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經授權轉自公眾號:創業邦(ID:ichuangyebang);作者: Barry
400億美元!全球晶片史上最大收購案即將誕生。
今日,英偉達官方正式宣布,將斥資400億美元(約合2730億人民幣)收購軟銀集團旗下的英國晶片設計公司ARM。
英偉達也給出了目標:打造AI時代的世界頂級計算公司。
最初,英偉達曾委託高盛與蘋果接洽,但後者沒興趣收購ARM業務。隨後,高盛還試圖組建一個包括高通、谷歌、三星和英偉達在內的財團入股ARM。
最終,只有英偉達成為了唯一感興趣的買家。
孫正義淨賺500億,ARM員工人手200萬
據媒體報導,軟銀集團創始人孫正義最開始希望以520億美元的價格出售ARM,不過在經過剝離IoT部門以及多輪談判後,售價最終降至400億美元。
而這也已經遠遠超過了2016年軟銀以320億美元收購ARM的價格,孫正義四年淨賺80億美元(約合546億人民幣)。
同時,根據英偉達、軟銀和ARM董事會批准的交易條款,英偉達將向軟銀支付總計215億美元的英偉達普通股和120億美元的現金,其中20億美元需籤署協議時付款。
此外,在ARM滿足特定財務績效目標的前提下,軟銀可能會根據收益結構獲得最多50億美元的現金或普通股。
值得注意的是,英偉達還將向ARM員工發行價值15億美元的股份。以ARM目前全球員工5000人計算,ARM員工人均將獲得價值30萬美元(約合200萬人民幣)的股票。
儘管交易雙方達成了協議,但這並不意味著塵埃落定。交易要符合慣例成交條件,還需要得到英國、中國、歐盟和美國的監管批准。此次交易預計將在大約18個月內完成。
作為目前晶片IP市場的第一大供應商,ARM的IP已經被廣泛的應用於全球的智慧型手機、物聯網、可穿戴設備、數據中心等領域。
目前,全球超過95%的智慧型手機使用的是基於ARM架構的晶片。
英偉達則是世界上最大的計算機晶片公司之一,專門生產用於計算機圖形、數據中心、汽車和人工智慧的晶片。
兩者的結合也引發了行業對於ARM中立性的擔憂。
根據協議,作為英偉達的一部分,ARM將繼續運營其開放許可模式,同時保持全球客戶中立性,這是其成功的基礎。迄今為止,其已出貨1800億個晶片。
在媒體和分析師電話會議上,黃仁勳表示,英偉達不參與手機CPU市場,和ARM是完全互補的,就像英偉達此前收購的網絡晶片公司Mellanox一樣。對於蘋果、三星,以及英偉達的競爭對手英特爾和AMD都將保持中立性。
孫正義「手頭緊」,黃仁勳「終圓夢」
與現在一樣,在2016年,軟銀以320億美元收購ARM也成為當時全球矚目的焦點。
為何要收購ARM?其實,日本首富孫正義的心裡也埋藏著一顆「晶片夢」。
2015年,孫正義曾表示:「我想建立一家可以持續增長至少300年的公司,為了實現持續的增長,我們需要發現所有的潛在障礙並找到解決的辦法。」其中,人工智慧被孫正義寄予厚望,而晶片又是實現人工智慧的基礎。
很明顯,ARM在晶片領域擁有的技術優勢,對軟銀的未來布局至關重要。孫正義也想憑藉ARM續寫一個千億帝國的神話。
這筆交易也是孫正義罕有的幾筆大動作之一,他本人更在交易完成後興奮表示:我已經看好ARM公司10多年,一直夢想能夠將其收入囊中,現在實在太高興了。
軟銀集團創始人 孫正義
然而令人沒想到的是,僅僅4年之後,孫正義就將ARM公司拱手讓人。實際上,ARM僅僅是孫正義近半年以來頻繁「甩賣」的公司之一。
軟銀出售的公司還包括:T-Mobile,軟銀集團出售部分T-Mobile股份獲得2.4萬億日元;阿里巴巴,軟銀通過出售阿里巴巴股票期權合約籌資1.6萬億日元;此外,軟銀還通過出售旗下電信子公司獲得3000億日元。
「忍痛割愛」出售ARM等資產的背後,是由於軟銀集團遭遇了嚴峻的債務和財務危機,急需現金。
先是軟銀旗下願景基金爆出投資失利遭遇巨虧,後有新冠疫情爆發加速危機,導致軟銀在今年交出了創立以來最差的成績單。財報顯示,軟銀集團今年一季度虧損就達1.36萬億日元。此後,軟銀股價幾乎被「腰斬」。
而現在,無法繼續支撐孫正義「晶片夢」的ARM,傳到了黃仁勳手中。
與軟銀集團遭遇的慘烈下跌不同,黃仁勳的英偉達則是科技股中最受青睞的「香餑餑」。在人工智慧的推動下,以生產圖形顯示晶片(GPU)為主業的英偉達,其股價自2016年來上漲了14倍以上。今年7月,英偉達已經超越老對手英特爾成為美國市值最高的晶片公司。
如今,英偉達已經成功地從傳統電腦GPU晶片廠商轉型為大數據時代的弄潮兒,在人工智慧、自動駕駛、虛擬實境等領域都有斬獲。
採用Tegra處理器的小米手機3
實際上,黃仁勳在十年前就非常看好ARM的發展,並在當年推出了基於ARM架構的Tegra系列處理器。他曾表示,ARM是目前世界上成長最快的CPU架構,是代表了未來的CPU,而不是代表過去的CPU。
但無奈Tegra處理器在手機、平板等移動平臺反應平平。如今,僅有任天堂的Switch採用Tegra X1晶片。
事實證明,黃仁勳一直有個CPU夢。
那麼,英偉達會從一家圖形晶片公司變成CPU公司嗎?
對於這一問題,黃仁勳也曾含蓄地說過:「一個公司很重要的特點就是要應對市場上一些變化來調整自己。英特爾一開始只是生產存儲器的公司。英偉達現在的產品是GPU,將來完全有可能根據客戶的需要來調整自己的產品。」
如果此次收購順利完成,英偉達將成為一家涵蓋CPU+GPU,橫跨移動端、桌面端以及數據中心的晶片巨頭,而這是英特爾、AMD都難以企及的。
可以說,目前距離黃仁勳夢想中的晶片帝國僅一步之遙。
在黃仁勳看來,英偉達與ARM的結合,對公司、客戶和整個行業都有巨大好處。ARM的生態系統將增強英偉達的研發能力,並藉助英偉達的GPU和AI技術將擴展其IP產品組合。
中國擁有「一票否決權」
如果英偉達完成對ARM收購,意味著唯一一個非美國的主流晶片架構也將從此消失。
又一家晶片設計巨頭歸屬美國,美國政府無疑是樂見其成的。英國、歐盟對英偉達收購ARM的審批也不會造成太大的麻煩,畢竟英偉達承諾會保留ARM的品牌名稱,並擴張其英國總部,允許ARM繼續在英國進行智慧財產權註冊服務。
在目前最大的不確定性來自於中國。中國是全球最重要的ARM晶片市場,大量中國公司使用ARM授權,ARM被美國公司收購之後將面臨巨大的影響。
東吳證券計算機團隊表示,英偉達收購ARM或將會導致美國對中國晶片行業限制進一步升級。此前,國內華為海思、飛騰等均獲得ARM V8指令集的永久授權,並在此基礎上自行設計CPU。如果ARM被收購後可能會受到美國禁令的影響,國內廠商能否繼續獲得升級版的指令集授權存在較大變數。
創業邦在此前報導《晶片業大變局!英偉達「包抄」英特爾,華為躺槍》中曾指出,為了解決「卡脖子」問題,更多的中國企業也不得已轉向新生的RISC-V開源架構,但不管是更換架構,還是建立自己的新體系,無異於都要放棄幾十年的經驗和生態積累,在短時間內會面臨很大困難。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監管部門擁有「一票否決權」。即便是美國、英國、歐盟等市場監管部門全部通過,仍需要中國「點頭」同意。
為什麼要中國批准?
原因很簡單,因為這是兩家跨國企業,而且都在華有比較活躍的市場活動。根據中國的《反壟斷法》及相關規定,商務部發布《關於經營者集中申報的指導意見》表示,經營者集中只要在全球年營業額合計超過100億人民幣,並且至少兩家經營者上一年度在中國境內營業額超過4億人民幣,那麼就應該向中國商務部申報,以進行反壟斷審查。
收購是經營者集中的典型模式,而英偉達和ARM公司的全球收入以及在華業務規模都遠超申報標準,自動納入監管,因此,必須要通過中國反壟斷機構的審查。
但黃仁勳對於獲得中國批准很有信心,他對媒體表示,收購ARM是一生僅有的機會,會花很多精力和時間,但有信心回應監管挑戰。
除了有可能面臨中國監管部門的審查,ARM公司在中國還有一個巨大的麻煩亟待解決。
ARM中國區執行董事長兼CEO吳雄昂
今年6月以來,ARM總部與中國區CEO吳雄昂上演了一場「宮鬥」,雙方圍繞著公司的控制權展開了鬥爭。
ARM公司聯合中方投資人厚樸資本對於吳雄昂的罷免並未獲得實際上的成功,目前ARM中國仍控制在吳雄昂手中。
而隨著英偉達收購ARM,ARM中國的49%股權也將轉到英偉達手中,如何處理這個「燙手山芋」也將成為黃仁勳所要考慮的問題。
儘管ARM公司CEO表態,ARM中國區的情況還在控制中,有辦法解決中國區的管理問題。但似乎ARM中國問題並未得到有效解決。
根據《金融時報》報導稱,一位接近吳雄昂方面的消息人士表示,英偉達對於ARM收購完成後,吳雄昂「仍將是ARM中國的CEO」。
另據媒體最新報導,ARM公司已經3個月沒有收到ARM中國的銷售收入分成,換句話說,從6月「宮鬥」以來,ARM中國雖然仍在正常銷售ARM的IP,但並未向ARM總部交一分錢的授權費。
如果ARM中國的控制權之爭一直無法解決,ARM中國又不會給ARM總部貢獻任何營收和利潤,在此情況下,ARM很有可能「斷供」ARM中國,中國客戶也無法再獲得最新版本的架構更新,這將導致中國晶片業競爭力大大降低。
無論收購成功與否,國產晶片業都將面臨巨大挑戰。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繫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