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虧損,寒武紀IPO不是一個好信號

2020-12-23 手機鳳凰網

出品|虎嗅科技組

作者|張雪

封面|IC photo

3月26日晚,上海證券交易所發布公告,稱已受理中科寒武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寒武紀」)科創板上市申請,並掛出招股說明書申報稿。

這也是去年12月初傳出接受科創板上市輔導消息後,寒武紀科創板之路更進一步。

公開資料顯示,寒武紀科技由陳天石和其兄陳雲霽聯合創立於2016年,陳天石和陳雲霽兩兄弟都畢業於中科大少年班。陳天石的研究方向是人工智慧算法,陳雲霽則主攻計算機晶片。

寒武紀前身是中科院計算所2008年組建的「探索處理器架構與人工智慧的交叉領域」10人學術團隊。取名「寒武紀」,是希望用地質學上生命大爆發的時代來比喻人工智慧的未來。

雖然帶有明星光環的科創公司趕考科創板已經不是什麼稀奇事兒,但是在這個股市行情並不那麼好的時間點,寒武紀衝刺科創板還是引起了業內的討論和關注。

「如果寒武紀科創板上市成功,那麼很大可能將有幾家AI企業跟風上市,在行業內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一位AI晶片行業從業者蘇深如此告訴虎嗅。

據悉,成立於2016年的寒武紀已經經歷了6輪融資,IPO前估值高達到222億元,是國內名副其實的AI晶片獨角獸。

招股書顯示,在上市標準上,寒武紀選擇了第二款——預計上市後總市值不低於15億元,擬發行不超過4010萬股股份,擬使用募投資金約28億元。

持續虧損,真的正常嗎?

打開寒武紀的招股書,最先給人留下印象的是三組虧損的數據:

2017 年度、2018 年度和 2019 年度,公司歸屬於母公司普通股股東的淨利潤分別為-38,070.04 萬元、-4,104.65 萬元和-117,898.56 萬元。

很明顯,報告期內,寒武紀未實現盈利,在這一點上,甚至有人戲稱找到了當年看商湯招股書的感覺。

關於虧損的原因,寒武紀也進行了進一步說明。其一,公司研發支出大,產品仍在市場拓展階段;其二,報告期內員工激勵股份支付比較大。而這兩者之中,造成虧損的更大一部分原因是前者。

數據顯示,於 2017 年度、2018 年度、2019 年度,寒武紀分別確認了研發費用 2,986.19 萬元、24,011.18 萬元和 54,304.54 萬元,相對地,這三年的營收分別為784.33 萬元、11,702.52 萬元和 44,393.85 萬元。

不難看出,寒武紀自2016年成立以來,其每年研發費用佔營收的百分比都超過了100%。

巨額的付出也帶來了相應的產品輸出。

成立以來,寒武紀先後推出了用於終端場景的寒武紀1A、寒武紀1H、寒武紀1M系列晶片、基於思元100和思元270晶片的雲端智能加速卡系列產品以及基於思元220晶片的邊緣智能加速卡。

不過,和每一個AI領域的公司一樣,產品的輸出並沒有帶來高額的回報。在這個AI商用落地場景並不明確的階段,寒武紀也無法擺脫「入不敷出」的囧境。

蘇深告訴虎嗅,「普通的晶片在現有工藝的基礎上,可能投入幾百萬就能得到一個很好的產品,並能大批量生產。但是AI晶片不一樣,就算投入一個億也不一定能聽到多大的聲響,再加上生產的難度,工藝的反覆調試,要做到規模生產,真的需要投入很大。」

「寒武紀真的缺錢了,著急了。」一位看過寒武紀招股書的業內人士如此表態。

該人士進一步解釋稱,「不同於其他小打小鬧的AI公司,寒武紀還是有一定的技術積累的,但也需要承認的是,寒武紀與頂級AI晶片企業還有部分差距,而這個差距是需要大量的研發投入彌補的,如果投資人不願意繼續投錢,那麼寒武紀的處境就會變得非常尷尬。」

而這個猜測也在招股書中得到了證實。

透過招股書可以看到,寒武紀會將公開發行募集的資金投入到新一代雲端訓練晶片、推理晶片和邊緣端智能晶片及系統的研發。

需要指出的是,寒武紀現在的主要發力點在雲端晶片上,但其並不具備雲端資料庫資源,知情人士透露,「資料庫資源都掌握在雲計算大廠手裡,從這些雲廠商購買一個資料庫,少則幾十萬,多則上百萬,而且還是只限制機動,如果要更多的話,還得投入更多的錢,簡直是個無底洞了。

毋庸置疑,寒武紀的晶片設計和理解能力是業界公認的頂級,可這絲毫不能避免其他環節的短板。

另一位半導體行業觀察者,資深半導體投資人孔傑也談到「作為一家選擇AI晶片賽道的企業,寒武紀需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忍受一個低收入、低利潤,甚至年年虧損的現狀。」

對於這一點,寒武紀自身也有清醒地認識,招股書中寫道「未來一段時間,寒武紀將持續虧損、無法盈利。」

畢竟,一個事實是,寒武紀現在的營運資金還多依賴於外部融資。

寒武紀這樣的持續虧損真的正常嗎?

「真的正常。每個偉大的公司都會經歷這樣一段難熬的時光,沒關係,背後有那麼多投資機構支持,挺過這段靜默期就好了。」孔傑如此表態。

但是在如此巨虧的情況下,突然選擇上市,卻是讓大家都看不懂的。

花錢誰都會,那賺錢呢?

誠然,在IPO之前,寒武紀已經是資本的寵兒。

招股書詳細披露了寒武紀自成立以來進行的多輪融資,其戰略投資者包括阿里巴巴、科大訊飛、中科院創投、國新等重量級企業和資本方。

對於初創公司來說,得到資本青睞只是第一步,能夠靠「錢」賺錢才是真本事。

據招股書介紹,寒武紀目前主營業務為雲端智能晶片及加速卡、智能計算集群系統,終端智能處理器 IP 三大業務線。其中,2017 年、2018 年和 2019 年,公司主營業務收入佔比分別為 99.38%、100.00% 和 99.99%。

可以看到,不同於初創企業在垂直賽道發力的發展路徑,寒武紀在業務向上是大包大攬的通用路線,正是如此,不少人吐槽,寒武紀即使到現在還是定位不清。

另外,寒武紀人工智慧晶片的商業模式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將處理器IP授權給晶片廠商,例如,與華為的合作;另一條則是自己設計和銷售晶片,比如,寒武紀面向網際網路公司等用戶推出的雲端智能晶片。

值得注意的是,2017 年和 2018 年,寒武紀主營業務收入主要來源於終端智能處理器 IP 許可收入;在2019 年,寒武紀才拓展了雲端智能晶片及加速卡業務與智能計算集群系統業務。

談到寒武紀的營收,不得不提的就是華為。

2016年,剛剛成立不久的寒武紀便向市場上推出了首款智能處理器IP寒武紀1A。

隨後,寒武紀1A這個IP就被選中,集成到華為麒麟970處理器上,並搭載在了華為當年的旗艦手機Mate 10上。

站在華為這個巨人的肩膀上,年輕的突圍者寒武紀成功打響了第一槍。

緊接著,在2017年,寒武紀又推出升級版的IP 寒武紀1H,同樣被集成到麒麟980處理器上。

與華為的合作,除了讓寒武紀在業內瞬間名聲大噪,更為實際的,也為寒武紀帶來了第一桶金。數據顯示,搭載麒麟970和麒麟980處理器手機的出貨量已過億臺。這兩年,得益於IP授權,寒武紀入帳784.33 萬元、11,702.52 萬元,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98.95%、99.69%。

不過,2019年事情發生了改變,華為新推出的麒麟990選擇採用自研NPU,而不再繼續採用寒武紀的IP。

這一改變給寒武紀帶來的打擊無疑是巨大的,也更為直觀地反映到了營收上,2019年,公司A(華為)為寒武紀貢獻的營收大幅減少為6365萬元,僅佔當年公司營收的14.34%。

此外在招股書上,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寒武紀與公司A(華為)籤署了4個技術許可合同,合同單價在1900萬到2800萬不等,目前還有一個合同處於正在履行的狀態。

絕處逢生。

失去了華為的寒武紀,暫時放棄了一直依賴的IP授權道路,及時轉向了拓展雲端智能晶片及加速卡業務與智能計算集群系統業務。

或許是基於AI雲端晶片的進一步成熟,或許是寒武紀的紅色背景,在短期內,寒武紀便籤下了珠海市橫琴新區管理委員會商務局的智能計算平臺(二期)項目,該合同總價高達4.4億,直接為寒武紀帶來了2億營收,也為寒武紀在2019年的迷途帶來了新的方向。

同期內,寒武紀還與西安灃東儀享科技服務有限公司、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達成了智能集群系統的相關合作。

寒武紀的新航向也得到了業內投資人的認同,該人士更是直接指出:「我是看好寒武紀未來的雲端伺服器市場的,他們可以切下這個市場的一塊蛋糕,因為寒武紀的技術水平,包括團隊背景,目前投資人的牽頭,都能幫助寒武紀有足夠的資源去搞定的市場,但現在最關鍵是這個市場沒錢,市場本身現在沒有多大,至少在未來三年這個市場是不會爆發的。」

換言之,即使現在寒武紀能夠在雲端市場獲得一席之地,可這個市場能夠給寒武紀帶來的回報卻非常有限,未來三年還將是繼續練內功的三年。

單拿今年來看,受疫情影響,電子製造行業上半年能夠恢復正常已是萬幸,而AI領域的產品從推廣到應用到落地,沒有個八九個月基本完成不了的事情。所以在各大企業都在求穩的時期,出現AI產品的大量採購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另一個事實是,大廠之間的戰火已經開始燃燒,不管是國內的華為、阿里還是國外的英特爾、英偉達,都在死死地盯著這塊蛋糕,鬥爭暗潮洶湧,一觸即發。

寒武紀自己也承認,與英偉達、英特爾、AMD等國際大型集成電路企業相比,公司在整體規模、資金實力、研發儲備、銷售渠道等方面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國內企業中,如華為海思及其他晶片設計公司也日漸進入該市場,公司面臨著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的狀況。

所以巨頭較量之後,還能留下多少給寒武紀,的確不可預估。

寒武紀IPO的背面

在大多數人眼裡,寒武紀在科創板IPO更進一步,似乎對於行業和寒武紀本身來講都是一個利好的信號。

北京市政府半導體協會分析員朱晶晶就告訴虎嗅:「寒武紀一直籌劃上市,從協會角度來講,是非常支持寒武紀上市。另外,寒武紀代表的是北京集成電路企業衝刺科創板,如果寒武紀能夠上市成功,對於北京區域的集成電路企業將會產生一個很好的鼓勵和帶動效應,進而提升北京區域相關產業的積極性。」

正所謂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在寒武紀IPO的背面蘊藏著更多的是危機,甚至業界對寒武紀是否能通過最終過會,還持一個悲觀的態度。

蘇深談到:「初創企業上市一般會有幾個選擇—科創板、香港,納斯達克等,相比之下,科創板對企業的要求是最高的,對晶片行業和AI行業尤其如此。具體體現在在銷售額上的要求非常多,這也是導致很多國內AI企業、晶片企業對科創板望而卻步的直接原因。

具體到寒武紀身上,雖然近三年的營收暴漲超了50倍,卻也在三年間實打實地虧了16億。

一位不願具名的行業人士猜測稱,「在當下這個時間節點,科創板可能會相對放寬上市要求,畢竟國內的一些政策還在持續拉高晶片產業,或者即使是維持不動,相對以前也是高點了。所以從寒武紀自身來看,也是個放手一搏,深思熟慮的決定。」

與蘇深擔心的所不同,孔傑則認為,「寒武紀作為國內AI晶片的獨角獸企業,上市不該是目的,或者至少不是現在的目的。原因是在整個AI產業中,寒武紀能影響的範圍還非常的小,無論是能夠部署的顆數還是產品的影響力以及基本的盈利能力,寒武紀遠沒達到要求。」

在他看來,一個成熟的AI雲端技術公司,必然是厚積薄發的一個長線公司。在這種模式下,他的勢能很大,動起來很慢,但是一旦動起來,就會以一種強大氣勢衝向市場,這才是這種類型公司正常的發展路徑,而不是現在寒武紀這樣。

與此同時,也有人跟虎嗅表示了隱隱的擔憂,「如果寒武紀真的上市成功,那麼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短期套現的風氣,這對中國產業界,整個人工智慧領域都不是一個好信號。一個完全沒有體現過產業價值的公司,單靠講故事就能上市,對這個行業沒有一點好處。」

從另一方面,虎嗅發現業界對寒武紀上市關注度如此之高,除了其本身的話題性,更多的是,它承載了國內晶片行業的高期待。

「我們真的很希望他能成為中國晶片領域的一面旗幟。對於寒武紀的這個潛質,產業界是有認知的,他有足夠的算法,背後有很好的背書,同時他的投資人裡有很多相關產業背景的,我們確實非常希望能夠看到他成長為一個中國乃至全球的巨頭。」一位晶片老兵語重心長地談到。

他繼續解釋道:「相反地,如果現在迅速上市,寒武紀的動作會不可避免的變形,不排除會為了追求短期的財務利益,而忽略掉研發方向,制定更多的短期化的市場計劃,管理團隊會更多的傾向於財務管理,而不是傾向於技術管理和客戶管理,尤其是長期的客戶管理。」

根據招股書申報稿,寒武紀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為陳天石。本次發行前,其直接持有公司33.19%的股份,中科院計算所全資持有的中科算源為該公司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為18.24%。

除此之外,國投基金、南京招銀、阿里創投、科大訊飛皆位列股東席。本次發行前,寒武紀共有32個個人和機構股東直接持股。

按照此前陳天石及其團隊留給業內的印象,大多是踏實肯幹,重鑽研。而寒武紀的股東之中,又以國資背景的機構為多。

如此看來,著急套現的緊迫感似乎不該出現在寒武紀身上。當然,寒武紀做上市決定背後的原因,我們是無從知曉,也無從查證的。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順利登陸資本市場,寒武紀將成為科創板「AI晶片第一股」。

那僅僅因為科創板當前需要一個AI晶片優質標的,它必須是寒武紀嗎?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蘇深、孔傑均為化名。

相關焦點

  • 寒武紀IPO:AI獨角獸的求生時代
    而作為AI晶片獨角獸的寒武紀接受上交所問詢27天後,在5月7號發布了首輪的審核問詢函以及相關問題的回覆。然而寒武紀已經持續虧損三年,在接受「靈魂20問」之後能否上岸依然成謎。一眾上市的AI企業不過好,而另一邊許多排隊IPO急於尋求輸血的AI公司也同樣坎坷。「AI四小龍」中的曠視科技在2019年8月向港交所提交招股書之後,上市消息逐漸銷聲。2020年2月25日,資料顯示曠視科技IPO的進程狀態為「失效」。
  • 寒武紀的寒武紀
    類比另一則廣為流傳的定義——寒武紀(Cambrian)是顯生宙的開始,距今約5.42億年前—4.85億年,前一個紀是新元古代伊迪卡拉紀,後一個紀是奧陶紀。而或許正是前述公司的前世今生均不明朗,使得人們不得不更加謹慎的審視這家風口上的公司。
  • 寒武紀過會:300億估值、連續三年虧損超16億元 華為從客戶變對手
    億元,3年連續虧損超過16億元。在招股書中,寒武紀稱,2020年其從華為海思取得的終端智能處理器IP授權業務收入同比下降較大,加之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2020年一季度收入及2020年上半年預計收入同比下降,因研發投入增加導致2020年一季度虧損及2020年上半年預計虧損同比增加。
  • 寒武紀上市:虧損 11.8 億,30家資本圍獵、估值500億,晶片時代的...
    來源:《經理人》導 讀上市,不是結束而是重新開始。技術落地、商業變現等難題也不會隨著上市而消失。3月26日消息,上交所披露,中科寒武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寒武紀」)科創板上市申請獲受理。至此,科創板受理企業數量達到221家。
  • 連續虧損三年登陸科創板,寒武紀突破1000億
    根據招股說明書顯示,寒武紀的創始人、CEO陳天石是一名不折不扣的85後,在百科第一欄介紹裡,陳天石的介紹是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中科寒武紀科技CEO。寒武紀的故事,始於中科院。相似的經歷,加上驚人的天賦,為寒武紀的創立打下了穩定的人才基礎。陳天石博士畢業之後,聽聞哥哥正在參與一個晶片項目,不久之後,陳天石也加入了這家公司。一次偶然的機會,陳天石腦海裡誕生了一個十分超前的想法——把人工智慧同處理器架構放在一起研究。
  • 寒武紀IPO,開盤大漲288%!市值破千億!85後創始人身家超300億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導讀:今天,有著「AI晶片第一股」之稱的寒武紀正式登陸科創板。上市首日,寒武紀開盤大漲288%,市值破千億!尤其是招股書中暴露的持續虧損、短時間內無法盈利、IP業務無法持續發展、客戶集中度高等問題。雖然業界對於寒武紀有不少爭議,目前尚在投入期還未盈利。但是大家對於寒武紀的表現也十分期待,不論對於國內的半導體產業還是科創板的新興企業質地,都有不小的意義。
  • 火箭般的寒武紀,哪些作業可以給我們抄?
    我們有機會去全面回顧其上市之路,看看在一個特殊的時代裡,一家特殊的公司可以給我們哪些啟示。一、寒武紀IPO的關鍵時間點及橫向對比寒武紀於2016年3月成立,2020年3月獲得IPO申報受理,2020年6月獲得IPO註冊批文,預計2020年7月中上旬掛牌上市,其創始人是一位85後科學家,上市前最後一輪融資估值222億元。
  • 寒武紀68天閃電過會科創板:三年虧16億,昔日金主華為變對手
    不過,南都記者注意到,寒武紀的光環背後陰影亦存:業務依賴單一客戶以及關聯方、三年持續虧損且2020年也大概率延續虧損態勢。此外,於市場而言,提及寒武紀,繞不開的則是華為海思,這個曾經支撐起其全部營收的「金主」如今已實現自研IP,與寒武紀漸行漸遠,從大客戶變成競爭對手,甚至挑戰。
  • 智能晶片IPO 資本助力寒武紀「雲邊端一體」生態布局
    最新披露的招股書顯示,寒武紀計劃募集資金約28億元,擬發行不超過4010萬股股份。值得注意的是,寒武紀收入規模近三年來迅速擴大50多倍。目前,寒武紀已推出了覆蓋端、雲、邊三大場景的三種類型的晶片產品,並且形成了以雲端智能晶片及加速卡、智能計算集群系統為主,終端智能處理器IP為輔的業務矩陣。
  • ...6或將迎井噴;AI晶片公司寒武紀啟動科創板IPO | 科技股周報
    首先,新證券法全面推行證券發行註冊制的證券發行制度,不再規定核准制;將企業發行股票應當「具有持續盈利能力」的要求,改為「具有持續經營能力」。 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張明認為:(核准制)審核時就意味著整個審核上市材料的真實性、合規性,它的權力都在證監會。而註冊制它意味著把證監會、包括交易所,它只看你提交上市材料是否合規。在註冊之下,整個監管部門審核的成本就會減少。
  • 中芯國際、寒武紀,還有100%中籤的!
    自中芯國際衝刺A股的消息曝光後,其港股股價持續拉升,自5月初至7月3日中芯國際港股從14.3元/股漲至33.25港元/股,整體漲幅為124.36%。相對於上周五收盤價,中芯國際A股發行價折價約9.4%。
  • ...持續虧損如何「輸血」研發?龍迅半導體科創板IPO受理;科大訊飛...
    1、【IPO價值觀】華海清科打破CMP設備壟斷背後,持續虧損如何「輸血」研發?通過招股書,我們發現華海清科近年來持續虧損累計1.93億元,無法通過自身盈利「造血」。持續虧損如何「輸血」研發?在打破國外壟斷,為本土產業鏈公司提供12英寸CMP設備的背後,是華海清科的持續高額研發投入。據了解,半導體設備行業前期研發投入高,在機臺量產前和產品持續創新升級時華海清科需要保持較大的研發投入。
  • 這隻新股頂格打可100%中籤 中芯國際、寒武紀、貝特瑞...
    自中芯國際衝刺A股的消息曝光後,其港股股價持續拉升,自5月初至7月3日中芯國際港股從14.3元/股漲至33.25港元/股,整體漲幅為124.36%。相對於上周五收盤價,中芯國際A股發行價折價約9.4%。
  • 中科寒武紀&芯原微電子
    格隆匯打新直播間重磅活動第14期,特邀分析師雨影老師和Jason老師,給大家分析已在科創板交表的中科寒武紀、芯原微電子。上半場:中科寒武紀寒武紀是國內少有的以人工智慧晶片為業務的高科技公司,公司產品在行業內贏得高度認可,廣泛應用於消費電子、數據中心、雲計算等場景。然而,從業績數據上看,公司則持續虧損多年,當前虧損額度仍然有所擴大,從晶片市場激烈的競爭態勢來看,這種不確定的狀態將會持續一段時間。
  • 最剛IPO!3年巨虧16億事先聲明:無法保證幾年內實現盈利,IPO後可能...
    營收增幅表現不俗,但虧損同樣嚴重,連續三年分別虧損3.8億元、4104萬元和11.79億元,累計約16億元。 巨額虧損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公司研發支出較大,產品仍在市場拓展階段」,二是「報告期內因股權激勵計提的股份支付金額較大」。寒武紀也在招股書中寫明,公司無法保證未來幾年內實現盈利,公司上市後亦可能面臨退市的風險。
  • 雲知聲近三年半虧損7.9億欲IPO 官網所列名企均非前五大客戶
    來源:投資者網作者:張偉有了寒武紀(688256.SH)、奇安信(688561.SH)兩隻人工智慧獨角獸虧損登陸科創板的案例在前,也讓更多尚未盈利的人工智慧公司鼓起勇氣,向科創板發起衝擊。近三年公司累計虧損7.9億元,對於業務變化頻繁的雲知聲來說,未來如何盈利是一個現實又迫切的問題。近三年半累計虧損7.9億元成立於2012年6月,2019年6月完成股改,雲知聲主營業務為企業和用戶提供智能語音技術和綜合解決方案。與寒武紀、奇安信一樣,雲知聲在IPO前也未獲得盈利,且有巨額虧損。
  • 離開「公司A」 寒武紀的AI晶片夢是不是要醒了
    從招股書上顯示,寒武紀在成立後的三年時間裡,營收增幅非常明顯,但虧損卻一年比一年更多。如果說目前不能盈利對於寒武紀來說還不是最主要的問題,那麼,在招股書上那個神秘「公司A」的離開,則讓他們真正感受到了一股寒意。
  • 寒武紀投入資源研發關鍵性軟體技術
    可見,寒武紀的誕生,並不是偶然。據了解,寒武紀的核心團隊中,不乏擁有多年人工智慧晶片領域研發和設計經驗的人物,副總裁劉少禮博士便是其中一位。劉少禮自公司成立之初就擔任寒武紀的副總裁,並長期擔任公司董事,是寒武紀1A、寒武紀1H和寒武紀1M等多款處理器產品的主架構師,也是思元系列雲端智能晶片產品的主要研發領導者之一。
  • 寒武紀什麼時候上市 這些信息投資者要看清
    據最新消息顯示,中科寒武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將於7月8日開啟新股申購,股票簡稱為寒武紀,申購代碼為787256,股票代碼為688256,頂格申購需配市值6.00萬元。那麼,寒武紀什麼時候上市呢?下面小編就帶小夥伴們來簡單的了解一下吧。
  • A股IPO拿下全球冠軍!220億「晶片獨角獸」也來了(附最新IPO排隊名單)
    3家企業全部過會  隨著國內疫情防控趨勢向好,全國各地迎來了復工季,資本市場也同樣如此。據證監會官網披露,3月26日,3家企業首發上會,3家全部過會。  根據股權結構,南京招銀出資8億元,獲得寒武紀上市前3.61%的股權,粗略計算得知,寒武紀在經歷6輪融資後估值約221.6億元(約31.26億美元)。  以221.6億元的估值計算,寒武紀的創始人、董事長陳天石合計持有公司34.36%的股份,其身價已超過7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