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夜白圖韓幹 中國 約750年 紙本水墨 30.8x34cm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照夜白是唐玄宗(712-756年在位)寵愛的一匹戰馬,這幅《照夜白圖》或許是中國藝術中最廣為人知的駿馬圖。中國傳說中有來自外邦的「天馬」,亦稱「汗血寶馬」,實為龍的化身;畫中性情剛烈的駿馬可謂其縮影。據稱此畫的作者是韓幹,他筆下的駿馬不僅形態逼真,其神態也躍然紙上。雖然據傳比起研習古人所作的駿馬圖,韓幹更願親赴馬廄觀察,但這幅駿馬圖中馬的輪廓和形體比例顯然都承襲自中國前畫家的傳統手筆。
韓幹(約706年-783年),唐代畫家,以畫馬著稱,藍田(今陝西藍田)人。韓幹少年時只是一名酒店的僱工,後來被詩人王維賞識,資助他學畫,學成後被召為宮廷畫師,初師曹霸,後自獨善。官至太府寺丞。畫藝較全面,善畫人物畫像,尤善畫馬,重視寫生,皇帝命他拜當時畫馬名家陳閎為師,他不聽命,說:「臣自有師,陛下內廄之馬,皆臣師也。」由於他重視寫生,所以畫馬超過古人,後代畫馬名家如李公麟、趙孟頫都曾向他學習,他還畫過許多肖像畫和佛教宗教畫,但傳世不多。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其《牧馬圖》上有徽宗瘦金體書題字亦挺勁,並有南唐御府藏印,為韓幹真跡無疑。另有玉花駿、照夜白等駿馬圖。
翠竹雙雀圖宋徽宗 約1110年 絹本水墨設色
27.9x45.7cm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宋徽宗是宋朝第八位皇帝,也是皇族中藝術造詣最高的一位。《翠竹雙雀圖》體現了在徽宗的宮廷畫院中所踐行的寫實風格花鳥畫法。然而,不論是描繪自然還是為詩文配畫,徽宗都重意境而輕刻板詮釋。此圖上的雙雀纖毫畢現,栩栩如生,雀鳥眼中的點漆可謂畫龍點睛。
宋徽宗(1101-1125年在位),名叫趙佶(1082年5月5日-1135年6月5日),宋朝第八位皇帝,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於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病逝時無子,太后向氏於同月立趙佶為帝。第二年改年號為「建中靖國」。宋徽宗即位之後啟用新法,但是宋徽宗重用的蔡京等打著紹述新法的旗號,無惡不作,賄賂公行,賣官鬻爵,政治形勢一落千丈,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先後爆發,北宋統治危機四伏。但是宋徽宗在藝術上的造詣非常高。宋徽宗對繪畫的愛好十分真摯,他利用皇權推動繪畫,使宋代的繪畫藝術有了空前發展。他還自創一種書法字體被後人稱之為「瘦金體」,他熱愛畫花鳥畫自成「院體」,是古代少有的頗有成就的藝術型皇帝。
聖母與聖嬰杜喬 義大利 約1300年 木板坦培拉
27.9x21cm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在2004年以破館藏紀錄的價格5000萬美元買下了這幅畫《Madonna and Child》「聖母與聖嬰」。作為錫耶納畫派的代表,杜喬的風格既不表意又非抽象,而是著意於模擬人類的體驗。畫中聖嬰用手撥開母親的頭紗,母親的面容顯得憂戚,好像已預知耶穌成年後將遭遇不幸。畫下方畫一女牆,是作為現實世界與神界的區分。畫框下緣,有燭火燒灼的痕跡,是此畫在教堂供桌上,被敬拜用的燭火燻烤所致。對於這幅作品有一個評價非常著名「你要麼能欣賞這是西方繪畫藝術的重要基石,要麼就無法理解為什麼大都會高價收購它。」不過包羅萬象的大都會博物館,自然也會包容這種不理解。對於普通觀眾而言,被蠟燭燒焦的畫框與畫面中縈繞的中世紀的惆悵,本身就足夠動人。
杜喬·迪·博寧塞納(duccio di buoninsegna,1278-1318),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是錫耶納畫派的創始人,杜喬用優雅的線條和富麗的色彩造成畫面華麗的效果,給錫耶納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杜喬1278年生於錫耶納。從杜喬的作品中可以看出義大利藝術的哥德式傳統發展到了最高峰。與齊馬步埃同時代,被認為是錫耶納畫派(Sienese School)創始人,他的作品源自於拜佔庭風格,但也將人文精神融入其中,使畫面看起來更顯得氣勢磅礴。杜喬於1308年開始為錫耶納大教堂畫祭壇畫,1311年完工。祭壇正面是聖母子;背面的主要區域描繪了耶穌受難的26個場景。杜喬延續了平板裝飾性的拜佔庭繪畫風格,但同時也在一些人物臉上加入了更逼真的表情。杜喬的繪畫代表了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早的現實主義傾向之一。
聖母子與聖凱薩琳和芭芭拉梅姆林 荷蘭 1480年
木板油畫 68x73cm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這幅畫取材聖經與傳說,兩個彈奏樂器的小天使在聖母子寶座兩側,前景的兩個聖人,左側與聖子有婚約的凱薩琳,象徵信徒與宗教信仰之間的緊密聯繫,右側芭芭拉拿著祈禱書。作品中包括三個主題模式,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盛行的密閉花園,源自所羅門之歌的敘述,象徵了孕育聖子的聖母子宮;神聖對話,信徒與聖人之間的精神交流;貞潔聖女,聖母與這兩個著名的處女聖徒,歐陸北部的獨特組合。左後跪著的是這幅畫的定製人。
漢斯·梅姆林(Hans Memling,1430—1495),尼德蘭畫家,北方文藝復興運動中的傑出代表人物,生於德國塞利根施塔特﹐1494年8月11日卒於布魯日。他在尼德蘭受到藝術訓練﹐從學於韋登。1465年,成為布魯日的市民,從事宗教畫和肖像畫的繪製。梅姆林的藝術風格恬靜優美,繪製保持了凡·愛克技法傳統,作品有《聖烏爾蘇拉遺物匣》(1489)等。
維納斯與彈魯特琴的人提香 義大利 1565-1570年
布面油畫 165.1 x 209.6cm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這幅《Venus and the Lute Player》,是提香大名鼎鼎的作品。這幅畫在紅色的帷幔下,遠處背景是堅實的土地和村莊的風光,近景中心是斜躺著的維納斯,小腹微微凸起、肉體鬆軟,皮膚白皙,背後是小孩丘比特高舉著花籃。她的腳下,一位彈魯特琴的琴師邊演奏樂器,邊靜觀著裸身的維納斯,而維納斯卻被愛神丘比特所吸引,避開了樂師的目光。整個畫面對裸露的女人體表現的淋漓盡致,讓觀眾如醉如痴。同樣的構圖表現維納斯與音樂的,提香畫了好幾件,只是琴師所持樂器和背景有所不同,想必是訂畫者的要求吧。
提香(Tiziano Vecellio 1490~1576),義大利文藝復興後期的偉大畫家,威尼斯畫派的代表。生於皮耶韋-迪卡多雷,1576年8月27日卒於威尼斯。青年時期一度與喬爾喬涅緊密合作,喬爾喬涅死後即成為威尼斯畫派領袖,在文藝復興畫壇活動60餘年,作品遍及西歐各國,以絢麗色彩和健美造型樹立了新的藝術典型,可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等為首的佛羅倫斯藝術傳統爭雄,對西方藝術影響極為深遠。
牧羊人拜見亞歷山大的聖女凱薩琳 齊戈裡 義大利 1599年
布面油畫 308.3x193.7cm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這幅畫《The Adoration of the Shepherds with Saint Catherine of Alexandria》描繪了聖凱薩琳與嬰孩耶穌的場景。聖凱薩琳(Sainte Catherine of Alexandria 287-305),又稱聖加大肋納,全稱亞歷山大的聖女凱薩琳,亞歷山大人,是一位基督教的聖人和殉道者。她的父親是亞歷山大的異教統治者,自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精通藝術並擁有超凡的美貌,許多羅馬帝國的貴族都希望娶她為妻,但她放言要找的丈夫是一個無論從智慧、容貌、出身高貴和富有方面都要超越於己的人。一日,凱薩琳在夢中見到了懷抱著聖嬰耶穌的聖母瑪利亞,瑪利亞輕柔地問凱瑟琳:「你是否願意讓我兒耶穌成為你的丈夫?」接著,瑪利亞又轉向嬰孩的耶穌,問道:「那麼你呢?我兒,你是否願意接受這位貞女做你的新娘?」嬰孩耶穌給出了他的答覆:「母親,我不想接受她,她是個崇拜異教偶像的人。不過,如果他肯接受天主的洗禮,我還是願意將指環戴在她的手指上的。」凱薩琳夢醒之後,對天主國的嚮往使她立即到亞美尼亞,去找一位居於該地的隱修士,並經由他接受了皈依洗禮。此事完後沒過幾日,當凱薩琳獨自一人在房中禱告之時,他看到被無數天使與聖人圍繞的耶穌顯現在她的面前,並緩緩向她走去,並溫柔地將一枚戒指戴於她的手指上,凱薩琳成為了耶穌的新娘,她和耶穌締結了一種神聖的精神之婚配。皈依基督教後,她時常規勸羅馬皇帝不要迫害基督徒,最後自己也被斬首。11月25日為她的紀念節日。
齊戈裡(Cigoli 1559-1613)義大利畫家。目前沒有作者更多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