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風·無衣》

2021-02-07 每日一經典詩詞

《 秦風·無衣 

先秦:佚名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王於興師,修我戈矛。

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

王於興師,修我矛戟。

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王於興師,修我甲兵。

與子偕行!

譯文

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穿著那同樣的衣服。君王要發兵,修整我那戈與矛,與你對付共同的敵人。

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那一樣的內衣。君王發兵,修整我那矛與戟,與你一起出發。

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一樣的戰裙。君王發兵,修整甲冑與刀兵,與你一起前進!

注釋

袍:長袍,即今之鬥篷。

王:此指秦君。一說指周天子。

於:語助詞。

興師:起兵。

同仇:共同對敵。

澤:通「襗」,內衣,如今之汗衫。

作:起。

裳:下衣,此指戰裙。

甲兵:鎧甲與兵器。

行:往。

    《國風·秦風·無衣》,為先秦時代漢族民歌。作為《詩經》中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敵愾的戰歌。此詩讚頌了即將參加作戰的將士,同仇敵愾的戰鬥精神。秦哀公賦此詩,表示同意申包胥的請求,決定出兵救楚。全詩共三章,採用了重疊復沓的形式,《詩經》是漢族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對後代詩歌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成為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

這首詩充滿了激昂慷慨、同仇敵愾的氣氛。按其內容,當是一首戰歌。全詩表現了秦國軍民團結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氣和樂觀精神,其獨具矯健而爽朗的風格正是秦人愛國主義精神的反映。

  當時的秦國位於今甘肅東部及陝西一帶。那裡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質直。班固在《漢書·趙充國辛慶忌傳贊》中說秦地「民俗修習戰備,高上勇力,鞍馬騎射。故秦詩曰:『王於興詩,修我甲兵,與子偕行。』其風聲氣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謠慷慨風流猶存焉。」朱熹《詩集傳》也說:「秦人之俗,大抵尚氣概,先勇力,忘生輕死,故其見於詩如此。」這首詩意氣風發,豪情滿懷,確實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敵當前、兵臨城下之際,他們以大局為重,與周王室保持一致,一聽「王於興師」,他們就一呼百諾,緊跟出發,團結友愛,協同作戰,表現出崇高無私的品質和英雄氣概。

  由於此詩旨在歌頌,也就是說以「美」為主,所以對秦軍來說有巨大的鼓舞力量。據《左傳》記載,魯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吳國軍隊攻陷楚國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國求援,「立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秦哀公為之賦《無衣》,九頓首而坐,秦師乃出」。於是一舉擊退了吳兵。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師的時候,此詩猶如一首誓詞;對士兵們來說,則又似一首動員令。

  如前所述,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這首詩中則以氣概勝。誦讀此詩,不禁為詩中火一般燃燒的激情所感染,那種慷慨激昂的英雄主義氣概令人心馳神往。之所以造成這樣的藝術效果,第一是每章開頭都採用了問答式的句法。一句「豈曰無衣」,似自責,似反問,洋溢著不可遏止的憤怒與憤慨,仿佛在人們復仇的心靈上點上一把火,於是無數戰士同聲響應:「與子同袍!」「與子同澤!」「與子同裳!」第二是語言富有強烈的動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戰士們在磨刀擦槍、舞戈揮戟的熱烈場面。這樣的詩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稱激動人心的活劇。

  詩共三章,採用了重疊復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數、字數相等,但結構的相同並不意味簡單的、機械的重複,而是不斷遞進,有所發展的。如首章結句「與子同仇」,是情緒方面的,說的是他們有共同的敵人。二章結句「與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這才是行動的開始。三章結句「與子偕行」,行訓往,表明詩中的戰士們將奔赴前線共同殺敵了。這種重疊復沓的形式固然受到樂曲的限制,但與舞蹈的節奏起落與迴環往復也是緊密結合的,而構成詩中主旋律的則是一股戰鬥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樂曲的節奏與舞蹈動作,正所謂「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禮記·樂記》)

在《詩經》大量的戰爭題材作品中,《秦風·無衣》一詩以其高亢的精神境界和獨特的表現方式受到人們的重視。然而,由於作品的創作的具體年代已不可考。據今人考證,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內訌,導致戎族入侵,攻進鎬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淪陷,秦國靠近王畿,與周王室休戚相關,遂奮起反抗。此詩似在這一背景下產生。

部分內容來源於網絡,旨在宣揚我中華五千年經典文化,僅用於文化學習與交流,如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通知我們。

歡迎訂閱每日一經典詩詞

閱讀更多經典內容

相關焦點

  • 《大秦賦》唱的豈曰無衣是什麼歌 《秦風·無衣》完整版歌詞
    在《大秦賦》中昭襄王大喪,所有宗室還有大臣們一起唱「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的場景實在是太有儀式感了。那麼豈曰無衣是什麼歌呢?  《大秦賦》唱的豈曰無衣是什麼歌  這是一首激昂的戰歌,名字是《秦風·無衣》,劇中贏稷大喪,秦國君臣齊唱《無衣》送別一代君王,場面太有感染力了,忍不住流淚!
  • 《秦風·無衣》欣賞
    《秦風·無衣》是一首著名的愛國詩篇了,它反映了當時人民與西方敵人西戎入侵作戰時,人民團結友愛和同仇敵愾的大無畏精神。全詩共三章,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寫成:豈日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王於興師,修我戈戟。與子偕作!豈日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詩經》之《秦風.無衣》賞析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這句話,透著一股子義薄雲天的感覺。也是因為這句話,喜歡上了這首《秦風.無衣》。秦風·無衣 [ 先秦 ] 佚名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 《詩經·秦風·無衣》好一首慷慨激昂的戰歌
    詩經中這首《秦風·無衣》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敵愾的戰歌,表現了秦國軍民團結互助、共御外敵的高昂士氣以及同仇敵愾、捨生忘死、英勇抗敵、保衛家園的勇氣和樂觀精神。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
  • 從《秦風·無衣》感受古人的豪情萬丈
    前段時間,來自日本的四家機構聯合捐贈給湖北的抗疫物資上面寫著「豈曰無衣,與子同裳」一時間刷屏無數,讓國人動容,這句詩詞就來自《詩經》中的《秦風·無衣》。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們通過《秦風·蒹葭》感受到了秦人內心的細膩,這次我們來聽聽西北老秦人壯闊豪邁的歌。
  • 中華經典古詩詞導讀:《詩經秦風無衣》
    2020年也是多災多難的一年,我們不能忘記那些奮筆寫下「請戰書」, 衝鋒一線的醫護工作者;我們不能忘記那些為生命接力,不畏艱險,時刻堅守的抗洪戰士;我們不能忘記替我們負重前行的每一個人……他們都用實際行動,生動形象地演繹著現代版的《無衣》。接下來,我們想把《秦風無衣》獻給所有人,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無論身處何難,我們定會 「守得雲開見月明」、「柳暗花明又一村」。
  • 秦風: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一百首詩詞演繹一百個故事 「詩詞劇場」讓你重回古人世界 詩經 · 秦風· 無衣 作者:佚名 豈曰無衣?
  • 《詩經·秦風·無衣》: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有召必回,戰時的同仇敵愾之歌「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出自《詩經》,本是一首同仇敵愾、英武慷慨的軍隊誓詞。我們先來看看《詩經·秦風·無衣》的原文: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
  • 豈曰無衣 與子同裳什麼意思?豈曰無衣 與子同裳出處及全文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前幾天,在日本醫藥NPO法人人心會、日本湖北總商會等四家機構聯合捐贈的醫療物資上,則印著中國《詩經·秦風·無衣》的兩句話:「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日本醫藥NPO法人人心會、日本湖北總商會等四家機構聯合捐贈的醫療物資 圖源:網絡)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你怎麼能說沒有衣服呢?
  • 《無衣》,大秦帝國的軍隊進行曲
    在此次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戰役中,日本不僅捐贈了大量的物資,並且在捐贈物資上寫有讓人暖心的中國古詩詞,「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無衣》一時為更多人所熟知
  • 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互幫互助,共渡難關。
    詩經內容豐富,其中無衣就出自詩經國風.秦風中的其中一首。國風.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於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戈戟。於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於子偕行!注釋豈曰無衣?與子同袍(中式長袍。)。王於興師(君王發兵作戰。)
  •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最後一個裳字應該怎麼讀
    作者:納蘭春秋在這次疫情中,日本捐贈的物資上面寫著: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好多人將 裳 讀成了shang,其實應該怎麼讀,應該讀chang。這本是我中華文化第一部詩歌集《詩經》中的一句話:《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深圳大學生唱響抗疫戰歌,令人淚目……
    >出自《詩經·秦風·無衣》這句來自兩千多年前的詩句淺白且鏗鏘軍情緊急,徵衣一時難以齊備但這點兒困難算得了什麼戰友們同穿一件戰袍,同仇敵愾戰必勝矣為了鼓舞湖北同胞向一線抗疫戰士致敬來自深圳的12位大學生自發在家中錄製唱響了這首《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 《無衣》是戰歌嗎?不,它是強國之歌
    魯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吳國軍隊攻陷楚國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國求援,「立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秦哀公為之賦《無衣》,九頓首而坐,秦師乃出」。於是一舉擊退了吳兵。《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 《大秦賦》裡反覆吟唱的「豈曰無衣」出自哪裡?都是什麼意思?
    大家好,我是」文以載道,成風化人」的小夜,今天和大家聊的主題是:《大秦賦》裡反覆吟唱的「豈曰無衣」出自哪裡?都是什麼意思?看過這部電視劇的朋友對其中 一個場景一定很熟悉,就是每次有重大儀式的時候,所有秦人都會唱「豈曰無衣」,秦國君臣在昭襄王大喪時、嬴政和軍民在嫪毐造反時……他們都唱了「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這樣的場景,實在是太有儀式感了!那他們唱的這首歌出自哪裡呢?
  • 其中豈曰無衣不止一篇!
    國風中160篇詩歌包含的情感豐富,有表示對統治階級不滿,反抗剝削、壓迫的情感;也有對勞動的讚美和謳歌,還有表現愛國主義情操,慷慨從軍,同仇敵愾的豪情壯志,如秦風中的《無衣》和對統治階級惡行的揭露;也有對愛情的嚮往,對婚姻、命運的關切之情,大家熟悉的一首就是《關雎》。下面是十五國風的160篇詩歌的題目,為了方便大家閱讀,其中有很多複雜或生僻的字,都標註了拼音。
  • 《大秦賦》中秦王一掛就唱起《無衣》這首曲子,到底是什麼意思?
    有網友調侃說,這部劇有點費秦王,也有很多觀眾發現,只要一有秦王掛掉,劇中準會響起《無衣》這首曲子,所以有的觀眾戲稱其為「掛王曲」,我們知道,《無衣》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當中的經典篇目,那麼,在此情境下唱《無衣》究竟是何用意?本期就讓我們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大秦賦歌詞豈曰無衣#首先 ,先讓我們來深入了解一下這首《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 《詩經國風唐風無衣》賞析
    豈曰無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豈曰無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詩經》中有兩篇《無衣》的詩篇,分別在「唐風」與「秦風」中,今天我們將這兩首詩分開來賞析。周朝時期的唐國在今山西省冀城縣一帶,《唐風無衣》是指用當時唐國地區流傳的曲調形式配樂寫的詩,此詩所敘述的故事不一定發生在唐國;唐國是周成王弟弟叔虞的封地。
  • 《詩經》兩首《無衣》詩:最美的請示和反戰的戰歌
    這兩首便是《無衣》。先看第一首,《詩經·國風·唐風》中的《無衣》:豈曰無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豈曰無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翻譯成白話文是:怎麼能說我沒有衣裳?我有七套!再看第二首,《詩經·國風·秦風》中的《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 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副司長萬麗君到學校風雅頌詩經文化傳承基地開展調研唱響詩經 傳遞祝福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豈曰無衣,與子偕行!」鏗鏘有力的吟唱從雲端傳來……1月23日,疫情全國爆發,武漢封城,在戰「疫」一觸即發之際,為了鼓舞湖北同胞,向馳援抗「疫」一線的戰士們致敬,風雅頌詩經文化傳承基地學生自發在家錄製視頻,在各自的家鄉唱響《詩經·秦風·無衣》。歌曲一經推出後,獲得人民日報、深圳晚報等媒體轉載。截至目前,音頻在喜馬拉雅上的點擊量已超56.3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