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柯用《傅科擺》詮釋了何為「宇宙大陰謀」

2021-02-14 深港書評

傅科擺3D圖

書蟲的文學魅力


艾柯在《傅科擺》海報的中詮釋了何為「宇宙大陰謀」。

巴黎,1314年3月18日。綁縛在火刑柱上的聖殿騎士團首領雅克·德·莫萊,面朝聖母院(不是我們今天見到的那座因雨果的小說而出名的建築)方向,雙手合十祈禱。當火焰升起,現場的觀刑者聽到受難者高喊:

「很快你們就會在上帝面前見到我!」這話就像中國人那句死也饒不了你們的詛咒。

他說的「你們」,是指當時的羅馬教皇克萊芒五世,和法國國王菲利普四世。他們以瀆神的罪名,把德·莫萊送上死路,騎士團近兩個世紀的歷史,也就此終結。


1314年雅克·德·莫萊被送上火刑柱

聖殿騎士團是十字軍東徵期間,由歐洲封建主組建的一支武裝教團,為去耶路撒冷朝聖的香客提供保護,在聖地承包工程,替參加東徵的貴族管理財政,為此還建立過一套類似古代中國「飛錢」的信用體系。也就是說,他們兼營鏢局、錢莊和建築公司。

1407年,深陷財政危機的菲利普四世見財起意,藉口協助教皇調查騎士團崇拜異教偶像,甚至朝十字架吐痰,然後把教團首領悉數捕獲,屈打成招,並將財產抄沒入庫。如今梵蒂岡當局承認這是一起歷史冤案。

上述歷史,後來成為《傅科擺》一書的主要故事線索。這是義大利符號學和中世紀史家

安伯託·艾柯,繼《玫瑰的名字》之後的又一部歷史驚悚小說。西方小說發展到此時,所謂純文學和流行文學的等級劃分,早已不再重要。艾柯這個文藝復興式通才,學術興趣覆蓋了從詹姆斯·喬伊斯到伊恩·弗萊明的整個類型光譜。因此,他的作品中布滿驚現的懸念,也就不足為奇。


《傅科擺》

《傅科擺》始於1968年之後的米蘭。其時學運風波餘響宛在,知識分子忙於從事各種批判性的智力活動。整個故事的敘述者卡索邦當時還在讀博,論文題目關於聖殿騎士團,同時也在積極參與各種抗議活動。年輕人有太多無處宣洩的激情,加之深受馬克思學說的影響,思想左傾。他自稱酷愛馬克思的原因之一是,從大師優雅的文風中,不難看出他和燕妮姐姐幹起壞事來,感覺一定超爽;假如一個男人身邊睡著克魯普斯卡婭,恐怕只好去寫《國家與革命》。

他認識了兩個書局編輯,隨之加入了他們的虛榮出版團隊。他們策劃了一套系列叢書,主題是古代的密教組織,因為很多業餘作者熱衷此道,卻找不到出書的門路。自費出版就成了甲乙雙方的雙贏生意。為了鼓勵金主,他們還編輯了一部作家詞典,讓他們有機會與眾多名家為伍。為了對得起他們付出的金錢,有關他們的條目經常不止一頁,從生平、頭銜、愛好,作品詳悉,再到家裡的七大姑八大姨,不一而足。一個真正的作家則無需太多廢話。比如蘭佩杜薩,除了生卒年月和地點,只需一句「以小說《豹》聞名於世」,就足夠了。

整天過目大量關於秘密社團的文稿,三個編輯鬱悶得不行,於是炮製出一套自己的陰謀理論。他們的遊戲之作,很快發展成一部關於歐洲歷史的百科全書文本,充斥著科學、政治、神學、工藝、鍊金術、城市規劃的討論。他們被浮士德式的知識野心驅使,欲罷不能。

在他們的故事裡,聖殿騎士團的部分成員逃過清洗,藏身於歐洲各地。這些倖存者發現地球表面環繞著一種神秘電流,而控制它們的裝置,就是盛過基督之血的聖杯;找到它,就等於掌握了和整個世界討價還價的籌碼。每隔一百二十年,他們都會派出代表,按照事先約定,和其他分支的成員會合,交換研究信息。16世紀末,藏身法國的騎士團成員渡過海峽,北上密會英國同袍,但接頭未果。

傳說中的聖杯

正是在這裡,小說布設了一個敘事拐點。卡索邦(艾柯?)想起教皇貴勾利十三世曾於1582年頒布曆法改革敕令,廢除誤差明顯的儒略曆。對羅馬教廷深懷戒懼的英國王室懷疑其中另藏機詐,執意不奉新頒正朔;遲至1752年,他們才接受沿用至今的格里曆,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公曆。結果來自法國和英國的兩撥人,根據各自國家的曆法安排接頭時間——其中相差整整十天——結果失之交臂。當時文藝復興進入高潮,西方正陷入歷史性的知識狂熱。諷刺的是,聖殿騎士團的知識研究計劃,卻在此時陰差陽錯地陷入絕境。

然而《傅科擺》的故事並未就此打住:三個編輯說鬼見鬼,歪打正著,發現陰謀統治世界的地下社團就在身邊。這些人當中,很多就是他們從前的作者,甚至那個虛榮出版社的老闆。這些夢想徵服世界的妄人,威脅他們交出自己虛構的秘密,包括一張並不存在的騎士團的秘密地圖。據說每年聖約翰節凌晨,當第一道曙光初現,只要將此圖鋪展在傅科擺下面,那根隨地球自轉而劃空擺動的指針,會把陰影指向最終的接頭地點,獲取控制世界的秘密。

這些文弱書生不是電影裡的印第安納·瓊斯,災難臨頭只有任人宰割。一個交不出地圖的編輯被挾持到巴黎。在由田間聖馬丁修道院改成的科技博物館,也就是展示傅科擺原件的地方(現在左岸的先賢祠),他被那群秘密會社的陰謀家們,用懸掛擺錘的鋼索絞殺。卡索邦無力施援,只好像《悲慘世界》裡的冉阿讓一樣,沿著迷宮般的地下水道,逃離現場。他一路跑到艾菲爾塔下,看著初升的太陽,沿著巨大的鋼鐵網格,緩緩攀至天頂。

關於聖殿騎士團,正史野史眾說紛紜,成為一大疑案。多數國內讀者知道這個組織,或許是通過前些年爆紅一時的小說《達文西密碼》。幾年前,《巴黎評論》雜誌採訪艾柯時,曾向他問及是否讀過那本書。艾柯答曰,丹·布朗顯然是一個狂信陰謀論的人,所以更像《傅科擺》中的某些人物。

「我發明了他……我懷疑他這個人根本不存在」,他說。

除聖殿騎士團史外,《傅科擺》的另一來源,是阿根廷詩人薄鶴石(Jorge Luis Borges)的短篇小說《特倫,烏克巴,第三界》。這也是一個關於敘述轉化成為現實的玄學故事,哲學基點是喬治·貝克萊的一元唯心論。在這篇小說中,敘述者有個朋友,在一部神秘的百科全書中發現一個詞條,關於一個叫做烏克巴的西亞古國——烏克巴這個讀音,或許能引起讀者對於亞述、巴比倫的聯想。

那裡的智者想像出一個名叫克倫的虛構世界,那個世界的構成,從物質到人的心理,都有一套不為我們所知的法則。那裡的語言沒有名詞;它把一切視為一個變動不居的過程,並賦予各位多變的動詞和副詞形式。就像那個關於風動旗動還是心動的禪宗公案。故事的結尾,地球上的一切被特倫的事物逐一替換,並最終成為特倫。其實在更早的《玫瑰的名字》中,艾柯就在向薄鶴石致敬,祭出他的亡靈,出任瞽目的修道院讀書管理員一角。

1979年出版《玫瑰的名字》時,艾柯已在學術圈聲譽甚隆,但作為小說家,他完全是新人。他的處女作一鳴驚人,成功到爆棚。有人懷疑他在電腦中安裝了管理成功小說套路的程序。此說雖屬無稽之談,卻也道出了艾柯小說的一個重要特徵,即他的寫作態度高度理性,把各種知識和敘事類型,做為風格資源加以管理。這畢竟是一個分析過無數文學案例的符號學家。他從未發明過任何風格,而僅僅通過現存技術的混搭應用,改變了業內的遊戲規則,就像開發蘋果手機。

在歐洲的文學史上,即便類似的折衷主義寫作態度,也並不始於艾柯。早在一個世紀之前,福樓拜就已經嘗試過充滿知識拼貼的《布法爾與貝居榭》(此書的戲劇改編,不久前還曾出現在北京舞臺)。還有更早的例子,比如E. T. A. 霍夫曼布滿敘事圈套的《公貓穆爾的生平及見解》。而艾柯的幸運之處或許在於,他的產品遇到了更好的時間窗口。筆者早年在美國的一次文學討論會上,聽到一個雷人的說法:

創新的傳統含義是製造,而今天,則是發現。

艾柯曾在一篇創作談中,提到如何才能寫好人物。他的看法是,讀者被人物感動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接受了人物置身其中的那個世界。重要的不是人,而是人得以發生的條件。這一點,想必已經為諸多文學圈內圈外的作者接受。於是我們一再看到題為某某及其世界的各類著述。這畢竟是一個後現代文脈研究大行其道的時代。這一點,與特重人物白描的中國當代小說大異其趣。

人情練達即文章,這是我們經常聽到的說法。假如我們把「人情」二字看做一個縮寫,那麼它所指的是人類情感,還是人情世故?對於知識的好奇,以及超越性的宗教情感,是否屬於人情範圍?那些心智更為健全的讀者,是否有權在家長裡短之外的科學、法律、外交、冒險等人類活動範疇,得到文學性的解釋和滿足?正是為此,筆者本人會拿起一本艾柯,而不是張愛玲,打發閒暇。

這是我20年來,第三次介紹《傅科擺》一書。前兩次均遭退稿,理由是不知所云。很長一段時間裡,讀書圈內很多人把這部小說叫做「福柯的鐘擺」。他們把發明演示地球自轉的擺錘那個雷昂·傅科,當成了哲學家米歇爾·福柯。然而此Foucault不是彼Foucault,就像李太白不是李鴻章,更不是李大衛一樣。其實傅科擺並非稀罕物,北京動物園對面的天文館前廳,就掛著一個。


傅科擺 | Foucault pendulum

依據法國物理學家萊昂·傅科命名的,是第一次以簡單的實驗予以證明地球自轉的設備。

 

讀完精彩滴書評,

再次緬懷這位腦洞大開的百科作家~


今天是元宵節,

恭祝大家,

過節上班,

減三斤~


相關焦點

  • 《傅科擺》新書發布儀式
    不久出版的法國《快報》雜誌,對《傅科擺》的評論是:「風趣幽默、犀利善辯、盡顯諷刺挖苦之能事,仿佛一架對抗我們工業世紀裡枯燥抽象概念的戰爭機器,一份關於神秘學與科學強強聯手的辯護詞,同時也是一次絕妙的、展現義大利式精湛技藝的浪漫習作:它愉悅豐富,讓人手不釋卷。」埃科的確沒有令人失望,他在《傅科擺》中施展渾身解數,令讀者大呼過癮。
  • 《巴黎評論》訪安伯託·艾柯丨酷到北極的訪談
    他說過通過符號,我們可以闡釋事實。如果沒有事實而只餘闡釋,那還有什麼可闡釋的呢?這就是我在《闡釋的界限》(The Limits of Interpretation)一文中所論述的。採訪者:《傅科擺》中您寫道:「一個符號越晦澀越模稜兩可,它就越具意義和力量。」艾柯:空洞的秘密是強大的。人們經常提到共濟會的秘密。到底什麼是共濟會的秘密?無人知曉。
  • 不用去太空,只要有傅科擺也可以讓你看到地球轉動
    同樣這個原理也可以用在地球上,不過單擺要做的非常大,因為地球轉的太慢了。於是傅科就做了一個巨大的單擺。傅科把單擺建在法國先賢祠最高的圓頂下,擺長67米,擺錘重28公斤,為了顯示單擺的軌跡,在單擺下面安放了一個巨大的沙盤,每次單擺划過都會留下一條痕跡
  • 最美實驗——傅科擺
    地球在宇宙的天際運行,人坐在地球上放眼天外,等於巡視宇宙,可以看到無數像銀河那樣的星系。真是霸氣外露而又充滿科學道理。古人認為太陽東升西落的原因是太陽、月亮、星星都在圍繞地球轉動,即「地心說」。這就是在各地利用傅科擺實驗觀察地球的自轉, 所觀察到的周期不同的緣故。如果在北極觀測到傅科擺旋轉一周的時間是A(A=24h),那麼在任意緯度γ上,傅科擺旋轉一周所需的時間是A/sinγ。如今,除了巴黎先賢祠裡還保存著當年傅科做實驗用過的沙盤外,在世界各地的很多科技展館都有小型或者微型的傅科擺向觀眾展示地球的自轉運動。
  • 傅科擺到底說明了什麼?
    太陽東升西落,從感官上我們會得出太陽圍繞地球運動的結論,也就很容易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這也就是為什麼託勒密的「地心說」會影響了一千多年。當伽利略用望遠鏡指向遙遠的星空,發現了月球,以及木星和衛星,證明了哥白尼的日心說,即地球是圍繞著太陽運動的。那麼,如何在地球上就能感知到地球的運動呢?很多科學家企圖用落體實驗證明地球的自轉,然而由於下落物體的偏離的距離效果並不明顯,實驗並不成功。
  • 能永動的「傅科擺」
    獲獎者:苑帥 清華大學附屬中學  為了證明地球在自轉,法國物理學家傅科1851年在巴黎先賢祠的圓頂大廳做了一次成功的擺動實驗,而試驗用的擺錘也因此被命名為「傅科擺」。試驗中的傅科擺擺長67米,擺錘重28公斤。由於這種擺慣性和動量大,因而基本不受地球自轉影響而自行擺動,並且擺動時間很長。
  • 最美實驗之一——傅科擺
    將擺錘高高地拉向一側,用繩子拴在牆上。當一切都平靜後,就放火燒斷拴擺錘的繩子。繩斷了,擺錘就會開始擺動。實驗馬上就要開始了,大家屏住呼吸,生怕自己呼出的氣流影響擺錘的穩定。只見火苗燒斷了拴住擺錘的繩子,擺錘順勢開始做單擺運動。按照慣性定律,擺錘會在同一平面內運動,在沙盤上畫出唯一軌跡。
  • 《傅科擺》:一部為自詡聰明的人而寫的奇書
    《傅科擺》 [意]翁貝託·埃科著 郭世琮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傅科擺》是一本奇書。正是從這種虛無主義中,萌發了過度闡釋的「陰謀論」,「每當一位詩人、一個布道者、一個首領、一個巫師咕噥幾句,人類就要花去幾個世紀的時間解讀他們那些毫無意義的聲響背後的信息」。一張枯燥乏味的貨運清單,由是負載了無言且無窮的信息和奧秘。那麼,神秘主義是如何運作的呢?埃科使用了一個詞,「聯繫」。
  • 《傅科擺》座談會舉行 解析"天書"引進出版始末
    《傅科擺》座談會舉行 解析"天書"引進出版始末   中新網上海5月13日電 (鄒瑞玥夏一菲)2013年是義大利「超級明星學者」翁貝託·埃科著名小說《傅科擺》出版25周年,被他稱為「復活前的打掃」的大範圍修訂工作在國際文壇引起了廣泛關注。
  • 簡單的傅科擺,為什麼可以證明地球在自轉?
    傅科擺的出現是在1851年,這時距離哥白尼提出日心說已經過去了三個世紀,可以說我們很早就知道了地球在運動這件事,但是一直沒法證明。因此就算是到了19世紀,也還是有很多人不相信日心說,這些人以感覺不到地球在動為依據依然死守著地心說最後這塊堡壘。畢竟眼不見不為實嘛,你說地球在自轉,那你給我證明一個看看。
  • 一個簡單擺實驗,因其精巧設計而證明地球自轉,傅科擺也由此得名
    我們今天首先來了解下萊昂傅科發明陀螺前所做的傅科擺的實驗,來看一下它是怎樣通過傅科擺來證明地球的自轉的。傅科擺實驗的設計1847年,傅科改進了惠更斯的錐擺鐘,1851年的法國國巴黎,在葬院先賢祠大大廳裡,傅科利用改進的錐擺鐘進行了一項有趣的實驗。
  • 傅科擺原理,上學時你認真聽了嗎?
    在北京天文館老館進門正廳,就能看見著名的傅科擺。因為證明了地球的自傳,這個擺名氣很大。當然我是聽說很著名,在腦海中回想了好久,大概是有位老師是說過一句的。可是當時就限於它證明了地球自轉而已,現在只記得老師說過有個什麼東西。
  • 在家坐著也每秒移動幾百米,然而你自己卻感覺不到,傅科擺卻知道
    把地球看做宇宙間的火車,如果在它運行的軌道旁也有快速移動的景色,我們就很能容易感覺到地球的運動了。可近處沒有這樣的東西,只有遠處的星星似乎可以幫助我們,但星星離我們實在太遠了,在短時間裡,由於我們沒有可以對照的外界事物,因此很難感覺出地球的轉動。而且,我們周圍的一切物體,就像火車中的空氣,地球的大氣和海洋也與我們一樣隨地球一起轉動。
  • 神經介入領域醫療器械公司艾柯醫療獲數億元B+輪融資
    這次融資距離艾柯醫療上一輪B輪融資僅過去半年,紅杉資本中國基金與華蓋資本都連續兩次參與,二者作為醫療投資領域的明星投資機構,艾柯醫療究竟是有何核心優勢,吸引了資本的持續投資認可?除此之外,艾柯醫療背後的投資方還包括有博遠資本、比鄰星創投等知名投資人。
  • 中國讀者再為"天書"狂 《傅科擺》中文版出爐
    2013年是埃科又一力作《傅科擺》出版25周年,埃科特地對小說進行了仔細修訂,增補了數幅插圖,並改寫了其中一個章節。近期,修訂後的《傅科擺》中文版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引進出版,這也是這部作品首次由義大利文直接翻譯成中文。  小說家、哲學家、歷史學家、語言學家、符號學者、大眾傳播研究者、文學評論家、大學教授———在讀者心中,埃科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國際文壇「學霸」。
  • 現役5大溢價合同:火箭、76人上榜,沃爾詮釋了何為人生贏家
    四年1.09億美元的大合同,直接把凱爾特人給嚇傻了。如此巨大的一份肥約擺在你的面前,誰能不心動呢?過去兩年哈裡斯都是一支季後賽強隊的第三選擇,而且他能夠即插即用,並且在每支球隊都很受隊友歡迎。NO.1 約翰-沃爾,華盛頓奇才沃爾是名副其實,真正能夠配得上最糟糕合同的球員,也是完美詮釋了何為「躺著賺錢」這個人生偉大目標的實踐者!
  • 傅科擺實驗,讓你看清地球自轉!
    但是地球的自轉讓我們除了可以感受到日夜交替以外,我們可以用眼睛看到地球的自轉嗎?用眼睛看到地球的自轉,用目前的技術恐怕只能讓人類進入太空才能好好地觀察到地球的自轉了。不過在過去人們的技術並不發達,他們怎麼用眼睛觀察地球的自轉呢?科學家是很聰明的,他們總是有辦法的。法國物理學家傅科就做了一個實驗可以讓人們用眼睛看到地球的自轉。
  • 哥本哈根詮釋存在致命缺陷,量子多重宇宙如何能邏輯合理地解釋?
    在此基礎上,玻爾和海森堡於1927年在哥本哈根合作研究時共同提出把電子波與發現概率聯繫起來,並主張「波包塌縮」的一種對「物質-波」的量子論解釋,這就是著名的「哥本哈根詮釋」,如今它已是量子理論的標準詮釋。
  • 從當年的民族驕傲,淪落成過街老鼠,聯想詮釋了何為禍從口出
    ▲聯想公司大樓照片在聯想逐漸有起色後,柳傳志不用再因為資金問題而四處拉贊助,相反各大讚助商會主動來加盟;在人才方面,聯想團隊也不僅僅再是中科院的那一幫人事實上,從當年的民族之光,民族驕傲淪落成如今的過街老鼠,聯想正是詮釋了何為禍從口出。2016年的世界5G標準大會上,華為與愛立信展開競爭,本來應該支持同為國企的華為,聯想卻選擇了愛立信,使得華為競選失敗。聯想這一做法激起了國內許多網友的憤慨。而針對此事,聯想則認為是合理合規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