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紀過會:300億估值、連續三年虧損超16億元 華為從客戶變對手

2020-12-10 新浪財經

來源:中國基金報

沸騰!科創板AI晶片第一股來了:300億估值!天才少年創辦,與華為相愛相殺…

中國基金報 泰勒

科創板大消息,科創板AI晶片第一股寒武紀IPO過會!

中科院背景、創始人的少年天才路,資本寵兒,明星光環加持下的寒武紀即將 IPO 的消息格外引人注目。

6月2日,科創板上市委2020年第33次審議會議結果顯示,同意中科寒武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寒武紀」)發行上市(首發)。

寒武紀今年3月26日進入科創板「考場」,經過兩輪問詢後快速過會。歷時68天,再次刷新科創板審核速度。

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科創板市場已有45家企業成功上會,其中寒武紀系受理後最快上會企業。與其他成功過會的科創板企業相比,寒武紀此次僅經歷兩輪問詢即獲得通關

寒武紀的主營業務是應用於各類雲伺服器、邊緣計算設備、終端設備中人工智慧核心晶片的研發、設計和銷售,為客戶提供豐富的晶片產品與系統軟體解決方案。公司的主要產品包括終端智能處理器IP、雲端智能晶片及加速卡、邊緣智能晶片及加速卡以及與上述產品配套的基礎系統軟體平臺。

 中信證券給出300億估值

連續三年虧損超16億元

招股書顯示,2017-2019年,寒武紀分別實現營業收入784.33萬元、1.17億元、4.44億元,但淨利潤卻處於連年虧損狀態,分別為-3.81億元、-4104.65萬元、-11.79億元,3年連續虧損超過16億元。寒武紀表示,其波動主要受到股份支付等非經常性損益項目及研發費用的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寒武紀十分重視技術研究開發工作,2017 年、2018 年和 2019 年,公司研發費用分別為2,986.19 萬元、24,011.18 萬元 和 54,304.54 萬元,研發費用率分別為 380.73%、205.18%和 122.32%。

此外,寒武紀的研發管理團隊一直保持穩定,且均具有豐富的集成電路產品的技術研發與項目實施經驗。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公司研發人員680人,佔員工總數比例高達79.25%。

5月20日晚,寒武紀回復上交所第二輪問詢函,預計今年上半年營收8200萬至8600萬元,去年同期為9799萬元;扣非淨虧損2.7億元至3億元,是去年的2.9倍以上。

今年一季度寒武紀實現淨利潤約為-1.08億元,同比下滑2270.65%。在招股書中,寒武紀稱,2020年其從華為海思取得的終端智能處理器IP授權業務收入同比下降較大,加之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2020年一季度收入及2020年上半年預計收入同比下降,因研發投入增加導致2020年一季度虧損及2020年上半年預計虧損同比增加。

不過,寒武紀仍預計全年營收大幅增長35.2%至102.7%,達到6億元至9億元;扣非淨虧損6億元至8億元,上年為虧損3.8億元。

但保薦機構中信證券據全年經營預計值,給了寒武紀192億至342億元的估值。

中信證券選取了兆易創新、卓勝微、聖邦股份、匯頂科技、瀾起科技、樂鑫科技、景嘉微等7家上市公司作為估值可比公司,計算市銷率平均約為35倍,給予寒武紀2020年32至38倍市銷率的估值區間。市銷率即為市值與年營收的倍數。中信以寒武紀今年6億至9億元的收入預測,給出192億至342億元的估值。

寒武紀本次發行擬募集資金28億元,19億元用於新一代雲端訓練晶片、推理晶片、邊緣人工智慧晶片及系統項目,9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在首次問詢回覆中,寒武紀表示未來3年內除募集資金以外,仍需30億元-36億元資金投入晶片研發,涉及5到6款晶片產品。

創始人是兩位天才少年

寒武紀之所以名聲大噪,一方面在於其創始人是陳雲霽和陳天石,兩人均履歷不凡。

寒武紀一開始就站在了很高的起點上,創始人陳雲霽、陳天石兩兄弟均是從中科大少年班畢業的少年天才,博士在中科院計算所深造,二人曾主導研發了世界首款深度學習專用處理器原型晶片。因為中科系背景,寒武紀一路來受到了各路資本追捧,背後的資方幾乎是清一色的「國字號」,包括中科算源、國投基金、招商銀行等。

2002年,年僅19歲的陳雲霽從中科大少年班畢業後,進入中科院計算所碩博連讀。其導師是胡偉武博士,後者是中科院計算所「龍芯」項目首席科學家。

在「龍芯」項目中,一幹就是12年,24歲時取得中科院計算所博士學位,25歲成為8核龍芯3號的主任架構師,29歲晉升為研究員。

而陳天石亦是創奇人物,出生於1985年,16歲考入中科大少年班,二十出頭就博士畢業,31歲研發出首款人工智慧晶片,在AI晶片研究領域已經有超10年經驗。

招股書顯示,寒武紀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長為陳天石,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軟體與理論博士,出生於1985年的他今年只有35歲,已經帶領寒武紀踏上IPO之路。2010年7月-2019年9月,陳天石就職於中科院計算所,從助理研究員做到博士生導師,期間辦理離崗創業,因此寒武紀也被認為是中科院系的AI獨角獸公司。

2012年,陳氏兄弟帶著中科院計算所的幾個師弟,包括後來在寒武紀任高管的劉少禮、郭崎、劉道福、杜子東等人,啟動了神經網絡處理器(AI晶片)項目,這成了寒武紀的技術來源。

2016年3月,陳雲霽和陳天石正式合夥創立寒武紀。這就是別人眼中的「學霸」兄弟,不過,因為兩人性格不同,在寒武紀擔任的角色也不同。

陳雲霽曾在一則報導中透露:「我性格偏外向、膽子大,喜歡做一些天馬行空的事情,更適合搞科研。」因此,陳雲霽在寒武紀中擔任的是首席科學家。

在陳雲霽看來,陳天石比較慎重,每走一步都會想好可行性,能規避產業、公司發展中的「坑」,適合帶領一個企業往前衝,所以他以寒武紀CEO的身份管理公司運營與對外事務。

不過,陳雲霽選擇繼續深入研究工作,陳天石則一心撲在寒武紀上,擔任CEO。在招股書中,陳雲霽的身影已經淡出。

 華為從客戶變為對手

曾經的寒武紀輝煌無比,在華為超級大單,中科院技術背景的加持下,沒有人不看好它的未來。

寒武紀最初的聲名鵲起是因為華為。,2016 年,寒武紀推出的 1A 處理器被集成在了華為的麒麟 970 晶片中,助力華為拿下了「全球首款集成 AI 處理器的手機晶片」名頭,2018 年,寒武紀的雙核 NPU 又集成到華為 Mate20 手機搭載的麒麟 980 晶片中,這也是令華為 Mate20 功能強大的亮點之一。

作為全球出貨量最大的手機品牌之一,華為不僅保障了寒武紀的產品銷售和收入,也讓寒武紀獲得了一個高起點。

在3年多的「蜜月期」裡,招股書顯示,2017年、2018年,寒武紀的收入全部來自IP授權,而華為分別貢獻了其中的98%、97%。

轉折點很快到來。華為在與寒武紀短暫合作後,很快就拋棄了後者,轉而自研AI晶片模塊。

2018年10月華為發布了人工智慧 IP 架構「達文西」;2019 年 6 月,華為推出了自研的 AI 手機晶片— 麒麟 810,並於同年 10 月推出了全棧全場景 AI 解決方案,外界將此舉解讀為華為與寒武紀「正式」分手。

招股書顯示,寒武紀2019年收入4.4億元,80%來自兩個政府IDC項目。而在2018年為寒武紀貢獻了99.7%收入的終端智能處理器IP業務,因為失去主要客戶華為,收入一落千丈,僅佔2019年收入的15%。

在給上交所的回覆中,寒武紀表示,目前華為的支付的費用僅基於原有合同,雙方未達成新的合作。因此2020年華為方面支付的授權費還將下滑,並且華為未來繼續採購寒武紀IP的可能性較小。

上交所也要求寒武紀說明:「公司A(即華為)未繼續採購發行人產品的原因,是否因產品無法達到客戶要求。」

寒武紀對此表示否認,稱寒武紀的產品與華為自研的產品在性能上並無顯著差距,華為選擇的自研的原因是,華為逐步意識到智能處理器相關技術的重要性,因此選擇對於該等產品和技術進行自主研發。

寒武紀上市之後的營收能力和前景,是市場關心的核心點。

在招股書中,寒武紀營收的部分問題已經有了明確的闡述,甚至幾項被寫在了上市風險提示裡,比如存在持續虧損、短時間無法盈利、IP業務無法持續發展、客戶集中度較高等。其中,持續虧損和短時間無法盈利可以說是晶片行業的一個普遍現象。

招股書中,寒武紀只披露了前五大客戶的情況,2019 年這五大客戶為寒武紀貢獻了 95% 的營收,客戶集中度明顯過高,且高度 TO G 。第一、第二大客戶均為政府。

需要指出的是,根據回復報告,公司B為中科曙光,其與珠海市橫琴區管理委員會商務局存在一定的合作關係,兩者加起來的份額佔寒武紀營業收入的61.03%。

可以說,寒武紀很快又找到了另一座靠山,就是中科院。目前中科院也是持有寒武紀18%股份的二股東。因此毫不奇怪,關鍵時刻還得靠中科院拉一把。

2019年4月25日,珠海橫琴新區管委會與中科院計算機所籤訂合作協議,建設橫琴先進智能計算中心項目。這個項目很快成了寒武紀最大的「現金奶牛」。

除了橫琴項目之外,寒武紀2019年還籤約拿下了西安市西鹹新區灃東人工智慧計算創新中心的項目。根據新聞稿,該項目是西北地區首個「AI領域的新型基礎設施」,由西安市西鹹新區灃東新城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示範基地建立。2019年,灃東項目為寒武紀貢獻了8108萬元收入。

整體來看,寒武紀上市還是很值得期待的,它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國產 AI 晶片的最高水平,上市之後,寒武紀在資本市場的表現如何,將受到整個 AI 晶片行業的關注。

晶片巨頭中芯國際也來科創板了

近期,美國封鎖華為晶片的消息不斷刷屏,這也讓中國晶片產業的發展越來越受到關注。在寒武紀成功過會之際,中芯國際也同樣回歸科創板市場。

6月1日晚間,上交所披露了中芯國際申請科創板上市的招股書(申報稿),近一千頁。而且,有六家證券公司擔任本次發行主承銷商!

據披露,中芯國際本次擬在科創板發行不超過16.86億股(行使超額配售選擇權之前),佔發行後總股本不超過25%,每股面值0.004美元,募集資金總額高達200億元。

對於本次募資用途,中芯國際表示,在扣除發行費用後,擬40%(80億元)用於12英寸晶片SNI項目、20%(40億元)用於公司先進及成熟工藝研發項目儲備資金、40%(80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

根據招股書(申報稿),中芯國際成立於2000年4月,法定股本總額4200萬美元,法定股份總數105億股,已發行股份50.57億股。公司是一家註冊在開曼的紅籌企業,公司無控股股東及實際控制人。

招股書介紹,中芯國際是全球領先的集成電路晶圓代工企業之一,也是中國大陸技術最先進、規模最大、配套服務最完善、跨國經營的專業晶圓代工企業,主要為客戶提供0.35微米至14納米多種技術節點、不同工藝平臺的集成電路晶圓代工及配套服務。

根據IC Insights公布的2018年純晶圓代工行業全球市場銷售額排名,中芯國際位居全球第四位,在中國大陸企業中排名第一。

華泰證券機械設備團隊曾發布研報稱,2020年將成為中國半導體設備的轉機之年,行業有望實現較快成長。尤其是全球 5G 產業的高速發展,將對半導體及設備需求產生較大的拉動作用。5G 技術的核心在於晶片,無論是基站還是移動手機,都與之息息相關。

相關焦點

  • 寒武紀68天閃電過會科創板:三年虧16億,昔日金主華為變對手
    成立4年,融資近50億元,虧損16億,估值280億,AI晶片獨角獸在遞交招股書68天後過會,成功登「科」。6月2日晚間,科創板上市委發布2020年第33次審議會議結果公告,中科寒武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寒武紀」)首發上市獲得通過,此次IPO擬融資金額為28.01億元。
  • 寒武紀上市:虧損 11.8 億,30家資本圍獵、估值500億,晶片時代的...
    不過,招股書據顯示,2017年-2019年,寒武紀營收分別為784.33萬元、1.17億元和4.44億;同期虧損金額分別為3.81億元、4104.65萬元、11.79億元,三年虧損超16億元。此外,公司面臨著新客戶拓展的業務開發壓力,如果新客戶拓展情況未達到預期,也會對公司盈利水平造成重大不利影響。需要關注的,曾經「大客戶」華為,在自研晶片後,寒武紀可說是壓力倍增。2017年,華為mate10以「真正的AI手機」闖入市場依靠的就是當時靠寒武紀的助攻,而寒武紀1A處理器也成為首款商用深度學習專用處理器。
  • 搭上華為一飛沖天!連續虧損三年登陸科創板,寒武紀突破1000億
    此後,他將前期的晶片調整之後,賣給了華為。搭上了華為的這趟便車,寒武紀開始了順風順水之旅。2017年9月,華為在德國發布了全球首款人工智慧手機晶片——麒麟970,背後搭載的正是寒武紀1A處理器,從此寒武紀名聲大噪。
  • 寒武紀開盤暴漲350%,市值突破1000億,85後創始人身家超300億!千億...
    85後創始人身家300億 隨著寒武紀成功上市,85後陳天石個人財富水漲船高。 招股書披露,陳天石作為實控人,持有寒武紀約1.2億股股份,持股比例高達33.19%。按照開盤1000億的市值計算,陳天石持股對應的市值超300億元。
  • 寒武紀IPO,開盤大漲288%!市值破千億!85後創始人身家超300億
    隨著寒武紀成功上市,其85後創始人陳天石個人財富水漲船高,按照開盤1000億的市值計算,陳天石持股對應的市值超300億元。寒武紀的身上擁有很多令人豔羨的標籤:晶片獨角獸、估值超過200億元、「少年天才」創始人、高精尖的技術團隊、背靠一系列明星股東、與華為的早期合作……但是伴隨著寒武紀的上市之路,毀譽參半。寒武紀近一年來也遭受了不少質疑聲。
  • 離開「公司A」 寒武紀的AI晶片夢是不是要醒了
    從招股書上顯示,寒武紀在成立後的三年時間裡,營收增幅非常明顯,但虧損卻一年比一年更多。如果說目前不能盈利對於寒武紀來說還不是最主要的問題,那麼,在招股書上那個神秘「公司A」的離開,則讓他們真正感受到了一股寒意。
  • 持續虧損,寒武紀IPO不是一個好信號
    據悉,成立於2016年的寒武紀已經經歷了6輪融資,IPO前估值高達到222億元,是國內名副其實的AI晶片獨角獸。招股書顯示,在上市標準上,寒武紀選擇了第二款——預計上市後總市值不低於15億元,擬發行不超過4010萬股股份,擬使用募投資金約28億元。持續虧損,真的正常嗎?
  • 寒武紀的寒武紀
    以至於在招股書中,寒武紀也在特別風險提示中明示:公司存在累計未彌補虧損及持續虧損的風險。數據顯示,在失去大客戶華為之後,2019年,寒武紀IP授權業務在主要營收中的佔比驟降至15.49%,以至於招股書中不得不提及:公司未來IP授權業務的持續增長取決於能否成功拓展新客戶和繼續與存量客戶維持合作。
  • 寒武紀IPO:AI獨角獸的求生時代
    而作為AI晶片獨角獸的寒武紀接受上交所問詢27天後,在5月7號發布了首輪的審核問詢函以及相關問題的回覆。然而寒武紀已經持續虧損三年,在接受「靈魂20問」之後能否上岸依然成謎。除了「AI四小龍」之外,AI晶片獨角獸寒武紀也正在尋求上市的機會,在上市前寒武紀估值達到220億元。這些明星AI概念公司們儘管都獲得了驚人的估值,但是仍然不能避免連年虧損的問題。
  • 3年巨虧16億事先聲明:無法保證幾年內實現盈利,IPO後可能...
    招股書顯示,其2017年、2018年和2019年,營收分別為784.33萬元、1.17億元、4.44億元。營收增幅表現不俗,但虧損同樣嚴重,連續三年分別虧損3.8億元、4104萬元和11.79億元,累計約16億元。
  • 揮別華為,寒武紀破浪而出
    在這場圍觀中,有很多人認為寒武紀離開華為會更好,也有人擔憂寒武紀會獨自難活,雖然「我很好」這件事寒武紀自己已經說了很多遍,甚至曝出多個頂級客戶,但是看客們仍然自顧自的擔心寒武紀離開華為後,會有活不下去的可能,聽著聽著大家好像真就信了。
  • 雲知聲近三年半虧損7.9億欲IPO 官網所列名企均非前五大客戶
    來源:投資者網作者:張偉有了寒武紀(688256.SH)、奇安信(688561.SH)兩隻人工智慧獨角獸虧損登陸科創板的案例在前,也讓更多尚未盈利的人工智慧公司鼓起勇氣,向科創板發起衝擊。近三年公司累計虧損7.9億元,對於業務變化頻繁的雲知聲來說,未來如何盈利是一個現實又迫切的問題。近三年半累計虧損7.9億元成立於2012年6月,2019年6月完成股改,雲知聲主營業務為企業和用戶提供智能語音技術和綜合解決方案。與寒武紀、奇安信一樣,雲知聲在IPO前也未獲得盈利,且有巨額虧損。
  • 寒武紀回應上交所靈魂20問:三年內晶片研發需超30億,下一代7nm雲端...
    報告期內,寒武紀計入當期收益的政府補助金額分別為823.69萬元、6914.01萬元和3386.41萬元。一、未來三年擬投入逾30億研發晶片產品根據申報材料,寒武紀報告期末貨幣資金、銀行理財產品共計約43億元,本次發行擬募集資金28億元,19億元用於新一代雲端訓練晶片、推理晶片、邊緣人工智慧晶片及系統項目,9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
  • 靠論文拿投資,8年連續虧損,仍估值500億,這家公司靠的是什麼?
    8年共完成9輪融資,柔宇科技成為了行業耀眼獨角獸,到2020年,柔宇科技一度估值達到80億美元,500億人民幣的高估值。全球首款 營收5億<虧損32億2018年,柔宇科技乘勝追擊,正式發售全球首款可摺疊柔性屏手機——「柔派」,並表明可實現量產商用。但對於柔宇科技是否能量產,外界質疑一直沒有停止過,甚至有媒體稱其為PPT公司。
  • 寒武紀是如何與英偉達和華為海思較勁的?
    相比英偉達和華為海思,寒武紀有著顯著的資金實力差距,這也是寒武紀要在科創板上市的重要原因。根據英偉達2020財年財務報告,截至2020財年末,英偉達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108.96億美元,2020財年英偉達的研發費用為28.29億美元。華為海思未上市,據公開報導2019年研發投入約為24.39億美元。
  • 瘋狂的晶片投資:100億估值項目遭哄搶,泡沫有多大?
    公司的估值也會因此經歷翻倍。 一位投資人士直接點名,2020年12月一家投資機構跟了2個月的項目,談到按照10億估值投,結果頭部一家投資機構上來溢價50%搶走了。 被頭部瞄準的公司,估值會一路飆升,跟投機構也會蜂擁而入。以哈勃投資為例,他們領投的項目有的跟投超過10個。
  • 寒武紀終究還是來了!與華為分道揚鑣,是大道之爭,還是大世之爭?
    目前寒武紀經歷了4次融資,B輪投後估值達到25億美元(合約160億元人民幣)。寒武紀作為中科院孵化企業,中科院及實際控制人共同對公司股權控制比例超過68%。此外,寒武紀的股東列表中還有大量的帶有國資背景的基金,以及阿里、科大訊飛、聯想為代表的上市公司,還有疑似由券商系資本主導的投資主體。寒武紀無疑是國家隊支持的「民族芯」。
  • 中科大少年班誕生一個超級富豪,身家250億,一度沉迷遊戲
    以收盤價計算,寒武紀創始人、85後年輕人陳天石直接持有寒武紀1.19億股,持股比例29.87%,對應市值超過250億元。紅星新聞查閱招股書發現,公司最近幾年實現快速增長,2017年至2019年營業收入分別為784萬元、1.17億元、4.44億元。但由於研發投入過大、需要大量資本開支等原因,最近三年分別虧損3.81億元、4105萬元、11.79億元。
  • 嚴重資不抵債卻估值500億:「AI四小龍」依圖科技闖出一個未來
    一、資不抵債,卻是市值超100億的紅籌股依圖科技科技全名叫「依圖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很年輕的公司,2013年才成立。從財務數據來看,資產負率遠高於100%,說明資不抵債,淨資產為負。2017年-2020年中淨資產分別為-10.80億、-19.91億、-60.67億、-73.06億,虧損在不斷地加大。
  • 雲從科技衝擊CV第一股 虧損持續估值已高A股會買單嗎?
    目前,雲從科技尚未走出營收、虧損同比擴大的怪圈,自我造血能力有待驗證;同時,其市場地位還面臨嚴重的競爭威脅,主要表現在當下市場份額不佔優勢及受主要市場客戶自研視覺識別系統的跨界競爭威脅;而對於一家前期歷經過多輪融資助高估值的獨角獸,二級市場能否接受一級市場的定價,及IPO發行價能否讓一級市場的投資者滿意均是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