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證監會同意了寒武紀科創板IPO註冊,距離其IPO申請獲得上交所受理不到3個月,「全村的希望」果然沒讓人失望。對於IPO環節來說,現在基本可以算是塵埃落定,或者說告一段落。我們有機會去全面回顧其上市之路,看看在一個特殊的時代裡,一家特殊的公司可以給我們哪些啟示。
一、寒武紀IPO的關鍵時間點及橫向對比
寒武紀於2016年3月成立,2020年3月獲得IPO申報受理,2020年6月獲得IPO註冊批文,預計2020年7月中上旬掛牌上市,其創始人是一位85後科學家,上市前最後一輪融資估值222億元。光看這些數字,就足以說明其光鮮和特殊之處。
我們對比了科創板上的一些明星企業,寒武紀在單項指標上並非全部領先:從企業成立到IPO受理更快的有滬矽產業(2015年12月成立,2019年4月受理,2020年4月上市),從IPO受理到上市委過會更快的有中芯國際(2020年6月1日受理,6月19日過會)、綠的諧波(2020年4月13日受理,6月17日過會)等。
如果放眼國際資本市場,拼多多之類的公司成長則更為驚人,無論是收入增速、公司市值還是創始人身價,都遠遠超過寒武紀。
但是,寒武紀仍然是一個特殊的存在,不僅因為其成長迅速、上市快,還因為其硬科技創新的特徵。
二、寒武紀的主營業務及經營數據
寒武紀的主要產品包括終端智能處理器IP、雲端智能晶片及加速卡、邊緣智能晶片及加速卡以及與上述產品配套的基礎系統軟體平臺,經營模式為Fabless模式。
智能晶片是面向人工智慧領域而專門設計的晶片,其架構和指令集針對人工智慧領域中的各類算法和應用作了專門優化,可高效支持視覺、語音、自然語言處理和傳統機器學習等智能處理任務。智能晶片的性能和能效優勢主要集中於智能應用,但不適用於人工智慧之外的其他領域。與傳統晶片相比,由於智能晶片不支持雙精度浮點運算、圖形渲染類運算、無線通信類信號處理運算,且未包含可重構邏輯單元陣列,從而無法像CPU和GPU一樣支持科學計算任務、無法像GPU一樣支持圖形渲染任務、無法像DSP一樣支持通信調製解調任務、無法像FPGA一樣可對硬體架構進行重構。因此,在通用計算和圖形渲染等人工智慧以外的其他領域,智能晶片無法替代CPU、GPU等傳統晶片,存在局限性;在人工智慧領域,智能晶片的優勢明顯,可以替代CPU、GPU等傳統晶片。
寒武紀研發的智能晶片具有完備的智能處理器指令集、靈活的處理器架構(微架構),實現了在人工智慧領域的靈活通用性,這是寒武紀的核心技術(也許正因如此,偶爾聽到有人說,寒武紀不是做晶片的,而是做指令集的)。同類對標產品包括Google的TPU,Nvidia的Tesla T4(雲端推理)、Tesla V100(雲端訓練),華為海思的Ascend310(邊緣端和雲端推理)、Ascend 910(雲端訓練),地平線的徵程和旭日系列,Graphcore的IPU等。
智能處理器核是寒武紀所有智能晶片產品的基礎,公司根據智能終端應用需求可以將已開發的智能處理器核改造形成終端智能處理器IP產品,以銷售IP授權的形式獲得收入。公司將自研的智能處理器核作為底層核心模塊用於研發雲端智能晶片及加速卡產品和邊緣智能晶片及加速卡產品,然後通過向客戶提供智能晶片成品或嵌入上述晶片的加速卡獲得收入。智能計算集群系統則是將成熟的雲端智能晶片及加速卡產品,結合公司自研的Cambricon Neuware基礎系統軟體平臺,集成為整套定製化軟硬體系統向客戶交付獲得收入。
公司主營業務收入構成及主要客戶如下:
公司主要財務數據如下:
三、IPO審核及註冊過程中的主要問詢事項
寒武紀申報科創板IPO材料後,先後披露了監管層5次問詢意見,包括2次問詢、1次審核中心意見、1次上市委會議提問、1次發行註冊環節反饋意見,一共38個大問題,約60個小問題。
保薦機構及發行人做了4次回復,共計351頁材料,招股書(註冊稿)415頁。
縱覽上述材料,上交所和證監會在審核、註冊過程中重點關注的事項包括以下幾個大類(以下大致按照被問及頻次、問詢詳細程度等排序):
1.主營業務被反覆提及,在所有的問詢和回覆中佔據了最大的篇幅。包括①主要產品的研發與客戶開拓,收入構成、主要客戶,訂單獲取方式,關聯交易;②與市場同類產品的在技術指標、產品成熟度、銷售價格、銷售規模等方面的對比,與競品的關係,市場競爭格局,可比公司情況,公司的市場地位、競爭優勢與劣勢,公司的核心技術先進性;③各業務線之間的內在聯繫,特別是從事智能計算集群業務(實質為智能數據中心的總包集成業務)的合理性、獲取項目的合規性、與關聯方之間的關係、業務拓展的持續性;④IP授權固定費用模式下授權收入以及智能計算集群收入確認的合理性;⑤不同業務線的主營業務成本構成情況、採購情況,智能計算集群中自主產品與外購產品組合之間的合理性等。
2.盈利能力與持續經營能力也是審核關注重點,直到註冊環節還是被反覆提問,4個問題中有2個是關於這一方面。包括產品和客戶結構變化和商業模式不穩定,在手訂單,持續虧損特別是2020年上半年收入下降的原因、2020年預期收入大幅增長的合理性,公司持續經營能力如何。
3.技術研發是理所當然的重點——作為一個早期技術型企業,寒武紀最大的牌就是技術研發以及相應的商業化能力。包括①核心技術人員的穩定性,技術研發的可持續性;②對中科院計算所等機構的人才和技術依賴性等;③重大科研項目的形式、成果、產權歸屬,技術儲備等;④與此相關的中科院人員在公司兼職的情況及合法合規性也被重點關注。
4.重大提示要突出重點,刪除冗餘。全面梳理「重大事項提示」各項內容,突出重大性,增強針對性,強化風險導向,刪除冗餘表述,按重要性進行排序。譬如:
5.股份支付,包括①對財務數據的影響;②全部記入管理費用而不是按照激勵對象的職責分別記入銷售費用、研發費用、管理費用等,該方式是否合理等。
6.政府補助,包括金額、來源、法律依據(作為一家北京公司,除了北京市各級政府補助外,其還獲得了來自國家部委、南京、深圳特別是上海各級的大量補貼)。
7.信息披露豁免。寒武紀在招股書中申請豁免了部分股權激勵對象名單,以及客戶A、客戶B的名稱,但在隨後的反饋意見及招股書中,將兩個客戶名稱進行了還原(分別為華為海思和中科曙光),前者是因為相關信息已成為「公知信息」,後者是因為徵得了客戶同意。比較有意思的是,雖然第一版招股書對華為海思等客戶名稱申請豁免,但此前其官網和一些官媒均刊登過寒武紀與這些客戶合作的文章,詳細披露了合作產品、合作內容,有信息披露不一致的嫌疑。
8.重點人員,如曾在公司擔任首席科學家、公司實控人的哥哥——陳雲霽與公司的關係,其離開是否影響公司的技術研發,收購其名下公司的原因;曾在華為任職、公司核心技術人員、副總經理——梁軍是否違反競業限制約定等。
9.人工規模增長帶來的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研發費用的大幅增長,人員工資的合理性。
10.研發費用沒有資本化的原因。
11.財務報表重點科目,如研發費用、應收帳款、存貨、銀行理財、無形資產、長期股權投資、應付帳款、現金流量等。
12.IPO常規問題,包括募投項目、國有股權管理方案、私募基金備案,部分承諾不符合規定、媒體質疑、信息披露(刪除正在申請的專利、關聯交易、實控人其他公司等)、預計市值的計算依據(32-38倍P/S)等。
四、我們可以從寒武紀案例中學到哪些東西
在我們的身邊,直到現在,仍然有很多對寒武紀IPO的爭議聲。我們並不能完全否定這些質疑和爭議,也許這是兩股激流——資本市場改革與創新型企業登陸資本市場——碰撞下的合理現象。這僅僅是個開始,至少在這個時點我們不能對未來做一個定論,但我們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啟示。
首先,上面梳理出來的發行審核和註冊過程中的問詢事項,且不論發行人和保薦機構的回覆情況如何,是否令人滿意,這些提問至少代表了監管層的關注方向,甚至是監管底線。
其次,作為一家明星創業公司,寒武紀的成功之處在於儘快做出可商用的技術和產品,無論是搭載在華為手機上智能終端處理器,還是大型智能計算中心的雲端晶片,這些都是能力的體現。
第三,有什麼樣的能力做什麼事。雖然很多人仍然對寒武紀的晶片不以為然,認為其與競品相比仍有很多不足,但其畢竟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主要競爭者都是國際巨頭,如英偉達、谷歌、華為等,這需要很多的資源、很強的能力、很硬的支持。我想很多創業者都看到了這個方向,但目前的成功者寥寥無幾,創業切忌「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第四,勢比事重要。寒武紀的主營業務橫跨人工智慧與集成電路,而這兩個賽道又是最近幾年是產業政策、資本投資的重點扶持對象,一股神秘的力量在呼喚它、需要它,現在又趕上了數字新基建的風口。這樣的「勢」對寒武紀的成功無疑是巨大的推動力。
第五,做成一件事,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但對個體而言,趕上一個好時代可能比什麼更重要,至少可以讓努力變得容易,讓前進變得順利。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所有信息均來自公開渠道,無任何特定指向性,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操作建議,與作者供職機構及相關公司無關。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