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騰訊研究院
似乎是受到了某種「集體感召」,過去一個月裡,全球的社交媒體產品都在推進微觀層面的技術功能改變,以改善平臺生態和用戶體驗。
Twitter 有意將「轉發前閱讀」功能推廣到整個平臺。這種實驗性的提示會出現在用戶轉發一篇沒有打開過的文章時,建議他們在閱讀之後再轉發。該功能於今年 6 月份進行小範圍灰度測試,Twitter 表示,測試組用戶在轉發之前打開文章的頻率比對照組增加了 40%。要知道,許多用戶之所以轉發一篇未曾讀過的文章,往往是品味或觀點的一種展演,但文章真實內容很可能與標題大相逕庭,這就會導致在此基礎上所進行的討論形成意見分裂。
正如 Twitter 產品總監 Suzanne Xie 所說,「文章很容易在 Twitter 上進行病毒式傳播。有時,這對於分享信息來說是很好的,但對於話語權來說也是不利的,尤其是當人們還沒有閱讀他們所發的推文內容時。」因此,「轉發前閱讀」可以說是減少分裂、推進知情討論的有效舉措。在此之前,Twitter 和 Instagram 上的一些測試功能會在用戶分享有害或冒犯性的內容之前予以警告。
Twitter的「轉發前閱讀」功能
同樣,作為重要的圖片分享社交產品,Instagram 近期也開始測試利用 AI 技術自動屏蔽攻擊性評論,以作為網絡霸凌解決方案的一部分。Instagram 表示,該平臺的 AI 技術可以自動識別評論中欺凌或者騷擾的語言並予以隱藏,但在這些評論被隱藏之後,用戶仍有權利選擇打開所隱藏的內容。而 Twitter 此前也有類似舉措,即給含有誤導性信息的內容打上各種各樣的標籤。與直接刪帖為主的措施相比,這些做法是折衷之舉,既沒有讓發表不實言論者以「言論自由」發難,又儘可能提示和警醒了用戶。此前,Instagram 也曾推出一系列針對惡意評論的工具,例如,藉助「Restrict」工具,用戶可以限制另一用戶的評論;而另一項功能則可以識別評論是否具有惡意,並在發布前提醒用戶。
「騰訊研究院」曾發布一文,文章指出了由於用戶心理和內容的複雜特性,極端內容相較於普通內容更容易在網際網路上傳播,也愈發難以根治。利用產品本身的技術機制改進來進行抑制是一種有效的緩和機制。「轉發前閱讀」、屏蔽攻擊性言論等等這些舉措,雖然看起來只是技術層面的微小改變,但可能會帶來社區生態淨化的巨大進步。
在國內,微信 iOS 端也在剛剛上線的新版本中更新了「青少年模式」。用戶開啟該模式之後,「搖一搖」、「看一看」、「附近的人」等功能,以及視頻號、公眾號、小程序、小遊戲等入口的訪問都將受到保護性限制。家長可以根據對孩子的使用情況的判斷,自由選擇是否限制其訪問,並確定限制程度的大小。此前,騰訊已經在 QQ 發布了青少年模式,主要內容包括聊天顯示拼音,屏蔽無效搜索信息,QQ 看點僅推送學習內容、動態頁功能聚焦等,助益青少年健康上網。
微信「青少年模式」
有的事實也在提醒我們,技術不是萬能的,尤其是看起來無所不能的 AI。
2020 年初,YouTube 大規模裁撤人工內容審核團隊,全部替換為 AI 進行審核。這項舉措被視為提升審核效率和精準度的選擇,並能夠有效緩解人工審核員的心理創傷問題。作為結果,YouTube 在今年二季度的所有視頻的內容初審都交由 AI 進行審核,沒有人工參與。但是,YouTube 卻在近期緊急叫停了這項舉措,並大量返聘年初解僱的人工審核團隊。這是因為 AI 審核的規則相較於人工更為嚴苛,並且會造成誤傷。今年一季度被鑑定違規並下架的視頻僅有 660 萬,但 AI 替代人工之後,被下架的視頻幾乎翻了一番。而在被 AI 下架的 1100 萬個視頻中,有 32 萬提出申訴,最後近半數通過二次審核並重新上線,與之對照,經人工審核下架後進行申訴的視頻,只有 25% 左右可能重新上線。
有時AI本身就是麻煩的根源。9月26日,一個ID為「the gentle metre」的帳號在美國最大論壇Reddit註冊上線,而這個帳號很快將論壇攪動得雞飛狗跳。「the gentle metre」每隔幾分鐘就會在各大版塊上發表評論,無論是什麼話題,都能發布長篇大論,並且不乏有獲得高贊的回答。許多人都以為帳號背後是一個涉獵廣泛的無聊人士,但直到一個周后,有人開始質疑,它的每個回答都是6段話,非常符合GPT-3的生成模式。很快,一個名為「哲學家AI」的APP發布回應,確認這些內容出自其APP,有人逆向工程了「哲學家AI」,從而繞過驗證碼,批量生成回帖。目前,哲學家AI已經修補了漏洞,而Reddit也開始刪除the gentle metre的部分回帖,一場GPT-3的灌水鬧劇就這樣草草收場。如果不是利用它的人去「廣撒網」,又或者是精心篩選結果,恐怕這個回帖機器人很難被發現。
AI的複雜性一如既往,在帶來了這麼多問題之後,AI同樣是許多問題解決的方案。一款名為Fake Catcher 的算法就成為 DeepFake 的剋星。近年來,DeepFake已經不再是少數科研人員掌握的技術,它被越來越多動機不良的人應用到各類領域,比如炮製色情影片或虛假新聞。9月,一篇刊登在 IEEE PAMI 上的論文提出了一種能夠識別DeepFake視頻的新方法。文章思路別出心裁,它通過識別人臉面部因心跳血流產生的微弱變化來判斷視頻是否為深度合成,其原理就在於DeepFake的假人臉無法還原這種因血液流動而造成的變化。基於這一主張,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套基於卷積神經網絡的模型,名為Fake Catcher。Fake Catcher能夠從不同的 DeepFake 視頻中提取:(1)關鍵的人臉區域;(2)讀取 PPG 信號,並將兩者組合成一個時空模塊(稱為一個 PPG 元素),通過對PPG元素進行學習,最終就可以輸出結果。在 Face Forensics + +、CelebDF 等常用的假臉數據集上,Fake Catcher 的準確率已經超過90%。更厲害的是,它還能夠識別出假視頻所用的是哪種 DeepFake 算法。
除了成為 DeepFake 的狙擊手,在兒童自閉症診斷領域,AI 也取得了新的突破。兒童自閉症診斷是一個長期性的難題,過去,兒科醫生會推薦大部分疑似兒童到專家處診斷並開出治療處方,流程往往長達數月甚至數年。而在本月,美國兒童健康公司 Cognoa 宣布其研究引進AI 技術,融入自閉症譜系障礙(ASD)診斷,並且已提交美國食品及藥物監管局(FDA)審批。如果最終獲得 FDA 審批,Cognoa 的這套診斷方案就能幫助全美約 6 萬 4 千名普通兒科醫生及早診斷自閉症,並使得自閉症兒童獲得及時的護理與治療。
自動駕駛同樣是上一月度的重點。谷歌再度創造了歷史,其旗下自動駕駛子公司 Waymo 宣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正式面向一般大眾開放無人駕駛叫車服務。10 月 8 日起,Waymo 開始向 Waymo One 會員開放無人駕駛搭乘服務,接下來,還會上架應用程式讓更多人使用無人駕駛服務。Waymo 表示,他們會在短期內提供真正的無人服務,期間將不會有車輛操作員在車上。早在 2017 年,Waymo就開始了測試活動,申請早鳥測試的用戶能夠在每天任意時段呼叫無人駕駛車輛。2018 年,Waymo 擴大了測試用戶群體,而在兩年後的今天,Waymo 認為其無人駕駛車服務已經足夠成熟,可以面向一般大眾開放。
而在國內,百度Apollo自動駕駛計程車正式上線,在北京部分區域開放自動駕駛打車服務的測試工作。北京用戶可以在海澱、亦莊等地的自動駕駛計程車站點,無需預約,直接下單免費試乘自動駕駛計程車服務。從百度地圖自動駕駛轎車服務點乘坐提醒來看,目前只支持在法規限定範圍內的推薦站點上下車,每輛車同一時間最多可接待 2 位乘客。細節規定,乘坐人需年滿 18 至 60 周歲,車內也會有安全員隨時保障行車安全。在 9 月 15 日的百度世界 2020 大會上,百度公司執行長李彥宏曾預測:「5 年之內,無人駕駛技術會進入規模化商用階段,中國的一線城市將不再需要限購限行,10 年之內,基本解決擁堵問題。」
但自動駕駛到底是帶來了便利,還是引發更多擔憂,對此的判斷似乎要假以更多時日。
9 月 16 日,曾經轟動一時的「第一例自動駕駛殺人案」終於有了初步判決結果。美國亞利桑那州馬裡科帕縣的檢察官表示,坐在駕駛位的安全員 Rafaela Vasquez 被控過失殺人罪,但她所在的公司 Uber 在這起事件中不會面臨刑事指控。2018 年 3 月,Rafaela Vasquez 作為安全員乘坐的 Uber 自動駕駛汽車在亞利桑那州進行測試時,撞到了一位推著自行車橫穿道路的女性,致其死亡。根據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調查結果顯示,當時車輛時速為 62km/h,而道路限速 50km/h。在整起事故當中,安全員並未擔負起她應盡的責任。眾所周知,在當下自動駕駛測試中,絕大多數車輛都會配備 1~2 名安全員,如果車輛出現意外,安全員需要隨時接管。但是在本案中,安全員 Vasquez 並沒有專注在道路上,而是時不時低頭看右下方中控臺上的手機。在行車記錄的視頻當中,事故前半秒鐘她才抬起頭來,但顯然為時已晚。
圖為「第一起自動駕駛殺人案」事故現場
NTSB 的最終調查結果認為,安全員事發時看手機分散了注意力,並且 Uber「安全文化不足」導致事故發生。從事實上看,這起事故是由安全員的疏忽與自動駕駛技術問題共同造成的。技術存在明顯的紕漏之處,在尚不完善的情況下無法避免;同樣,安全員的疏忽也無法完全避免。兩個主體都存在現有條件下無法規避的缺陷,卻承擔了截然不同的懲罰。從法律上給出的結果,人承擔了全部的刑事責任,技術無罪。而不承擔刑事責任的 Uber 需要做的就是改進自動駕駛技術的缺陷。
當科幻書的預言或者電影上的情景在現實中重演時,普通個體的恐慌也就在所難免。
9 月 26 日,加拿大安大略省北部的人行橫道上,一條四條腿的「機械怪物」竟然在半夜肆無忌憚地亂跑。根據路人拍下的視頻,可以判斷這隻「怪物」就是波士頓動力生產的機器狗。這段視頻被上傳到 Twitter 之後,引發激烈討論。眾多網友表示畫面很讓人恐慌,也有網友認為,這不免讓人擔心這種機器人會被用作不良的用途,畢竟波士頓動力一開始就是為了軍事目的而生產這些狗。
這些事件告訴我們,人類還沒有準備好面對一個科幻世界。對於意在將新技術尤其是超出大眾常規認知的新技術推向市場的公司來說,除了炫酷的功能之外,更要考慮這種技術或者說模式能夠在多大程度上被尋常人所接受。
個人數據隱私保護的問題仍然是當今各界關注的重點。9 月 12 日,創新工場董事長兼 CEO 李開復在參加某峰會時表示:「我們早期幫助他們(曠視)找到了合作夥伴,包括美圖、螞蟻金服,讓他們拿到了大量人臉數據,幫助他們分析各個行業怎麼切入。」這一番話在網絡上引起了爭議,所涉公司紛紛出了發布聲明,而李開復也很快出來道歉,並稱「我的口誤,給三家公司帶來困擾,深感歉意」「數據一直存在合作方客戶伺服器中,不涉及任何數據的共享與傳輸」。
在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如何處理好個人信息利用和保護已經成為備受關注的問題。這一問題得到了各方的關注。蘋果在最新的 iOS 14版本中,大幅度提高了對用戶隱私的保護力度。模糊定位、相冊讀取範圍控制、APP跟蹤保護、APP隱私政策更新等等舉措,帶來了很多在隱私保護上的新探索和嘗試。
根據官網展示,在新版系統中,Safari瀏覽器的「智能防跟蹤」功能能夠阻止廣告商跨網站跟蹤用戶,而該功能是默認開啟的,用戶無需設置就可以收到保護;在「地圖」、「相冊」等應用上,大部分功能的實現都是在用戶設備上完成的,而不是在雲端,因此用戶隱私並不會被Apple所獲取。除此之外,廣告跟蹤功能在iOS 14中被設置為默認打開狀態,能夠在用戶首次使用APP時提醒是否允許該用戶訪問與物理設備相關的標識符,最大限度實現對用戶隱私的保護。
而在剛剛結束的WWDC上,蘋果也發布了隱私安全方面的四條核心原則,可以視作是這家全球市值第一的大公司的「隱私價值觀」:
數據最小化:蘋果自己或者其他人獲得的私人數據最小化
設備端智能技術:儘可能本地處理用戶信息
安全保護:技術手段對數據安全的保護
透明度和管控:幫助用戶理解被收集的數據,讓用戶自己選擇該如何使用該數據。
信息來源:
[1]cnBeta: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tech/1033389.htm,9月25日
[2]DONEWS: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1/3116287.html,10月10日
[3]theverge:https://www.theverge.com/2020/9/21/21448916/youtube-automated-moderation-ai-machine-learning-increased-errors-takedowns,9月21日
[4]量子位(ID:QbitAI),https://mp.weixin.qq.com/s/CRZchnVpyduEtCZwZjNMUg,10月9日
[5]矽星人(ID:guixingren123),https://mp.weixin.qq.com/s/W8I7RZywqBS06G-msyABaw,10月8日
[6]globenewswire:https://www.globenewswire.com/news-release/2020/09/23/2098045/0/en/Cognoa-Seeks-FDA-Clearance-for-Breakthrough-Digital-Autism-Diagnostic-Device-After-Successful-Pivotal-Study.html,9月23日
[7]donews: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1/3116306.html,10月10日
[8]速途網:http://www.sootoo.com/content/749496.shtml,10月12日
[9]極客公園(geekpark):https://mp.weixin.qq.com/s/6KNEDdkZucQjwNPWrAb1yw,9月26日
[10]Apple:https://www.apple.com.cn/privacy/features/
推薦閱讀
原標題:《當波士頓動力狗在大街上遊蕩時,誰還會在乎無人駕駛計程車呢?》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