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總理與鄧穎超:五年靠寫信定情,攜手走過51載,一生沒有子女

2020-12-23 左岸楓史

南京博物館舉辦了一場特殊的活動——"鄧穎超與周恩來的書信展。"這些書信的展出,無不讓人們羨慕鄧穎超與周恩來攜手相伴51年的愛情。

"西子湖邊飛來紅葉,竟未能迅速回報,有負你的雅意。懶不能做藉口,這次也並未忘懷,只是懶罪該打。""不像情書的情書給我帶來了喜慰,回報雖遲,知罪免打。"這些簡短的書信背後藏著濃濃的愛意。

今天,我們看看周總理與鄧穎超攜手走過51載背後的故事。

圖|周恩來與鄧穎超

初次見面

"你和我原不相識,姓名不知。1919年,在我國掀起了五四愛國運動……在這次運動高潮中,我們相見,彼此都有印象,是很淡淡的。"

1919年,周恩來和鄧穎超一個在天津,一個在日本,他們在用自己的方式為新中國的建設努力。兩個人誰也沒有想到,在以後的日子裡,他們會相戀,甚至攜手相伴51載。

周總理與鄧穎超相識於學校組織的一次活動。五四運動後,周恩來從日本留學歸來,因為周恩來年少有為,很多女同學都希望能見上他一面。

一次偶然的機會,周恩來來到了鄧穎超所在的學校參加群眾大會,當時鄧穎超正在表演話劇《木蘭從軍》,周恩來被這一個充滿陽光的女孩子吸引住了。與此同時,鄧穎超也看見了穿著一身黃不黃綠不綠的衣服,帶著鴨舌帽的周恩來。

表演結束後,鄧穎超問周圍的夥伴這個奇怪的青年是誰,她的朋友告訴她,他是周恩來。這是鄧穎超第一次見到周恩來。

圖|讀書時期的周恩來

據鄧穎超對客人回憶,當時她看見周恩來後,只覺得周恩來原來也是一個平凡的少年,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因此,雖然兩個人互相有好感,但是並沒有進一步的接觸,直到天津成立了覺悟社

在覺悟社成立之後,周恩來和鄧穎超都是覺悟社成員,分別為學生會機關負責人和學生負責人。他們兩個工作雖然有所交集,但是由於周恩來那時候十分堅持獨身主義,所以他們兩人之間的談話內容也是極少。

愛這種東西十分奇妙,它會在不經意之間悄然滋生。1920年,周恩來去法國留學期間,他和鄧穎超的繾綣書信愛情也開始了。

繾綣書信情

我們彼此走上了共同的道路,這使我們的感情不只是個人的相愛,而是上升到了為革命、為理想共同奮鬥,這是我們能夠相愛的最可靠的基礎。

在周恩來去法國留學時,鄧穎超心中並無波瀾,她從未想過和周恩來會有感情上的發展。未曾想,在周恩來離開後,他竟開始給自己寫信。初次接到周恩來信件的鄧穎超知道周恩來在借這些信件訴說著什麼。

對於周恩來的信件示好,鄧穎超這樣對朋友說:"或許恩來同志有一些想法,但是我並未動心,並不相信他的話,而且現在有一位與他相熟的女同學即將要去法國,可能他們會成為伴侶。"

圖|鄧穎超

面對真正的愛,所有的質疑無法阻擋。在鄧穎超自我否定後,周恩來並沒有放棄給鄧穎超繼續寫信。慢慢地,鄧穎超明白了周恩來的信裡描述的並不是玩笑話。

在最近的一次來信中,周恩來對鄧穎超寫道:"我和那位女同學合不來,現在已經不來往了。"

面對周恩來的直言直語,鄧穎超再無法推脫。喜歡往往是到最後才發現,隨著通信時間越來越久,周恩來更加希望得到一個答案。面對急於得到答案的周恩來,鄧穎超最終在1923年和周恩來確定戀愛關係。

兩人相隔兩地,在確定戀愛關係後,他們還是像往常一樣用書信來往。紙短情長,一張薄薄的紙片怎麼能承受住濃濃的真情。此後,他們開始聊革命工作,國家大事,但是他們的愛情卻愈演愈濃。

圖|周恩來和鄧穎超在廣州結婚

1925年,經過五年的書信來往,周恩來與鄧穎超修成正果,在廣東結婚。由於局勢撲朔迷離,他們無暇顧及自己的婚禮,只是簡單地和朋友家人吃了飯菜,婚禮雖然簡單,但愛卻溢滿了婚禮現場。

生死線上的愛情

不管如何兇惡的敵人,不管如何難渡的天險,不管如何艱苦的生活,這一支在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同志領導下的中國人民革命武裝力量,憑著他們鋼鐵般的意志和為人民革命事業奮鬥到底的決心,終於戰勝了強大的敵人和一切難以想像的困難。

在結婚後,鄧穎超和周恩來相聚的時間並不多,因為他們一直在長徵路上。相見次數雖然少,但幸好在彼此最需要對方的時候,他們都在對方的身邊。

1935年,部隊成功拿下貴州地區後,與此同時,鄧穎超因為長期忙於工作,肺病復發,生命垂危。面對病重的鄧穎超,周恩來心急如焚,為此,他將鄧穎超接到自己住的地方,準備細心照顧。

圖|鄧穎超與周恩來

紛亂年代怎可能隨心所欲,周恩來在將鄧穎超接到身邊後,他並沒有機會照顧鄧穎超。拿下貴州黎平後,中央在黎平召開了重要會議,在會議中,中央提出要對部隊進行整頓。為了完成中央任務,周恩來整天從清晨忙到夜晚,根本沒有時間去看鄧穎超一眼。

周恩來見到病重的鄧穎超是在同年3月份在陪毛主席去看傷員的時候。見到鄧穎超的第一眼,周恩來只說了一句:"小超,你受委屈了。"在愛情面前,哪有什麼委屈,鄧穎超知道這是周恩來能帶給他最大的關心了。為了讓周恩來能夠放心工作,鄧穎超告訴他不用擔心自己。

他們的相處時間只有幾分鐘,在短短的幾分鐘內,周恩來和鄧穎超說了很多話,或許對他們來講,幾分鐘就是幾天,幾分鐘過去,周恩來不得不離開。

在離開前,周恩來依依不捨地對鄧穎超說:"小超,你要照顧好自己,好好休息。"

周恩來離開後,鄧穎超依舊在一個人休養。在醫療同志的悉心照顧下,鄧穎超的身體漸漸好轉了。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令所有人沒有想到,在鄧穎超身體好轉後,周恩來竟病倒了。

原來在鄧穎超病倒期間,周恩來一直忙於工作,常常沒有睡眠時間,除休息不夠外,食物吃得也十分糟糕。最終,周恩來病倒了。

周恩來的病比鄧穎超更嚴重,幾天下來,他因為肝部腫大,一口食物都沒有吃。在鄧穎超再次見到周恩來的時候,他仿佛變了一個人,骨瘦如柴,皮膚蠟黃。看到躺在床上的周恩來,鄧穎超哭了。

壞事情面前僅靠眼淚是無法過去的,鄧穎超哭了一會,擦了擦眼淚,開始照顧周恩來。因為是肝炎且沒有醫療設備,隨部隊行軍的醫生只能用冰塊和藥物進行炎症控制。周恩來昏迷了三天三夜,在周恩來昏迷期間,鄧穎超沒有離開一步。

好人終會有好報,像周恩來這樣為人民服務的人,怎可能會被病魔輕易打敗。在周恩來昏迷三天三夜醒來後,他第一眼看到的也是自己的伴侶——鄧穎超。看到鄧穎超時,他十分詫異地問:"小超,怎麼是你,你什麼時候來的?"

鄧穎超望向他,什麼話也沒有說。其實在周恩來第一眼看到鄧穎超時,他就知道可能從自己出事的時候,鄧穎超就來了,因為鄧穎超的臉色比以前更加蒼白消瘦了。周恩來心疼鄧穎超,但他不知道該說什麼,只能深深地望著她。

局勢不容這對夫妻有傾訴的時間,在周恩來剛甦醒時,新的戰役計劃便開始啟動了。1935年8月,周恩來開始隨著部隊過草地,由於周恩來的病情並沒有完全好轉,他在過草地的時候都是在擔架上度過。

一個人的重量和困難不會消失,只會轉移到其他地方。在周恩來躺在擔架上的時候,他的戰友們在替他受著更大的困難。面對戰友們的艱難,周恩來一度想要放棄使用擔架,但身體卻不容許他這樣做。

圖|過草地場景

草原的天氣變化多端,在人們防止天氣變化時,還要防止草原地上的泥潭。草原地上的泥潭是會隱藏的高手,它常常會出其不意地給周恩來一行人製造困難。在行軍沒過多久後,擔心周恩來身體的鄧穎超想要加快速度追上周恩來,事實怎可能如料想一般進行,鄧穎超在追逐周恩來的過程中陷入泥潭。

鄧穎超知道草原的泥潭的可怕,陷入泥潭後,她不敢動彈,只能等待同伴救援。因為鄧穎超處於前後兩批人的中間,她等了很久才等來後面的隊伍。後面的同志小心翼翼地將她拉了出來,雖然生命得到了救援,但是她也因此在第二天發了高燒。

上天似乎總愛與人開玩笑,鄧穎超發燒之後,周恩來竟緊接著發燒了。由於藥品有限,兩人只有一個人能打退燒針。面對醫生手中僅有的一個退燒針,鄧穎超在清醒時把它給了周恩來。

在所有人都以為鄧穎超失去退燒針,病情會變得更加嚴重時,她竟然奇蹟般地退燒了。與此同時,周恩來的燒也退了。如果說兩人同時發燒是上帝的玩笑,那兩人同時好轉,也是上帝給予這對相愛的人一個奇蹟。

接下來的幾天裡,鄧穎超為了照顧其他士兵,根本沒吃過一粒米。在通過草地區時,鄧穎超和進入草地區已經完全是兩個模樣了。當時同行的人都以為鄧穎超即將要離開人世了。但沒想到,她憑藉著自己的意志,撐過去了。

海棠情深

你不是喜歡海棠花嗎?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這個海棠花盛開的院落,就愛上了海棠花,也就愛上了這個院落,選定這個院落,到這個盛開著海棠花的院落來居住。

此後的時間裡,周恩來和鄧穎超一直在各自為建設更好的新中國努力。1954年,朝鮮地區出現了和平問題,周恩來得到命令,同中國團隊一起參加了瑞士的日內瓦會議,在日內瓦會議進行的時候,周恩來中國的家中庭院內海棠花正燦爛地綻放著。

圖|日內瓦會議

海棠花的花語是遊子思鄉,離愁別緒,周恩來最喜歡這種花。看到海棠花綻放,鄧穎超趕忙折了一枝並附信寄給遠在瑞士的周恩來。周恩來得到鄧穎超的來信後,他知道鄧穎超在中國思念著他為了讓鄧穎超明白,他也在思念著她,周恩來專門找人給鄧穎超帶了日內瓦出名的玫瑰花。

現在,海棠花和玫瑰花這兩個來自兩地的花和葉被完好地保存著,在歷史的長河中,見證著周恩來與鄧穎超的海棠情深。

"兒女成群"

全國千萬兒童都是我的孩子,都是革命的接班人。這樣,不是就不分你的我的了嗎?

周恩來和鄧穎超的海棠情深令人羨慕,但卻有一件事讓他們都倍感遺憾,那就是他們一生沒有子女。其實,鄧穎超也懷過孕。

當時戰爭局勢複雜,而她又是何香凝的秘書,她覺得如果孩子在這個時候出生,那麼將是自己的負擔,因此鄧穎超一心想要把孩子拿掉。想明白後就去做,為了將孩子順利拿掉,她自作主張地在街上購買了一些中草藥。

圖|何香凝

藥物必須要在醫師的指導下使用,因為鄧穎超使用的方式不對,結果她一個人在床上痛得直打滾。

周恩來知道這件事後,大聲地斥責鄧穎超,說:"你的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孩子不是你一個人的,是我們兩個人的後代,你應該跟我商量,這是我們兩個的大事,你為什麼不跟我商量?"

這是周恩來第一次對鄧穎超發那麼大的火,事後鄧穎超也想明白了,自己這樣做實在是太幼稚了。沒過多久,鄧穎超再次有了身孕。在鄧穎超即將生產的時候,周恩來卻已經因為工作遠赴上海。

或許是因為第一個孩子在離開後生氣了,第二個孩子鄧穎超依舊沒有留住。在鄧穎超生產過程中,因為孩子太大,醫生只能自己動手把孩子拿出來,但是在拿孩子的途中,孩子的頭顱受到了傷害,剛生下就離開了。孩子離開後,鄧穎超雖然傷心,但是她只能接受。

鄧穎超本以為會有下一次做母親的機會,但是沒想到她卻再也沒有懷上一個孩子。經過這兩次生產後,鄧穎超的身體元氣大傷,醫生告訴她很難再懷上孩子。得知這個消息後,鄧穎超難過地哭了。

圖|鄧穎超和周恩來

時態沒有給鄧穎超太多難過的時間,得知新中國建設遇到困難時,鄧穎超選擇忘記一切,專心投身於革命事業中。當一切漸漸平穩之後,鄧穎超穎超也曾渴望過當母親,但始終沒有機會。面對鄧穎超的沮喪,周恩來時常會開導她,"我們兩個已足夠幸福。"

1963年的某一天,周恩來拜訪藝術家周瘦鵑時,他最小的孩子周全也在身邊。可愛的孩子誰都喜歡,周恩來也同樣如此,看到全全後,他就將她抱在了身邊。

見到此景,周瘦鵑十分動容,同周恩來講:"總理,您為革命奮鬥了幾十年,可還沒有一個自己的孩子,我的全全就給您撫養吧。"周恩來聽到此話,開心笑道:"周老啊,全國千萬兒童都是我的孩子,都是革命的接班人。這樣,不是就不分你的我的了嗎?"

事實確實如周總理所說一樣,不管鄧穎超懷孕與否,他們都將戰友遺孤當成自己的孩子撫養。雖然他們兩個一生沒有一個孩子,但是他們依舊是"兒女成群"。或許在那個年代,周爸爸和鄧媽媽是最溫暖的稱呼。

圖|周恩來、鄧穎超和侄兒女合影

一生一世一雙人

春天到了,百花競放,西花廳的海棠花又盛開了,看花的主人已經走了,走了十二年了,離開了我們,他不再回來了。

事情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然而周恩來的身體卻越來越差。1975年,周恩來的心臟病時常發作。面對嚴重病痛,周恩來再無法正常生活,只得入院治療。

在周恩來住院期間,鄧穎超一有空閒時間就跑到醫院來看望他。相愛的人之間會有心靈感應,或許是感應到周恩來的時間僅剩不多,鄧穎超格外珍惜和周恩來在一起的時間。

同年十月,周恩來因病痛發作被送進了手術室,從手術室出來後,周恩來喊來了趙煒陪鄧穎超。或許從這一刻開始,周恩來就知道自己的大限將至。

回到病房後,從被窩裡抽出了自己的手,說:"趙煒,咱倆握握手吧!"聽到周恩來的要求,趙煒怕影響周恩來的恢復,忙說自己的手涼,下次再握。面對趙煒的推脫,周恩來十分堅持"要握"。

當趙煒慢慢地伸出手後,周恩來什麼也沒說,只說了一句,"你要照顧好大姐。"這一次握手不像是簡單的握手,更像是一場鄭重其事的託付。

1976年初,鄧穎超和趙煒準備出去吃飯。在還沒有出發前,趙煒打了一通電話問周恩來情況如何。聽到對方回答情況時還可以時,鄧穎超開始準備洗漱。在鄧穎超洗漱的時候,趙煒接到了一通電話,對方語氣十分道:"趙煒,快來快來!不好了,不好了!"

聽到對方十分著急,趙煒明白了周恩來最後的時間到了。在趙煒掛掉電話後,鄧穎超十分疑惑地看向他,趙煒平了平心情,告訴她要馬上去醫院。鄧穎超聽後害怕了,匆匆地向醫院趕去,就連下汽車的時候步伐也比平常快了許多。看到著急的鄧穎超,趙煒寸步不離的扶著她,生怕她因為著急摔倒。

圖|趙煒與鄧穎超

兩個人最終來遲了,在他們推門而入的那一刻,醫療監視器上出現了一條直線,周恩來走了。沒來得及和周恩來做最後的告別,鄧穎超心中滿是遺憾。慢慢地,她走向前,用手撫摸著周恩來的臉頰,無限哀傷地道:"恩來,你走了……"

與自己相伴51載的丈夫離開了,而自己卻沒有見上他最後一面。鄧穎超十分難過,為了表達自己對周恩來的愛,從周恩來去世的時候,鄧穎超就一直在周恩來的遺體前,放置著自己親手編制的鮮花花圈。

當時正處於冬天,鮮花十分地昂貴,但鄧穎超卻毫不在乎,她託人用自己的工資在遠處購買。整整七天時間,周恩來遺體前面始終會有新的鮮花花圈,在花圈上也寫著獨一無二的悼念詞:"悼念恩來戰友——小超哀獻!"

世界上最難過的事情便是愛的人離開,七天的時間轉眼就過去了,在周恩來遺體準備火化的前一秒,鄧穎超心中的情緒再也控制不住,大哭起來,其哭聲讓聽的人也忍不住感到難過。

難過之後還是要離別,鄧穎超哭罷,用手摸著棺木,依依不捨地說:"恩來呀,我再也見不到你了。"

周恩來遺體火化後,鄧穎超將周恩來的骨灰撒在了三個地方,只留下了他用過的骨灰盒。雖然鄧穎超心中難過,但是她知道這是周恩來最想要的處理方式。

為了和周恩來以後也相伴,鄧穎超立下遺言,自己以後離開了不需要新的骨灰盒,只需要用周恩來用過的骨灰盒就可以了。至於自己的骨灰,也要和周恩來一樣撒在天津河海裡。

在以後的歲月裡,鄧穎超依舊在為國家建設努力著,在空閒的時候,她最愛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把丈夫周恩來用過的骨灰盒擦拭乾淨。隨著時間的流逝,鄧穎超做出來的成就越來越多,但她對丈夫周恩來的愛卻也越來越濃烈。

1992年7月,鄧穎超終於有了再見周恩來的機會,因為她也離開了我們。在鄧穎超離開後,她成了人們心中永遠回憶的鄧媽媽。鄧媽媽離開雖然令人難過,但是人們依舊按照她的意願將她的骨灰放進了周恩來用過的骨灰盒中,後撒在了天津河海裡。

愛也不過如此吧,也不過如此讓人悸動,讓人難過,讓人無法割捨。周總理和鄧穎超51載的愛情現在已經成了愛情界的模範,相信沒有人的愛能勝過他們。

相關焦點

  • 鄧穎超:我與恩來共濟51載,西花廳的海棠花又開了,可是他不在了
    千言萬語抵不過鄧穎超這句」我與恩來共濟51載,西花廳的海棠花又開了,可是他卻不在了。「1925年8月8日,在廣州一個十分簡樸的小房間裡,周恩來和鄧穎超這一對有著共同革命理想、在領導學生運動中相識相知,在血雨腥風的革命風浪中相愛了六年的戀人舉行了簡樸的婚禮。從此,這兩位偉大的革命者生死相依,攜手奮進,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自由和解放,為人民幸福安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周總理一生未對妻子說過「我愛你」,但用八個字,撒下國家級狗糧
    我們也曾想過牽了手就能結婚,可是終究還是逃不過時代的命運,活在了一個上了床卻也沒有結果的年代,總以為愛情很複雜,但是聽了周總理的侄女在北京衛視播出的《我是演說家》上講述的周總理和鄧穎超女士的愛情故事以後,才發現愛情沒有那麼複雜,互相喜歡,志趣相投,便可白頭偕老。那個年代,沒有鮮花,沒有鑽戒,沒有誓言,但牽了手就是一輩子,一不小心就白了頭。
  • 78張照片走過周總理一生,看到最後已是熱淚橫流!
    作者:北洋君51歲的周總理站在天安門城樓上,眺望著他深愛的土地和人民……44年前,總理走了,他沒有子女,沒留下房產,他將骨灰灑向了大海,連一個能讓我們點上一根蠟燭、放束鮮花、灑杯白酒,寄託哀思的墓碑都沒有留下……78載崢嶸歲月,50多年革命生涯,26年的總理任期,一生憂國憂民,殫精竭慮今天,就讓這78張總理最珍貴的照片
  • 她相貌平平卻驚豔了周恩來一生,六張珍貴照片撒國家級狗糧
    周恩來寫道:「望你珍攝,吻你萬千」鄧穎超回道:「情長紙短,還吻你萬幹」你可能難以想像,如此甜炸肉麻的情話竟是出自溫文爾雅的周總理之手,那個年代的愛情,沒有鮮花,沒有鑽戒1925年8月8日,太平館的西餐廳他們衣著整齊,對視不語,卻滿眼濃情蜜意,沒有任何儀式,沒有高朋滿座他們結婚了。紙短情長,寥寥數字便相許一生。周恩來後來才告訴她:「 還記得當年在天津開大會嗎?你第一個登臺發言,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兩隻炯炯有神的大眼睛」
  • 鄧穎超的家書中,為何先稱同志再稱侄?
    「從前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人。」一封書信輾轉於山海之間,將相隔萬裡的人串聯在一起,尤其在戰亂年代,一封書信更顯彌足珍貴。此外一封封書信,也成為了後人研究歷史的重要依據。二、鄧穎超與周總理的原則縱觀鄧穎超與周總理一生,為了國家與人民無私奉獻,永遠將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自身利益之上,甚至於他們從不曾過多考慮自身利益,一生都在思考並踐行如何為黨和國家謀取更大利益。因此,周總理與鄧穎超雖然並無兒女,但無數中國人誰不是他們的後人?
  • 鄧穎超的「婆家」情懷
    還說:「前不久,我們請童小鵬同志去重慶處理了我母親和恩來父親的墳墓,不知你們淮安有沒有搞棺木深埋?未搞的也可以等一下,不要引起群眾的不安。」「不要引起群眾的不安」包含著鄧穎超對淮安人民的多少情?多少愛?童小鵬等人在就餐時,發現桌上還多了一道茶點———淮安茶饊。那正是劉秉衡等人從淮安剛剛捎來的。
  • 周總理病逝,主席流淚,朱德敬軍禮!鄧穎超花圈寫:小超哀獻
    周總理是患膀胱癌去世的。最初,他的病沒有任何症狀,只是他的保健醫生張佐良在做常規尿檢時發現4個紅血球。儘管在臨床診斷上,4個紅血球意義不大,可能是血管硬化,造成毛細血管滲血;也可能是膀胱炎症或者尿路結石摩擦出血;比較壞的結果是膀胱上長了一個良性腫瘤。只有最壞一個結果才是惡性腫瘤。
  • 與你攜手走過的時光,是我一生中最美的風景
    與相愛的人攜手一生,看太陽東升西落,品人生酸甜苦辣,在貧困中相濡以沫,在患難中相互扶持,在平淡中白首同心,這就是我理想中的愛情,與你攜手走過的時光,是我這一生中最美的風景!我們攜手走過了這個純白的花季,共同聆聽花開的聲音,卻沒有留下一絲汙點,牽手的時光,還很慢長,未來的生活充滿浪漫,相依相伴,記住我們走過的時光,相信這份別樣的感情,會如一杯青梅美酒,越珍藏越香醇。與你一起攜手走過的日子,風是暖暖的,夾雜著一絲清香,雨是涼涼的,攜帶著一縷清甜。
  • 周總理的兩次痛哭:一次父親去世三天才得知,一次葉挺等人遇空難
    周總理作為大家心目中的千古完人,對自己當然是擁有很強的自控能力。但這並不意味著周總理沒有動情的時候,實際上喜怒哀樂不形於色只是工作需要。周總理無疑是個感情充沛的人,他對自己的身邊人,尤其是對國家和人民充滿了熱愛。也因為如此,有時候難免會有痛哭的時候。有時候,痛哭反倒是英雄氣的一種,這樣的英雄真實而可貴。
  • 120個珍貴瞬間走過周總理一生……
    2021年1月8日周恩來總理逝世45周年紀念日120張珍貴老照片再現偉人一生此刻,追憶那段不凡歲月深切緬懷!1925年8月8日,周恩來和鄧穎超在廣州結婚。1940年初,周恩來和鄧穎超在莫斯科同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負責人任弼時等合影。右起:蔡暢、張梅、任弼時、陳琮英、鄧穎超、周恩來、孫維世。
  • 今天,我們一起緬懷周總理
    鞠躬盡瘁的一生 2021年1月8日,今年是周總理離開我們的第43年! 追悼會結束後,鄧穎超把家屬召集到一起,說總理在十幾年前就與她約定死後不留骨灰。 當晚,一架農用飛機在北京如磐的夜色中冷清地起飛,飛臨天津,這個總理少年時代生活和最早投身革命的地方,又沿著渤海灣飛臨黃河入海口,將那一捧銀白的灰粉化入海空。
  • 偉人的小故事,周恩來夫婦伉儷情深,一生的革命伴侶
    1975年冬天,周總理在做完最後一場手術後,體力已經消耗殆盡,他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了,奄奄一息的他,把秘書趙煒叫到身邊,吩咐道:「趙煒,你要照顧好大姐。」周總理臨終前簡單而又充滿愛意的囑咐,讓趙煒深受感動,總理口中所說的這位大姐,正是他的愛人鄧穎超。
  • 胡宗南宴請周總理,席間三次勸酒,卻被周總理巧妙拒絕
    在這裡他遇到了改變他一生命運的兩個人,一個就是校長蔣介石,另一個則是政治部主任周恩來,周總理對胡宗南十分照顧,胡宗南心中也十分尊敬這位老師,兩個人經常談論時局,博學的周總理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會了他很多道理。
  • 戰友情深——周恩來和鄧穎超的共同生活片斷
    他同鄧穎超一別將近四年沒有見面,但他們鴻雁傳書於歐亞兩洲,互相傳送著戰鬥的信息。  周恩來把他和蔡和森、趙世炎等在法國的情況,寫信告訴鄧穎超和覺悟社的同志們,把他們主持出版的刊物《少年》、《赤旗》寄給鄧穎超等同志;鄧穎超和覺悟社同志們一道,仿周恩來在歐洲出版《覺郵》的辦法,把與周恩來等同志的通信,彙編發表在《新民意報》副刊《覺郵》及其它報刊上。
  • 周總理身邊工作人員中,走出4位上將、中將、少將,他們都是誰?
    1956年,周家鼎被調到周總理身邊當秘書,之後的12年中,他一直是周總理的軍事秘書。親身經歷了「兩彈一星」研製、對印自衛反擊戰、邢臺大地震救援等重大歷史事件,並多次陪同周總理出訪國外。1962年11月,周家鼎晉升大校軍銜。1968年,他去北京「二七」機車車輛廠去「支工」,從此離開西花廳。周家鼎(右二)向總理遺體告別。
  • 周恩來情深意長的來信深深打動鄧穎超
    他沒有做過工,主要靠稿費生活,從而騰出時間和精力來考察歐洲各國的社會綜合情況,考察工人運動和學生運動。周恩來到法國後,嚴修按期給他寄錢。由於周恩來的地址經常變動,嚴修就將錢交給李福景的父親李琴湘,由他寄給李福景轉給周恩來。周恩來還擠出時間多次給在天津達仁女子學校教書的鄧穎超寫信,託負責這所學校行政的馬千裡轉交鄧穎超。
  • 周總理秘書紀東將軍做客杜康 敬錄「 復興杜康,為國爭光」
    8月23日, 周總理生前秘書紀東將軍做客杜康控股,為杜康人作了「弘揚周總理精神風範,以初心和使命引領未來」的專題報告,解放軍報原副總編輯連俊義將軍等隨行。杜康控股總經理王鵬及魏寶林、 肖志雄、 謝彬、張獻敏等公司領導陪同。
  • 蘭卡記憶|周總理誕辰120周年:憶總理的斯裡蘭卡情緣
    周總理曾經兩次來到過斯裡蘭卡,為中斯友誼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今天,讓我們通過一組珍貴的歷史圖片,一起來緬懷我們敬愛的周總理。 「米膠協定」的全稱是《中國與錫蘭關於橡膠和大米的五年貿易協定》,即我國每年以27萬噸大米換取錫蘭5萬噸橡膠。 這是新中國同非社會主義國家第一筆重大易貨貿易協定。該協定從1952年執行到1982年,長達30年。《米膠協定》的執行不僅為我國換得了急需的橡膠,支援了抗美援朝,同時也為打破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封鎖禁運發揮了積極作用。
  • 他才是周總理臨終前召見的最後一個人
    由於惦記著周總理的召喚,我怕因自己睡著了而錯過,所以在值班室裡靠一會兒,就到走廊裡轉一轉。到了次日凌晨五六點鐘,我在走廊裡碰到了鄧穎超大姐,還有擔任醫療組組長的衛生部長、謝富治夫人劉湘萍。  鄧大姐見我還在苦等,就對我說:「總理還沒醒過來,你已經等了太長的時間了,就別在這裡等下去了。你先回去吧,總理再甦醒過來的時候,我們再通知你來。」
  • 今天,是周總理生日!告慰,唯以一個更好的中國!
    這裡沒有總理,只有縴夫上個世紀50年代,黃河河南南段洪水暴漲,衝歪了鄭州一座鐵路橋。緊急情況下百姓們群策群力想了一個土辦法:組織上萬人用繩子拉縴,把橋墩拉正。經請示國務院同意後,決定一試。拉縴那天,周恩來總理突然來到現場,頓時群情振奮,歡聲雷動。周總理說:「這裡沒有總理,只有縴夫。」說完他脫下大衣,加入拉縴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