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鳳臺縣,古稱下蔡,春秋時蔡國最後的都城,全國文明縣城

2021-01-08 時空大觀

鳳臺縣隸屬於安徽省淮南市,古稱州來,又謂下蔡,總面積1100平方千米,總人口63.4243萬人。先後被授予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水利先進縣、中國民間藝術花鼓燈之鄉、中國民族民間歌舞之鄉、全國園林縣城、全國文明縣城等榮譽稱號。

一、歷史沿革

春秋時上蔡、新蔡、下蔡示意圖

1、春秋為州來邑。公元前493年蔡昭侯自新蔡遷此,稱下蔡。西漢置下蔡縣,屬沛郡。東漢改屬九江郡。三國屬魏郡。西晉屬淮南郡。

明朝時期的下蔡鎮

2、隋屬汝陰郡。唐屬潁州。五代周世宗遷壽州治此。北宋政和末為壽春府治。金仍為壽州治。元屬安豐路。明洪武中併入壽州。

清朝時期的鳳臺縣

3、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析壽州置鳳臺縣,同治四年(1865年)遷今城關鎮,屬鳳陽府。1914年屬淮泗道,1927年直屬安徽省。1949年屬皖北行署區阜陽專區。1952年屬安徽省阜陽專區。1971年屬阜陽地區,1977年屬淮南市。

二、地名來歷

《清一統志》:「縣有鳳凰臺……相傳曾有鳳凰至,因名」嘉慶《鳳臺縣誌》卷1:「以縣北之鳳凰山名縣,曰鳳臺。」

三、風景名勝

1、黑龍潭。在縣城東0.5千米處,位於淮河東岸的紫金山下。山勢直出淮河中流,奇山峭壁,山曾萬狀。壁下十幾米有大洞,可容百餘人。壁前水極深,為黑龍潭,潭有泉,深數十丈。

2、硤山口。位於縣城西南約5千米處。為長淮第一硤。被稱作長淮津要的東、西兩硤石各高60米。陡如斧削,隔淮河對峙,相距500多米,扼制著淮河上、下遊的水上交通。

3、茅仙洞,道教廟宇。在安徽省鳳臺縣三峰山東峰下。洞深十丈許,傳說西漢時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曾於此幽居修煉,故而得名。

4、壽唐關。位於縣城南3千米,又叫過街樓、梳妝檯。壽唐關始建於五代。為古代鳳臺通往壽縣要塞的關口。

相關焦點

  • 上蔡、新蔡、下蔡,河南、安徽兩省為何有著這麼多與蔡有關的地方
    如果有人打開中國歷史地圖冊,會發現在河南省有上蔡、新蔡,安徽省有下蔡,甚至在湖南省還發現有高蔡,這些都有「蔡」的地名,是不是有某種聯繫呢?為何會出現這麼多以「蔡」為名的地方呢?其實這些地方還真是有聯繫,可以說是一脈相承的。
  • 蔡國春秋
    姬胡是蔡國的第二代國君,史書上稱「蔡仲」。  蔡仲帶著大夫、役人到達了蔡地。蔡地位於周朝南疆。這裡是一望無際的平原。在這片平原的西部,一岡橫亙南北,名岡山。岡山的西面為汝水,北面和東面是星羅棋布的大小陂塘。蔡國都城就建在這個河流、陂塘環抱的岡山上。最初,蔡叔度也曾在這裡建築都城,但是還沒建成,戰爭就爆發了,經過兩軍的攻守激戰,築成的部分都變成了荒陵廢墟。
  • 安徽壽縣挖出諸侯王墓,出土文物近500件,銘文記載消失的蔡國
    其中,西周時期安徽境內比較著名的有吳國、六國和舒國;東周時期,安徽境內出現吳國、楚國、越國、蕭國、桐國5個諸侯國;春秋時期,安徽分屬宋國、楚國、蔡國、徐國,到了戰國初期經過兼併戰爭,安徽境內只剩下楚國、吳國和越國。此後越王勾踐滅掉吳國,楚國滅掉越國,最後安徽境內只剩下楚國一家獨大。今天我要跟大家講的是,在安徽境內發現消失的蔡國墓葬。
  • 春秋時的一小國,和楚國結盟,結果卻被蔡國消滅!
    有人說封於今安徽省臨泉縣古城子,有的說封於今河南平輿縣北射橋鎮古城村,還有說封於今河南固始。然而這些都值得懷疑。持以上諸說者,是把沈、瀋、聃混為一談,所據是它們古音相同或相近。二沈國定居汝南的國君是沈君忽,其因父庚向助周平王東遷有功,入朝為卿士,封子忽沈侯,為汝南方伯,號「汝南國」。
  • 安徽鳳臺:下蔡十二連城
    今安徽鳳臺縣。春秋時名州來。秦置縣,明廢。下蔡古代為州來國,淮夷領地,春秋時為楚國侵佔,又被吳國奪去。鳳臺縣素稱「中州咽喉、江南屏障」,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下蔡十二連城」就是下蔡四面屯兵之城。除十二連城之外,下蔡四面屯兵之城還有小肥陵城、梁城、湄城、元康城、魏昌城、木城、柳城、羅城、留輔城等。一、下蔡古城即今城關北,以今古城村為中心,機械二廠、看守所、鳳臺一中、二中一帶,古為州來邑。二、下蔡故城即今城關。此城是五代周世宗柴榮於顯德三年(公元950年)所築。
  • 河南一縣,為蔡國故城,是千古一相李斯家鄉,當地建有亞洲第一門
    文/史間一壺酒據傳上古時期,人類始祖伏羲氏因蓍草生於蔡地,畫卦於蔡河之濱,遂名其地為「蔡」。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克商後,分封其五弟蔡叔度為諸侯,建立蔡國,上蔡遂成為天下蔡氏祖地。歷史上,作為諸侯國的蔡國,屢屢被楚國欺負或隨楚國東奔西徵,如今這個縣也是剛剛退出貧困縣行列。然而,就是這個小國,卻在歷史上延綿了500餘年,為後人留下了一個保存完整、頗具歷史價值的先秦列國都城之一「蔡國故城」。蔡國故城,如今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故城平面略呈長方形,東西略短,南北稍長。
  • 管仲傳:第十九章 蔡姬戲水
    而楚國這些年在楚成王以及令尹子文的治理下,修明政事,國力逐漸強盛,也有了北上與齊國稱霸之心,基於這樣的打算,楚成王才會出兵鄭國,威脅鄭國重新倒向楚國,從而與齊國爭奪霸主之位。鄭國自知不敵,急忙向齊國求救。齊桓公召集大臣,商議此事,管仲聽罷,拿定主意對齊桓公說:「這麼些年,國君攻擊北戎,救助燕國;攻打狄人,救刑存衛;對百姓都有恩惠,威望傳於四海。
  • 春秋左傳注——隱公四年(1)之高燃事件諸侯分黨,聯合伐鄭
    杞本舊國,湯封之,梁亡繩《史記志疑》卷二曾言之,證以卜辭中有杞侯,(《殷墟書契後編》下三七五), 良信。周武王克殷紂,求禹之後,得東樓公,封之於杞,是為重封,故亦稱夏(見《逸周書王會解》),猶宋之稱殷、稱商。 國都初於今河南杞縣,春秋前既已東遷。清光緒間,山東新泰縣出土杞伯器多種,許瀚以為新泰即杞都所在,詳見吳式芬《捃(jun)古録金文》卷二。
  • 淮南市最後的「寵兒」,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如今卻很「煩惱」!
    鳳臺縣是安徽省淮南市的一個縣城。這個縣城建於清朝,一直保存到今天,所以是一個比較古老的縣城。然後可以看到周邊的亳州市、阜陽市、淮南市,所以周邊經濟環境比較好。這個縣是淮南市唯一的一個縣,其餘的都成功地「撤縣劃區」了,所以整個淮南市的發展還是比較先進的。
  • 【姓氏溯源】蔡
    時,武王封其三弟叔鮮于管(今河南鄭州市一帶,今鄭州市有管城區),稱管叔鮮。封其十四弟處於霍,並封紂王之子武庚祿父於朝歌(今河南淇縣),分置朝歌東、南、北三方,以監視殷之遺民,史稱「三監」。武王卒,成王姬誦繼位,因年幼而由武王之四弟周公姬旦攝政。管叔,蔡叔懷疑周公管理朝政對成王不利,乃唆使武庚同淹,薄姑、徐、淮等東夷16國原商之親族,聯合反周。
  • 安徽省文明城市(城區)、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擬表彰名單公示
    根據省文明委《關於開展安徽省文明城市(城區、村鎮)評選工作的通知》(皖文明[2019]5號)、《關於評選第十二屆安徽省文明單位的通知》(皖文明[2019]7號)要求,在層層申報、認真考核並廣泛徵求部門意見的基礎上,報經省委、省政府、省文明委主要領導同意,形成了擬表彰的安徽省文明城市(城區)、文明村鎮、文明單位名單,現予公示
  • 安徽這個低調的縣城 曾與南京齊名 被譽「帝王之鄉」卻少有人知!
    位於安徽省東北部、淮河中遊南岸的鳳陽縣,是滁州市的下轄縣,縣域面積1949.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僅68.32萬人,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普通的縣城,在歷史上卻是威名遠播,它不僅做過明朝的陪都,還曾經和南京齊名,有著「帝王之鄉」、「花鼓之鄉」等美譽。鳳陽,還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故鄉。
  • 蔡國的戰爭背後:朝鮮人的百濟國,他們的祖先與吳國有什麼關係?
    這位埋葬在下蔡古墓裡的蔡國國君為什麼會最終死於他國之手?想知道這個問題,就請跟隨我的視角,一起去觀看這段震撼人心的歷史故事。 在今天的故事裡,蔡國竟然得到了機會,狠狠地收拾了一次楚國。而蔡國可以得到這次機會,與當時諸國內部頻頻發生內亂有很大關係。首先,蔡昭侯之所以能夠上位,是因為他的同族之間發生了血鬥。
  • 安徽省擬推薦全國文明單位名單!
    安徽省擬推薦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文明單位和第二屆全國文明家庭、文明校園及新一屆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候選名單公示 根據中央文明辦《關於評選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和第二屆全國文明家庭、文明校園及新一屆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的通知
  • 昌盛的古國文明——商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沂蒙
    在沂境,先後出現了十幾個小國,其中文明昌盛、影響較大的有費郯、莒等國。春秋戰國時期,在沂蒙大地上也上演了一幕幕金戈鐵馬的歷史壯劇,湧現出一批名垂青史的傑出人物。他們為我國古代文明的發展,作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
  • 正在公示,南陵擬表彰第五屆安徽省文明城市
    安徽省文明城市(城區)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擬表彰名單公示根據省文明委《關於開展安徽省文明城市(城區、村鎮)評選工作的通知》(皖文明[2019]5號)、《關於評選第十二屆安徽省文明單位的通知》(皖文明[2019]7號)要求,在層層申報、認真考核並廣泛徵求部門意見的基礎上,報經省委、省政府
  • 河南省千年古縣歷史上曾建立蔡國,以國為氏,兩千年沒有改名
    在河南省有一個千年古縣,歷史上這裡曾經建立蔡國,以國為氏,近兩千多年不曾改過名字,該縣位於河南省的東南部,是一個農業大縣,同時也是河南省畜牧業大縣,擁有人口150餘萬人,是河南省人口百萬大縣,是「重陽文化」的發祥地,這個縣就是隸屬於駐馬店管轄下的上蔡縣。
  • 日本的第一座都城,比京都更加古老,規模卻僅相當於國內縣城
    在派遣大量遣隋/唐使到中國學習先進的文化技術後,日本天皇也想建造一座類似於長安的國都,於是日本的第一座都城——平城京,就以中國的長安為藍本建造誕生,而平城京的另一個名字,就是奈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