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水和水的三態變化(初一)

2021-02-08 魏老師教育

   水為我們創造了美麗的環境,在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水是生命之源。地球區別於其他星球的主要特徵之一:有豐富的水。從太空看起來我們的地球是一個蔚藍色的球體,因為我們的地球表面有大量的水,水是地球上最常見的天然物質,它覆蓋了71%的地球表面,所以我們的地球也可以說是個「大水球」。地球上有浩瀚的海洋、奔騰的江河、皚皚的冰峰、飄落的雨雪等等,水變幻著各種形態,存在於地球各處。我們從地球的照片上可以看到藍色的代表海洋,白色的代表雲,黃色的代表陸地,綠色的代表森林。那同學們認為地球上的水主要在哪裡存在嗎?水有哪些分類?

1、地球上的水按其物理性質可分為液態水、固態水、氣態水。

2、按其化學性質可分為鹹水和淡水。

3、按其存在的空間可分為海洋水、陸地水、大氣水。

4、按其對生命的作用可分為生物體內的水和生物體外的水。

 一、海洋水

地球表面的71%覆蓋著廣闊的海洋,只有29%是陸地,那麼,能不能用這個數據說明地球上的海洋水最多呢?

不能。因為面積和體積(正確地說是質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因此,只有用「海洋水佔了地球上全部水量的96.5%」這個數據才能說明地球上的海洋水之多。

海洋中生活著大量水生動物和植物,地球上最早的生命也是從海洋中誕生的。

海水是鹹的,這是因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鹽類物質。海洋中平均每1000克海水中含鹽類物質35克

所以,海水既不能喝,也不能灌溉莊稼。

活動  模擬海水淡化

運用蒸餾法的原理提取淡水,這在家中是很容易做到的。實際上,這也是一種最簡單和常用的海水淡化技術。但是,這種海水淡化技術要耗費大量的能源,效率較低,成本較高。所以科學家們還在不斷地研究試驗各種海水淡化技術。

其他的海水淡化技術

1、電滲析淡化法2、反滲透淡化法3、科學家還在研究魚鰓的功能,已經在研製仿魚鰓海水淡化器。

二、陸地水

陸地水佔了地球上所有水量的3.5%,其中大約1%是鹹水,鹹水主要在大陸內部的乾旱地區的一些湖泊中,例如我國的青海湖、歐亞大陸的裏海、中東地區的死海等就是鹹水湖,其餘的2.5%才是陸地上寶貴的淡水。

在這寶貴的淡水中,絕大多數是人類目前還不易利用的冰川(主要在南、北極地區)和巖層深處的地下水而可以被人類利用的淡水存在於河流湖泊和沼澤土壤中,還有淺層地下水,它們僅佔地球上全部淡水資源的0.3%

人類所能利用的淡水佔地球全部水資源的十萬分之七2.5%×0.3%)。因此,地球上目前可被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是極其有限的。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包括我國在內,缺水現象十分嚴重。

三、大氣水

大氣水數量不多,僅佔全球淡水資源的0.037%,而且多以氣態的形式存在。大氣中的水分在水循環的過程中,發生著三態的變化和能量的轉化,形成複雜的天氣現象。大氣中的水分除了降水(雨、雪、冰雹)能被人們感受到以外,其他都需要提出證據才能證實,你還可以根據哪些現象說明大氣中存在著水呢?

活動  大氣中有水嗎?

請你再舉出例子,或者設計一個實驗,來證實大氣中存在著水。

1、天空中的雲和霧是水組成的。

2、秋冬比較寒冷的清晨,可以在莊稼、田野和屋頂上看到白色的霜

3、清晨當太陽還未升起的時候,植物的花卉和葉片上有露水。

4、夏天把冷飲放在玻璃杯中,不一會兒在外壁上可以看到水珠出現。

能夠用來檢測水的化學物質:無水硫酸銅   吸水前(白色)  吸水後(藍色)

想一想:既然說地球上有豐富的水,我們為什麼還要節約用水?

1、儘管地球上水很多,但絕大多數是鹹水,目前人類還不能廣泛地使用。

2、地球的淡水絕大多數在兩極和高山的冰川以及地層深處,很難被人類使用。

3、剩下為數不多的淡水在世界上(包括在我國)的分布是很不均勻的,造成很多地方缺水。

4、世界(包括我國)的經濟發展和人口的激增,造成了用水量的增加,加劇了淡水的危機。

我國水的分布情況:南多北少 東多西少 總量豐富 人均佔有少 分布不均勻

5、人類汙染了河流、湖泊、地下水,造成可利用的淡水資源越來越少。等等....

四、水是生物體的重要組成成分

 生物的一切正常生命活動,只有在一定的細胞水分含量的條件下才能進行,否則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動就會受阻,甚至停止。所以說,沒有水,就沒有生命。在農業生產上,水是決定收成有無的重要因素之一。農諺說:「有收無收在於水」,就是這個道理。

(一)水是植物體的重要組成成分

植物體中含水,這是很容易體會到的。

吃水果時口中感覺到水,說明果實中有水;炒青菜時,鍋中會出現水,說明葉中含有水;吃甘蔗時,口中會感覺有水,說明莖中也含有水。

乾燥的種子中是否也含有水呢?

活動  種子裡含有水分嗎?

人們曾發現埋藏地下1000多年的蓮子始終沒有發芽,這是為什麼?後來人們把這種子播在有水的泥土裡,沉睡了1000多年的蓮子竟然發了芽,這是為什麼?

(1)種子實在太乾燥。     (2)說明生物的生命活動離不開水。

1、不同植物的含水量有很大不同

例如:水生植物的含水量可達90%以上,而在乾旱環境中生長的苔蘚植物中水分只佔6%左右。

2、同一株植物中的不同部分(器官)的含水量差異也很大

例如:根尖、嫩梢、幼苗的含水量可達60%-90%,樹幹為40%-50%,風乾的種子為10%-40%。

生命活動旺盛的部分比生命活動不旺盛的部分含水量高。

(二)人體中含有大量的水

哪些現象能證明人體中含有大量的水?

人體排尿、出汗、呼吸等現象可以證明人體中含有大量的水。

人體的含水量約佔體重的60%左右,但不同的組織或器官含水量不同,如肌肉中含水72%、血液中含水80%、骨中含水50%。

人體含水量還可隨年齡、性別而不同,並隨著年齡的增大而逐漸降低,如新生兒含水量可達75%-80%,成年男子約60%,成年女子為50%。

據研究,年齡越小,生命活動越旺盛,每日需要的水量越多,因此青少年每日更應飲用足量的水。

據調查估算,一般成年人每天平均排尿約1.5L,通過呼吸和排汗散失水分約0.5-1L。為了保證健康,我們每天至少應飲水2-2.5L人對水的需要比食品更重要。一個人絕食1-2周,只要飲水尚可生存,但如絕水則僅能存活幾天。據研究,人體失水20%-22%就無法生存。因此,水是人體最豐富、也是最主要的物質。一般的說,水在細胞的各種化學成分中含量最多。生物體的含水量隨著生物種類的不同有所差別,一般為60%---95%。

長期生存在不同水分條件下的生命體,為了適應當地水分供給特點,往往會形成特定的行為特點和生理結構特點。

(1)仙人掌,為了適應沙漠缺水的環境,長有肥大的莖, 葉退化成刺以減少蒸騰作用,根系發達,能從較深的土壤中吸收水分;

(2)活動在沙漠中的駱駝,通過關閉汗腺可以在較長時間內保持體內的水分,並且通過嗅覺系統可以「聞到」數千米以外的水源;

(3)熱帶雨林中的一些樹木,由於空氣中的水分很高,往往在樹莖上長出生氣根。  

     水在自然界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存在,如固態的冰,液態的水和氣態的蒸汽,它們通稱水的三態。那它們之間是怎麼相互轉化的呢?現在我們就來學習下。

五、熔化和凝固

熔化:物質由固態變成液態的過程。如:冰變成水。(吸熱

凝固:物質由液態變成固態的過程。如:水結成冰。(放熱

小明想到是否所有的固體在熔化過程中是一樣的呢?於是他找來硫代硫酸鈉和松香來做實驗,把它們的熔化時間及溫度記錄了下來且把熔化時間和溫度以圖像的形式畫了下來。

根據實驗中的數據描繪圖像如下

 

 

 

 

 

 

 

 

 

1、兩種物質的熔化過程中,溫度的變化有什麼特點?

2、AB段曲線對應的一段時間內,硫代硫酸鈉與松香各是什麼狀態?溫度怎樣變化?

3、BC段,硫代硫酸鈉與松香各是什麼狀態?溫度是否變化?

4、CD段,硫代硫酸鈉與松香各是什麼狀態?溫度怎樣變化?

 

固體分類

        晶體:熔化時具有一定的熔化溫度,這一溫度叫做該固體的熔點(具有規則的幾何外形)                                                                                               

            (海波、冰、石英、水晶、食鹽、糖、明礬、各種金屬)

固體

             (松香、玻璃、瀝青、塑料、橡膠)

        非晶體:熔化時沒有一定的熔化溫度。(沒有確定的熔點)

晶體和非晶體的熔化過程中異同點:

  共同點:晶體和非晶體熔化時都要從外界吸熱

  不同點:A、晶體是在一定溫度下熔化的,即熔化過程中溫度保持不變。晶體熔化時的溫度叫熔點

            非晶體沒有一定的熔化溫度(非晶體沒有熔點)

          B、晶體從開始熔化到完全熔化處於固液共存的狀態,非晶體熔化時不存在固液共存的狀態

   晶體溶液的凝固過程中保持溫度不變,這個溫度叫做凝固點。同一種物質的凝固點與熔點相同。晶體在熔化過程中需要吸熱,在凝固過程中會放熱。

六、汽化:物質從液態變成氣態的過程(吸熱

    液化:物質從氣態變成液態的過程(放熱

1、汽化的兩種形式

1.蒸發:在任何溫度下都能進行的汽化現象。只在液體表面進行的緩慢汽化現象。

2.沸騰:在一定的溫度(沸點)下持續加熱,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發生的劇烈的汽化現象(物質的一種特性)

3.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溫度越高,蒸發越快;液體表面積越大,蒸發越快;液體表面空氣流動越快,蒸發越快

4.液體沸騰過程中的特點

   1.液體沸騰前的溫度變化是不斷升高

   2.液體沸騰的條件達到沸點繼續吸熱

   3.液體沸騰時溫度保持不變

5.蒸發和沸騰的異同點:

 

 

 

 

 

 

 

 

 

6.液化:物質由氣態變成液態的過程。(放熱

記住:所有的「白氣」、霧、露等現象都是空氣中水蒸氣液化形成的。

液化方式:降低溫度使汽體液化,所有氣體在溫度降低到足夠低時,都能液化;壓縮體積使汽體液化(增大壓強)

七、升華:物質由固態變成氣態的過程。(吸熱

    凝華:物質由氣態變成固態的過程。(放熱

升華現象:樟腦球由大變小,直至消失(固態吸熱直接變成氣態);走進中藥房會聞到中藥氣味;冬

          天溼衣服晾在室外,衣服結冰,最後變幹(冰未經熔化)。

凝華現象:剛取出的冰棍,外面出現一層白色粉狀物(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由氣態直接變成固態)

           霧凇由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華而成,冬天,北方玻璃窗上的冰花

八、水的三態變化與天氣現象

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知道雨、雪、霧、露、霜等天氣的形成都與水的三態變化有密切聯繫。升入高空的水蒸氣遇冷後,會液化成小水滴或凝華成小冰晶形成雲。如果雲中的水滴或冰晶大到不能被上升氣流拖住時,就會降落而形成雨或雪。

水蒸氣液化成小水滴懸浮在空中形成霧;水蒸氣液化成小水滴附在地面或植物上形成露;水蒸氣凝華在地面或植物上形成霜。

 

 

 

 

 

 

 

 

 

 

 

 

 

 

 

 

 

 

相關焦點

  • 神奇的水!地球上唯一能三態並存的物質,水是人類的生命源泉!
    水,我們必須每天飲用,補充身體各器官運轉的神奇物質,它與地球上許多物質一樣,都有固態、液態、氣態三種物質存在方式。但與其它物質不同,水是地球自然界中唯一能夠三態共存的物質。自然界中,高山頂部的積雪和極地的冰層都是固體狀態的水,海洋、河湖以及沼澤等都由液體狀態的水組成,而水分蒸發進入大氣則通過氣態水的形式進行。正因為如此,地球上不同狀態的水才可能互相轉換,形成循環。
  • 地球正在吞噬水?如果地球上沒有了水?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地球正在吞噬水?如果地球上沒有了水?會變成什麼樣子呢?在太陽系之內一共有八大行星,每顆星球上的環境都是各不相同的,根據這些行星的排布範圍,科學家們劃分了宜居地帶,火星和地球一樣,都是處於太陽系的宜居地帶之內的,但是兩顆星球上的環境差距卻非常大,最為明顯的一點就是水資源的產生,我們通過衛星來看,地球是被藍色所覆蓋的,大部分的面積都被海洋所覆蓋,高達71%,而陸地僅佔了29%而已,兩者之間的區別顯而易見。
  • 地球上還有多少水
    水對經濟而言不可或缺,農作物無水會枯死,工業無水不能生產。水是人類一切文明之源。地球上的水很多很多,據估計水的總體積約為13.8億立方公裡。如果將這些水平均分布於地球表面,相當於地球整個表面覆蓋著一層平均深度為2650米的水。但是十分可惜,這些水98%是鹹水,主要分布在海洋中。
  • 地球上的水只分布在地表麼?還是地球內部也有水?
    #了不起的自然氣象#地球的水到底在哪?地球是八大行星當中,唯一一個表面有大量液態水的行星,但實際上地球的水儲量並不算豐富,即便如此水佔地球表面也差不多達到了71%左右。那麼,這就是地球上所有的水的儲量了麼?實際上,並非如此。
  • 地球上的水究竟來自哪裡?海洋又是怎麼形成的呢?
    科學家在尋找地外宜居星球時,總是把該星球是否具有液態水作為重要的指標,這是因為地球上絕大多數生物都必須要依靠水才能存活。 但是問題也隨之而來,既然水這麼重要,那麼現如今地球上所有的水都是怎麼來的呢?海洋又是怎麼形成的呢?
  • 假設地球上的水全部去掉,地球會是什麼形狀的?看後大吃一驚
    地球因為天體撞擊或者板塊運動促成了地球凹凸不平的表面,而地球上百分之七十左右的表面積都被水覆蓋,平均深度大約是3900米,最深處的海溝大約是11034米,所以說把地球上的水去掉各種交錯縱橫的坑溝將顯現出來
  • 氣候變化危害有多大?地球上的水會有毒,每年上千萬人患病!
    氣候變化會導致地球上的水有毒。這可不是玩笑話。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稱,隨著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降雨,可能導致水域中的有機雜質增加,科學家稱其為水的褐變。這會使得水中的有害病原體爆炸性增長,每年有1900萬人因為這個問題患病。
  • 地球上最好的水,斐濟礦泉水
    地球上最好的水,Earth's Finest Water為何這是地球上最好的水?因為這是極其難得的天然自流水,什麼是天然自流水?天然自流水來自蓄水層;天然形成的地底幽閉空間由滲透性火山巖層組成,自流水經阻水巖層保護並增壓,汙染物質無法進入承壓蓄水層。若要取水,必須透過鑽孔貫穿巖石屏障或造井。以下是斐濟水的天然礦物質含量,總所周知,二氧化矽對皮膚,頭髮,骨骼具有健康益處。
  • 假設地球上的水全部去掉,地球會是什麼形狀的?專家給出答案!
    地球因為天體撞擊或者板塊運動促成了地球凹凸不平的表面,而地球上百分之七十左右的表面積都被水覆蓋,平均深度大約是3900米,最深處的海溝大約是11034米,所以說把地球上的水去掉各種交錯縱橫的坑溝將顯現出來
  • 世界上真的存在「7號冰」?威力巨大,僅需幾天便可凍住地球
    細細想來水也是非常神奇的存在,誰在這三種狀態之間不斷變化,循環往復,可以說非常神奇,但是,水除了這三種形態之外,難道就沒有別的心態了嗎?如果是根據我們平常的認知來說,這個答案一定是肯定的事只有三種形態,沒有其他形態,但是隨著科學的發展,人類的認知也不斷被打破,就比如去年的一件科學事件,就打破了人類對水有三態的認知,水的變化使得人類發現了三態以外的第四種形態。
  • 地球上最神奇的水現象:將釘子放滿水杯,為什麼水不會溢出來?
    地球上最神奇的水現象:將釘子放滿水杯,為什麼水不會溢出來?水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應該是最為常見的東西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都離不開這樣她家對水的了解應該也不是特別透徹,所以今天我們就來特意介紹一下關於水的神奇現象,大家平時有機會可以嘗試一下驗證,這些現象究竟是不是真是真的?第一個佛羅斯特像將一個鐵勺放在加熱火燒水珠滴在上面。
  • 生命起源之水悖論:地球上第一生命最大的威脅——水
    長期以來,許多科學家一直推測,地球上的第一批細胞出現在海洋中。但最近的研究表明,生命的關鍵分子及其核心過程只能在相對較淺的水域中形成。因為多項研究表明,生命的基本化學物質需要紫外線才能形成,並且水環境必須高度濃縮,甚至有時會完全變幹。
  • 地球上的水到底來自於哪裡?科學家的解釋,令人難以置信
    有化學家勞雷特分析稱,地球上的水分來自於小行星或者彗星,這些地外天體撞擊地球後,就形成了最早期的水分。這番解釋,徹底顛覆了人類的認知,令人難以置信。眾所周知,地球表面約70%的地方是被水覆蓋的,水源一直都被認為是孕育生命的前提。換句話說,地球上最早期生命的形成是離不開水分的。正因為這樣,地球上的水到底來自於哪裡,一直都是科學界研究的重要課題。
  • 【看紀錄片學單詞】地質類 --《地球起源》之地球上的水怎麼來的
    that fell in 1998, but which has only recently been analyzed.This meteorite contains grains of table salt, just like you'd put on your fish and chips. 我們發現了一種震撼人心的物質,這塊隕石中含有食鹽顆粒,就跟炸魚和土豆片上撒的鹽一樣。
  • 地球原本沒有水,那麼四大洋的「水」從何而來?看完長知識了!
    從外太空中來看地球,地球呈現的是藍色的,這是因為我們地球上70%的面積,都被海洋所覆蓋,也就是我們上學時期認識的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以及北冰洋,但專家們在對地球進行探索時卻發現,地球原本是沒有水的,那麼四大洋的「水」到底是從何而來呢
  • 地球上下雨下的是水,而在土衛六上下的卻是甲烷液體並形成甲烷湖
    土衛六直徑為5150千米,是土星唯一在規模上能與木星的伽利略衛星相匹敵的衛星。旅行者號拍到的土衛六隻是一個模糊的橘黃色球體,因為它是唯一有稠密大氣層的衛星。土衛六的大氣中97%是氮,但甲烷及其光化學衍生物使土衛六的大氣渾濁,還將平流層變成了不透明的煙霧。土衛六有一個由冰(大部分是水冰)構成的外殼和幔,佔其半徑的三分之一,其下覆蓋著一個巖石內核。
  • 史前淹沒半個地球的洪水來自哪又去了呢?地球上的水超乎你的想像!
    很多對於地球未解之謎感興趣的小夥伴可能都知道這樣一個神話故事,那就是在一萬年前一場突如其來的大洪水淹沒了大半個地球,導致很多大陸和生命的消失
  • 你以為你很懂水?
    其實,愚以為在有了原生物、細胞、病毒和動植物這類所謂的生命之前,因為水帶動了地球表面上各種物質的流動,地球已經可算是活的、有生命的(living,animate)了——生命在於流動。水讓地球上出現了生命奇蹟,是因為地球繞太陽的軌道竟然是一個半徑合適的近似圓形,這使得在地球所擁有的 p —T (壓力-溫度)範圍內,水的氣液固三態都可以出現,且可以在一個很小的地方同時存在(圖2)——水的三相點落在地球能維持的 p —T 參數空間內!圖1. 和我們的鄰居以及已知的任何遠方的星球相比,地球因為有水而獨特
  • 地球在瘋狂喝水,每年吞噬數億噸的水!這麼多水究竟都去哪了?
    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個藍色的星球,這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地球上的70%都是被水給佔有了,所以地表上的水還是非常的多的。水的存在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畢竟這是我們賴以生存的,也是維繫生命的重要條件,不過我們也發現了一個現象,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地球在瘋狂喝水,每年吞噬數億噸的水!這麼多水究竟都去哪了?
  • 水似乎無孔不入,為什麼沒有全部滲入地球內部?
    地球表層主要是土壤和巖石,水似乎總能夠以滲透的方式進入地下,形成地下水資源。凡是有孔隙的地方,似乎都能被水滲透。那麼為什麼這些水沒有滲入地球內部呢?這些水之所以沒有全部滲入地球內部,是因為地球內部溫度高、物質密度大。水在常溫常壓下的密度通常為1克每立方釐米。巖石的密度通常比水大,在重力的作用下,巖石一般都會沉入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