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德和西德,是冷戰時代兩個相互對立的政權。有人說:「西德除了鐵十字,什麼都沒繼承;東德除了鐵十字,什麼都繼承了。」這句話雖然略有誇張,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東德和西德的特徵。在多數人的印象中,東德軍隊「武德充沛」,其軍隊軍容相當威武;而西德軍隊「費拉不堪」,其軍隊展現出一番自由、散漫的狀態。
不過,東德雖然軍隊比西德威武,但經濟卻不如西德。有些資料估計,東德人均GDP僅為西德的1/4,職工收入為西德的1/3,勞動生產率僅為西德的30%,進出口貿易為西德的1/10,科技水平落後於西德20年。總的來說,東德雖然在蘇東陣營中堪稱一流,但與西德相比依舊存在不小的差距。筆者個人認為,東德經濟之所以不如西德,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先天不足
歷史上,德國的經濟格局,向來是「西富東窮」。德國西部的萊茵河流域,自中世紀時起,便是德國乃至全歐洲最繁榮的地區。當今德國最發達的地方,也大多集中在其西部。二戰前,德國東部的工業產量,僅佔全國總產量的18%。東、西兩德對峙時期,東德的國土面積、資源儲量和人口數量也均不及西德。總的來說,在經濟方面,東德先天就不及西德。
第二,受戰爭破壞更大
二戰時期,歐洲東線戰場的戰況,要遠比西線戰場慘烈。諸多傷亡巨大的戰役,皆發生在東歐以及德國東部。在此情況下,德國東部地區的戰爭損耗,就要高於德國西部地區。二戰中,東部地區有45%的工業被破壞,而西部地區則只有20~30%的工業被破壞。東德本來基礎就不及西德,又在戰爭中遭受了更大的破壞,自然難以達到西德的水平。
第三,缺少有錢的金主
冷戰時期,東德和西德這兩個國家,實際上分別是蘇聯和美國的代理人。蘇聯和美國的戰略決策,對東德和西德分別具有重大影響。眾所周知,美國是全球第一經濟大國,在二戰中也沒有遭受太大損失,所以在戰後就制定了「馬歇爾計劃」,用重金援助西德發展。與西德相比,東德就缺少「有錢的金主」,其靠山蘇聯雖然軍事實力強大,但經濟並不如美國。
第四,沒有及時糾正錯誤
上文提到,蘇聯的戰略路線,對東德具有重大影響。東德成立之後,其體制照搬蘇聯,採用權力高度集中的「蘇聯模式」。勃列日涅夫當政時期,「蘇聯模式」的弊端越來越明顯,蘇東國家出現了特權階層、利益集團、裙帶關係等「頑疾」,東德亦受其影響。此後,由於蘇東陣營領導階層(包括東德)沒有及時糾正上述錯誤,導致其危害性越來越大,最終影響了經濟。
總的來說,東德雖然軍隊比西德威武,但經濟並不如西德發達,這是客觀事實。但是,我們也應該知道,東德在自身起點較低的情況下,努力進行國內建設,最終成為了蘇東陣營經濟最富裕的國家。東德人這種努力拼搏、埋頭苦幹的精神,值得學習。
文|劉紀堯
參考資料:《列國志·華沙條約組織與經濟互助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