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百家大成的荀子、嶄露頭角的法家:正在《中國》的洪流裡躍進!

2020-12-22 小鹿天下事

《中國》的播出,作為熱衷紀錄片的觀眾,無疑又是一大視聽和精神的盛宴。走過《春秋》的禮崩樂壞、走過《眾生》的百家爭鳴,中國走到了《洪流》時代。

戰國末期,洪流將至,大一統國家的雛形正在戰亂背後漸漸形成。百家思想也在政治即將走上統一道路的時代下,受到了系統、兼容和融合。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時代的腳步從未停歇。

俗話說:「時勢造英雄。」相比太平盛世,其實亂世才是社會思想最深邃、最真切的。因為在被洪流裹挾向前的人們,才會更懂得背負治世使命、承載先輩理想的負重感和責任感。但這樣的路必然是一路坎坷和滿地荊棘的,有的人順應時勢,投其所好而受到國君的賞識;有的人壯志難酬,不願「屈服」而在亂世裡顛沛流離。

在這樣的政治和思想背景下,一個嶄新的國家即將誕生,統一的中國正蓄勢待發。而在這樣的時期裡,也許是歷史的必然,誕生了一位承前啟後的思想大家——荀況,後世尊稱為荀子。

嚴格意義上講,荀子並不算是「純粹」的儒家學派思想家,儘管荀子本人對於先師孔子十分尊敬,但荀子的長處在於他有著與常人不同的更加開闊的胸懷和視野。不排斥其他思想流派的意識和觀點,也不盲目偏聽早期儒家的所有觀點。

奉行「性惡論」的荀子,努力向善的信念貫穿了荀子的一生。也因此將制度的法理加入儒家傳統思想,禮法結合互補作為治國理政的信條。正是這樣一個的「集百家之大成」的思想家,諄諄教導之下成為韓非、李斯的啟蒙導師;拳拳熱忱之下打破「儒者不入秦」的陳規。

隨後在荀子的引領和影響下,法家的兩位集大成者登上政治舞臺。韓非子、李斯雖然作為同門師兄弟,在戰國末年至大秦帝國建立的政治舞臺上扮演的角色卻相去甚遠。

韓非子,作為後世談及法家想起的第一人無疑是才華橫溢、思想卓越,但和助秦國統一六國、後成為秦國相國的李斯相比,韓非子的一生是被時代辜負的一生。

韓國王室公子的身份也許對別人來說是財富、是地位的象徵,但對韓非來說可能是一種束縛。王室的身份讓韓非子面對家和國的羈絆,外出求學的韓非在學成之後返回常年被徵戰的故國。

最後韓非作為韓國王室和自己的同門李斯再次相見時,和秦國重臣的會面便代表著韓非的結局。國難家醜,韓國勢弱,韓非死在李斯的毒酒之下。

一生夾在國難和理想之間,韓非留下的法學大作——《韓非子》卻沒有被苦厄所困,「法術勢」三者結合的思想更是在中國法律思想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劃時代意義,不斷啟示著後世的法律和文化的發展和傳承。

而另一位樂觀果決的李斯,憑藉著自己的膽識和理想,得到了秦王嬴政的賞識。走上與韓非子、荀子截然不同的道路。「陰遣謀士,重金收買六國大臣,不為秦所用者,利劍殺之,然後軍事進攻。」鐵腕政治在戰國晚期顯得如此的恰如其分,秦國和李斯顯得如此合拍。

沒有李斯,秦國的戰馬不會踏遍六國;沒有秦國,李斯的設想不會得到重用。還是那句話「時勢造英雄」,也是「英雄造時勢」,終至天下皆歸於秦的大一統局面。

戰國末期數十年的徵伐,是思想的機鋒,也是帝國的鍛造。天下逐漸歸攏,一個嶄新的史無前例的新國家,正在孕育中發展和壯大。《一統》的世界又是怎樣的風採,統一萬象的局面在秦王朝正式展開。《中國》迎來又一個新高峰!

相關焦點

  • 紀錄片《中國》第三集播出,思想在洪流中匯集,國家在洪流中誕生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一個嶄新的國家昂然誕生,統一的中國正蓄勢待發。12月9日19:30,由湖南衛視、芒果TV、北京伯璟文化聯合出品的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中國》第三集《洪流》,即將在芒果TV、湖南衛視播出。
  • 集法家思想之大成的韓非,為什麼不在韓國變法強國
    戰國末期,弱小的韓國出了一位堪比吳起、商鞅的驚世大才——韓非(約公元前280年——前233年),其師從儒學大師荀子,卻喜好法家刑名法術之學,苦心鑽研法家前輩商鞅、申不害、慎到的思想學說,總結出"法,術,勢"學說,成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 「走近鄭州歷史名人」法家集大成者韓非子
    法家集大成者韓非子中國歷史的書寫,第一個大一統帝國秦的誕生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而戰國時期鄭國人韓非,正是秦一統六國帝業的有力推手。韓非本尊也因集法家之大成,在諸子百家的爭奇鬥豔中一枝獨秀,被尊稱為「韓非子」,其思想著作被戰國諸雄爭相閱讀、研究,掀起了法家學說的高峰。
  • 春秋戰國時期,集法家大成,「韓非子」
    韓非,戰國時期韓國人,即今天的鄭州新鄭市人,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散文家,法家的集大成者,被後世尊稱為韓非子。在戰國時期,面對風起雲湧、變幻多端的七國形勢,韓非建議韓國變法圖強,不被採用。韓非吸收道、儒、墨等各家思想,有選擇地接受前期法家思想,形成系統完備的法家理論體系。韓非主張「為治者…不務德而務法」,「賞厚而信」,「刑重而必」。稱法的制訂,應該「編著之圖籍,設之於官府,而布之於百姓」。法的施行,應該「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 荀子和稷下學宮
    荀子(公元前313年——前238年),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15歲時即遊學於齊國,之後往來於各國。50歲時再次來到齊國,參加了稷下學宮的恢復工作。曾「三為祭酒」(學宮主持人),是稷下學宮名聲最為顯赫的學者,司馬遷稱其為「最為老師」。戰國末期,經歷了諸子百家競相爭鳴的局面之後,在學術思想上逐漸出現了融合百家、總結諸說的趨勢。
  • 先秦時代最後一位儒家大師,諸子思想的集大成學者——荀子
    在中國歷史上發生重大影響的韓非子、李斯就出自他的門下。戰國時期,齊國君王在都城臨淄附近設立稷下學宮,招徠天下遊學之人,一時之間成當時最大的學術中心,齊宣王喜好「文學遊說之士」,鄒衍、淳于髡、田駢、接予、慎到、環淵等七十六人聚集在學宮中,進行著述講學的工作,有些遊士還被授予大夫的爵位。
  • 荀子大一統思想探賾-劉長明
    順應天下歸一、學術一統的大勢,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應運而生。為救民於水火,探求治世良方,荀子因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兼容並蓄,總結、淬鍊諸子之學,開始了他治理天下的理論建構。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年),名況,時人尊稱荀卿,戰國後期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趙國人,曾遊學於齊,三次出任稷下學宮的祭酒(學宮領袖),是融匯百家、集諸子思想於一爐的大成宗師。
  • 武樹臣:法家的師承——出乎儒而返乎儒
    ……其數散於天下而設於中國者,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自從有墨翟、楊朱標新立異另起爐灶,如《孟子》所說「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才導致出現民間派別的苗頭。此後,《韓非子·顯學》謂孔子之後「儒分為八。」《荀子·儒效》則更有「俗儒」、「雅儒」、「大儒」之名。儒家陣營在新的社會環境之下的分化,也許與諸家思想的問世異曲同工,最終促成百家之學的興起。而法家則是晚起的一個學派。
  • 【「法家的法即儒家的禮」略辯】
    司馬遷稱其本於黃老,則法家與儒家、道家均相通」,(3)同章另兩處,直謂法家出於儒家。熊十力先生云:「其最偉大者,當推六家:曰儒、曰墨、曰道、曰名、曰農、曰法。儒家宗孔子,為正統派,其餘五家,其源皆出於儒。」(4)雖法家源自儒家,而觀陳獨秀語脈,有以此論證「法家的法即儒家的禮」之意。實則以兩家之淵源,豈為兩家學說異同之據哉?
  • 文化批判與理論熔鑄-荀子在齊魯文化合流中的作用研究
    郭沫若認為,荀子吸取了百家的精華,很像是一位雜家。這種雜家的面貌正是秦以後的儒家面貌,漢武以後學術思想雖統於一尊,儒家成為了百家的總匯,而荀子實開其先河。[1]258也有從思想史角度進行定位,認為荀子是先秦思想的總結者,百家爭鳴的集大成者。侯外廬認為,「荀子是中國古代思想的綜合者。」[2]223徐復觀認為,「荀子是先秦儒學的完成者」。
  • 荀子第二十一篇——【解蔽篇】原文及白話文
    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荀子認為教育是「化性起偽」的過程,是不斷地積累知識、培養道德的過程,因此,在教學思想上,與孟子「內省」的思路相反,他更強調「外積」。在學與思的關係上,更側重於「學」,其教學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大秦賦》之荀子:戰國最後的宗師,儒家的另類,帝王術的導師
    稷下學宮中出現了荀子、韓非、李斯等多位學派代表,給我們重現了戰國末年中國文化的開放和鼎盛。提起荀子,很多人都忘不了他那篇「青出於藍」的《勸學》,作為戰國末年的學派宗師,荀子的成就遠不止如此。荀子,本名荀況,字卿,因此又稱荀卿,他本是趙國人,在齊國稷下學宮擔任祭酒,後來死在了楚國。荀子是戰國時期重要的思想家,他繼承和發展了儒家思想,並且廣收門徒,影響深遠。荀子最出名的徒弟有三個,分別是後來的秦國丞相李斯、法家著名代表人物韓非子、西漢初期丞相張蒼。
  • 荀子門下最出色的兩個弟子:必死的韓非,找死的李斯
    荀子門下最出色的兩個弟子:必死的韓非,找死的李斯 《大秦賦》最近正在熱播,隨著劇情的推進,各方人物次序登場。眾所周知,大秦之所以能夠一統天下,根源在於兩點:變法,用人。變法我們都知道,商鞅變法,奠定了秦國富強的基礎,再來就是用人,秦國用人無國別之分,只有有才便給予高官厚祿。
  • 【荀子經典】第十七篇《天論》節選(十一)
    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荀子認為教育是「化性起偽」的過程,是不斷地積累知識、培養道德的過程,因此,在教學思想上,與孟子「內省」的思路相反,他更強調「外積」。在學與思的關係上,更側重於「學」,其教學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荀子經典】第十七篇《天論》節選(十五)
    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荀子認為教育是「化性起偽」的過程,是不斷地積累知識、培養道德的過程,因此,在教學思想上,與孟子「內省」的思路相反,他更強調「外積」。在學與思的關係上,更側重於「學」,其教學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荀子經典】第六篇《非十二子》節選(十六)
    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荀子認為教育是「化性起偽」的過程,是不斷地積累知識、培養道德的過程,因此,在教學思想上,與孟子「內省」的思路相反,他更強調「外積」。在學與思的關係上,更側重於「學」,其教學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荀子經典】第六篇《非十二子》節選(十八)
    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荀子認為教育是「化性起偽」的過程,是不斷地積累知識、培養道德的過程,因此,在教學思想上,與孟子「內省」的思路相反,他更強調「外積」。在學與思的關係上,更側重於「學」,其教學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荀子經典】第二十二篇《正名篇》節選(一)
    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荀子認為教育是「化性起偽」的過程,是不斷地積累知識、培養道德的過程,因此,在教學思想上,與孟子「內省」的思路相反,他更強調「外積」。在學與思的關係上,更側重於「學」,其教學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荀子經典】第二十二篇《正名篇》節選(五)
    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荀子認為教育是「化性起偽」的過程,是不斷地積累知識、培養道德的過程,因此,在教學思想上,與孟子「內省」的思路相反,他更強調「外積」。在學與思的關係上,更側重於「學」,其教學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荀子經典】第六篇《非十二子》節選(一)
    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荀子認為教育是「化性起偽」的過程,是不斷地積累知識、培養道德的過程,因此,在教學思想上,與孟子「內省」的思路相反,他更強調「外積」。在學與思的關係上,更側重於「學」,其教學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