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偉達524億美元拿下ARM後,華為海思還能撐多久?

2021-01-20 晨哨併購

偉大的背後都是苦難。

——羅曼·羅蘭

ARM委身NVIDIA後,華為海思身上又將多一道枷鎖。


日前,據英國媒體London Evening Standard報導,美國晶片巨頭英偉達(NVIDIA)收購晶片架構公司ARM的談判正在加快進行,雙方進入排他性談判階段,預計今年夏末完成,收購價格或達到400億英磅(折合約524億美元)。

 


在2019年10月的ARM技術峰會北京站上,ARM中國執行董事長兼CEO吳雄昂曾表態稱:「ARM是唯一的非美國計算平臺,並且經過法務調查,無論V8還是V9架構均源自英國的技術,ARM會和過去一樣持續向中國企業進行授權和服務支持。」

 

但如今,ARM距離變成一家美國計算平臺,只有一步之遙。

 

01無論賣給誰,華為都將再遭打擊

 

自軟銀集團欲出售ARM以來,關於ARM買家的流言不絕於耳,三星、蘋果、高通、臺積電先後傳出過意向,但都無疾而終。相反此前不被看好的英偉達卻一路走到底,並極有可能成為ARM公司的下一任持有者。

 

誕生於英國劍橋的ARM公司,主營業務是出售晶片設計技術的授權,在全球移動晶片市場,ARM佔據了95%的份額,壟斷地位無人能敵。孫正義和他的軟銀集團2016年為了收購當時市值220億美元的ARM集團,多掏了近100億美元,豪賭未來。

 

孫正義投資ARM的眼光是極其優秀的,近年來,ARM生態發展迅速,牢牢佔據移動晶片市場的同時開始向PC和伺服器領域挺進,一片蒸蒸日上的場景。

 

但是由於Wework等明星項目投資失利,軟銀集團2019財年營業虧損125億美元,交出了39年以來最差的一份財報,旗下幾十家公司瀕臨破產。拋售優質資產,平衡損失,成了無奈之舉。此外,相比收購ARM時支付的320億美元,此次可能多達200億美元的溢價多少為孫正義挽回了些顏面。

 

而由於ARM體量巨大,有能力接盤的公司並不多。

 

三星、蘋果、高通算是一批有潛力的ARM買家,且據傳與軟銀接觸過。但他們三個都是ARM的客戶,收購後要面臨一個近乎無解的問題,如何處理好自家應用與對外授權之間的平衡?最後他們都放棄了。軟銀2016年能拿下ARM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軟銀旗下沒有晶片製造直接相關的資產,收購後能夠延續ARM的中立性。

 

臺積電是唯一一家外界看起來和ARM有聯繫,又有能力收購,且收購後不會威脅到晶片廠商對ARM架構依賴的企業,甚至長期代工ARM晶片的臺積電還有機會由此進行整合,提升晶片投產的效率。但也不是沒有隱患,其他晶片代工企業將受到威脅,臺積電也將招致壟斷市場的質疑。或許是出於這一點,臺積電最終對外否認了收購意向。

 

同樣身為ARM客戶的英偉達在今年8月初就透露過收購ARM的意願,且在孫正義叫價400億英鎊天價的情況下,仍然興趣不減。結合英偉達近期另幾筆收購來看,其野心不可謂不大。今年第二季度,英偉達先是完成了對以色列Mellanox Technologies的收購,隨後又以未公開的價格宣布收購開發網絡軟體公司Cumulus Networks,如今,英偉達又表現出對ARM的勢在必得,黃仁勳的「晶片霸主夢」呼之欲出。

 

今年7月初,英偉達股價創新高,超越英特爾成為美國「最有價值」晶片公司,其股價在過去五年暴漲1900%。對黃教主來說,以「NVIDIA+ARM」的組合前後夾擊英特爾,大有可為。



不過,也有分析人士認為這樁交易弊大於利。英偉達在打造移動晶片時,更偏向於性能提升而非性能、發熱和功耗的三者平衡,且近幾年的研發路線都側重於圖形、AI等領域的專用計算,不是ARM主要研究的通用計算。此外,英偉達如何保證ARM的中立性,也是一大挑戰。

 

當然,對於ARM另一大客戶華為海思,乃至中國所有的晶片設計企業來說,只要ARM被晶片領域企業收購,就都是一件不幸的事。晶片領域頭部企業不是美國公司就是企業內會用到大量美國技術或設備,兩類企業均受美國政府禁令的直接影響。如果英偉達收購ARM成行,ARM將成為川普打壓華為的又一張王牌。

 

02 華為海思短期內離不開ARM

 

眾所周知,華為海思是一家晶片設計公司,而其產品都是基於ARM架構設計的,比如其廣為人知的手機終端晶片——麒麟系列。

 

晶片架構是指對晶片對象類別和屬性的描述,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晶片設計的底層指令的集合,即指令集。市場上主流的晶片架構有X86、ARM、RISC-V和MIPS四種,各有優勢。其中,ARM架構和X86架構是市場份額最大的兩大架構。


 四大主流晶片架構

來源:CSDN,晨哨併購整理

 

二十一世紀初的時候,英特爾的X86獨佔鰲頭,一度佔到整個市場份額的70%,但是由於低估了手機市場的規模,錯失了發力行動裝置市場的時機,X86逐漸走下坡路。相反,ARM則抓住了移動網際網路爆發的浪潮,一躍成為全球算力輸出的主力。iPhone的熱銷以及APP Store的迅速崛起,讓全球IOS應用綁定在ARM指令集上,而谷歌推出的安卓系統同樣是基於ARM指令集,至此,ARM已經奠定了其在智慧型手機市場的霸主地位。

 

2020年,ARM已經是全球最大算力架構,基於ARM指令的處理器總算力輸出達到了全球82%。目前國內,晶片設計公司基本都是購買ARM的設計授權,如果沒有ARM的IP授權,晶片設計幾乎是寸步難行。

 

架構授權一般分為架構/指令集層級授權、內核層級授權、使用層級授權三種層面。為了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ARM設計了一套複雜的授權模式。



華為海思購買的是金字塔的最頂端、授權費用最貴的指令集架構授權模式,在這個模式下,ARM將指令集架構的大量知識授權都交給華為,並且不設嚴格的使用限制。而且海思還獲得了ARM最新架構ARM V8的永久授權,即使ARM後續不再提供授權,海思仍能使用ARM V8架構進行設計,但是這並不是就高枕無憂了。

 

ARM V8說是最新架構,但它發布於2011年,距今已經近十年時間,而下一代架構ARM V9即將在2020年到2021年發布,考慮到ARM與被授權對象籤訂合同需要一定時間,ARM V9晶片可能會在2022年面世。沒有ARM V9的授權勢必會影響到華為處理器的技術升級與迭代,而華為電子消費業務的一大優勢的就是其國際領先的晶片設計能力,失去這個優勢後即使屆時解決了晶片代工問題,也會降低華為在電子消費品市場的競爭力。

 

或許,有人或說ARM不讓用,還可以使用其它的架構。事實確實如此,華為消費者 CEO餘承東此前也表示,華為已經有晶片架構「備胎」。這個備胎指的就是RISC-V架構。而且RISC-V還是開源架構,可以免費開發,不受外界制約。

 

但就現在的市場格局來說,即使華為做到拋開ARM,也不能解決問題。因為ARM的不可替代之處在於其龐大的生態系統,目前絕大部分軟體都是基於ARM指令集的,RISC-V的生態還很小,使用基於RISC-V晶片的手機會不兼容各種軟體,如同一塊「板磚」。

 

所以,對華為海思來說,RISC-V的路要往下走,ARM短期內也不能丟,要是想保持國際頂尖的晶片設計能力,ARM V9的授權也要拿下來。

 

03 自研才是出路


目前,這筆交易仍有諸多不確定。

 

一方面,ARM生態圈之所以如此繁榮,其中立性功不可沒,而英偉達收購ARM後,ARM作為唯一"非美國主流晶片架構"的優勢蕩然無存。更重要的是,這可能會使ARM的客戶產生戒備之心,從而轉向RISC-V研發,這對ARM的運營模式將是致命打擊。ARM聯合創始人Hermann Hauser在參加BBC的採訪時就表示,如果英偉達收購了ARM,那將是一場災難。

 

另一方面,2016年交易的時候,英國政府就堅持要求軟銀保留 ARM在英國的總部,並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如果英偉達打算將ARM遷往美國,交易可能會遭到英國政府的否決。此外,像這種影響整個半導體行業格局的交易,必然需要通過各國反壟斷監管機構的同意。2018年,高通收購恩智浦一案就未能等到中國商務部的審批,最終該交易宣布終止,高通賠付了20億美元的「分手費」作為補償。在當前的歷史節點上,正常的商業行為也不排除成為政治斡旋籌碼的可能。

 

當然,對於華為和海思來說,不能寄希望於交易被否決。自研晶片,才是突破一切封鎖的根本解決之道。臺積電無法代工,就自建生產線。ARM不能授權,就自研晶片架構。現在面臨的挑戰越大,將來收穫的回報也會越大。

 

晶片之路,註定是漫長而艱辛的,短期內可能付出代價和陣痛,但是翻過這座山,他們將會聽到你的故事。

 

有關文章交流探討、業務合作請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晨哨內容君為好友。添加請備註姓名-公司-職位

相關焦點

  • 英偉達收購Arm後,華為海思等中國企業該怎麼辦
    在經歷了緋聞期、否定期後,英偉達終究官宣了對Arm的收購意向。(附:英偉達官網官宣)由於Arm目前的最大股東是日本投資機構軟銀,英偉達目前已與軟銀達成了協議,將以400億美元的交易價格,從軟銀處收購Arm公司。
  • 寒武紀是如何與英偉達和華為海思較勁的?
    當然,這個答案當中也包含著寒武紀科技的許多關鍵信息以及它是如何與英偉達和華為海思較勁。相比英偉達和華為海思,寒武紀有著顯著的資金實力差距,這也是寒武紀要在科創板上市的重要原因。根據英偉達2020財年財務報告,截至2020財年末,英偉達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108.96億美元,2020財年英偉達的研發費用為28.29億美元。華為海思未上市,據公開報導2019年研發投入約為24.39億美元。
  • 華為海思首次躋身全球十大半導體企業
    美國時間5月6日,全球半導體市調機構IC Insights發布報告稱,華為海思一季度銷售額接近27億美元,其在全球半導體廠商(包括集成電路和O-S-D)中的排名從去年同期的第十五名一躍升至第十名,首次躋身前十。
  • 英偉達400億吞下ARM:孫正義「手頭緊」,黃仁勳「終圓夢」,中國要...
    今日,英偉達官方正式宣布,將斥資400億美元(約合2730億人民幣)收購軟銀集團旗下的英國晶片設計公司ARM。英偉達也給出了目標:打造AI時代的世界頂級計算公司。最初,英偉達曾委託高盛與蘋果接洽,但後者沒興趣收購ARM業務。隨後,高盛還試圖組建一個包括高通、谷歌、三星和英偉達在內的財團入股ARM。最終,只有英偉達成為了唯一感興趣的買家。
  • 國際市場研究機構:華為海思Q1躋身全球十大半導體供應商的中國大陸...
    其中,華為海思排名第十,成為第一家躋身全球十大半導體供應商的中國大陸企業。IC Insights的一份報告顯示,排名前10的半導體製造商分別是英特爾(美國)、三星(韓國)、臺積電(中國臺灣)、海力士(韓國)、美光(美國)、博通(美國)、高通(美國)、德州儀器(美國)、英偉達(美國)、海思(中國大陸)。
  • ARM斷供華為?華為真的太難了,世界上有哪個公司像華為一樣!
    據報導據報導英偉達擬於下周以接近400億美元的高價收購軟銀旗下的ARM公司,而這也意味著華為再次面臨斷供的危險,華為的處境可以說是雪上加霜!ARM會斷供華為嗎?其實早在今年6月份,ARM中國區CEO就是否會斷供華為這個問題作出了回答:從未斷供華為。而後其被免職了。當初他說過的話仿佛成為了一個笑話。而現在,如果英偉達成功收購ARM,那麼ARM斷供華為的可能性只會增大。
  • 海思坐了10年「冷板凳」,而今一顆晶片賣三千
    小米完全是半路出家,敢做晶片便值得鼓勵,總要給些兌現承諾的時間,雖敗猶榮;第三、麒麟系晶片只是海思的冰山一角,而海思,是華為用16年甚至更長時間完成的一個奇蹟。 當時,華為的年研發經費不到10億美元,中研基礎部派了幾百號人過去,一年「消費」4億美元。結合當時的購買力來看,這個手筆,是不是堪比王健林掏出5個億讓兒子練手?更何況,當時尤其流行「舶來品」,出門就能買到的大白菜,華為非要自己建大棚,這又是何等的魄力?
  • AMD以350億美元收購賽靈思,僅次於英偉達400億美元收購Arm
    10月27日晚間,晶片公司AMD在官網宣布,同意以350億美元全股票收購賽靈思,目前交易已獲得AMD、賽靈思董事會批准。交易將以AMD全股票的方式完成。根據協議,賽靈思股東可用一股賽靈思普通股換取約1.7234股AMD普通股,對賽靈思估值為每股143美元,較其10月26日收盤價114.55美元溢價約24.8%。
  • 英偉達收購ARM 中國、英國不太高興
    北京時間 9 月 14 日,英偉達正式宣布將以 400 億美元價格收購軟銀旗下的 ARM。如果交易最終達成,該筆交易將成為半導體行業史上最大一筆收購案。在當天舉辦的英偉達收購 ARM 在線媒體會上,英偉達 CEO 黃仁勳再次重申了收購 ARM 的意義所在,ARM 涵蓋更加廣泛的計算機生態系統設備門類,將進一步擴大英偉達的生態系統,對英偉達提高財務毛利率與每股收益方面也大有裨益。據了解,該筆交易達成後,ARM 將作為英偉達旗下部門獨立運作,總部繼續設立在英國劍橋,同時,軟銀將保留 ARM 百分之十的股份。
  • 安防幫:晶片斷供,華為安防業務還能撐多久?
    EDA,即電子設計自動化,值得是晶片製造廠商在拿到設計圖紙後按照圖紙製造晶片,而EDA是機械運行的關鍵程序,在去年被列入實體清單後,華為與美國三大EDA廠商Synopsys、Cadence、Mentor的合作已經終止。也就是說,在2019年5月16日之前,華為購買和獲得授權的EDA工具,可以繼續使用。但自那以後,華為沒有再獲得新工具和新升級服務。
  • 國信證券:華為海思對外出售晶片 利好中芯國際(00981)
    一.事項:據 EE|Times 報導,華為和海思首次在公開場合表示海思晶片對外銷售,在 2019 年 12 月舉行的深圳電子展 ELEXCON 2019 期間,上海海思半導體(華為於 2019 年 4 月成立的全資子公司)表示面向公開市場上發布 4G 通信晶片。
  • ...CEO吳雄昂正阻撓英偉達收購案 此前軟銀表示400億美元出售Arm
    據新浪科技援引英國《金融時報》報導,Arm 中國 CEO 吳雄昂正通過其對公司運營的實控權和其在 Arm 中國 16.6% 的控股權,阻撓英偉達(Nvidia)與 Arm 的併購案。  今年 9 月,軟銀集團(SoftBank)表示,已同意以高達 400 億美元的價格將晶片設計公司 ARM 出售給英偉達。
  • 全球十大半導體公司十大最新排名:臺積電第一,華為海思第十
    超越三星,穩拿第一晶片2020年7 月 17 日消息 根據專業企業評價網站 CEO Score 公布的全球半導體總市值數據顯示,截止到 7 月 10 日的數據,中國臺灣半導體代工企業臺積電總市值為 3063.45 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一。
  • 2019年全球10大IC企業排行:華為理應前進3,為何卻沒有上榜?
    眾所周知,這一兩年因為中興、華為事件的影響,大家對中國芯是格外的關注。這其中的底層邏輯並不複雜,那就是希望中國芯能夠崛起,以後再也不被別人卡脖子。那麼中國芯究竟在世界上的排名如何?首先要說一下的是,何為IC設計企業,即只設計晶片,不生產製造晶片的企業,比如華為海思、高通、聯發科都屬於這種,像臺積電屬於代工企業,就不是IC設計企業。根據這份數據,2019年前10名IC設計企業的營收同比下滑了4.1%,總計為680億美元左右。
  • 斷供第一天,中芯國際向美方申請供貨華為;華為包機運回晶片
    一位不願意具名的券商分析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按照他從產業鏈得到的消息來看,目前華為旗下海思的晶片庫存只能用到明年初,明年手機的出貨量已大幅調整至5000萬~7000萬部。在他看來,海思設計沒有問題,但在代工方面,晶片的製造設備大部分來自美國,所以製造成為難題。現在只能等美國大選的結果以及高通等的出貨申請許可。
  • 臺積電+arm在前,國產晶片出路在哪裡?
    「我們不希望失去華為,如果確實發生了,我們會迅速完成替代。」這是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懟美國禁令和華為的問題的最新表態。過去一年來美國對華為的制裁引發了所有人的思考,沒有臺積電這樣的晶片製造企業,沒有arm這樣的IP授權企業,沒有美國的EDA,國產晶片的出路究竟在哪兒?
  • 風聲又起-網傳NVIDIA依然要收購ARM:價值超400億美元
    比如高通,蘋果,華為等企業,在獲得ARM的架構後,這些晶片廠商開始根據自身的能力和需求進行修改,從而基於這種技術設計出自己的晶片。ARM是大多數晶片企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就連蘋果此前也表示,放棄英特爾的晶片產品後,將選擇ARM架構來開發計算機晶片。種種現象表明,ARM正逐漸走向輝煌時刻,但執掌軟銀的孫正義卻做出了出售ARM的決定。
  • 中國移動採購200萬片華為海思Balong 711套片
    上海海思則為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成立於2018年6月,註冊資本8000萬元,董事長趙明路、總經理熊偉。眾所周知,華為旗下海思半導體總部位於深圳,媒體報導稱,上海海思實則為海思半導體的外銷晶片業務部,主要負責對外銷售晶片。
  • 全球十大IC設計廠商排名出爐,華為未進入前十,高通排名第二!
    近日拓璞產業研究院公布了全球前十大IC設計廠商榜單,榜單顯示博通位居全球第一,上個季度獲得了40億美元的營收;博通生產的有線數據機和無線數據機非常優秀,一些高端的電腦採用的便是博通的解決方案,蘋果的MacBook也採用博通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