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東德政府領導人是出於什麼考慮,放棄政權,與西德統一的?

2020-12-14 小火說歷史

東德政府領導人之所以放棄政權併入西德,主要是因為東德和其他東歐國家一樣,各方面都深受蘇聯影響,例如東德的社會經濟就遠遠落後於西德。毫不誇張的說,蘇聯的一舉一動都有可能直接影響到東德的未來。此外東德自然資源比西德差了不止一丁半點,畢竟德國的重工業、原材料工業大多集中在西德地區。

因此東德為了防止自己被蘇聯徹底「拖垮」,也為了實現德國民眾期盼的統一願望,再加上不管是東德還是西德領導人都知道,德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趨勢,也只有統一才能保障整個德意志民族的利益。最終1990年10月3日,東德併入西德,德國統一。

東德和西德

德國在近代為了獲取更大的生存空間,發動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這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二戰後,為了徹底消除「慣犯」德國的潛在威脅,英法美蘇四國對德國進行了分區佔領,通過這種手段使德國始終處於戰勝國的控制之下。畢竟所有人心裡都清楚,一個實力弱小的德國更符合歐洲甚至全世界的利益。

1948年英法美三國佔領區合併,成立了聯邦德國;1949年在蘇聯佔領區成立了民主德國。至此德國正式分裂為兩個主權國家,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東德、西德。然而由於美蘇兩大陣營冷戰的加劇,1961年民主德國單方面修建了柏林圍牆,其主要作用是為了阻止東德居民逃離到西德,這也對東德的經濟發展產生了消極的影響。

柏林圍牆的修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讓東德漸漸被甩開。同時它的存在,深深刺痛著每個德國人的神經,它是美蘇爭霸的產物,更是德國分裂的象徵,也是德國人的恥辱,但作為戰敗國,他們沒有反抗的餘地。

到了70年代,東德和西德的關係有所緩和,並在1973年同時加入聯合國。80年代時,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美蘇冷戰進入到尾聲,兩國採取了一些緩和兩國關係的措施,比如放寬東德去西德旅遊條件。

當時間軸來到了1989年,科爾提出德國統一的「十點計劃」。德國要統一了?這幾個字在歐洲掀起了滔天巨浪。在西德,英法美三國態度不一:有表示無所謂的美國,主要條件就是德國要留在北約,不準倒向蘇聯。有表示合理的法國,畢竟二戰時法國都被德國佔領了,他的話語權在美英看來無關緊要。當然也有堅決抵制的英國,因為二戰時,作為日不落帝國的英國差一點也要亡國,英國人都被轟炸住進了防空洞。

所以這個時候蘇聯的態度就顯得尤為關鍵,因為蘇聯不但是超級大國,在德國還有約15萬的駐軍。為了獲得蘇聯的支持,德國對其頻頻示好,開展多個領域的合作,比如承諾西德將減輕蘇聯與歐洲的欠款,並援助蘇聯幾百億美元的物資等等。此外甚至還將「在已統一的領土以外,沒有任何德國領土尚未加入德國」寫入德國的憲法。

此時的蘇聯也已經自顧不暇,隨著東歐巨變的開始,東歐各國開始向西方靠攏,紛紛拋棄了蘇聯模式,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既然兩德統一不可避免,莫不如送個順水人情,牢固一下未來統一德國的蘇德關係。1990年1月24日,在《圖片報》上,蘇聯發表不反對德國統一的表態。

既然兩個超級大國都表態了,剩下的就水到渠成了。此後,英法美蘇四國和兩德領導人進行了多輪的「二加四」談判,經過多輪的博弈,德國終於統一。從德國統一的進程來看,為什麼是東德放棄政權也是一目了然。主要有兩部分原因構成:

一、東德的經濟被西德遠遠甩開

上文提到,二戰時期德國重工業基本上都在西德。據記載,西德地區工業產值佔比61%,東德地區則寥寥無幾。戰後的西德又繼承了絕大部分工業設施,因而西德擁有的雄厚的工業基礎和豐富的資源,經濟建設方面自然是將東德甩遠遠的。

此外德國投降時,美蘇英法通過拆遷德國工業設備方案作為盟國的戰爭賠償,也是想將德國改造成農業經濟,用來摧毀德國的戰爭潛力。據記載,截止1948年,蘇聯總計拆除了1900家工廠,其中1700家為完整的工廠。由於拆遷和戰爭的影響而造成的損失,使生產能力下降了40%,導致蘇佔區的東德經濟損失慘重,此外還要求無償使用德國專家和技術人員以及戰俘。然而在西德,美英法發現這種方式不適合當下情形就終止了。最終一正一反,就產生了一種現象:東德從建國之初就不斷有人員往西德逃跑。

除了蘇聯的做法拖了東德的後腿外,還有東德人不認同新的社會主義制度。因為東德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後,剝奪一部分人的財產,促使一些資產階級西逃。需要指出的是此外逃到西德的絕大多數並不是吃不飽的底層人群,而是有知識有文化的人才。這樣就導致西德勞動力資源特別豐富,並改善了勞動力分布不均的狀況。

二、美蘇爭霸的時代背景,最終蘇聯佔弱勢

我們都清楚一個事實,美蘇爭霸最終的結局是蘇聯解體。而上文也提到,美國與北約大部分國家,或默許、或鼓勵幫助西德實施統一計劃。主要是因為他們想通過德國統一這個機會可以消滅全球範圍內的共產主義力量,因此北約不願看到德國成為阻止東進的政治緩衝地帶。

之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經濟就已經開始崩潰,逐漸失去了民心。不得不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美國及北約在遏制共產主義路上是勝利了一大半。所以美英法作為冷戰勝利的一方又怎麼可能會讓蘇聯繼續享受德國政權呢?因此統一後的德國仍沿用原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的國名、國歌和國旗,而且繼續留在了北約,東德的印記也就幾乎看不到了。

因此東德放棄政權,也是以德國人民的幸福為出發點。當然從根本上來說,也是東德人心裡有落差,或許他們在想同為世界超級大國,蘇聯治下的東德人民為什麼生活水平比美國治下的西德人民差了那麼多呢?

相關焦點

  • 當初東德領導人是出於什麼考慮,放棄政權,與西德統一的?
    東德即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原本就是在戰後冷戰的特殊氛圍裡誕生的特殊國家。二戰結束後蘇美英法四國對戰敗的德國實行軍事佔領,整個德國除割讓給波蘭和蘇聯的領土外,被劃分為蘇、美、英、法4國佔領區,而首都柏林也同時劃分為蘇美英法佔領區四塊。
  • 東德領導人當初是怎麼想的?為何要主動放棄政權和西德合併?
    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爭權奪利」是大多數政權領導人的「職能」。 但是,為什麼東德領導人會主動放棄政權,和西德合併呢? 東德領導人站在歷史的風口,大勢所趨,民意難違,最終選擇了放棄政權,東德併入西德。
  • 東德領導人為何主動放棄權力,選擇低姿態加入西德,支持統一
    1990年,在美英蘇法四大強國的支持下,柏林圍牆被拆除,東德併入西德統一成全新的德國。此後東德的政府和軍隊遭到清洗,絕大多數重要職位都由西德人擔任。 可東德領導人為什麼會主動放棄政權,選擇低姿態加入西德呢? 一、「兩德」經濟的差距。 雖然東德和西德同樣在戰爭廢墟中崛起,同樣獲得了卓越的發展。但它們兩者間最大的差異,就是為居民提供的生活條件不一樣。 作為蘇聯社會主義陣營的櫥窗,東德在整個東歐國家中,經濟發展水平最高,民眾生活最好。
  • 上世紀的兩德統一,為什麼是西德吞併了東德?
    二戰後,分裂的東西德,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在將近半個世紀的冷戰歲月中,兩德成了美國和蘇聯對峙的前沿。然而分裂了將近半個世紀的的德國竟然和平的實現了統一。可統一後的德國仍沿用原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的國名、國歌和國旗,而且繼續留在了北約,完全跟東德沒什麼關係。因此,很多人比較好奇,為什麼是西德吞併了東德,而非兩個國家真正意義的合併在一起?兩德統一所採取的實質上是東德加入西德的方式,簡單說就是東德政府先解散,它所屬的州以單獨的身份加入西德。
  • 德國統一時,東德之所以願意放棄自己而加入西德,主要原因是三點
    就如同我國古代明朝建國一樣,元朝的統治,將漢人視為下等人,不顧民意,最終被朱元璋率領的農民起義,奪了政權。在世界歷史上也是如此,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最大的國際事件莫過於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東歐劇變中最大的是事件,就是兩德統一,那麼東德為何願意放棄自己,而加入西德呢?原因有三個方面。
  • 二戰後德國陷入了分裂,為何又統一了?美蘇英法還允許兩德統一
    二戰後德國被蘇聯、英國、法國、美國四個國家瓜分了,連首都柏林都被一分為四;其中蘇佔區成立了民主德國(東德);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併成立了聯邦德國(西德)。兩德能完成統一,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其一、蘇聯快解體了,無法控制東德了;其二、德國人民希望統一,兩德政府通過和談完成了統一進程;其三、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希望兩德統一,當然是東德併入西德,以此擴大德國的實力,進而增強北約的力量。
  • 西德比東德富裕得多,為何統一後的德國,卻把首都定在東德地區
    二戰之後,德國被戰勝國集團瓜分成兩塊地區。由英、法、美聯手控制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叫做西德。由蘇聯控制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則被稱為東德。在兩德統一之前,西德和東德都各自設立了首都。兩德統一後,德國則將首都定在了東德地區的柏林。
  • 放棄東普魯士,東德承認!西德反對!
    這是德意志帝國第一次失去東普魯士,而這種領土劃分方式將在二戰後重演。 東德對法理的放棄和西德的頑抗 被《波茨坦協定》割成四塊的德國剩餘領土則因為蘇聯和西方陣營的漸行漸遠轉變成了東德與西德
  • 為何1990年德國統一是東德併入西德?
    1990年10月3日0時,分裂長達45年之久的德國重新獲得統一,東德以5個州集體加入西德。德國的統一也宣告了東德模式的失敗,統一後的德國走向資本主義。那麼,為什麼東德要放棄自身的地位?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1、蘇聯集團的失敗導致了東德的被動作為一個小國,在國際舞臺上難以有自己的自主權,他們的命運,掌握在世界大國的手中,這種情況在二戰後的冷戰時期尤其明顯。
  • 西德統一了東德後,為何要遷都到東德的柏林?
    因為柏林在歷史上就一直是德國的首都柏林從15世紀開始就一直是德國的首都,具有非比尋常的歷史地位,可以說是德國人心中無可替代的精神家園,是德國精神的象徵,德國統一後遷回柏林是對德國精神的一種回歸,得到了大多數德國民眾的支持。
  • 東德首都在柏林,西德首都在哪裡?
    東德以位居德國東部的柏林為首都,但西德卻選擇了一個並不算起眼的小城市波恩作為首都,這就十分令人感到疑惑了。不過在德國戰敗後召開的波茨坦會議上,盟國內部最終放棄了分割德國的想法,修正為「分區佔領」政策,並謀求建立一個統一的能夠接受盟國條件的德國政府。
  • 地圖看世界;西德在兩德統一中付出的代價
    東德是蘇東集團中最發達的國家;1989年東德人均GDP11,873美.,西德1.78萬美元,蘇聯3428美元,歐盟1.29萬美元,中國香港1.21萬美元,羅馬尼亞1817美元。1989年8月,匈牙利政府改革打破了籠罩歐洲44年之久的「鐵幕」,受匈牙利開放邊境和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的「新思維」思想的影響,同時相較於西德,東德人民的生活還是大大不如,東德局勢急劇變化,自同年五月起,大批東德人通過匈牙利外逃至西德,10月初,萊比錫等城市相繼爆發了規模不等的示威遊行,要求政府放寬出國旅行的限制等。
  • 蘇聯當年在東德駐軍15萬,為何卻眼睜睜看著東德併入西德?
    【歷史】二戰後德國法西斯被一分為二,蘇聯佔領的部分獨立成為民主德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而美英法佔領的部分獨立為聯邦德國,跟西方制度一樣。而冷戰開始後,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就各自成為北約和華約對抗的最前沿陣地,各自在東德和西德駐紮了大軍。美國在聯邦德國駐紮軍隊,而蘇聯在東德也駐紮了15萬大軍。
  • 統一的德國曾給歐洲帶來災難,但為何美蘇英法還允許兩德統一?
    歡迎關注環球情報員,更多環球人文、地理、歷史知識待你發現二戰德國戰敗後,美蘇英法四大國分區佔領了德國,由於意識形態差異,蘇聯和盟軍分別建立東德(民主德國)和西德(聯邦德國),德國陷入了分裂。1990年,東德選擇加入西德,德國又再次獲得統一。對於德國統一,四大國都擁有保留的權利反對。那麼,西德是如何說服四國讓德國獲得統一的?四國都打了什麼算盤?
  • 東西德統一後,東德17萬「精銳」被如何安排?
    此後隨著美蘇冷戰升級,德國在1949年被一分為二,建立了兩個對立的政權。東德在最初是沒有自己的名義上的軍隊的。其武裝力量因為合約的限制,一直以「駐營人民警察」的名義存在。1955年,在美國背後的暗箱操作下,西德加入了北約組織。還建立起了聯邦國防軍,東歐國家和蘇聯感受到了來自美方的威脅。同年也建立了華約組織,東德也是其中一員。
  • 柏林圍牆倒塌後都發生了什麼?諸多因素最終促使兩德重新統一
    要知道蘇聯紅軍從二戰後開始,就一直在東歐各國駐紮。尤其是東德,為了防禦對面的西德突然發動進攻,東德一直都是蘇軍戰略的最前沿,最強悍的部隊都聚集在這裡,以防來犯之敵。蘇聯這一舉動似乎是在告訴德國人,原來的軍事威脅已經是過去式了,一個平等自由的時代即將來臨。
  • 1990年東德和西德統一方式雖然好,但付出的代價非常大
    當時蘇聯對整個東歐控制力減弱,東歐國家開始出現政權更替的現象,又叫東歐劇變。當時的德國也不例外,東德於1989年11月9日下令開放柏林圍牆,1990年10月3日,兩德統一。德國當時之所以能統一和他們統一方式有很大關係。當時德國採取的方式非常聰明,因為國家統一方式處理不好,會有很多後遺症的。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和防止之後有後遺症。當時東德宣布國家解散,地方政府進行公投決定是否加入西德。
  • 東德軍隊比西德雄壯,經濟卻為何不如西德呢?原因其實有些無奈
    東德和西德,是冷戰時代兩個相互對立的政權。有人說:「西德除了鐵十字,什麼都沒繼承;東德除了鐵十字,什麼都繼承了。」這句話雖然略有誇張,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東德和西德的特徵。東、西兩德對峙時期,東德的國土面積、資源儲量和人口數量也均不及西德。總的來說,在經濟方面,東德先天就不及西德。第二,受戰爭破壞更大二戰時期,歐洲東線戰場的戰況,要遠比西線戰場慘烈。諸多傷亡巨大的戰役,皆發生在東歐以及德國東部。在此情況下,德國東部地區的戰爭損耗,就要高於德國西部地區。二戰中,東部地區有45%的工業被破壞,而西部地區則只有20~30%的工業被破壞。
  • 西德統一了東德後,為何要遷都到東德的柏林?其實和錢有關
    在西德人看來首都在哪並不重要,反正在哪都不影響自己工作,但在東德人看來,是否定都德國代表著新政府對自己的態度,東德人並不情願成為西德的附庸,他們狂熱的要求加入西德是為了獲取經濟利益,如果德國重新統一後自己過的不好甚至還不如從前,再次反叛的可能性非常高。
  • 二戰後德國是怎樣分為東德和西德的?
    二戰後,德國分為東德和西德,實際是兩個超級大國在戰敗國的德國博弈的結果。1945年5月8日,希特勒無條件投降。按照《克裡米亞聲明》和《波茨坦協定》的規定,戰敗的德國將來應該成為一個統一獨立愛好和平與民主的國家,在沒有建成這樣的國家這前,暫由蘇、美、英、法四國分區佔領,首都柏林也由四國分區管制。然而,東西方盟國出於自己的立場、目的和利益考慮,對各項協議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釋,對德國的統一和柏林等問題,四國各持己見,鬥爭激烈,互不相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