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胡蘿蔔栽培技術 畝產高達10833.33公斤

2020-12-23 中國農科新聞網

農村科技特派員羅松濤,在2020年全國勞模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被授予「全國勞模」榮譽稱號。

今年45歲的羅松濤是揭陽市惠來縣鄉村振興協同創新平臺的一名農村科技特派員,他積極投身三農工作,創新胡蘿蔔高產栽培技術,藉助農業科技協同創新平臺助農興農;創辦廣東佳潤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帶領企業和農戶堅持走農業產業化、現代化、合作化發展路子,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勇當排頭兵,以實際行動聯農富民。

自主創新胡蘿蔔栽培技術大獲成功

惠來縣農村科技特派員羅松濤提到:科技人員的初心是用科技富民強國,要讓國家和農民享受科研人員帶來的成果。

他創辦廣東佳潤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近10年時間,一直致力於農業科技創新,高度重視人才引進和科技攻關,組建了一支25人的技術隊伍,同時聘請農業院校、科研單位及有關部門的專家進行技術指導,與國內知名農業院校、科研機構開展農業技術開發合作,引進國外及國內蔬菜類優良品種,進行篩選和示範種植。

羅松濤作為農村科技特派員,不僅是農民心裡的「科學家」,更是活躍在田間地頭的「農民」。針對傳統種植技術生產出來的胡蘿蔔品質差、大小不一、表皮不光滑、形狀各異、青頭、產量低等問題,羅松濤多方探索,耐心鑽研,深入田間地頭觀察研究,多次登門請教農科專家,並與普寧市果蔬局合作開展優良商品性狀胡蘿蔔栽培技術研究。

經過羅松濤不懈努力,最終總結出了一套「三控制」、「八注重」高產栽培技術。2013年4月,該項高產栽培技術經過專家組現場測量,胡蘿蔔「坂田七寸」品種畝產高達10833.33公斤,自主創新的胡蘿蔔栽培技術大獲成功,並獲得「揭陽市、普寧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三控制」、「八注重」胡蘿蔔高產栽培技術經廣東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查證結果,肯定其為國內首創,居國內領先水平,具有科學性、可操作性、實用性,成為農村科技特派員研發的優秀實用農業技術之一,為公司帶動農戶發展生態、安全、高效的農業產業提供了技術保障,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作出了積極貢獻。

帶動5000多戶農戶發展胡蘿蔔產業

作為農村科技特派員,羅松濤自覺帶領企業全方位參與生產基地所在地的扶貧開發和新農村建設,強化扶貧產業支撐,帶動貧困區域發展,以「訂單農業」形式直接帶動5000多戶農戶發展胡蘿蔔產業,帶動周邊農戶就業,並輻射帶動周邊地區農戶種植胡蘿蔔等蔬菜,成為興農富民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貧困地區鄉村振興樹立了先進典型,充分履行了企業的社會職責。

羅松濤認為,農業企業要始終堅持走農業產業化、現代化、合作化發展路子,依靠廣大農民發展企業,聯合廣大農民擴大規模,依託農民富裕來保障企業長足發展。在羅松濤的帶領下,廣東佳潤泰農業開發公司與農民協同發展,迅速成為一家省級農業重點龍頭企業,在整個粵東地區建立了6大蔬菜種植基地,遍及普寧、惠來、潮南等地,面積達5000多畝。

目前,惠來縣農村科技特派員羅松濤創辦的廣東佳潤泰農業開發公司,以公司+村+基地+貧困戶的模式,優先招聘部分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到基地從事生產,既為當地農民創造了就業機會,也為村集體注入了新鮮血液,恢復了造血功能,增加貧困村集體和貧困戶。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張靜

相關焦點

  • 新昌水稻高產攻關再創佳績 畝產最高達1019.33公斤
    我縣農業部門持續多年與農民一起進行水稻高產技術攻關,在「藏糧於技」的同時,也實現了「藏技於民」。日前,記者從縣農業農村局獲悉,今年我縣水稻高產攻關成績再創歷史新高,16位參與攻關的農戶畝產超過了900公斤,為歷年最多的高產集群;其中羽林街道楓家潭村何其龍攻關田畝產達到了1019.33公斤,為我縣第三次突破畝產噸糧,創下我縣水稻高產的新紀錄。
  • 16農戶畝產超900公斤 新昌水稻高產創下新紀錄
    新昌縣農業部門持續多年與農民一起進行水稻高產技術攻關,在「藏糧於技」的同時,也實現了「藏技於民」。日前,記者從縣農業農村局獲悉,今年新昌縣水稻高產攻關成績再創歷史新高,16位參與攻關的農戶畝產超過了900公斤,為歷年最多的高產集群;其中羽林街道楓家潭村何其龍攻關田畝產達到了1019.33公斤,為我縣第三次突破畝產噸糧,創下我縣水稻高產的新紀錄。
  • 畝產1365公斤!袁隆平團隊長江中遊雙季稻產量創新高
    20日,記者從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獲悉,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團隊主持承擔的「十三五」國家糧食豐產增效科技創新重點研發計劃——「湖南雙季稻周年綠色優質豐產增效技術集成與示範」項目有了新進展: 項目技術體系集成的生物和物理等非化學防治技術,不僅能大幅降低化學農藥用量,還通過結合水稻優質豐產、全程機械化等栽培技術,實現了水稻安全、優質、豐產和高效的全程綠色生產。
  • 德州武城:「泰科麥33」畝產達774.94公斤 創全市小麥高產新紀錄
    齊魯網·閃電新聞6月16日訊 6月15日,在德州市武城縣三十萬畝糧食高產創建示範方「小麥綠色高質高效創建示範田」項目裡,經測產,「泰科麥33」小麥新品種畝產達774.94公斤,創全市高產新紀錄。在為民糧棉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糧食種植基地,省、市農業專家對「泰科麥33」小麥新品種進行實打測產。經過丈量、脫粒、稱重、水分測定、取樣等環節,「泰科麥33」實打測產結果最終出爐。
  • 興義水稻超高產試驗示範畝產超1100公斤
    「我們這裡多塊稻田理論畝產超1100公斤、百畝連片理論畝產超850公斤、萬畝高質高效示範理論畝產超650公斤。」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副所長羅德強介紹。  「我們這塊田是缽苗機插秧超高產攻關田,目標產量為950公斤,主要種植兩個不同類型的品種,缽苗育秧,機械化等行距插秧,配套採用水稻精確施肥技術。」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李敏博士說。
  • 平均畝產達309公斤,看看大豆高產的「育種密碼」
    1月2日,記者從省農科院獲悉,我省大豆育種團隊再獲新突破,由省農科院與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聯合選育的大豆新品種「鄭1307」平均畝產達309公斤。這是全國唯一連續兩年實收百畝、畝產超過300公斤的大豆品種。「通過良種良法配套、農藝農機結合,讓黃淮海地區大豆大面積畝產300公斤以上成為可能。」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常汝鎮表示。
  • 801.79公斤! 浙江連作晚稻百畝方畝產破紀錄
    801.79公斤! 浙江連作晚稻百畝方畝產破紀錄 杭州網  發布時間:2020-12-12 07:52:57 Sat    12月11日,記者從浙江農業之最委員會辦公室了解到,我省連作晚稻百畝方畝產破紀錄!
  • 河北自主育成小麥品種冀麥325實現畝產672.7公斤!
    河北省自主育成的半冬性中晚熟小麥品種冀麥325實現畝產672.7公斤節約灌溉水50%,節省化肥24%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趙紅梅)在節約灌溉水50%,節省化肥24%的情況下,冀麥325畝產672.7公斤!
  • 801.79公斤!浙江連作晚稻百畝方畝產破紀錄
    12月11日,記者從浙江農業之最委員會辦公室了解到,我省連作晚稻百畝方畝產破紀錄!日前,該委員會辦公室組織相關專家,對寧波市奉化麥浪農場竺海龍申報的110畝連作晚稻進行測產驗收。驗收組根據《浙江省水稻測產驗收辦法》,經現場查看後,隨機抽取三塊1畝以上田塊,採用收割機全田實割測產,並經實驗室溼谷抽樣,去雜、烘乾後稱重、測定水分,折成標準水分(14.5%)的淨谷平均畝產,測得連作晚稻百畝方平均畝產801.79公斤,打破800.91公斤的浙江農業之最紀錄。
  • 彩色馬鈴薯取名「玫瑰」,畝產超過4000公斤
    陳勤教授自2012年以來,帶領馬鈴薯遺傳育種及功能開發團隊,瞄準國際前沿,圍繞中國馬鈴薯主食化產業發展的重大需求,以馬鈴薯種質資源原始創新為核心,開展全方位的馬鈴薯遺傳育種和主食加工新品種篩選培育工作。經多年田間篩選鑑定,團隊選育出系列適合主食加工型高營養彩色馬鈴薯新品種。這些品種由常規雜交育種途徑培育成,其產量和品質均優於現有的彩色馬鈴薯品種。
  • 濱州首創小麥高低畦種植技術畝產突破700公斤
    濱州日報/濱州網訊 在全市418萬畝小麥豐收入倉之際,記者從市農業農村局獲得一則好消息,我市農科院作物所科研人員歷經十多年研發的一項小麥種植新技術在試驗與示範區產量均突破了畝產700公斤,創歷史新高。6月15日,經過一天緊張的多點抽樣實打測產,博興縣店子鎮店子村小麥高低畦種植技術試驗區平均畝產718.1公斤,比常規小畦種植的對照區畝增76.6公斤,增幅11.9%。
  • 這個適宜籽粒直收的矮杆玉米新品種,畝產可達1160.8公斤
    具有早熟耐密、抗倒抗病、穩產豐產,籽粒脫水快、破損率低,站稈時間長、適宜粒收等特點,2019年蒲城夏玉米百畝示範田,平均畝產達到771.8公斤,榆林灌溉春玉米示範田平均畝產1160.8公斤;2020年10月19日,經專家組進行機械實產驗收。平均畝產905.5公斤。創造了夏玉米畝產超過750公斤和灌溉春玉米畝產超過1100公斤的紀錄。
  • 西秀區這種馬鈴薯畝產達2047公斤 較常規品種增產743公斤
    近日,西秀區農業農村局邀請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安順綜合試驗站專家,對蔡官鎮羅大寨村冬春早熟馬鈴薯綠色增產增效綜合技術示範基地進行測產驗收。今年在蔡官鎮羅大寨村實施的示範基地面積共50畝,種植品種為安順市農科院引進的優質高產新品種興佳2號,採用大壟雙行、覆膜保水、小型機械化配套、病蟲害綠色防控等集成技術種植。經過田間測產,項目實施區平均畝產達到了2047公斤,較當地常規主栽品種每畝增產743公斤,增產率達56.97%。
  • 農業技術創新創下高產奇蹟 南通大麥畝產突破1200斤
    5月17日,位於如東縣欣榮家庭農場的省沿江地區農科所成果示範展示基地內,在揚州大學、南通市農機化推廣中心、南通市作物栽培技術指導站等單位專家的見證下,20多畝連片大麥地,按規範程序,選取代表性地段進行機械收割、現場稱重及水分測定,並按標準換算得出大麥實際畝產608.46公斤。
  • 畝產766.62公斤!濟麥44創全國超強筋小麥單產紀錄
    6月16日和17日,受山東省科技廳委託,山東省農業科學院邀請有關專家對山東省農科院作物所承擔的山東省科技創新重大工程「小麥品質全產業鏈提升關鍵技術與示範」項目和山東省農科院農業科技創新工程「小麥遺傳育種創新團隊」任務實施的「濟麥44百畝示範方」和「濟麥44高產攻關田」先後在濰坊壽光和寒亭進行了實打驗收
  • 畝產533.95公斤 興安盟耐鹽鹼水稻產量創新高
    華聲在線9月28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王文)「水稻畝產達到533.95公斤,這是很好的成績,我很高興。」9月27日上午,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長沙通過視頻,遠程聯線內蒙古興安盟耐鹽鹼水稻測產現場,宣布測產結果。
  • 畝產614公斤!重慶交大在沙漠中種的高粱豐收了
    12月7日,重慶日報記者從重慶交通大學獲悉,該校「力學治沙」科研團隊在新疆和田塔克拉瑪幹「沙漠土壤化」試驗基地上種植的「晉糯3號」高粱,經過專家田間測產,平均畝產為614公斤。這一測產數據是全國高粱平均畝產的近兩倍。
  • 創新科技與古老品牌牽手,河南省南樂縣古寺郎胡蘿蔔真的樂了
    遭遇60年不遇的雨澇災害,畝產仍然達到五六千斤;優品率大幅度提升,在普通胡蘿蔔每斤五六毛錢的情況下,這裡的胡蘿蔔每斤2~2.5元;起壟繩播種植技術、壟上滴灌技術、病蟲害以防代治技術、胡蘿蔔早播技術等一系列新技術正在迅速推廣示範中,輻射帶動周邊形成全省規模集中的優質紅皮紅心胡蘿蔔產地;針對產品營養成分特點,功能性食品正在開發研製中……隨著河南省農科院與南樂縣共建現代農業科技綜合示範縣項目加速落地
  • 青貯玉米,畝產咋到 6000公斤(轉自農民日報)
    就丁桂琴關心的產量問題,河南大京九種業董事長丁光省答覆說,「豫青貯23」是河南大京九種業培育的國審玉米雜交種,2005年參加內蒙古區試時,平均每畝生物產量6237.0公斤,在丁桂琴的老家通遼市,2005年-2006年兩年生物產量平均畝產6068.7公斤。可以說,丁桂琴要種到畝產6000公斤以上的想法,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 南方地區生薑畝產多少?掌握生薑種植技術要點,畝產3000-4000斤
    有農友問南方地區生薑畝產多少?根據我們的種植經驗看,南方地區種植生薑,一般畝產3000-4000斤,因生薑品種、栽培方式及管理水平而異。生薑種植技術要點:首先,選好地塊和品質。宜選擇土層深厚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砂壤土為宜。品種有山東萊蕪生薑、浙江大杆黃、安微銅陵白姜、福建紅芽姜,江西興國生薑等,一般都是選擇本地姜種植。第二,適期播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