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紀是如何與英偉達和華為海思較勁的?

2020-12-14 雷鋒網

2015左右,全球開啟了AI晶片的創業熱潮。AI的這一次浪潮不僅吸引了眾多頂級晶片人才選擇創業,也讓多家科技巨頭進入了晶片行業。不過,AI技術仍在快速發展,AI晶片的評價體系也還在完善,AI晶片領域也還沒有公認的領導者。

此時一個很關鍵的問題是,如何衡量一款AI晶片的好壞?借著寒武紀科技回復上海證券交易所的問詢函(以下簡稱問詢函)報告,去找到如何從多個角度多層次全面衡量一款AI晶片競爭力的答案。當然,這個答案當中也包含著寒武紀科技的許多關鍵信息以及它是如何與英偉達和華為海思較勁。

先發優勢

在問詢函回復報告中,寒武紀表示與華為海思相比,公司的競爭優勢體現在:

公司專注於人工智慧晶片 進入該領域的時間更早 ,具備先發優勢。晶片架構針對人工智慧應用及各類算法進行了優化,積累了一批核心技術與關鍵 專利 ,技術創新能力得到業界廣泛認可。

在新技術的研究中,先發的優勢在於,當業界對新技術的關注度還不是很高的時候就開始研究,雖然面臨的挑戰更大,但可以更早把「坑」踩了,更早積累更多的經驗,當產業對新技術的關注度大增的時候,可以將新技術更快地產業化。

但技術的實現有很多種方式,先發優勢並不一定就是最終的技術優勢,技術的選擇也非常關鍵。

架構選擇

在與英偉達等老牌晶片巨頭的競爭中,寒武紀在問詢函回復函中表示其優勢在於:

在研發人工智慧晶片時,英偉達更多基於公司原有的技術儲備和設計理念去適配人工智慧的應用和算法,但 GPU、CPU本身並非專門為人工智慧相關運算進行開發的晶片產品。而公司的晶片架構針對人工智慧應用及各類算法進行了優化,有效提升了產品的性能功耗比和性能價格比。

目前,AI晶片的定義還沒有一個嚴格和公認的標準。比較寬泛的看法是,面向人工智慧應用的晶片都可以稱為AI 晶片。因此,CPU、GPU、DSP、FPGA、ASIC都屬於AI晶片的範疇。

這裡需要單獨介紹的是專為AI而設計的晶片。這類晶片經常會統稱為AI專用晶片,要進一步細分的話還可以分為通用型和專用型。兩者的差別在於,通用型是通過對各類智能應用和算法的計算和訪存特點進行抽取和抽象,定義出一套適用於智能算法且相對靈活的指令級和處理器架構,廣泛支持多樣化AI算法和應用。當然,通用型AI晶片是專為AI算法設計,其通用性也不能與CPU和GPU進行比較。

專用型AI晶片(ASIC)則是針對特定的、具體地、相對單一的AI應用專門設計的晶片。

關於CPU、GPU、FPGA、DSP、ASIC的特點以及進行AI計算時的優劣勢,可以參考問詢函中的表格。

市場定位

AI晶片的架構各有特色,不同架構的晶片既可以應用於對性能要求很高的雲端訓練和推理市場,也可以應用於對功耗和成本更敏感的邊緣和終端市場,因此在對比AI晶片的時候,首先要明確是否是同級別競品以及市場定位是否相似。

寒武紀在選取同類競爭對手時候的標準有兩個:

1、面向終端、雲端、邊緣端等智能計算市場有一種或多種晶片產品發布上市的晶片公司;

2、相關晶片產品有顯著銷售規模且公開披露該類產品的業務、財務資料相對較多。

基於上述原則,在智能計算市場中,行業內主要企業的具體情況如下所示:

 

寒武紀科技得出的結論是,綜合來看,公司在業務與技術部分介紹時綜合考慮了主要產品或主營業務相似度、行業知名度及行業地位、產品銷售情況、信息披露透明度等因素,選取英偉達、英特爾、AMD、Arm、華為海思等五家企業作為同行業可比公司。

不過雷鋒網認為,AMD雖然同時擁有高性能CPU和GPU產品,但並未針對AI算法做特別優化,AMD也未在對外的宣傳中提及其AI性能,所以在做AI晶片產品的對比時,AMD經常不會放在對比列表中。

選定具備可比性的同類競品之後,接下來需要對比的就是產品的技術,包括直接影響晶片最終性能的硬體技術和軟體技術。

晶片關鍵技術指標

在問詢函回覆中,寒武紀用英偉達和華為海思的產品進行了詳細的比較,在晶片的物理技術層面從底層的處理器微架構、指令集、SoC晶片設計、晶片功能驗證到先進工藝物理設計、晶片封裝設計與量產測試、硬體系統設計選取衡量標準,進行了詳細對比。

軟體層面從編程框架適配與優化、程式語言、編譯器、高性能數學庫、虛擬化軟體、核心驅動、雲邊端一體化開發環境7個方面選取衡量標準進行一一對比。

7個硬體關鍵技術對比:

 

7個基礎系統軟體技術對比:

 

軟硬體的關鍵技術的特性以及軟硬體融合的程度直接決定了AI晶片的單核、多核性能以及對不同數據精度和算法支持的表現。也是影響業界評判一款晶片PPA(Power、Performance、Area)的關鍵。根據AI晶片發展的應用範疇,在性能功耗比、製造工藝、軟體成熟度以及未來發展趨勢上,AI晶片也分主流技術水平以及未來技術發展趨勢。

 

注1:性能功耗比按理論峰值性能和晶片整體功耗進行估計。

注2: INT2/4/8/16 分別代表進行 2 位、 4 位、 8 位、 16 位定點運算, FP16/32 分別代表進行16 位、 32 位浮點運算, BF 16 代表進行 16 位腦浮點運算。

注3:表中所述終端晶片都指具備專門化、本地化人工智慧處理能力的 SoC 晶片。

注4:上表中沒有針對專用型智能晶片(ASIC)進行比較,因該類晶片功能相對單一,通常無須使用 Fin Fet 等先進位造工藝,與通用型智能晶片的行業特點顯著不同,且不是公司主營業務所關注的重點。

注5:訓練和推理的性能功耗比均以理論峰值性能計算。

資金實力與人才實力

無論是傳統晶片還是AI晶片,能夠持續投入研發進行產品迭代才是保持晶片競爭力的關鍵。特別是,晶片行業是一個長周期,高投入的行業。因此,資金實力與人才也是影響AI晶片競爭力的關鍵。

相比英偉達和華為海思,寒武紀有著顯著的資金實力差距,這也是寒武紀要在科創板上市的重要原因。根據英偉達2020財年財務報告,截至2020財年末,英偉達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108.96億美元,2020財年英偉達的研發費用為28.29億美元。華為海思未上市,據公開報導2019年研發投入約為24.39億美元。

除了資金實力與巨頭相差懸殊,人才方面也是寒武紀努力在加強的,所以寒武紀的人員支出在持續增加。寒武紀員工人數從2017年末的80人增長到2019年末的868人。2017年2019年,公司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分別為1,512.7萬元、9,300.64萬元和29,818.82 萬元,增長速度較快。

截至2019年末,寒武紀研發人員人數達到680人,碩士及以上學歷人員546人。

單位:人,萬元

市場地位與銷售網絡

產品、技術、人才之後,AI晶片的市場前景,AI晶片公司的市場地位與銷售網絡,很大程度影響著其晶片產品能否落地以及獲得市場的認可。市場方面,根據IDC 報告顯示,雲端推理和訓練所產生的雲端智能晶片市場需求,預計將從 2017 年的 26 億美元增長到 2022 年的 136 億美元,年均複合增長率 39.22% 。

 

數據來源:IDC

在一個具備前景的市場裡,已有的市場地位和銷售網絡的影響力非常關鍵,不過這是初創公司需要從零開始構建的,難度巨大。

英偉達2020財年營業收入為109.18億美元,華為海思2018 年營業收入為75.73億美元(根據DIGITIMES 報導),均遠遠超過寒武紀的銷售規模。就人工智慧晶片產品來看,英偉達2020財年數據中心業務銷售收入超過30億美元,在全球市場份額中佔有絕對優勢地位。

華為海思雲端和邊緣智能晶片產品推出時間不長,2019年該等業務總體銷售規模推測可能與寒武紀銷售規模相差不大,但在國內的終端智能SoC晶片領域具有顯著的優勢 。

銷售網絡方面,英偉達、華為海思均有成熟完善的銷售網絡,客戶對產品的認知程度、市場知名度等方面均優於公司。

因此無論是在寒武紀的招股說明書(申報稿)還是上市問詢函回覆中,寒武紀失去大客戶華為海思的訂單以及是否對中科曙光有較強的依賴,還有2019年從珠海市橫琴新區管理委員會商務局、西安灃東儀享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獲得的收入大幅提升都是關注的焦點。

寒武紀回復稱,其與華為海思的4個技術許可合同有3個已經履行完畢,還有一個正在履行。另外,對中科曙光的訂單不存在依賴,從珠海市橫琴新區管理委員會商務局、西安灃東儀享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獲得的訂單也合理。

產品定價策略

最後,還有非常關鍵的定價。寒武紀稱,其加速卡產品的定價差異主要由公司向客戶交付的硬體產品所配套的系統軟體複雜度、公司向客戶提供的技術服務工作量、估計的同時期競品的定價區間以及市場銷售折扣等因素綜合決定。

另外,寒武紀雲端智能晶片及加速卡產品定價、銷售政策由公司自主決定,產品定價在目錄價格的基礎上與配套軟體的複雜程度、向客戶提供的技術服務工作量、估計的同時期競品的定價區間相關,同時根據客戶性質、訂單數量等給予一定的銷售折扣。

寒武紀也列出了與英偉達Telsa P4和T4加速卡的差別。

單位:萬元/塊

注1:由於無法從公開渠道獲取英偉達相同或類似產品的官方銷售價格,英偉達相關產品的售價區間為基於市場信息的推測或估計。

寒武紀認為,其加速卡銷售價格與同行業可比公司英偉達相關產品的估計售價接近,不存在重大差異 。

資料來源:各公司官網、年報及其他公開披露資料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小結

寒武紀科技科創板上市申請書(申報稿)以及上市問詢函回復讓寒武紀科技揭開了神秘面紗,寒武紀科技也不得不回復上交所的犀利而關鍵的提問,這是平時寒武紀不太可能、也是儘量會避免回答的問題。

兩份總計五百多頁的資料中除了包含寒武紀自身的關鍵信息,也有大量的基礎信息以及行業信息。比如本文中從問詢函回覆中梳理出來的AI晶片公司及產品競爭的關鍵,包含技術、產品、市場、渠道、定價。透過寒武紀的回覆,我們不僅能了解寒武紀的技術實力,也能以此類推去判斷一款AI晶片到底如何。

關注雷鋒網公眾號,回復問詢函獲取寒武紀科技回復上海證券交易所的問詢函報告全文

註:文中表格均來自回復函報告

相關文章:

2019年營收巨變!IPO招股說明書揭開寒武紀神秘面紗

科創板AI晶片第一股即將誕生!估值達25億美元AI獨角獸寒武紀將上市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英偉達524億美元拿下ARM後,華為海思還能撐多久?
    ARM委身NVIDIA後,華為海思身上又將多一道枷鎖。英偉達在打造移動晶片時,更偏向於性能提升而非性能、發熱和功耗的三者平衡,且近幾年的研發路線都側重於圖形、AI等領域的專用計算,不是ARM主要研究的通用計算。此外,英偉達如何保證ARM的中立性,也是一大挑戰。 當然,對於ARM另一大客戶華為海思,乃至中國所有的晶片設計企業來說,只要ARM被晶片領域企業收購,就都是一件不幸的事。
  • 寒武紀的寒武紀
    投稿來源:知頓不知什麼時候,百度詞條搜索「寒武紀」出現了「全球首個深度學習處理器晶片」的定義,而儘管其生產晶片的母公司寒武紀已成功上市,但至今百度依然未能如「華為」般給出完整的定義和詞條索引。回望寒武紀的發展歷程,其速度堪比兄弟二人的求學之路。2016年,寒武紀正式創立,次年拿下華為主要業務。這種深度捆綁的關係為寒武紀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就像尖子生被保送一樣,寒武紀研發的用於終端場景的寒武紀1A、寒武紀1H系列晶片分別被直接用在了華為麒麟970和麒麟980上,而前者對應的手機是MATE10,後者則是MATE20。
  • 寒武紀68天閃電過會科創板:三年虧16億,昔日金主華為變對手
    實際上,寒武紀於2016年3月創立,從起步到上市才四年的時間,與行業前輩英特爾、英偉達等相比還是個孩子,長跑才剛剛開始。創始人陳天石有著不凡經歷,16歲考入中科大少年班,31歲創立寒武紀,研發出首款人工智慧晶片。
  • 英偉達收購Arm後,華為海思等中國企業該怎麼辦
    1、英偉達收購Arm的未盡之事英偉達的表態很誠懇,無論是英國方面擔憂的就業和創新問題,還是世界都在擔憂的智慧財產權歸屬方面。目前擺在英偉達面前的挑戰還有很多,此次官宣的收購案剔除了Arm公司旗下的IoT Services Group,但Arm中國無疑依然是交易內容的一部分,雖然Arm自身與旗下合資公司Arm中國之間的糾紛都還沒有得到解決。
  • 寒武紀終究還是來了!與華為分道揚鑣,是大道之爭,還是大世之爭?
    就在市場對寒武紀與華為的結合滿懷期待的時候,華為卻和寒武紀「分道揚鑣」——隨著華為推動AI晶片的自主化,並在2019年發布麒麟810開始搭載自研NPU,華為與寒武紀正式「分手」。AI 晶片上市公司標的較為稀缺,對於投資者來說,再高冷的AI技術也要商業化。與華為「分手」兩年後,寒武紀衝擊科創板進入倒計時。如今,寒武紀的商業化實現得怎麼樣?
  • 離開「公司A」 寒武紀的AI晶片夢是不是要醒了
    寒武紀的崛起和「公司A」的離去在寒武紀此前提交的招股書上曾披露,從2017年至2019年,公司IP授權業務佔據主營業務收入比例分別為98.95%、99.69%、15.49%,這主要收入來源於寒武紀1A和1H兩款產品。我們發現,在2019年,寒武紀IP授權業務佔比出現了大幅下降,這其中是什麼原因呢?
  • 寒武紀IPO:AI獨角獸的求生時代
    再加上疫情的影響,IT桔子數據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國內風險投資額和上年同期相比縮水三分之一。熱鬧的AI產業下面掩藏著稍有差池就會墮入懸崖的危險,而在AI晶片前輩Wave Computing光芒隕滅時刻,野心勃勃的AI晶片獨角獸寒武紀才正要邁出重要的一步。只是,成立僅有四年的寒武紀,卻也沒有辦法擺脫越挖越大的研發大坑。
  • ...英偉達(NVDA.US)路線、寒武紀路線——智能汽車算力「軍備競賽」
    但現階段計算平臺產品仍以CPU+域控制器的異構方案為主,AI算力較低且能耗較大,晶片布局仍主要集中在海外頭部及國內初創企業,主要包括(1)以英偉達為代表的通用GPU晶片平臺廠商;(2)以特斯拉、華為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的自研方案;(3)以寒武紀、地平線為代表的定製化方案。
  • 華為海思首次躋身全球十大半導體企業
    美國時間5月6日,全球半導體市調機構IC Insights發布報告稱,華為海思一季度銷售額接近27億美元,其在全球半導體廠商(包括集成電路和O-S-D)中的排名從去年同期的第十五名一躍升至第十名,首次躋身前十。
  • 寒武紀回應上交所靈魂20問:三年內晶片研發需超30億,下一代7nm雲端...
    公司A在2017-2019年期間為寒武紀IP授權業務貢獻了超過90%的收入,不難推測出公司A就是華為。寒武紀2018年從公司A獲得的收入包括固定費用收入和提成費用收入,由於IP已經完成交付,2019年以來從公司A獲得的收入主要來自提成費用收入,固定費用收入相較2018年下滑較大。
  • 國際市場研究機構:華為海思Q1躋身全球十大半導體供應商的中國大陸...
    其中,華為海思排名第十,成為第一家躋身全球十大半導體供應商的中國大陸企業。IC Insights的一份報告顯示,排名前10的半導體製造商分別是英特爾(美國)、三星(韓國)、臺積電(中國臺灣)、海力士(韓國)、美光(美國)、博通(美國)、高通(美國)、德州儀器(美國)、英偉達(美國)、海思(中國大陸)。
  • 世界前十大IC設計廠商:華為海思跌出前十 將最後發布麒麟9000
    從排名來看,博通、高通、英偉達排名前三,聯發科、AMD分列四五位。華為海思排名下滑,未能躋身前十。拓墣產業研究院分析師表示,華為旗下的海思受美國商務部禁令持續升級影響,華為各產品線的晶片自給功能也受其影響。在中美關係未見緩和下,預期海思今年下半年所發布的麒麟處理器應或是最後一款手機處理器,而其他類型晶片如伺服器處理器、AI與5G晶片等,也或將面臨相同的情況。
  • 持續虧損,寒武紀IPO不是一個好信號
    值得注意的是,2017 年和 2018 年,寒武紀主營業務收入主要來源於終端智能處理器 IP 許可收入;在2019 年,寒武紀才拓展了雲端智能晶片及加速卡業務與智能計算集群系統業務。談到寒武紀的營收,不得不提的就是華為。2016年,剛剛成立不久的寒武紀便向市場上推出了首款智能處理器IP寒武紀1A。
  • 寒武紀上市:虧損 11.8 億,30家資本圍獵、估值500億,晶片時代的...
    「寒武紀」在招股書中,對於上市後可能出現的累計虧損甚至持續虧損,以及正在日益加劇的市場競爭風險其實也做出了預期。首先,市場風險或長期存在。國內企業中,華為海思及其他晶片設計公司日漸進入市場,公司面臨著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的狀況。
  • 華為輪值董事郭平:晶片問題華為將持續保持對海思的投資!
    雖然臺積電、聯發科技、英特爾等公司已經向美提出向華為供貨申請,但是目前任何一家公司還沒有收到美方的回應。華為也不是傻子,總不能一直等著別人的消息吧!近日華為輪值董事郭平在華為的內部座談會上郭平表示:「華為會繼續保持對海思的投資,相信若干年後會有一個更強大的海思。
  • 寒武紀開盤暴漲350%,市值突破1000億,85後創始人身家超300億!千億...
    公開資料顯示,寒武紀成立於2016年,主營業務是通用型人工智慧晶片的研發、設計和銷售。團隊履歷亮眼,公司首席技術官梁軍曾履職華為海思半導體公司。而其科研團隊與中科院綁定緊密,創始團隊成員主要來自中科院原「龍芯一號」的核心研發團隊。目前中科院也持有寒武紀18%股份,為第二大股東。
  •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海思麒麟的騰飛之路
    海思麒麟處理器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就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這頭麒麟是如何騰飛的吧。1987年,中國深圳,夢開始的地方,華為正式成立,成為一家生產用戶交換機公司的銷售代理。1991年,華為成立自己的集成電路設計中心,為華為後面的晶片設計之路打下堅實基礎,此時華為成立僅4年。
  • 中芯國際、寒武紀,還有100%中籤的!
    國內AI晶片第一股寒武紀周三打新除了中芯國際之外,本周還有一隻知名晶片股登陸科創板——寒武紀。寒武紀日前披露招股意向書顯示,預計7月8日(本周三)發行申購,擬公開發行股票4010萬股,佔發行後總股本的10.02%。至此,科創板火速迎來國內AI晶片第一股 。
  • 寒武紀過會:300億估值、連續三年虧損超16億元 華為從客戶變對手
    寒武紀表示,其波動主要受到股份支付等非經常性損益項目及研發費用的影響。值得一提的是,寒武紀十分重視技術研究開發工作,2017 年、2018 年和 2019 年,公司研發費用分別為2,986.19 萬元、24,011.18 萬元 和 54,304.54 萬元,研發費用率分別為 380.73%、205.18%和 122.32%。
  • 揮別華為,寒武紀破浪而出
    在商界,談「蜜月期」是奢侈也是夢幻的,因為不同的利益和發展方向,很難有一對兒CP始終如一,而不佔用公共資源上演時間管理、大漢奪章、大漢扯照已經算得上是和平分手了。不過看熱鬧行、人云亦云不太行,GPLP犀牛財經希望帶著探求的心看看事實再來表態。那麼究竟,寒武紀離開華為會活得更好嗎?擺脫單一客戶的寒武紀如何變得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