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對荀子天道、禮法及兵學思想的傳承

2021-01-19 騰訊網

諸葛亮對荀子天道、禮法及兵學思想的傳承

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號臥龍,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的治軍實踐的長處在於治軍和戰略謀劃,其兵學思想在《隆中對》《出師表》《將苑》均有體現。

荀子主張「隆禮重法」,他的弟子韓非、李斯又是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諸葛亮儒法兼取,顯然是對荀子治國治軍思想的直接傳承。

荀子在《議兵》篇中指出:「彼兵者,所以禁曓除害也,非爭奪也。」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指出:「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荀子與諸葛亮都志在一統天下,因為只有天下統一才能消除戰亂紛爭,進而造福天下蒼生。凡阻礙天下統一、禍害天下蒼生者即是「暴」,即是「害」,即是「奸兇」。

荀子在《天論》篇中指出:「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與騁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與理物而勿失之也?願於物之所以生,孰與有物之所以成?故錯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指出:「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在《將苑》中指出:「夫行兵之勢有三焉: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天勢者,日月清明,五星合度,彗孛不殃,風氣調和;地勢者,城峻重崖,洪波千裡,石門幽洞,羊腸曲沃;人勢者,主聖將賢,三軍由禮,士卒用命,糧甲堅備。善將者,因天之時,就地之勢,依人之利,則所向者無敵,所擊者萬全矣。」軍國大事皆注重「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但是三者之中以發揮人的主觀努力是最為主要的。荀子強調的是「制天命而用」,諸葛亮強調的是「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荀子《議兵》篇中指出:「制號政令欲嚴以威;慶賞刑罰欲必以信」。「士服民安,夫是之謂大凝,以守則固,以徵則強,令行禁止,王者之事畢矣。」《三國志•張裔傳》對諸葛亮依法治軍的論述是:「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諸葛亮在《將苑》中指出:「夫出師行軍,以整為勝。若賞罰不明,法令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進,雖有百萬之師,無益於用。」

(蘭陵後學焦子棟整理)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3.荀子:孟子之後儒家思想的發展者、辭賦之祖
    1.天道自然的思想   荀子將"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觀化與規律化,見於他的《天論》一文。在荀子看來,天為自然,沒有理性、意志、善惡好惡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陰陽風雨等潛移默化的機能叫做神,把由此機能所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萬物自身運動的結果。2."
  • 荀子大一統思想探賾-劉長明
    荀學中道家思想的統攝地位,顯而易見。荀子的天道觀,即由道家的天道觀改進而來。因為道,天行有常。他說:「道存則國存,道亡則國亡。」(《君道》)所以,他要求人們合道而行,諄諄告誡:「倍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天論》)唯有順應天道,方可使「萬物得宜,事變得應,上得天時,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則財貨渾渾如泉源,汸汸如河海,暴暴如丘山」(《富國》)。
  • 飽受爭議的歷史人物荀子
    《韓非子·顯學》中將孔子去世後,儒家思想的發展稱為「儒分為八」意思是說,儒家思想分化成八個分支,即子張之儒、子思之儒、顏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孫氏之儒以及樂正氏之儒,他們為傳承並發展儒家思想貢獻自己的力量,在孔子後門學中都有一席之地。
  • 荀子:人有九種氣質
    荀子在這方面基本上與儒家的主流思想全無差別,差別只是究竟用什麼方法來調整。就荀子來說,不管個人人格或社會關係,都是要以禮法來調整的。禮法,在荀子的學術中,是一個首出庶物的領導觀念,無論什麼題目都要以它為宗旨。這是我們在談荀子的時候必須注意的。在荀子這篇《修身》中有一個小題目當該想一下,就是關於人的氣質的問題。
  • 楊朝明:《荀子》的思想主旨
    宋代以來,尤其是明清兩代,許多學者都認為荀子思想有濃厚的法家氣息,或直接以荀子思想屬於法家。圍繞與法家的關係,出現了許多的名目,比如,有人認為荀子是繼承了儒家的法家,有的是荀子是從儒家蛻化出來的法家,有的說荀子是儒表法裡的人物,有的說他是法家的老師,培養了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 楊朝明 |《荀子》的思想主旨
    宋代以來,尤其是明清兩代,許多學者都認為荀子思想有濃厚的法家氣息,或直接以荀子思想屬於法家。圍繞與法家的關係,出現了許多的名目,比如,有人認為荀子是繼承了儒家的法家,有的是荀子是從儒家蛻化出來的法家,有的說荀子是儒表法裡的人物,有的說他是法家的老師,培養了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 龍與天道人道孔子荀子對龍文化的拓展-姚海濤
    龍與天道、人道——孔子、荀子對龍文化的拓展姚海濤 (青島理工大學琴島學院, 山東青島 266106)摘 要:作為中華文化重要組成的龍文化在孔子、荀子那裡實現了重大理論躍遷,充分展現出了多層次
  • 儒家復興的方向:或為荀子之儒
    到了戰國時代,孟子提出了性善論,而荀子提出了性惡論,按說,性善和性惡是如此的不同,差異極大,但是宣傳這兩種思想的人,恰恰都是儒家,也就是孟子之儒家與荀子之儒家。性善論講求仁義,性惡論講求禮法,而仁與禮,恰是孔子思想的兩個方面。而禮教之極端,就是法,法家不過是孔子思想的一個極端而已。可以說,性善性惡,都是孔子思想的一部分,仁義禮法,也都是孔子思想的一部分。
  • 203↓【荀子大義】荀子「法先王—法後王」說辨正
    有論者已準確辨出荀子對說中的「先王—後王」是上古之王與三代之王的區別(如張杰1996年《荀子「法先王」、「法後王」思想新探》一文),然對於荀子既主張「法後王」又主張「法先王」且同時批評「法先王」的思想探析尚不夠全面及深入到位。筆者認為:理解荀子「法先王—法後王」這種貌似矛盾的主張,必須依據《荀子》原文的語境、思想體系及當時的時代大思潮尤其當時儒家社會歷史觀思潮來分析判別,茲作十條簡明辨正如下。
  • 荀子思想小梳理
    荀子在先秦思想史上是一位承上啟下的人物,他本人是儒門弟子,但教出來的學生卻皆是法家代表人物,這不得不引起人們的深思。
  • 陳鵬飛:漢魏服制論罪的禮法合治意義
    作者系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課題「漢魏『服制制罪』及其社會治理範式研究」負責人、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漢魏以孝治天下,喪服禮制被廣泛運用到教化、立法和司法等社會治理活動中,荀子「隆禮重法」的儒學治國新思想得到開拓性運用,並積累了諸多良法善治經驗和智慧。
  • 談談荀子是如何評價孔子的
    荀子是孔子弟子的傳人,他對孔子的評價是很高的,尊孔子為「大儒」,即「聖人」。荀子非常推崇孔子的儒學思想,認為是最好的治國理念,並以孔子的傳人自居。孔子和荀子都是先秦時期儒家學說的代表人物。孔子是春秋時期最博學的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 荀子和稷下學宮
    荀子(公元前313年——前238年),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15歲時即遊學於齊國,之後往來於各國。50歲時再次來到齊國,參加了稷下學宮的恢復工作。曾「三為祭酒」(學宮主持人),是稷下學宮名聲最為顯赫的學者,司馬遷稱其為「最為老師」。戰國末期,經歷了諸子百家競相爭鳴的局面之後,在學術思想上逐漸出現了融合百家、總結諸說的趨勢。
  • 荀子是古代大儒,為何卻無緣儒家五聖和孔門十哲,被冷視二千年?
    此人叫荀子,對諸子各家都有所批評,唯獨推崇孔子思想,認為這是最好的治國理念,於是荀子以孔子的繼承人自居。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儒家代表的荀子,一生之中有三個知名弟子,其中最出名的兩個卻是法家名士,即李斯與韓非子。
  • 集百家大成的荀子、嶄露頭角的法家:正在《中國》的洪流裡躍進!
    百家思想也在政治即將走上統一道路的時代下,受到了系統、兼容和融合。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時代的腳步從未停歇。俗話說:「時勢造英雄。」相比太平盛世,其實亂世才是社會思想最深邃、最真切的。因為在被洪流裹挾向前的人們,才會更懂得背負治世使命、承載先輩理想的負重感和責任感。
  • 《天道》出現《三國》橋段?面對危局時,諸葛亮丁元英竟如出一轍
    《三國》和《天道》都是非常經典的電視劇,在豆瓣上都獲得了高分。今天我們來挖掘一些相似的橋段。1、空城計電視劇《三國》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由於馬謖失守街亭,諸葛亮不得不派兵去西城運糧。恰好司馬懿領十五萬士兵浩浩蕩蕩前來。
  • 荀子入秦
    荀子則代表了戰國時期儒家學派中另一個重要的派系。以荀子為代表的三晉儒家起源於孔子的弟子子夏所代表的西河學派。西河學派根源於儒家思想深層的救世濟民的理念,要求後來的儒者將儒家思想與戰國君主加強中央集權、富國強兵的需要結合起來,強化了儒學的現實性與在政治實踐中的可操作性。特別是荀子主張「法後王」「禮法並用」,與言必稱「先王之道」的思孟學派針鋒相對,非常適應當時社會的發展。
  • 文化批判與理論熔鑄-荀子在齊魯文化合流中的作用研究
    從歷史的時間序列來看,荀子之學在齊魯文化融合的關鍵時間點上;從思想的縱向發展來看,荀子確實具備吸納、熔鑄齊魯文化之外在客觀要件,同時又具備內在主觀要件。荀子的文化批判與理論熔鑄分而言之,主要體現在對儒家思想的解構與重構、學術文化傳承的傳經與弘道以及「禮義之統」的政治制度建構三個具體方面。這三個方面大致可以指向儒家道統、學統與政統三個維度。
  • 《大秦賦》之荀子:戰國最後的宗師,儒家的另類,帝王術的導師
    此後數年,荀子三度擔任祭酒,他的思想在這一時期得到廣泛傳播,名震天下。與此同時,荀子廣收門徒,李斯、韓非等人,皆拜於荀子門下。自漢武帝開始「獨尊儒術」以來,儒家以孔子、孟子為尊,孔門十哲為代表人物,卻很少有人提及荀子,因為荀子在儒家學派中是一位「另類」,他發揚了儒家思想,卻被後人否定,這可能是荀子的悲劇。儒家思想中,孔子的核心主張是「仁」,講究相互仁愛,和諧相處;而孟子在「仁」的基礎上增加了「義」「善」等內涵,講究「民貴君輕」。
  • 比較孟子與荀子教育思想的異同
    相關推薦: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學知識點|常見考點匯總孟子和荀子都是我國古代儒家學派的著名代表人物,然而二者的教育思想既有共同之處,也存在很大的區別:(1)共同點【教綜易錯1000荀子也是高度重視教育的作用。他認為教育在人的發展中起著「化性起偽」的作用。他指出凡人都可以通過「化性起偽」,改變自己的惡性,化惡為善,而成為君子甚至禹那樣的高尚人物。荀子主張的教育作用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人的主觀能動性,一方面是環境的作用,因而,化性起偽是環境、教育和個體努力的共同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