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0年,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席捲了世界,災難面前,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員,我們體驗了生命的脆弱,也感受了生命的可貴,我們既體驗了生命的渺小,又感受了生命的偉大。生命是一本無字的大書,今年的世界讀書日,復旦大學推出特別策劃,邀請文社理工醫的老師與讀者一同「閱讀生命」。如何在特殊的生命體驗中閱讀?如何閱讀中升華生命體驗?如何理解閱讀的意義,如何詮釋人生的使命?今天,讓我們和復旦老師一起閱讀生命!
理解生命中的智能是人類一直以來的夢想。物理學家薛丁格曾於1944年寫過一本《生命是什麼》的書,他希望從分子水平來思考生命的現象,並討論了人類意識與物理世界的關係。自此以後,科學家們便對人工智慧開始了長時間、孜孜不倦的研究與探索。
人工智慧專家們希望人工智慧能戰勝人類棋手,於是從1956年開始的第一波人工智慧熱潮開始,至今耗費了70餘年的時間,我們見證了AI逐漸升級換代,依次戰勝了跳子棋、西洋棋、圍棋的人類頂尖棋手。
專家們也希望人工智慧能像人類一樣認人和識別各種目標,於是發明了各種各樣的人工智慧技術,從最早的特徵臉,到具有統計學習理論支撐的支持向量機,再到可以整體認人的流形學習和按眼睛眉毛鼻子差異認人的非負矩陣分解,直至現在的能與人的視覺通道神似的深度神經網絡。在大數據的推動下,人工智慧的預測性能、計算速度都進步顯著。人工智慧技術的技術已充斥了日常生活的每個毛孔,刷臉智能支付、乘車智能安檢,隨處可見。在本次新冠疫情期間,我們也能見過疫情數據智能可視化、新冠肺炎CT圖像自動診斷等智能技術的應用。
人工智慧的飛速發展,讓一些人樂觀地以為,我們也許離完全讀懂生命中的智能只有一步之遙。如同其它學科似曾見過的」數學的終結」和19世紀末「物理世界僅存的兩朵烏雲」一樣,只要把細枝末節解決掉,就能進入全新的人工智慧時代了。
然而,這一步之遙也許要跨越的是人工智慧與真正智能間的鴻溝。
儘管對於生命中的智能,凡屬能夠量化、能編成程序的,我們都已經盡所能,讓其的人工智慧拍檔在某一性能上接近甚至超越了人類。然而,無法量化、無法用現有書本中的理論程序化的,人類對這些智能的閱讀和理解目前還很渺小。哪怕是人類那可以不加思索、快步如飛的走路,我們也還不完全明究理,更不用說情感、共情和其他常識智能了。
我們也需要清醒地認識到,自然界演化出來的智能異常的精妙、複雜。在參悟、模仿智能的同時,也應小心謹慎,學會尊重自然,避免將人工智慧的研究引入自毀人類或有悖倫理的失控地步。
最近,在日常工作之餘,我也做了個微信視頻號「復旦張軍平聊人工智慧」,嘗試通過短視頻的方式,介紹一些人工智慧及相關領域的歷史、科普和前沿進展。希望這種新媒體的閱讀,可以幫助更多人更全面地認識人工智慧的優勢和局限性,以期共同促進人工智慧的良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