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n3架構基礎款單核錘爆10900K?AMD 銳龍5 5600X評測

2020-12-12 聚牛科技

從四年前AMD Zen架構處理器發布以來,「AMD Yes!」口號的喊聲就沒有停過,不得不承認,AMD打出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今年10月,不講武德的AMD Zen 3 CPU以更優秀的設計,帶著性能上的巨大提升和架構更新亮相在了發布會上,引起了廣泛關注。如今,聚牛科技搞到了AMD首批上市的Zen3架構5000系列CPU中的基礎款——AMD 銳龍 5 5600X,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下AMD 銳龍5 5600X在實際裝機中的體驗。

Zen 3架構與特性

在開始正式的評測之前,我們還是來聊聊Zen 3架構的事情。

Zen一代架構的起點就相當高,做到了同核心同頻率時,與當年的Intel 6代酷睿單核單核效能接近,多核效能反超的可喜進步。可以說,核心數越多,AMD的優勢會越明顯。Zen是單晶片原生8核心設計,但其內核依然是由兩顆獨立的4核CCX組成的,靈活的CCX架構設計可以輕而易舉的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更多的核心數量,從而在需要絕對多核性能的高端CPU市場站穩了陣地。Zen把主流桌面級CPU帶入了8核心時代,並且它們還擁有著極高的性價比。

AMD隨後推出的Zen+改用了臺積電的12nm工藝,隨之帶來的是頻率提升了100-300MHz。

到了Zen2時代,有了臺積電7nm工藝的加持,單CCX內部4核心所搭配的L3緩存得以翻倍至16MB,再加上一級緩存、指令集、分支預測、整數運算單元的改進,綜合效能提升了15%左右。另一方面,Zen2把原本北橋的功能(內存控制器+PCIE控制器)又從CPU內核中拆分了出來,不僅可以使用便宜且成熟的上代工藝來製造,多顆晶片的組合也將會更加靈活,64核心128線程的「怪物」也就此誕生,從此在多核心高端CPU市場所向無敵。當然由於競爭對手也沒有站直了等著挨打,所以遺憾的是,單核效能依然沒有實現反超,還是不能充分滿足遊戲玩家的胃口。

Zen3架構更新被認為是逆轉戰局的關鍵,首先是重新設計CCD,只含一組CCX,從4+4核變成真正的8核,整合L3緩存,從4和共享16MB變為8核共享32MB。由於每顆核心可訪問的L3緩存容量翻倍,大幅減少了核心對內存的訪問,整塊L3緩存池可以有效降低核心與核心之間的延遲。重新設計的環形通信結構,也降低了核心與緩存之間的延遲。其實大家比較重視的遊戲,正是對此最敏感的應用,一般會有一條主導進程,它會頻繁調用緩存。因此Zen3相對Zen2在遊戲性能上的提升巨大,1080p解析度下,有些遊戲最大提升幅度甚至達到了40-50%。另外,原本Zen2在應用調用核心超過4顆後可能會發生的跨CCX通信造成的延遲也因為Zen3的架構完美的避免掉了,這對於效能的提升也很有幫助。

Zen3是全方位的、跨越軟體與硬體上的進步,其中涉及到了端到端的優化、緩存、載入/存儲、執行單元、預取、調度、解碼等,甚至包括比如IPC效率高達19%的全面提升,同時L1緩衝區容量翻倍,多達到1024個,分支預測帶寬增加,延遲降低,且分支預測失敗後恢復更快。

由於復用Zen2的12nm IOD,Zen3保證了完美的主板兼容性。比如最佳晶片組X570,額外提供PCI-E 4.0支持,CPU連接晶片組的4條通道帶寬自然也受益於PCI-E 4.0而翻倍了,萬兆有線網卡、Wi-Fi 6無線網卡、USB3.1 Gen2、SATA6等都將受益,總帶寬的提升可以大幅緩解存儲設備並發傳輸數據時的擁堵情況。

其實,最需要PCI-E 4.0通道的不只是顯卡,還有比如新一代4.0的M.2 SSD。我們特地借到了一塊4.0的M.2 SSD——AORUS Gen4 SSD 1TB,通過CrystalDiskInfo信息識別我們可以大致了解到它的運行情況,這款AORUS Gen4 SSD 1TB固件為ECFM11.3,走PCIe 4.0×4通道,NVMe 1.3標準。

在AS SSD Benchmark測試中,該SSD在1G文件的測試中持續讀寫速度分別高達4261.29MB/s、4030.89MB/s。而在10GB文件的測試中持續讀寫速度也分別達到了4329.22MB/s、3993.77MB/s。

CrystalDiskMark針對1GB和32GB不同容量的測試中,1GB文件的測試順序讀寫速度高達4987.7.7MB/s、4288.4MB/s,4K隨機讀寫性能,可達到61.83MB/s、220.1MB/s,32GB的成績也十分穩定。

更穩定快速的讀寫在處理大量讀寫的設計類應用時,可以發揮更高的性能,讓大家的搬磚效率得到有效地提升。

除去X570,其實B550和A520晶片組也可以支持Zen3處理器,同樣通過簡單的BIOS更新就可以支持。明年一月開始,AMD 400系列主板也將可以通過BIOS更新的方式提供對Zen3處理器的支持,如果對PCI-E 4.0沒有執念,用舊主板換新CPU的組合方式也是個省錢的好方法。

測試平臺

作為AMD首批上市的Zen3架構5000系列CPU中的基礎款,AMD 銳龍 5 5600X擁有6核心12線程,基礎頻率3.7GHz、Boost頻率4.6GHz,TDP 65W。

我們也為測試其性能,圍繞其搭建了一整套平臺,使其性能可以得到充分地釋放。

首先,主板我們選擇了MSI MEG X570 GODLIKE,其依舊保持了MSI GODLIKE系列的眾多傳統,比如全套Killer網卡,雙Codec的集成音頻,四條x16型的PCIe插槽以及採用容量增加的雙BIOS設計,在SATA與M.2的數量上也均無偏廢。主板採用E-ATX板型,依然是偏硬朗的設計風格,Dynamic Dashboard(龍魂動態面板)作為GODLIKE的靈魂也保留了下來,晶片組散熱器外框的龍圖騰圖案也藏有RGB燈效。其還直接捆綁了兩款擴展卡,其一是MSI 10G Super LAN獨立萬兆網卡、其二是名為M.2 Xpander-Z Gen 4的PCIe 4.0 x16(x8)轉雙M.2存儲轉接卡。

顯卡方面,一如既往採用AMD同平臺的自家顯卡——ROG TUF3 RX 5700XT。其基於最新的7nm工藝設計,GPU核心內集成有103億電晶體,8GB GDDR6顯存,擁有2560個流處理器、64個ROP單元、256個紋理單元,最大帶寬448GB/s,性能平均提升超過40%。

在此基礎上,ROG TUF3 RX 5700XT為之進行了用料方面的升級。包括使用航空級潤滑油提升風扇軸承耐用度,利用2.7槽設計增加散熱片面積,通過直觸式熱管直接為GPU進行導熱,強化PCB鋁製背板加強硬度等。

內存的選擇上,我們選擇的是2條3600MHz的16GB HyperX FURY DDR4 RGB雷電流光系列駭客神條。作為HyperX內存家族中的旗艦產品,擁有極佳的穩定性、兼容性。由於支持Plug N Play功能,HyperX FURY DDR4 RGB可自動超頻至系統BIOS允許的最高速度。而由於XMP技術的加持,選擇一個預設的配置文件,就可以躲開各種頭疼的參數,小白也能輕鬆實現超頻。內存表面覆蓋了金屬散熱馬甲,採用導熱矽膠固定,外觀整體較為時尚。散熱片上印有廠商名稱的浮雕LOGO以及產品所屬系列名稱,右上角的DDR4也標明了此款內存為新一代的內存規格。背面則是帶有產品信息的貼紙。外部散熱馬甲設計也延續HyperX FURY雷電系列駭客神條家族風格,不僅能增加整體的美感,也能提供更大的散熱面積。配合金屬稜角的前衛風格,RGB燈條部分提供的流光溢彩更是彰顯硬核氣質,藉助HyperX紅外同步技術,可以保證各種設備之間的光效同步,輕鬆玩轉「光汙染」。

SSD選用的上述提到的AORUS Gen4 SSD 1TB,也就是大家常說的黑雕硬碟。其強大的讀寫速度大家也在上面看到了,動輒4000-5000MB/s的讀寫速度用起來確實是起飛的感覺。其擁有高達1GB的緩存容量,並且通過優化電路和架構,將顆粒堆疊增加到96層,以獲得更高的性能和單位面積存儲空間,其吞吐量為800MT/s,遠遠超過PCI-E 3.0設備的存儲性能。其還支持磨損均衡和冗餘容量技術,以及TRIM & S.M.A.R.T。並且,其還擁有SSD Tool Box應用程式,可以讓我們非常直觀地去全面了解SSD的狀態以及型號名稱、FW版本、健康狀況和傳感器溫度等情況,也可以進行清除所有數據和安全擦除操作。

安鈦克Frigus Air 400 ARGB風冷散熱器可以在高轉速與低噪音中達到平衡,800-1600RPM±10%的轉速下,可以保證20-36db(A)的噪音。可拆卸的風扇更加便於我們的日常清理維護,全金屬螺絲扣具使得散熱器的安裝更加牢固。頂部鰭片、散熱片、通熱管全部黑化設計,帶來了更加高端的視覺效果。由於搭配了獨立控制器,我們可以更加方便地進行對於多種光效模式的控制。

電源筆者選擇的是安鈦克Neo Eco 650W,金牌全模組化設計,採用全日系電容。最大轉換效率能夠達到88%,整體額定功率達到650W。雙滾珠軸承靜音風扇尺寸為12cm,並配有格柵狀保護罩,在保障高穩定可靠性能的同時,減少了不必要的噪音汙染。

筆者選擇的機箱是安鈦克 P82 FLOW,經典黑色的硬朗外觀在這款機箱上得到了完美進化,機箱擁有前、後、頂部三面140mm大型風扇位共6個(標配自帶4個),配合3面懸浮式進風,可以實現更高效的散熱。3mm鋼化玻璃、多方位可水洗防塵網、大面積電源減震棉、兩面側板金屬卡槽設計,用料考究的同時,更顯簡約的氣質。

理論測試:超越i9-10900K的單核能力

接下來我們要進行的是理論測試,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們主要拿Intel的同檔競品i5-10600K在相同平臺下跑出的數據進行對比。

首先,使用CPU-Z給大家看一下5600X的規格信息,順便跑一下CPU-Z的處理器測試。

這裡銳龍5 5600X的單線程成績為644.4、多線程成績為5106.9,i5-10600K的成績為單線程564.3、多線程4146.6。5600X在單線程和多線程成績上都處於領先水平,單線程成績領先了大約14%,多線程更加誇張一些,領先了23%。

以單核進行高斯勒讓德算法計算圓周率的SuperPi上,計算小數點後100萬位的時間,銳龍5 5600X成績約7.655秒,i5-10600K成績約7.767秒,這裡的成績是越快越好,所以可以看出性能上還是銳龍5 5600X略勝一籌。

Fritz Chess Benchmark是一款西洋棋測試軟體,通過AI模擬思考西洋棋的算法,我們通常也會用它來做計算機的科學計算。銳龍5 5600X成績為32060步,i5-10600K成績為25667步,這裡5600X的性能還是與i5-10600拉開了將近25%的差距。

7-Zip在國內市場的知名度可能並不如WinRAR或是一些國產壓縮軟體要高,但在全球範圍內仍然非常受人追捧。原因很簡單,安全免費且開源,基於GNU LGPL協議使得壓縮比非常高,還可以打開一些WinRAR無法打開的分卷。在這款我們會經常使用到的工具裡,內置的BenchMark可以很好的幫我們對這些處理器進行測試。

銳龍5 5600X單線程成績為8258 MIPS,多線程成績為72176MIPS;i5-10600K單線程成績為7223 MIPS,多線程成績為53318 MIPS。這個環節,銳龍5 5600X的成績不僅僅是超越了i5-10600K,事實上,單線程的成績已經超越了i9-10900K的7698 MIPS,多線程成績也僅僅比10核20線程的i9-10900K的79252 MIPS低上一些,這性能確實強大到有些出乎意料。

CineBench系列採用的是與Cinema 4D相同的特效引擎,相比使用過C4D的玩家能夠從Cinebench系列的渲染中看出些許相似,這也是行業內公認的渲染類基準測試軟體。對於經典的R15,不僅加強了著色器、抗鋸齒、陰影、燈光、反射模糊等方面的渲染考察,更是最多能夠支持256顆邏輯核心。

銳龍5 5600X單核成績為256,多核成績為1950;i5-10600K單核成績為208,多核為1485;i9-10900K單核成績為217,多核為2176。這裡i5-10600K依然完全不是銳龍5 5600X的對手,銳龍5 5600X的單核成績也依然奇蹟般地超越了i9-10900K一頭。

R20針對下一代CPU採用了與R15完全不同的全新渲染架構,但實際上在渲染測試成績上與R15並沒有太多區別。

銳龍5 5600X單核成績為602,多核成績為4531;i5-10600K單核成績為497,多核為3571;i9-10900K單核成績為515,多核為4976。與R15結果類似,i5-10600K完全不是對手,銳龍5 5600X的單核成績再次錘爆了i9-10900K,多核成績也十分接近i9-10900K。

X264和X265轉碼我們還是放在一起說,都是我們身邊經常接觸到的格式,常見於視頻文件的壓縮編碼。在視頻內容上,X265會比X264的壓縮編碼格式更節省空間,尤其對視頻壓制需求較大的玩家,即使X265的編碼時間略長,但更小的視頻體積無疑更加吸引人。尤其是對移動視頻存儲設備來說,是否支持X265將會直接意味著所能存儲視頻的時長。

通過X264 FHD Benchmark和X265 HD Benchmark這兩種壓縮編碼格式轉換的測試,我們得到了具體的測試數據,X264 銳龍5 5600X成績為60.53fps,i5-10600K成績為47.04fps,i9-10900K成績為58.18fps;X265 銳龍5 5600X成績為36.33fps,i5-10600K成績為28.04fps,i9-10900K成績為36.82fps。這裡我們可以發現,i5-10600K跟此前大部分的測試一樣,就像是一個在旁邊看神仙打架的吃瓜群眾,沒有什麼參與感。銳龍5 5600X與i9-10900K的成績則非常接近,完全在一個水平線上。

在3DMark推出的測試組件Time Spy系列中,僅就CPU得分而言,銳龍5 5600X依然要比i5-10600K領先出不少,雖然這已經比上面的測試差距小一些。

使用PCMark 10針對現代辦公所設計的基準測試進行測試,銳龍5 5600X成績為7205,i5-10600K成績為6487,i9-10900K成績為6982。這代表著作為生產力工具,銳龍5 5600X可能也要比i9-10900K還要給力,是不是很出乎意料呢?

遊戲實測:強悍的遊戲體驗

遊戲實測環節,我們進行了多款遊戲的實測,大家玩得比較多電競、RPG網遊和3A遊戲都有涉及。所有被測試的遊戲均在1080P解析度下進行,且畫質、視頻等相關設置全部拉滿。

首先是宿舍遊戲《DOTA2》,全局的平均幀率上,銳龍5 5600X與i5-10600K差距不大,銳龍5 5600X幀率略高一點點。

《英雄聯盟》的遊戲平均幀率上,兩者的差距巨大,i5-10600K僅能維持在平均225幀左右,240幀的默認封頂線都沒有被衝破。銳龍5 5600X則直接突破了300大關,並且偶爾頂到400以上,有點耀武揚威的感覺。

同樣全部畫質、特效拉滿會後,RPG網遊《天涯明月刀》的平均幀率差距就比較大了。在遊戲戰鬥或者主城中複雜場景的加載時,兩款CPU的實際遊戲體驗完全不同,銳龍5 5600X要爽快得多。

對於筆者來講非常難操控的硬核網遊《坦克世界》中,兩款CPU在平均幀率的表現上也是有一定的差距,不過實際遊玩中,直觀感受並沒有《天涯明月刀》那麼明顯。

老朋友3A遊戲《古墓麗影·暗影》的表現上,兩款CPU基本也是平手的水平,不論是幀率數據還是實際遊戲體驗上,都沒有太大的差距。

綜合來講,銳龍5 5600X在遊戲方面的性能,相較前代產品和競品都有著不小的優勢,Zen 3架構確實有兩把刷子。

平臺穩定性測試

林林總總說了這麼多,我們也來通過烤機測試一下銳龍5 5600X平臺是否足夠穩定。

通過AIDA 64進行單烤CPU的FPU測試,在室溫18℃的環境下烤機30分鐘,銳龍5 5600X的CPU平均溫度穩定在87.9℃,最高的時候也沒有超過90℃。總體而言,功耗與溫度表現控制的算是相當成熟。

結語

不要因為銳龍5 5600X是AMD首批上市的Zen3架構5000系列CPU中的基礎款而小看它,在我們的實測中,其釋放出了令人驚訝的性能表現。單核跑贏i9-10900K,遊戲表現大幅度吊錘同檔競品,這樣的表現不僅僅讓人記憶猶新,也宣示著Zen3更大的野心。在生產力和遊戲場景下都沒有短板的一款CPU,你還有什麼理由不選擇它呢?

精彩資訊報導,專業視頻評測,盡在聚牛科技

相關焦點

  • AMD 銳龍 7 5800X/銳龍 5 5600X評測:6核贏10核的好傢夥
    但對於各位消費者而言,銳龍7 5800X與銳龍5 5600X才是更值得購買的性價比之選,這篇文章將會把我們的銳龍 5000系列處理器評測做一個補全。銳龍 5000系列規格一覽:Zen 3架構,7nm的高光時刻這4款銳龍 5000處理器就是當前Zen 3處理器的全部產品了,從6核到16核,基本覆蓋了中端到高端市場。
  • AMD銳龍5900X發布,單核性能領先10900K約16%,遊戲性能增強28.3%
    今天凌晨AMD正式發布了,基於Zen3架構的銳龍5000系列,一共發布了四款銳龍5000系列處理器,分別是5950X/5900X/5800X/5600X四款處理器。而大家期待已久的Zen3架構更是帶來了驚人的19%的IPC提升,同時更高的主頻和更高的緩存,不僅給銳龍5900X帶來了卓越的性能提升,同時在遊戲性能方面也完全超越了競爭對手的英特爾10900K,只能說今年的銳龍5000系列太強了。
  • 強到沒對手,銳龍9 5950X、銳龍5 5600X處理器評測
    至於小老弟銳龍5 5600X,它的性能和i7 10700K在伯仲之間,比多核性能,i7 10700K要稍微高一點,比單核性能,銳龍5 5600X要稍微高一點。英特爾的小老弟酷睿i5 10600K,性能比銳龍5 5600X就要差不少了,多核性能和單核性能都不如5600X,差距大約在20%左右。
  • R5遊戲也能反殺i7 AMD銳龍 5600X/5800X評測
    在今年末AMD上市了銳龍 5000系列處理器新品,這次銳龍5000系列產品採用了ZEN3架構,在核心布局上做了優化升級,讓CPU核心裡的CCX共用一個緩存,有效的降低了延遲,從而大幅提升了銳龍 5000系列處理器的單核性能。我們都知道單核性能會影響遊戲的幀數表現,在處理器核心線程沒有遇到壓力時,處理器單核心性能越強,遊戲幀數也就越高。
  • 王者對決 AMD 銳龍9 3900X與Intel酷睿i9 10900K裝機分析與評測
    前者讓第三代銳龍處理器的同頻性能已經趕上intel,這在我們頻率相近的處理器評測中有體現,例如銳龍5 3600對比酷睿i5 10400等;後者讓銳龍9 3900X的功耗更低,即使處於高負載測試,功耗也只有200W左右,核心數比酷睿i9 10900K還多2個核心4個線程。
  • AMD銳龍5000桌面APU樣品現身:單核接近10900K
    另外,PCIe部分看起來似乎沒變,還是最多20條PCIe 3.0,但是這次獨立顯卡有望獲得完整的16條通道,而不再是半殘的8條,銳龍遊戲本也終於會擁有RTX 3070/3080這樣的高端顯卡,進一步釋放性能。面積方面,Zen3 APU估計有175平方毫米,比現在增大了19平方毫米左右,也就是大約10%。
  • Zen3架構!銳龍5000G桌面APU樣品現身:單核戰平i9-10900K
    AMD本周就會推出基於Zen3架構的銳龍5000U/5000H APU系列移動版處理器,而面向桌面的銳龍5000G系列看起來也不遠了,代號都是Cezanne。USB-IF組織日前就曝光了一款銳龍7 5700G,雖然沒有給出具體規格,但不難猜測會是8核心,65W熱設計功耗。
  • AMD銳龍5000新U現身:Zen3架構再次偉大
    CES 2021大展將於明年1月上旬開幕,AMD此番將由CEO蘇姿豐博士主持專場線上活動,推出新品,大概率是銳龍5000系列APU。 其中Cezanne(塞尚)將覆蓋桌面、移動標壓和移動低電壓產品線,Zen3架構。
  • CPU新榜王:AMD銳龍R5-5600X跑分秒殺英特爾酷睿i5-10600K和i7-10700K
    銳龍5600X性能如此優秀嗎?發售定價5600x都比10700散片貴,後期根據市場行情肯定會有所調整,現在的10700K的散片價格,肯定也不是英特爾發售日的定價呀。
  • 酷睿i5 10600k對比R5 3600X哪個好 與銳龍5 3600X評測
    酷睿i5 10600k對比R5 3600X哪個好 與銳龍5 3600X評測  i5 10600k屬於intel十代i5系列的頂級型號,從規格參數上來看i5 10600k和amd的銳龍R5 3600X非常相似,都是6核12線程,也都支持超頻。i5-10600k作為一款新產品,其性能到底如何?
  • AMD 銳龍9 3900X與Intel 酷睿i9-10900K全方位對比
    這些參數對比i9-10900K均佔優。而i9-10900K則繼承14nm的傳統,10核心20線程設計,唯一看點是頻率較高,TVB下可達5.3GHz。遊戲性能測試:均無壓力遊戲測試,目前的遊戲還是很吃單核性能的,所以對於可以睿頻至5.3GHz的i9-10900K,在遊戲測試裡就很吃香。在1080P解析度下,多數遊戲都能領先銳龍 9 3900X,當然也有一些遊戲銳龍9 3900X可以和i9-10900K戰平的,遊戲表現上並無太大差別。
  • AMD 銳龍 9 5900X/5950X首發評測:地表最強單核!時代真的變了
    銳龍5000系列:Zen 3架構,IPC+19%,單核強到爆炸5000系列與銳龍 3000系列的差距就在於頻率以及架構上的改變了,對比上代對位產品,兩款產品的加速頻率均高了0.2GHz,其它規格方面幾乎沒有什麼變化,都是TSMC 7nm,核心數沒變,AM4接口,105W的TDP。
  • AMD全新ZEN3架構的Ryzen5000系列處理器發布!定價偏離性價比
    時隔15個月之後,2020年10月9日凌晨新品發布會上,AMD CEO蘇姿豐正式發布了基於Zen3架構的Ryzen5000系列處理器,首發帶來了四款型號,分別為Ryzen9 5950X、Ryzen9 5900X、Ryzen7 5800X以及Ryzen5 5600X,分別定位發燒級、高端級以及主流級CPU。
  • AMD銳龍7 5800X大戰Intel酷睿i9-10900K:誰才是網遊神器
    它的基礎頻率為3.8GHz,Boost頻率可以達到4.7GHz,在非常看重單核性能的網路遊戲中會有會有很大的收益。Intel 酷睿 i9-10900K處理器Intel這邊的i9-10900K也不是吃素的,它擁有10核心20線程,基礎頻率3.7GHz,Boost頻率可以去到5.3GHz,單核性能也是十分強勁的。
  • AMD正式發布銳龍5000!Zen3逼近5GHz、領先競品59%
    最後是「銳龍5 5600X」,6核心12線程,3MB二級緩存,32MB三級緩存,基準頻率3.7GHz,最高加速4.6GHz,相比於銳龍5 3600XT前者降低100MHz、後者提高100MHz,熱設計功耗為65W。
  • 銳龍7 5800X/銳龍5 5600X評測:現在輪到AMD越級虐...
    2017年,AMD憑藉Zen架構和銳龍處理器高調回來,強悍的性能、足夠多的核心、超高的性價比,一點一點的給對手施加壓力,也讓玩家買到了更加便宜性能更強的Intel處理器。不過在遊戲性能方面,銳龍始終差了那麼一點點。
  • 性能再一次飛躍 AMD銳龍5800X&5600X處理器評測
    本次我們也拿到了銳龍7 5800X和銳龍5 5600X兩款產品,下面為大家帶來詳細的評測內容。先來看看基礎規格方面,銳龍7 5800X採用8核心16線程設計,TDP 105W,基準頻率3.8GHz,最大加速頻率4.7GHz,總緩存容量36MB。銳龍5 5600X採用6核心12線程設計,TDP 65W,基準頻率3.7GHz,最大加速頻率4.6GHz,總緩存容量35MB,包裝內含Wraith Stealth靈散熱器。
  • ZEN3+RDNA2架構有多強,試試AMD銳龍5 5600X搭配RX6800XT
    這次的AMD銳龍5 5600X顯然是準備未來取代AMD銳龍5 3600或3600X炙手可熱的熱銷寶座,而它的性能表現同樣令用戶感到滿意。不過,許多人單從帳面上的硬體參數看,誤以為AMD銳龍5 5600X的提升只有主頻速度上限變高而已,但其實這次的核心升級是內部全新的ZEN3架構。
  • AMD完全體Zen3 5000系列CPU到底有多強
    10 月 8 號,AMD 發布了基於 Zen3 全新架構的 Ryzen 5000 系列 CPU,代號 Vermeer。在發布會當時所公布出的爆炸般的性能提升,讓人立馬感覺自己手裡的CPU好像有點卡卡的,速度好慢啊。
  • 單核性能持平i9-10900K,AMD銳龍7 5700G性能大爆發
    由於Ryzen 4000G幾乎終生僅限SI和OEM市場,因此具有新Zen3架構的Ryzen 5000G最終有望接過大旗,進入零售市場成為主打產品。近日,GeekBench 5檢測到了Ryzen 7 5700G的部分信息,可以看到,該處理器的規格為8核16線程,基本頻率為3.8GHz,最高加速度為4.6GHz,第二級高速緩存為4MB,第三級高速緩存為1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