些古天文愛好者認為,太陽可能遠比地球要大,只不過那個時候沒有天文望遠鏡,自然也無法真實觀測到太陽有多麼大。    直到人類走進科技時代,發明了天文望遠鏡之後我們才能夠初步透出地球,看到地球之外的世界。那個時候我們明白了,原來太陽才是太陽系的中心,而地球只不過是圍繞著太陽轉的一個行星。
  • 在災難面前,人類是多麼渺小,《末日逃生》的場面值得反思
    每一部都可謂是給觀眾帶來了非常震撼的視覺衝擊,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題材的電影,更多的是向人們展示,渺小的人類,在巨大的災難面前,是如何突破自我,重獲新生。但往往不會讓更多的人,有深刻的內心衝擊,欣慰都是在「提著心」看這種影片。
  • 【閱讀生命】張軍平:理解生命中的智能是人類一直以來的夢想
    編者按:2020年,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席捲了世界,災難面前,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員,我們體驗了生命的脆弱,也感受了生命的可貴,我們既體驗了生命的渺小,又感受了生命的偉大。生命是一本無字的大書,今年的世界讀書日,復旦大學推出特別策劃,邀請文社理工醫的老師與讀者一同「閱讀生命」。如何在特殊的生命體驗中閱讀?如何閱讀中升華生命體驗?
  • 看完盾牌座UY後,人類渺小如塵埃
    我們常說宇宙是非常龐大的,所有有關龐大的形容詞都用在了宇宙上,但是至於宇宙究竟有多麼龐大,人們都還沒有什麼概念,宇宙的物質是非常複雜的,有著數不勝數的行星、星系團等。目前人類可觀測到的宇宙也只有930億光年,對於930億光年之外的事物究竟是什麼樣子的,人類也無法知道答案。曾經人類還猜想在宇宙中存在著外星文明,雖然人類並沒有發現外星文明,但是我們也無法否認外星文明是不存在的。
  • 驚人數據,讓你深刻感受人類的渺小
    我們就需要將這種「浩瀚」進行類比量化,用驚人的數據感受人類的渺小,從而襯託出宇宙的浩瀚。要知道,地球到木星6.3億公裡的距離,放到太陽系近4光年的直徑中(按引力範圍劃分),根本就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可想而知我們所在的太陽系究竟有多大。就像地木距離放到太陽系中不值一提一樣,對人類來說已經大到離譜的太陽,放到宇宙尺度下其實也是渺小的,因為有恆星比它大很多很多,例如有些朋友熟悉的盾牌座UY。
  • 人類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科學家開始懷疑宇宙的真實性
    人類在過去幾十年的太空探索中得到了一個結論:宇宙是超乎想像的廣闊,且地球在宇宙中顯得非常渺小。然而,地球卻是特別的存在,因為目前只有地球存在生命。而人類則是地球生命中的高級存在,擁有著比地球上其它生命體更加發達的大腦,得以做到其它生命體所做不到的很多事情。
  • 人類觀測到目前最大的恆星,相比之下太陽很渺小!顛覆我們的認知
    當我們在夏日的夜晚仰望夜空時,就會看到漫天的繁星無比耀眼,感嘆宇宙的浩瀚,同時也不由得嘆息我們人類自身與茫茫宇宙相比之下的渺小。自從我們人類有史以來對於宇宙、星空就有了非常好奇的嚮往了,人類就是從不斷地探索中迎來發展的,在當今人類科技巔峰狀態下,我們要想迎來下一次的飛躍,探索宇宙十分必要。
  • 他用鏡頭將人類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與脆弱表現得淋漓盡致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阿門教你PS,ID:meitian_PS】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在大自然的面前,我們常常感覺自己是如此得渺小,很多事情也會變得微不足道……風景攝影師從2000年到2004年,他在瑞士蘇黎世的F+F藝術與設計學院(F+F School for Art and Design)學習藝術,並獲得了攝影學位。2005年,他在蘇黎世的多家攝影工作室擔任助理。從2006年開始,他在義大利和瑞士從事自由職業。「我不想僅僅為了謀生而工作,我希望能夠通過工作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並表達自我。
  • 我們有可能理解人類大腦嗎?
    擺在參加哥本哈根會議的神經科學家們面前的挑戰提醒著他們,關於大腦的問題有多麼艱深困難,即便腦科學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受追捧的科研前沿。 幾十億美元的資金正在流入諸如美國的大腦計劃、歐洲的人類大腦項目和「中國大腦」計劃之類的研究和神經技術項目。神經科學家們最近披露,他們通過操控20個神經元讓老鼠產生了幻覺。
  • CBA最強引援,林書豪7句長文,感謝籃球
    熟悉林書豪的朋友都知道林書豪是多麼偉大的籃球運動員,哈佛畢業,出名於尼克斯,在高手如林的NBA硬是靠自己的勤奮和意志力殺出一條華人之路。在經歷了一個全球大流行疫情和沒有籃球的151天之後,CBA終於重新開始複賽,我們也剛剛打完了第一個階段的14天8場比賽。
  • 《渺小一生》——別忘了,還有友情可以幫我們度過並不平順的一生
    02童年是裘德一生悲劇的開始松子用一生的時間來看盡人世間的殘酷和黑暗,裘德只用了短短十五年。剛出生就被遺棄在修道院的垃圾堆裡,從未見過親生父母,甚至不知道國籍和人種。而在裘德第一次自殺未遂之後,他發現,自己需要做的首先是愛裘德這個人,而不是他身上兒子的影子,所以除了愛,他開始更多地關注裘德「怎麼樣了」想要去了解他,理解他,特別在威廉死後,不再以父母的責任去強求裘德活下來。所以最後,他說,裘德離開之後不久,他身邊的好友也相繼因為病症離開人世,仿佛大家都還在用生命延長對裘德的愛,他相信在某一個紅色星球上,他們還會再相聚在一起。
  • 林書豪的七年,就是我們最真實的人生
    但對於林書豪來說,這還不是最壞的結果,而僅僅是一個更壞的開始。2011年12月12日,火箭隊宣布與林書豪籤約。對於大多數中國球迷來說似乎還是很難理解的名字,儘管他加入的是號稱中國主場的火箭隊。僅僅12天後的12月24日,平安夜,在林書豪剛剛給自己的家擺上聖誕樹,等待聖誕老人將禮物放進自己的長筒襪的時候,火箭管理層送給了自己一個意想不到的聖誕禮物。
  • 林書豪談自己的經歷:我的故事是奇蹟,獨一無二
    【僑報網綜合訊】CBA上賽季在北京男籃打球的林書豪,目前已經回到了美國,近日他接受媒體的專訪,表示自己的經歷是獨一無二的,非常不可思議。綜合網易體育、北京《新京報》報導,在新冠疫情爆發後,林書豪通過個人和團體不斷捐錢,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他還為亞特蘭大市修建了洗手站抗疫。
  • 池江璃花子:我們都很渺小,但是再小的付出也會有回報
    2000年我出生在東京,很多人說我是遊泳天才,這大概是我一出生就在水中的緣故,醫學上把這叫作水下分娩。我3歲開始學習遊泳,5歲學會四種泳姿。在日本奧委會舉辦的青少年遊泳賽上,我贏得50米和100米自由式金牌,同時也刷新了日本短池高中生紀錄,此外還有一枚50米蝶泳金牌。於是,我將目光投向了更大的舞臺,那一年我14歲。夢想很快成真。
  • 太陽浩劫,預測未來的電影卻演繹出人類在自然災害面前是多麼渺小
    零七年災難片,太陽浩劫,本片的設定是太陽即將熄滅,人類要麼重造太陽,要麼等待死亡,還有什麼比這個更驚心動魄。在不遠的將來海洋意外枯竭吃去陽光普,照的地球成了一片極寒之地人類的滅絕近在咫尺預賽一艘名為伊卡。
  • 稻盛和夫和林書豪都在做的一件事
    我是個籃球迷,從麥可·喬丹第二個三連冠開始看籃球的。二十幾年來,喜歡的球星從喬丹,到OK組合,到姚明,一直到林書豪。這個世界沒有一個生物能夠單獨存在,空氣、水、糧食、家人和同事乃至整個社會,憑藉著各式各樣的周邊條件和環境,我們才得以生存。感謝上蒼、感謝你的家人、朋友,感謝你的客戶,感謝幫助過你的人。懂得感恩,會讓你的精神更加富足。林書豪也是這樣一個、有著偉大人格魅力的人。
  • 宇宙中穿行了43年的探測器,曾拍下一張照片,劉慈欣:地球太渺小
    轉眼間,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已經持續了半個多世紀,這期間,我們向太空中發射了大量的探測器,希望通過這些高科技設備,對太陽系內的天體進行一系列的探索。在43年的時間內,「旅行者一號」為人類傳遞迴了很多寶貴的天文資料,就比如在1990年,「旅行者一號」就曾經拍攝了一張照片,當時它的位置距離地球64億公裡,接到實驗室的指令後,「旅行者一號」的鏡頭對準了地球的方向,為地球拍攝了一張照片,雖然這張照片對於科學研究沒有太大的意義,但這張照片卻對我們的思維格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