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邦成集團首席戰略官、首席經濟學家——寧志平先生通過對各種機構數據的研究,對邦成第一季度外部形勢做了全面的分析。
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最新預測:2020年全球GDP增長率為負2.5%、商品貿易下降13%到32%。中國是全球120個國家最大的貿易夥伴,外貿形勢嚴峻。貿易保護主義、逆全球產業鏈回歸與再平衡,均有可能導致出口長期下行。
疫情導致的經濟下行與收入預期下降、場景類消費市場大幅萎縮,再加上新業態擠兌,也將有數千萬人轉崗,「三座大山」(住房、教育、醫療)的負向剛性消費拖累,都對消費產生消極影響。
財政金融逆周期發力:
新基建:未來數年投資約有50萬億元,總體對當下經濟有託底效應,未來對經濟應有引領、撬動作用。
軟基建:國家將通過「補短板」——加大對醫療、教育和住房方面的投資,提升國家軟實力,解決居民消費的後顧之憂。
從中國經濟的長遠看,積極地扶持中小微企業,不僅能解決就業,同時也能解決創新與消費的轉型問題,就業優先將成為國家的基本國策。主要原因:中小企業吸納80%以上的就業,目前出臺的各項政策,包括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稅收政策、行政政策、行業政策等將逐步落地,起到「保護市場主體」的作用,以穩定和改善就業。
1-2年內,部分中小微企業關門、退出、倒閉,是現實困難與風險。但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中國中小企業新陳代謝、推陳出新是歷史的必然。受疫情影響,市場上中小微企業信貸供給機構存量業務風險進入爆發期,行業勢必再調整,優勝劣汰,短期內信貸供給業務收縮,需求相對增加。中國經濟未來將轉向靠創新和消費驅動。
為應對疫情及經濟下行超發的貨幣,導致未來數年超低利率;疫情過後,全球經濟再平衡。包括:全球產業鏈再調整、國內經濟調整與轉型,在回歸「新常態增長」之前,為對衝經濟下行和就業壓力,寬鬆貨幣政策難以退出;在大類資產價格下行趨勢下,資產價格巨幅波動。相對而言,人民幣、人民幣計價資產是避風港。
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仍然存在,中國寬鬆貨幣難以流向中小企業,即:「渠道不暢」,原因是:中小微企業仍較難獲得直接融資,借貸是主要資金來源;因提供借貸服務與所承擔風險不對稱,信貸服務機構為中小微服務的積極性仍較難得到提升。
中央「7·30會議」精神:「房住不炒,不做短刺激,建立長效機制」。定調了未來中國房地產市場發展。疫情之下,目前出臺的房地產相關政策主要是:幫扶房地產企業,包括融資、發債、降息;主要通過降息支持「剛需」、「剛改」;不會大規模刺激需求端,但可能會調整改善性需求的信貸政策、稅費的減免等。
2020年一季度房地產相關數據:一季度房地產收入1.5172萬億元,佔全國財政收入約33%,佔全國稅收收入約39%,佔全國地方財政收入61%。疫情之下,房地產業的「發動機」功能、「壓艙石」功能不言而喻,但不會再大刺激了。
未來房地產市場最大的四個變化:一手房價格漲幅趨緩;二手房價格波動性調整(3-5年內);二手房流動性不足,有價無市、變現困難、折價率較高;空間、結構加速分化。
短期來看,受疫情影響,經濟深度調整「危大於機」;中長期來看,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的好轉,就業扶持相關政策的落地,以及小微企業天然的韌性與活力……「機大於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