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富豪為它撒錢,伍迪·艾倫為它打call:大都會博物館150年

2020-12-14 騰訊網

空氣中散發著錢的味道,很多很多錢,數不清的錢,到處都有錢的徵兆。所有這些錢都是為追求最完美之物,追求所有最完美之物,不包括即將退出人們視線的當代創作;這些錢會用於展示藝術、精選藏品、考證鑑定、追求知識……簡言之,大都會博物館正在走向偉大。

——亨利·詹姆斯《美國景象》

如果沒有這場席捲全球的疫情,很多人可能已經手握飛往紐約的機票,或者此時此刻就站在紐約的第五大道上。

他們可能已經換下了旅途中一身風塵僕僕的行頭,精心梳洗打扮一番,甚至是盛裝出行。

他們的目標簡單直接,單刀直入: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更準確地說,是150歲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為慶祝成立150周年這一歷史性的節點,大都會博物館原計劃在今年啟動一系列與此相關的紀念及慶祝活動。

「Making The Met, 1870–2020」特展是其中的重頭戲。如果沒有疫情這一突發事件,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愛好者們原本有機會親眼目睹大都會的「鎮館之寶」:中國唐代韓幹僅存於世的兩件書畫之一——《照夜白圖》,以及包括古埃及雕像、敘利亞文物、日本兵器盔甲、西方古典油畫、歐洲皇室珍品和美國當代藝術在內的一系列珍貴館藏,共計250件。這些展品不僅涵蓋了館藏中所有的藝術類型,更意圖呈現貫穿人類社會5000年的藝術史。

作為全球首屈一指的文化機構,以及美國最大的藝術博物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是紐約獻給全世界的一份厚禮。在文化價值和專業地位上,它與法國巴黎的羅浮宮比肩,與英國倫敦的大英博物館齊名。

它將建設「全世界最偉大的藝術博物館」作為自身的使命。紐約客們則會更親切地直接稱呼它:The Met。同樣是一座百科全書式的博物館,但大都會完全聚焦於藝術。從梵谷和莫奈的油畫,到中國的遼代三彩塑像,你能在這裡見到的部分展品不僅是世界頂級的,更是無價之寶。

在「破圈」這個詞還沒出現時,大都會就將它玩得風生水起。我們都有耳聞的Met Gala,就是紐約最隆重的慈善晚會之一,也是全美最為名聲在外的社交活動之一。金錢與時尚、高定服飾與珠寶、設計與科技、欲望與野心,流動在每一場Met Gala上。它是名望與財力的象徵,也是紐約新貴進入上流階級的入場券。

Met Gala還促成了一次好萊塢電影創意。在《瞞天過海:美人計Ocean's Eight》中,桑德拉·布洛克、凱特·布蘭切特與安妮·海瑟薇,就是在Met Gala上圍繞一條價值連城的項鍊鬥智鬥勇。

有必要提及的是,這部電影在博物館中實地取景拍攝,這也是大都會歷史上少有的對電影製作方的慷慨之舉。

大導演伍迪·艾倫也對大都會垂青。在新電影《紐約的一個雨天A Rainy Day in New York》中,他就安排蒂莫西·柴勒梅德與賽琳娜·戈麥斯到大都會消磨時間。

兩人在19世紀歐洲藝術和埃及法老的陵墓之間穿梭,聊的卻都是年輕人才會有的困惑與愛的糾結。

《紐約的一個雨天 A Rainy Day in New York》劇照

位於中央公園旁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以收藏「跨越所有文化與時間的人類最偉大的藝術成就」為使命。它歷經多次擴建,佔地18.6萬平方米,擁有200多個展廳和17個策展部門,收藏著超過200萬件文物和藝術品,每年參觀人數高達700萬。

這所博物館從誕生到實際落成的故事,想必許多人都不陌生。在成立之初,它沒有哪怕一件藝術品,或許是這個故事裡最勾動人心的一筆。

1870年的巴黎,一群美國人聚在一起慶祝國慶。晚宴後,著名律師、也是美國首位首席大法官之孫詹森·傑伊說,「對美國人來說,目前已經進入為創建國家公共機構和藝術博物館打基礎的時代。」在場的商人、金融家、藝術家與思想家,無不擁護這一觀點。通過博物館給美國公民以藝術薰陶,是這些傑出公民的共同期望。

1870年4月13日,以「鼓勵和發展對美術的研究,以及將藝術用於製造和實際生活中,以提高同類學科的常識,並為此目的提供流行的指導和娛樂」為目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正式在紐約州註冊成立。這時,它既沒有任何藝術品,也沒有用來展示藝術品的場所。

1872年2月20日,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在紐約第五大道681號開幕。

1872年2月20日,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開幕現場

19世紀的紐約已經是世界金融中心和美國最富裕的城市,並吸引了眾多富人來此定居。在坐擁巨額財富之後,這些富豪開始有了收藏藝術品的雅興。他們的財力、眼界與品味,逐漸推動和奠定了大都會、乃至整個美國的藝術發展路徑。

普法戰爭期間,商人布洛傑特捐贈的170餘件16-19世紀歐洲繪畫,成為大都會最早的一批繪畫藏品,也為一段「商人與收藏」締造的恢弘藝術版圖拉開帷幕。

蒸汽機車大亨雅各布·S·羅傑斯的500萬美金捐贈,百萬富翁芒西驚人的1000萬美元巨款捐贈,美國第一位億萬富豪、大收藏家摩根捐贈的清代瓷器,洛克菲洛財團創辦人的獨子、小洛克菲勒夫婦捐贈的中國瓷器、壁畫與佛像,美國實業家Havemeyer夫婦捐贈的近2000件私人藝術藏品……翻開大都會博物館塵封的歷史,會發現處處都湧動著金錢的味道。這些富可敵國的商業大亨不斷向大都會慷慨解囊,也為這座博物館帶來了古埃及藝術珍品、賽普勒斯文物、歐洲印象派藝術、中國書畫,如此等等數不勝數的頂級藏品和文化瑰寶。

金錢加頭腦,締造了這座世界上最偉大的藝術博物館。美國商人創造的財富,不斷推動著它的發展壯大。正如大都會博物館前館長湯姆·坎貝爾所說,大都會博物館的故事,是一個典型的美國故事,一個關於雄心、公民責任和慷慨付出的故事。

踏入大都會博物館,就意味著你有可能在一天之內將人類在5000年間創作的每一種藝術形式盡收眼底。

在大都會博物館龐大如迷宮的展廳中,陳列著非洲、大洋洲和美洲藝術,古代近東藝術,亞洲藝術,服裝、素描和版畫,歐洲雕塑和裝飾藝術,古希臘和羅馬藝術,伊斯蘭藝術,中世紀藝術,現當代藝術,以及攝影作品。

雅克·路易斯·大衛繪製的《蘇格拉底之死》,梵谷筆下明快鮮豔的柏樹,約翰·辛格·薩金特的《夫人X》,「光影大師」維米爾的真跡,來自埃及阿瑪納時代的王后雕塑頭像殘片,來自中國的唐三彩和元代壁畫,完整的日本武士盔甲,西半球唯一一座完整的埃及神廟——丹鐸神廟……

而這些,還僅僅只是大都會博物館永久館藏中的很小一部分。

1963年2月,經由當時的第一夫人傑奎琳·甘迺迪從中牽線,大都會博物館迎來了一位千裡之外的「訪客」,也是人類歷史上最為知名的一幅畫作:達·文西的《蒙娜麗莎》。

羅浮宮同意出借《蒙娜麗莎》的聲明,及《蒙娜麗莎》的借據

這場展覽轟動一時,並最終以總計107.75萬的參觀人次,被寫入了大都會博物館的歷史。

大都會博物館外,排隊等待入場觀賞《蒙娜麗莎》的觀眾

博物館內,觀眾在《蒙娜麗莎》前排起長隊

作為一家規模龐大、歷史橫跨3個世紀的文化機構,大都會博物館的發展並不是一路坦途。一邊是高歌猛進著求新求變、擁抱數位化,一邊是財政赤字製造的空前壓力,不止一次讓大都會博物館被推至風口浪尖,飽受質疑。上一任館長託馬斯·坎貝爾(Thomas Campbell)以一紙辭呈而黯然離場,成為了這個龐然大物做困獸之鬥的一個縮影。

如何讓大都會變得「新潮而時髦",包括平衡與當代藝術的相處之道,只是這座博物館面臨的諸多困難之一。變革性技術的出現,現代信息消費性質的變化,當代藝術與全球資本的融合,文化世界中身份問題的前景化,才是150歲的大都會博物館所面臨的艱巨挑戰。

大都會博物館現任館長馬克斯·霍林(Max Hollein)

然而我們也能看到,通過始終如一地收藏、研究和展示跨越時代與文化的藝術珍品,這座無與倫比的文化機構一直在為它的訪客們與創造力、知識和思想之間創造聯結。

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一個觀者總能獲得這樣一種感受:在這裡,藝術品不是過時的、老舊的死物。

這是因為,大都會有這樣一個一貫秉持的理念:藝術史教育讓學生限於教條,最後他們只學會了如何去鑑別,而不是鑑賞。而大都會想提醒我們,所有藝術都曾是「當代藝術」。

這讓人想起大都會教育部主管桑德拉·傑克遜-杜蒙特(Sandra Jackson-Dumont)所說的,藝術真正的力量根本不在審美,而在於啟發人們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這個世界,在於開啟不同時間、不同空間、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

一時之間,我們仿佛又回到了伍迪·艾倫的《紐約的一個雨天》,看著蒂莫西·柴勒梅德和賽琳娜·戈麥斯漫無目的地週遊在名畫與文物之間,聊著年輕人普遍都會經歷的愛與痛、心動與失落。

在偉大的大都會博物館中,在跨越6000年的藝術長河中,年輕的生命在以各自精彩的方式綻放,而這不過又是生活中平凡的一天而已。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參考資料:

https://www.metmuseum.org/about-the-met/history

http://www.lifeweek.com.cn/2019/0102/51538.shtml

https://www.artnetnews.cn/art-world/minglichangzazhishendupouxituomasikanbeierlikaidadouhuide7daliyou-59231

https://www.dailyartmagazine.com/150-years-of-the-metropolitan-museum-of-art/

https://cn.nytimes.com/culture/20170310/t00make-the-most-of-the-met/

https://www.nytimes.com/2018/06/10/nyregion/metropolitan-museum-of-art-movie.html

https://hyperallergic.com/554938/met-150/

https://news.artnet.com/art-world/met-director-max-hollein-interview-1354600

相關焦點

  •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重開:騎自行車來參觀「150周年展」
    因疫情而閉館五個月後,澎湃新聞獲悉,8月29日,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重新開放。遊客少了,進程變多了,進館將預定定時票,為了避免公共運輸,博物館將為遊客提供停放自行車的場所。同時,大都會150周年的展覽正在進行,而布魯爾分館的裡希特展覽將關閉,其重要的「比克瑙」系列的四幅畫作將從9月開始移至主樓內展出。
  •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開館推遲至八月,線上延續150年故事
    作為疫情期間紐約博物館的風向標,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簡稱大都會博物館)日前宣布將推遲重新開館的時間,大都會博物館於3月12日起閉館,原定於7月1日起重新開放,目前,這一計劃推遲至8月中旬,或者更晚。此外,一年一度的大都會慈善晚宴(Met Gala)原本計劃在今年5月4日舉行,但在決定無限期延期後,目前已經取消。不過,作為晚宴的一大主題,大都會服裝藝術部展覽仍計劃在10月29日開幕。大都會博物館內部今年是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創立150周年。
  • 150周年的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如何慶生
    > 150
  • 紐約大都會影像檔案:看《大都會的貓》與20年代博物館幕後
    此次介紹的是拍攝於上世紀80年代的《大都會的貓》,上世紀20年代的博物館幕後畫面《在博物館工作的幕後》,著名雕塑家野口勇在大都會安裝作品《水石》的紀錄片,以及紀錄博物館工作人員雷·庫西(Ray Cusie)的《隱藏的世界》。2020年是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創建150周年。受疫情影響,目前大都會博物館處在閉館狀態,並將於8月29日重新開館。
  •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迎來150歲慶典,今年損失或高達1.5億美元!
    據西班牙《國家報》網站日前報導,2020年10月19日訊,當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今年3月底準備大張旗鼓地慶祝150周年紀念日時,一種名為新冠病毒的可惡微生物闖入,讓一切美好煙消雲散。至今,此前從未連續閉館超過3天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已有5個多月沒有開門。
  •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你的「Met story」是什麼?
    2020年是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創建150周年。受疫情影響,目前大都會博物館處在閉館狀態,在此前的消息中,大都會宣布將閉館至7月,而「150周年特展」也將延期。然而,在閉館期間,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依舊在通過線上講述著博物館故事。
  • 博物館動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8月底開放,結束長達五個月休館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徐靜8月29日,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將結束長達5個月的疫情休館,恢復開放。率先開放的是第五大道主館,為慶祝大都會建館150周年而策劃的「創造大都會博物館:1870—2020」同步開放。修道院博物館將於9月開放,布勞耶分館暫不開放。
  •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為《動森》提供40萬虛擬展品
    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的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近日迎來了自己的150周年慶,作為慶祝活動之一,他們為《集合啦!動物森友會》的玩家們提供了約40萬6千件虛擬展品。
  •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重開時間定了:8月29日,希望從未熄滅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獲悉,8月29日,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將結束長達5個月的疫情休館,恢復開放。率先開放的是第五大道主館,為慶祝大都會建館150周年而策劃的「創造大都會博物館:1870—2020」同步開放。修道院博物館將於9月開放,布勞耶分館暫不開放。
  • 紐約大都會館長談疫情下的150周年:用數字分享更多故事
    2020年是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創建150周年。受疫情影響,目前大都會博物館處在閉館狀態,150周年慶也移至線上。近日,在博物館生日之際,紐約大都會執行長丹尼爾·H·韋斯和館長麥克斯·霍萊因發表了視頻,談及了疫情當下的大都會150周年。
  • 大都會150載風雲歲月
    2020年4月13日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迎來第150個生日,官網寫道「通過展覽、活動和與藝術聯繫的新方式來紀念2020年大都會150周年。」作為美國最大、也是世界著名博物館,大都會以它走過的歲月,向人們追溯著過往的痕跡。
  •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英國裝飾藝術展廳將重新開放
    2月24日,一名女子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英國裝飾藝術展廳媒體預展上參觀。 作為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建館150周年的重要項目之一,布置一新的英國裝飾藝術展廳將於3月2日起正式對公眾開放,集中展示近700件製作於16世紀至20世紀的藝術品。
  • 唯觀紐約|大都會重開「不掙錢」 紐約博物館驚魂夜未央
    在閉門謝客熄燈的近170天裡,Met度過了幾乎是最暗淡而孤獨的150歲生日,而博物館此前為各類慶賀活動已準備了超過兩年的時間。在10點正式重開前,排隊等待的人流已綿延出整整兩個街口。疫情前,Met日均接待客流約達2萬人次,目前限流在25%,且門票需提前購買並實施分時預約。即便如此,也絲毫無法打消紐約人奔向藝術的熱情,幾乎所有特展門口都大排長龍。
  •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oMA等美國多家博物館宣布閉館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馬黎當地時間3月13日,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等宣布閉館。我們期待不久宣布何時能夠歡迎我們的工作人員和遊客回到博物館。」Weiss說,博物館已經準備好關閉幾周,並制定了「運營計劃」,其中包括「為受薪員工和小時工提供支持的規定」。
  • 紐約宣布博物館24日可重開,大都會仍然29日開館
    經歷5個月的停擺後,紐約州州長安德魯·科莫宣布紐約市各大博物館可以從8月24日起恢復開放。在此之前,不少博物館已經做好準備,並多次向政府說明,博物館能夠為觀眾提供安全的體驗。澎湃新聞獲悉,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以及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等已確定具體的開館日期。
  • 紐約大都會150周年之影像檔案:實驗性動畫與製作技藝
    :澎湃新聞 2020年是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建館
  •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這次本來是打算去看在西雅圖讀書的男朋友,對於要去哪裡玩並沒有什麼概念,印象中覺得美帝好像除了各種各樣的大學之外就沒有什麼值得一遊的地方了,後來才發現這個印象真是有點淺薄……由於我和男朋友都不會開車,很難自駕去看一些自然風光,而且很想去的幾個國家公園,這個季節都不是最佳旅遊時機,有的甚至會關閉,所以最後,男朋友提議去紐約逛一下城市,他特別想去大都會博物館(MET)和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
  • 去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領路5000年歷史的人類藝術
    說到紐約的必遊景點,位列全球最著名博物館之一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當然算一個。緊鄰中央公園,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是全美最大、最華麗的博物館,同時也是紐約的藝術中心。
  •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二度裁員,8月底重開「有點懸」
    澎湃新聞獲悉,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簡稱「大都會」)於本周三再度裁員了79名員工,此外93人自願離職,181
  •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面向會員預覽 29日起向所有公眾重新開放
    https://vodpub1.v.news.cn/original/20200828/43c713d240e1431dbcac66fe92995be3.mp3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面向會員預覽 29日起向所有公眾重新開放 2020年08月28日 1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