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新時代家國情懷的獨特價值

2020-12-22 海外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新的歷史方位。「新時代」意味著中國發生了全面的深刻變革,但這並不意味著思想精神的決裂,家國情懷這一中國優秀傳統精神繼續發揮著重要作用,並有其新的時代內涵與獨特價值。

家國情懷是應對未知威脅的精神支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勢不可擋,但這一徵程絕非一帆風順,必然會遭遇諸多困難,有些是常態化的、中國已經遇到的,但有些則是突發性的、中國未曾遇到的。在應對未知威脅時,需要家國情懷的深沉支撐,家與國層面共同發力。

家國情懷能夠助力小家為大家。家國情懷看似是一個宏觀命題,但它卻蘊含於每一個普通家庭。每一個家庭看似是一個個孤立個體,但家庭好壞與否對整個國家有著深遠影響。正如在家國同構傳統觀念的影響下,家國在某種意義上是一致的,家庭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家庭情感與愛國情感相互交融,匡世濟民的偉大理想也源自於對家庭的盡責盡心。為此,我們需要從小處著手,培育每個家庭的家國情懷。例如,每一個家庭都要有一個好的「家風」,將家國情懷培育貫穿於「家風」之中,使得家庭成員對國家有著積極正面的認知。

家國情懷能夠支撐大家為小家。家國之間是一個雙向互動,家國情懷不僅體現在每個家庭對國家負責,還體現在「國家共同體」對每一個家庭負責,成為家庭存在發展的堅強後盾。只有讓每個家庭認識到了國家的力量,家國情懷才能在每個小家庭紮根生基。當今,中國政府正是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彰顯著自己為每一位小家的盡責態度,例如,在此次疫情感染病人的治療費用由政府財政兜底,建造雷神山等醫院收治病人,等等。以及在全面建成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的承諾,都體現著國家的力量,也都是家國情懷在國家層面的表現。

家國情懷是應對世界大變局的有力武器。新航路開闢後,世界日益成為一個整體。尤其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交通工具的進步,世界各地的聯繫更加密切,經濟全球化使得各國有了共同的經濟根基。自蘇聯解體後,世界格局由冷戰轉向一超多強,世界多極化已成為時代浪潮。並且在中國等後發國家的努力下,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也在得到重塑。這些都是世界變局中的正向發展。與此同時,當今世界也呈現出一些負面現象。尤其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西方社會更是亂象頻出:逆全球化甚囂塵上,貿易保護壁壘愈演愈烈,自由主義泛濫成災,社會階層撕裂愈加不可彌合,等等。當今世界正是由正反兩方面的變化構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正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大變局主要表現為新一輪科技革命給了各個國家又一次歷史機遇,經濟全球化與逆全球化的相互爭鋒使得全球經濟貿易發展體系加速變革,世界多極化與單級壟斷霸權地位的鬥爭使國際力量的對比更加平衡,大國之間的博弈也使得全球治理體系發生深刻變革。正是在這樣的大變局中,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政治經濟主張更加符合時代發展要求,也贏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讚譽,這對構建更加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大有裨益。

面對如此大變局,家國情懷這一精神力量對於中國更有實際益處。在面臨新一輪發展機遇時,家國情懷能使個人才能最大程度地應用於國家需求;在面臨外部威脅時,家國情懷能積聚起整個國家的力量與之抗衡;在中國走向世界時,家國情懷能夠賦予中國更具特色的民族品格、文化自信與獨特魅力。應當明白,家國情懷作為中國傳統的精神情感,經過歲月的積澱與歷史的檢驗,應該更加歷久彌新,也應該發揮出這一精神力量的國際競爭優勢,使其現實力量最大化、最佳化。

家國情懷發展於民族復興的偉大實踐之中。我們迎來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家國情懷也走過幾千年的路途步入了新時代。在新時代,家國情懷繼續保持著合理內核,也根據時代要求不斷發展。

新時代的家國情懷需要繼續高舉愛國主義旗幟。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便是愛國主義,「沒有強的國,哪有富的家。」新時代的愛國主義不僅要求我們愛我們祖國的人民、文化與大好河山,更要求我們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根本的一點便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因此愛國主義還體現在我們要擁護黨的領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這是家國情懷、愛國主義在新時代的新發展。

新時代的家國情懷需要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中國傳統的民本思想在新時代亦有了創造性轉化。作為唯一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從建黨之日起就是為著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有一句名言:「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步入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仍然是中國共產黨的價值選擇。「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這句話正是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生動寫照。

新時代家國情懷需要繼續實現家與國的「良性互動」。家與國是兩個層級不同、量級不同的結構,但其組成部分都是生活在其中的「人」,即既是家庭成員,又是國民。這一方面能夠實現家與國的天然承接,但另一方面也會造成家與國的利益衝突。因此,新時代弘揚家國主義精神,必須要實現家與國的良性互動。家是著眼點,但根本是為國;國是最終目的,但要發展於家。我們既要倡導奉獻精神,又要滿足群眾需求;既要宣揚「舍小家為大家」,又要秉持「集大家助小家」。只有將家與國密切結合、利益共同,家國主義精神才會永永放光芒。

總之,家國主義情懷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是中華兒女的精神境界,更是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古往今來,這種情懷對國家、民族和個人都發揮著不可磨滅的效用,我們需要加以繼承並不斷發展,讓家國主義情懷永駐心間!

作者:張世飛 安徽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基地研究員

責編:張婧妍

31942060,.【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新時代家國情懷的獨特價值,.2020-12-18 19:55:49,.204442,.張婧妍

相關焦點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新時代家國情懷的獨特價值
    本文轉自【人民論壇網】;【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張世飛 安徽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基地研究員「新時代」意味著中國發生了全面的深刻變革,但這並不意味著思想精神的決裂,家國情懷這一中國優秀傳統精神繼續發揮著重要作用,並有其新的時代內涵與獨特價值。家國情懷是應對未知威脅的精神支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勢不可擋,但這一徵程絕非一帆風順,必然會遭遇諸多困難,有些是常態化的、中國已經遇到的,但有些則是突發性的、中國未曾遇到的。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塑造「家國合力」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孔新峰 山東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長,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導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這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下,中央對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作出的戰略謀劃和全面部署。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的「德」與「法」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文化,自古以來便不是單純的文學載體,而是民族之精神所在、國家之力量所在。正所謂「文以載道,文以化人」,文化與治理目的息息相關。中國之治的關鍵密碼蘊含在中國悠久的「德」文化與「法」文化之中,體現在中國之治的「德」與「法」之中。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文化根源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主講人:劉軍 山東大學法學院(威海)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如何在全球治理中貢獻中國智慧,這是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其實就是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在全球治理中的拓展與應用,這也是中國領導人基於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入思考,為尋求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的新內涵給出的「中國答案」。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中國文化決定中國道路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主講人:王東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處理「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係」是我們黨治國理政一個繞不開的問題「四個自信」當中,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應該說,這些問題既是推動中國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基本問題,也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實踐中面臨的重大時代課題。道路的選擇與文化傳統密切相關所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來建設社會主義。傳統文化本身就是中國國情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丟掉了對傳統文化的繼承總結,那麼中國特色也是無法存在的。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華本位文化的重建與認同_新聞中心_中國網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彭 林 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導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最優秀的文明之一。近代中國,列強在瓜分中國的同時,試圖用西方文化中心主義挫敗中華民族的文化自尊。國土安全與文化安全一體,缺一不可。在中國近現代史上,侵略與反侵略是一條明線,對本位文化的自戕與自衛之爭是一條暗線,兩條戰線的鬥爭都很膠著。由於歷史背景複雜,人物的政治立場、文化底色、價值取向、社會關係與之糾纏,對其後的中國文化產生了極大影響。
  • 培養青少年的家國情懷
    引導學生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強化青少年家國情懷教育體驗式學習、創新性學習;引導學生加強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之治」的思想認同,將「中國之治」轉化為適合青少年認知的教育內容,創新教育方法;引導學生加強對「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情感認同,創設以學生親歷為主的愛國情懷教育情境,推進愛國教育生活化,家校協同、部門聯動,積極開展志願服務等活動,培養集體意識。
  • 讓校園文化成厚植學生家國情懷的沃土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通訊員 連燕純 陳業林 記者 劉盾)「家國情懷是高校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文化傳承。」在嶺南學術論壇上,廣東工業大學黨委書記胡欽太分享了該校以工科特色大學文化,涵養大學生家國情懷的實踐經驗。在每年新生入學時,學校精心組織校史校情教育,通過聆聽校友報告會、參觀網上校史館等形式,厚植大學生家國情懷。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影響治理效率的文化因素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影響治理效率的文化因素人民論壇網  作者:王明進  2021-01-07 制度是深深嵌入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和現實之中的。
  • 感恩家人 致敬時代 詩仙太白「家國情懷」新品上市發布
    詩意百年 詩仙太白·家國情懷耀世發布  「王者的企圖心+智者的想像力。」詩仙太白酒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亮稱,詩仙太白·家國情懷是重慶詩仙太白酒業有限公司與家國情懷(重慶)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一款「高端圈層社交型白酒」。產自重慶市萬州區,地處大巴山中脈,有山高峽深之雄、萬川匯集之壯、甘泉雲集之美。
  • 感恩家人 致敬時代 詩仙太白·家國情懷新品上市發布
    詩仙太白酒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亮稱,詩仙太白·家國情懷是重慶詩仙太白酒業有限公司與家國情懷(重慶)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一款「高端圈層社交型白酒」。產自重慶市萬州區,地處大巴山中脈,有山高峽深之雄、萬川匯集之壯、甘泉雲集之美。詩仙太白酒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亮作品牌分享。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新中國文化理論探索核心與建設經驗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範玉剛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部教授、博導在新中國70多年的輝煌歷程中,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產生了三大重要理論成果。
  • 【解碼「中國之治」】道德之維:我國國家制度體系彰顯優秀傳統文化...
    在傳統文化中,儒家強調在「親親」「尊尊」原則下,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仁治」,提倡人倫道德,主張崇德明善,經後世發展逐漸形成「仁、義、禮、智、信、勇、恕、誠、忠、孝、悌」的道德思想體系;道家將「道德」視為哲學的最高範疇,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和普遍規律;墨家建立以「兼愛」和「利」為核心的義利道德學說,倡導「貴利重義」的道德思想;法家直面社會現實,尋求治國安邦之道,形成以「法」為基本準繩的獨特的道德觀
  • 從疫情看中國人的家國情懷——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文化思考
    正所謂「疾風知勁草」,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我們清楚地觀察到,「家國情懷」這一中國人素有的思想情感,在疫情應對中發揮出強有力的支撐作用,凝聚起同心同德、共克時艱的偉大力量。這種配合範圍之廣、程度之高體現了家本位文化的穩固作用和家國情懷的聚合作用。在當前中國城鎮化高速發展的時期,家庭人口的流動和分離是常態,短暫的團聚彌足珍貴,好比風箏收線、鳥兒回巢,風急雨驟更顯出家的凝聚力。疫情來臨,家庭成為每個人應對疫情的安全港灣,人們宅居家中,彼此間的關切和擔憂轉化為對中央號令的高度配合。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滿足人民群眾文化新需求的時代意義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是當前人民群眾的文化新需求中最為迫切、最為核心和最為重要的需求。同時,人民群眾的文化新需求也是「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制度」的現實依據。文化消費能夠帶來更為持久和穩固的幸福感。
  • 儒釋道與中華民族的家國情懷
    《日講禮記解義》 資料圖片中華民族的家國情懷,是我們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這種家國情懷的形成,中國傳統文化諸流派都有其歷史作用。儒學強烈的家國情懷,歷來為世人所公認;而道家和佛家的家國情懷尚未被世人充分認識。例如清代思想家唐甄在其所著《潛書·性功》篇中,就曾提出「老養生,釋明死,儒治世」。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周邊外交理念的文化淵源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 阮建平 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一個國家秉承什麼樣的外交理念,就會採取什麼樣的外交政策,因為它集中體現了這個國家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考察一個國家未來的政策走向,一個很重要的方式就是分析其背後的理念。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的市域之維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作者:龐金友 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  進入21世紀,中國農村城市化、城市國際化、區域一體化進程加速,城市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迅速提升,大都市圈建設趨勢明顯
  • 【中國之治十五講】以文化人,以史育人
    作者: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林忠欽  典禮是學校堅持立德樹人、涵養家國情懷的重要載體
  • 家國情懷的「山海」之約
    珠江水畔,山海之約。從2019年起,廣州日報在全國首創發起「少年評論員」公益活動,用文化的力量厚植青少年家國情懷。反觀之,正是家鄉日漸擺脫貧困、走向小康的現狀、家鄉人千裡馳援的善舉,讓孩子們由衷而發這份鄉梓情懷和城市認同。少年鄉梓情懷,源於強大自信,愛國情懷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