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是「流血的世紀」,兩次世界大戰都發生在這個世紀,其罪魁禍首也都是德國。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影響範圍最廣的全球性戰爭。二戰其實是一戰的延續,期間20年的「和平」只不過是戰後的超長停戰,早在德國一戰戰敗,就埋下了這個種子,這個種子就是《凡爾賽條約》。
一戰時期,德國為首的同盟國和英法為首的協約國各有勝負,直到美國向德國宣戰,戰爭的僵局被打破,德國開始敗退。德國一戰戰敗,作為世仇的法國希望嚴懲德國,儘可能的削弱德國作為報復。
1919年和平會議在巴黎凡爾賽宮開幕,而法國選址凡爾賽宮是有一定淵源的。在1871年普法戰爭,普魯士就曾包圍巴黎,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就在凡爾賽宮舉行加冕典禮,即位德意志皇帝。所以,法國特意選址凡爾賽宮也是為了報復和洩多年之憤。不過,這些報復還遠不止如此。
法國主張制定的《凡爾賽條約》對於德國十分苛刻,儼然是一紙報復條款,但僅部分遭到英美反對,其餘的都通過了。《凡爾賽條約》演變為帝國主義分贓的鬧劇。
和約規定重新劃分德國疆界,為此德國失去了重要的工業區,喪失了1/8的領土,1/10的人口,65%的鐵礦以及45%的煤礦,還有大部分海外投資、商船等。並且解散德國總參謀部,嚴格限制軍隊發展,陸軍不得超過10萬人,海軍不得超過1.5萬人;不許有潛艇、主力艦;不許建立空軍;禁止擁有飛機、坦克等武器。
除了政治與軍事限制,合約還規定德國要向協約國賠付113億英鎊的黃金。而這個天價賠償金額出來後,連協約國自己都看不下去了,甚至懷疑德國是否有能力賠償。中國山東的德國租借地和太平洋部分島嶼也被要求劃給日本,引起了中國人民的憤怒,「五四」運動由此爆發,中國最終也沒在和約上簽字。和約國經濟學家也聲討和約的苛刻,並不利於真正的和平。列寧也曾稱這是「強盜和掠奪者的條約」。
和約條款讓德國及民眾倍感憤怒和屈辱,紛紛發起集會強烈反對。德國政府起初想拒絕條約,海軍甚至自沉軍艦抗議。當然,此舉激怒了英、法、美、意等戰勝國,威脅如果德國不籤署,將重新開戰。迫於無奈,作為戰敗國德國只得籤署了和約。
戰勝國對戰敗國的報復心懲罰,埋下了復仇的種子,驕傲的德國人不會甘心長期屈服於條約之下。所以,從籤署條約的那一刻起,二戰的潘多拉盒已然準備就緒,直到一個叫希特勒的戰爭魔頭打開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