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羋月傳》中有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情節,楚王商活著的時候,楚威後尚且容不下莒姬與羋月,恨不得除之而後快,又是給莒姬絕育,又把羋月扔進御河裡試圖溺斃,當楚王商真的駕崩之後,楚威後反倒無所作為了。
雖然後來也曾想借羋茵之手給羋月下毒,又借羋茵之手給羋月打悶棍,但當羋月安然無恙的回宮後,楚威後卻也不了了之了,竟沒有「志在必得」的後續舉動。這是為什麼呢?
按說,以楚威後的雷霆手段和權力,弄死莒姬和羋月易如反掌,但幾次都讓羋月逃脫,楚威後竟沒有趕盡殺絕、直接把羋月殺死在楚國境內。真的是羋月命大或有神明保佑?
其實不然,終究還是楚威後不夠狠絕,她要是鐵了心要治死羋月,誰也救不了。除非羋月被神仙救到天庭去。否則,在楚威後的管轄範圍內,真要下死手,還有弄不死的?
1、楚威後的苦衷
其實,楚威後何嘗不想把羋月與莒姬置於死地呢?尤其是莒姬,實在太可恨了。楚威王臨死之前的那幾年裡,莒姬幾乎是專房之寵,莒姬機智世故、善解人意,是楚王商的解語花,而莒姬的宮裡又有聰慧可愛的小羋月,楚王商在莒姬宮裡居然找到了久違的天倫之樂。父慈女孝,夫唱婦隨。
在此期間,楚王商幾乎完全忽略了威後,哪怕威後思念他如大旱望雨,也只是剃頭挑子一頭熱罷了。
威後的尊嚴與權威受到了空前的挑戰與威脅。所以,能夠痛痛快快的除掉莒姬與羋月,幾乎是楚威後的終極夢想與夙願!
眼見楚王商的身體每況愈下,楚威後那種急於掌控權力、剪除異己的願望也就越強烈。
然而,楚王商卻如同看透了楚威後的心思一般,在臨死之前,非要逼著楚威後當著群臣的面,在少司命神像前立毒誓:大王死後,自己絕不會傷及他的兒女、荼毒她的嬪妃。否則,天誅地滅不得善終。
楚王商還叮囑:自己死後,不允許嬪妃殉葬!尤其要關照莒姬以及她的一雙兒女,羋戎與羋月。倘若違背誓言,五雷轟頂,不得善終。
雖然具體誓言不是這麼說的,但大概就是這麼個意思。毒誓嘛,必定要狠才有約束力。
其時之人,信巫重神,發下誓言,最怕違誓會有報應。雖然到了緊要關頭,性子強橫的人也不會顧及什麼誓言不誓言的,自己先痛快再說。但畢竟楚威後如今事事順遂,且對方對她已經沒有太大威脅,何必為了自己心頭的一點厭惡,去冒違誓的風險?不過,若是她們自己尋死,她也不會擋著。
這就是楚威後的苦衷,自己也想除去心頭大患,但怎奈有誓言在先,倘若違背,果真應驗了怎麼辦?
自己現在已經是稱霸後宮的楚威後,連競爭對手都沒有了。兒子已經順利繼繼承王位,大女兒羋姮已經遠嫁齊國。自己再無不稱心的了,何必為了那兩個不堪一擊的賤人去違背誓言、額外冒險?
2、羋月僥倖躲過一劫
羋月趁跟隨羋槐外出打獵之際,偷偷去見自己的母親向氏,不料這卻是母女相見的最後一次。與羋月見面,成為了向氏命中注定的劫。
向氏出來見羋月時,不幸又撞見楚王羋槐,向氏被喝了鹿血烈酒的羋槐拖到臨時更衣室裡給強暴了。這一幕恰好落在羋月眼中。向氏自覺無顏面對羋月,回到家中後懸梁自盡。
羋月極度驚懼哀傷之下,轟然病倒——以至於暫時無法在與諸位公主們一起讀書。莒姬對外宣稱:羋月在打獵期間遭遇黃狼追捕,幸虧護衛軍及時趕到救下了公主,才免遭不測。但羋月公主卻因驚嚇過度,一病不起。
原本,玳瑁建議楚威後趁比機會除掉羋月,可以買通羋月身邊的宮女,給本已生病的羋月下毒。即便她死了,也不會有人懷疑,這叫渾水摸魚,可以令事半功倍。
但威後卻不肯,說到底,還是忌憚楚王商臨死之前逼迫她發的那些毒誓。
所以,得知羋月病倒,楚威後便吩咐道:「既然九公主身體不適,那便讓她在離宮養著吧。莒姬若有什麼需要的,也只管與王后說便是了。在她身體未好之前,休讓她回高唐臺了,免得……」她沒有再說下去。
玳瑁卻已經明白,免得什麼,自是免得讓九公主這等人,把病氣過到高唐臺的寶貝大公主、八公主身上去。
楚威後面對如此良好的下手機會,卻輕輕放過了。玳瑁自然也不敢再多言,否則將來威後真的得到報應,豈不遷怒於她?
所以說啊,人的信念和信仰有時候真是一把雙刃劍。楚威後因受制於誓言,白白錯過了除掉羋月的大好機會,放虎歸山留下大患。
以至於讓羋月將來囚禁羋槐至死,並發兵楚國,讓楚國血流成河。而楚威後的女兒羋姝也淪為羋月的階下囚被賜死了。這應該就是唐昧當初預言的「月現血色,殺氣沖天」的終極悲劇讖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