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背後都是苦難。
——羅曼·羅蘭
ARM委身NVIDIA後,華為海思身上又將多一道枷鎖。
日前,據英國媒體London Evening Standard報導,美國晶片巨頭英偉達(NVIDIA)收購晶片架構公司ARM的談判正在加快進行,雙方進入排他性談判階段,預計今年夏末完成,收購價格或達到400億英磅(折合約524億美元)。
在2019年10月的ARM技術峰會北京站上,ARM中國執行董事長兼CEO吳雄昂曾表態稱:「ARM是唯一的非美國計算平臺,並且經過法務調查,無論V8還是V9架構均源自英國的技術,ARM會和過去一樣持續向中國企業進行授權和服務支持。」
但如今,ARM距離變成一家美國計算平臺,只有一步之遙。
01無論賣給誰,華為都將再遭打擊
自軟銀集團欲出售ARM以來,關於ARM買家的流言不絕於耳,三星、蘋果、高通、臺積電先後傳出過意向,但都無疾而終。相反此前不被看好的英偉達卻一路走到底,並極有可能成為ARM公司的下一任持有者。
誕生於英國劍橋的ARM公司,主營業務是出售晶片設計技術的授權,在全球移動晶片市場,ARM佔據了95%的份額,壟斷地位無人能敵。孫正義和他的軟銀集團2016年為了收購當時市值220億美元的ARM集團,多掏了近100億美元,豪賭未來。
孫正義投資ARM的眼光是極其優秀的,近年來,ARM生態發展迅速,牢牢佔據移動晶片市場的同時開始向PC和伺服器領域挺進,一片蒸蒸日上的場景。
但是由於Wework等明星項目投資失利,軟銀集團2019財年營業虧損125億美元,交出了39年以來最差的一份財報,旗下幾十家公司瀕臨破產。拋售優質資產,平衡損失,成了無奈之舉。此外,相比收購ARM時支付的320億美元,此次可能多達200億美元的溢價多少為孫正義挽回了些顏面。
而由於ARM體量巨大,有能力接盤的公司並不多。
三星、蘋果、高通算是一批有潛力的ARM買家,且據傳與軟銀接觸過。但他們三個都是ARM的客戶,收購後要面臨一個近乎無解的問題,如何處理好自家應用與對外授權之間的平衡?最後他們都放棄了。軟銀2016年能拿下ARM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軟銀旗下沒有晶片製造直接相關的資產,收購後能夠延續ARM的中立性。
臺積電是唯一一家外界看起來和ARM有聯繫,又有能力收購,且收購後不會威脅到晶片廠商對ARM架構依賴的企業,甚至長期代工ARM晶片的臺積電還有機會由此進行整合,提升晶片投產的效率。但也不是沒有隱患,其他晶片代工企業將受到威脅,臺積電也將招致壟斷市場的質疑。或許是出於這一點,臺積電最終對外否認了收購意向。
同樣身為ARM客戶的英偉達在今年8月初就透露過收購ARM的意願,且在孫正義叫價400億英鎊天價的情況下,仍然興趣不減。結合英偉達近期另幾筆收購來看,其野心不可謂不大。今年第二季度,英偉達先是完成了對以色列Mellanox Technologies的收購,隨後又以未公開的價格宣布收購開發網絡軟體公司Cumulus Networks,如今,英偉達又表現出對ARM的勢在必得,黃仁勳的「晶片霸主夢」呼之欲出。
今年7月初,英偉達股價創新高,超越英特爾成為美國「最有價值」晶片公司,其股價在過去五年暴漲1900%。對黃教主來說,以「NVIDIA+ARM」的組合前後夾擊英特爾,大有可為。
不過,也有分析人士認為這樁交易弊大於利。英偉達在打造移動晶片時,更偏向於性能提升而非性能、發熱和功耗的三者平衡,且近幾年的研發路線都側重於圖形、AI等領域的專用計算,不是ARM主要研究的通用計算。此外,英偉達如何保證ARM的中立性,也是一大挑戰。
當然,對於ARM另一大客戶華為海思,乃至中國所有的晶片設計企業來說,只要ARM被晶片領域企業收購,就都是一件不幸的事。晶片領域頭部企業不是美國公司就是企業內會用到大量美國技術或設備,兩類企業均受美國政府禁令的直接影響。如果英偉達收購ARM成行,ARM將成為川普打壓華為的又一張王牌。
02 華為海思短期內離不開ARM
眾所周知,華為海思是一家晶片設計公司,而其產品都是基於ARM架構設計的,比如其廣為人知的手機終端晶片——麒麟系列。
晶片架構是指對晶片對象類別和屬性的描述,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晶片設計的底層指令的集合,即指令集。市場上主流的晶片架構有X86、ARM、RISC-V和MIPS四種,各有優勢。其中,ARM架構和X86架構是市場份額最大的兩大架構。
四大主流晶片架構
來源:CSDN,晨哨併購整理
二十一世紀初的時候,英特爾的X86獨佔鰲頭,一度佔到整個市場份額的70%,但是由於低估了手機市場的規模,錯失了發力行動裝置市場的時機,X86逐漸走下坡路。相反,ARM則抓住了移動網際網路爆發的浪潮,一躍成為全球算力輸出的主力。iPhone的熱銷以及APP Store的迅速崛起,讓全球IOS應用綁定在ARM指令集上,而谷歌推出的安卓系統同樣是基於ARM指令集,至此,ARM已經奠定了其在智慧型手機市場的霸主地位。
2020年,ARM已經是全球最大算力架構,基於ARM指令的處理器總算力輸出達到了全球82%。目前國內,晶片設計公司基本都是購買ARM的設計授權,如果沒有ARM的IP授權,晶片設計幾乎是寸步難行。
架構授權一般分為架構/指令集層級授權、內核層級授權、使用層級授權三種層面。為了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ARM設計了一套複雜的授權模式。
華為海思購買的是金字塔的最頂端、授權費用最貴的指令集架構授權模式,在這個模式下,ARM將指令集架構的大量知識授權都交給華為,並且不設嚴格的使用限制。而且海思還獲得了ARM最新架構ARM V8的永久授權,即使ARM後續不再提供授權,海思仍能使用ARM V8架構進行設計,但是這並不是就高枕無憂了。
ARM V8說是最新架構,但它發布於2011年,距今已經近十年時間,而下一代架構ARM V9即將在2020年到2021年發布,考慮到ARM與被授權對象籤訂合同需要一定時間,ARM V9晶片可能會在2022年面世。沒有ARM V9的授權勢必會影響到華為處理器的技術升級與迭代,而華為電子消費業務的一大優勢的就是其國際領先的晶片設計能力,失去這個優勢後即使屆時解決了晶片代工問題,也會降低華為在電子消費品市場的競爭力。
或許,有人或說ARM不讓用,還可以使用其它的架構。事實確實如此,華為消費者 CEO餘承東此前也表示,華為已經有晶片架構「備胎」。這個備胎指的就是RISC-V架構。而且RISC-V還是開源架構,可以免費開發,不受外界制約。
但就現在的市場格局來說,即使華為做到拋開ARM,也不能解決問題。因為ARM的不可替代之處在於其龐大的生態系統,目前絕大部分軟體都是基於ARM指令集的,RISC-V的生態還很小,使用基於RISC-V晶片的手機會不兼容各種軟體,如同一塊「板磚」。
所以,對華為海思來說,RISC-V的路要往下走,ARM短期內也不能丟,要是想保持國際頂尖的晶片設計能力,ARM V9的授權也要拿下來。
03 自研才是出路
目前,這筆交易仍有諸多不確定。
一方面,ARM生態圈之所以如此繁榮,其中立性功不可沒,而英偉達收購ARM後,ARM作為唯一"非美國主流晶片架構"的優勢蕩然無存。更重要的是,這可能會使ARM的客戶產生戒備之心,從而轉向RISC-V研發,這對ARM的運營模式將是致命打擊。ARM聯合創始人Hermann Hauser在參加BBC的採訪時就表示,如果英偉達收購了ARM,那將是一場災難。
另一方面,2016年交易的時候,英國政府就堅持要求軟銀保留 ARM在英國的總部,並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如果英偉達打算將ARM遷往美國,交易可能會遭到英國政府的否決。此外,像這種影響整個半導體行業格局的交易,必然需要通過各國反壟斷監管機構的同意。2018年,高通收購恩智浦一案就未能等到中國商務部的審批,最終該交易宣布終止,高通賠付了20億美元的「分手費」作為補償。在當前的歷史節點上,正常的商業行為也不排除成為政治斡旋籌碼的可能。
當然,對於華為和海思來說,不能寄希望於交易被否決。自研晶片,才是突破一切封鎖的根本解決之道。臺積電無法代工,就自建生產線。ARM不能授權,就自研晶片架構。現在面臨的挑戰越大,將來收穫的回報也會越大。
晶片之路,註定是漫長而艱辛的,短期內可能付出代價和陣痛,但是翻過這座山,他們將會聽到你的故事。
有關文章交流探討、業務合作請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晨哨內容君為好友。添加請備註「姓名-公司-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