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相如幼年時的「相如」夢終於在巴蜀歸漢的過程中得到了實現,他是最早把西南地區按照郡縣制體系給以提倡和認真規範的前輩之一,這個功勞是很大的,一直可以大到中華帝國的統一。
可是,回到京都不久,相如就受到了指控,說他在西南時候受賄。我以為,以他隨便的個性和特殊的身份,這是很有可能的。於是,相如被撤職,但不久在衛青支持下又得以復職,只是被調到了二線崗位。武帝任命他為漢文帝陵區的長官,一個不必做許多事情的職務。在此期間,他完成了《大人賦》,賦中描寫大人遨遊天庭,與真人相周旋,以群仙為侍從,過訪堯舜和西王母,乘風凌虛,逍遙自在。這篇賦也被完整保存在《史記》裡。司馬遷說,賦一奏上去,讀得漢武帝立刻雲裡霧裡,「飄飄有凌雲之氣,似遊天地之間」。
後來相如因病免職,住在茂陵。茂陵當時屬於富人居住區。別說平頭百姓去不得,據說不足三百萬資產的貴族在這個區域裡也無立錐之地。司馬相如一有相當的資歷,當朝老臣,二有足夠的財產,所以他的晚年很悠閒。
據說在如此富裕悠閒的生活中,相如曾經萌發梅開二度另尋新歡的念頭,要過一把神仙癮,好上了一個茂陵女子。於是,他的結髮夫人卓文君再次走到歷史前臺,作《白頭吟》傳世。詩是這樣寫的:
皚如山上雪,皎如雲間月。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
今日鬥酒會,明旦溝水頭。躞蹀御溝上,溝水東西流。
悽悽復悽悽,嫁娶不須啼;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
竹竿何嫋嫋,魚尾何簁簁。男兒重意氣,何用錢刀為!
同時,文君還寄有一書,內中云:「琴尚在御,而新聲代故。」「朱弦齧,明鏡缺,朝露晞,芳弦歇。白頭吟,傷離別,努力加餐毋念妾。錦水湯湯,與君長訣。」卓文君真不愧是卓文君,她用真誠和愛意澆滅了相如的邪火,於是相如斷絕了與茂陵女子的往來並給文君寫回信,內中云:「五味雖甘,寧先稻黍。五色雖燦,而不掩韋布」,「錦水有鴛,漢宮有木,誦子嘉吟而回餘故步。當不令負丹青,感白頭也。」兩封信都很短,但都很真誠。可以看出,文君是滿含深情的,相如是勇於改過的。
在民間傳說中,卓文君的文採總是高於司馬相如。據說有一次相如心有旁騖,從京城寫信給成都的文君,信中從「一」數到「萬」,單缺「億」(憶)。於是才女卓文君回詩,前半段云:「一別之後,兩地相思,說是三四月,誰知五六年。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九連環中折斷,十裡長亭望眼穿。百般盼,千般念,萬般無奈把郎怨。」真真是中國式的美麗傳說。
我想,相如尋歡即便有之,也不會在定居茂陵之後,因為那時相如已步入晚年,且有重病。實際上,定居茂陵後的司馬相如夫婦,應該是安度晚年白頭到老的。相如晚年不大和人交往,也不與人議論時政。他口吃,一直在生病,多數時間在家裡,遠離了紛繁變動的朝廷。他曾經陪同皇帝出遊和巡視,還為皇帝寫過幾篇文章表達自己的見解,看來與漢武帝之間關係一直蠻不錯的。
漸漸地,相如淡出了武帝的視野,武帝有時還會想到他。派人去看望,才知已經去世。相如很有遠見,除一篇呈交武帝的《封禪文》勸其登泰山封禪之外,未留下任何文稿。他一生的精彩辭賦早已經流傳朝野繼而流傳後世了。他去世之後,傳說卓文君很傷心,作《司馬相如誄》悼念,內中回顧了相如的一生,然後寫道:「長夜思君兮形影孤,步中庭兮霜草枯。雁鳴哀哀兮吾將安如?仰天太息兮抑鬱不舒。」表達了文君失去相如的深切痛苦。
描述相如和文君夫婦愛情的這些詩文大多沒有什麼過多的依據,但在民間流傳廣泛。這些詩文和「鳳求凰」兩首琴曲一起,構成了另外一個民間的故事體系。而且這些詩文曲都盡力模仿相如文君的筆調,寫得真情實意,令人信服,反映出民間對於這段美好婚姻的喜愛。後來由此而衍生的戲劇評話小說以至如今的舞蹈和影視層出不窮,也大都渲染這些愛情情節。當故事走出了歷史真實,以一種新的文化在民間獨立流傳,就成為一種被稱為傳奇的文化,表現出民間文化強烈的愛憎選擇。
按《司馬相如列傳》記載,八年後,漢武帝先後登上嵩山和泰山,舉行了封禪儀式。那時的武帝,走上了人生事業的頂峰。這一年,是公元前110年,我們由此知道,相如亡於公元前118年。
再過20餘年,司馬遷放下筆,《史記》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