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對荀子天道、禮法及兵學思想的傳承
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號臥龍,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的治軍實踐的長處在於治軍和戰略謀劃,其兵學思想在《隆中對》《出師表》《將苑》均有體現。
荀子主張「隆禮重法」,他的弟子韓非、李斯又是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諸葛亮儒法兼取,顯然是對荀子治國治軍思想的直接傳承。
荀子在《議兵》篇中指出:「彼兵者,所以禁曓除害也,非爭奪也。」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指出:「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荀子與諸葛亮都志在一統天下,因為只有天下統一才能消除戰亂紛爭,進而造福天下蒼生。凡阻礙天下統一、禍害天下蒼生者即是「暴」,即是「害」,即是「奸兇」。
荀子在《天論》篇中指出:「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與騁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與理物而勿失之也?願於物之所以生,孰與有物之所以成?故錯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指出:「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在《將苑》中指出:「夫行兵之勢有三焉: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天勢者,日月清明,五星合度,彗孛不殃,風氣調和;地勢者,城峻重崖,洪波千裡,石門幽洞,羊腸曲沃;人勢者,主聖將賢,三軍由禮,士卒用命,糧甲堅備。善將者,因天之時,就地之勢,依人之利,則所向者無敵,所擊者萬全矣。」軍國大事皆注重「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但是三者之中以發揮人的主觀努力是最為主要的。荀子強調的是「制天命而用」,諸葛亮強調的是「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荀子《議兵》篇中指出:「制號政令欲嚴以威;慶賞刑罰欲必以信」。「士服民安,夫是之謂大凝,以守則固,以徵則強,令行禁止,王者之事畢矣。」《三國志•張裔傳》對諸葛亮依法治軍的論述是:「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諸葛亮在《將苑》中指出:「夫出師行軍,以整為勝。若賞罰不明,法令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進,雖有百萬之師,無益於用。」
(蘭陵後學焦子棟整理)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