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向陽
「小村規」撬動「大治理」,「小積分」成為「大帳本」,越來越多的好經驗好做法以適宜的方式在各地「生根發芽」,提升了鄉村治理效能
當前,我國農村正處於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之中,鄉村治理面臨著許多需要破解的挑戰和難題,強化實踐探索、總結成功經驗,顯得尤為重要
通過建立鄉村治理的應急機制,湖北宜都交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湖北保衛戰的「宜都答卷」;在浙江寧波鄞州區,點開基層公權力智管平臺,村務辦理一目了然;在寧夏固原,鄉村治理積分可在超市兌換商品……前不久,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公布了第二批全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34個案例形式各樣、特色鮮明,體現了推進鄉村治理的新進展和新成效。
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夯實鄉村治理這個根基。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實現鄉村善治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各地歷史文化、經濟發展、風俗習慣等存在一定的差異,需要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勇於實踐。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紮實開展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範,推廣鄉村治理創新性典型案例經驗。由此來看,通過試點示範,鼓勵各地在鄉村治理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積極創新,總結推廣典型案例,是破解鄉村治理難題的現實所需,是推動政策在基層落地生根的具體舉措,也是典型引領、推進工作的有效方法。
深入研究各地鄉村治理的典型案例,不難發現其中的內在邏輯和科學方法。比如,山東省平原縣創新「黨建+三治融合」鄉村治理模式,以及海南省瓊海市的「四級化事法」,都是堅持以黨建為引領,推動黨的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縱深下沉,實現基層治理和為民服務的不斷延伸;浙江省建德市「走村不漏戶、戶戶見幹部」,安徽省寧國市發動群眾念好「議、助、管」三字訣,側重點在於發揮基層群眾的主動性;山西省長子縣多元調解帶來鄉村治理的「四降兩升」、河南省新密市的「一村一警」,聚焦支持多方主體參與鄉村治理,推進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實踐證明,抓住強化黨的建設、創新議事協商形式、創新基層治理方式、加強縣鄉村三級聯動、引導多元主體參與、解決突出問題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能夠有效紓解鄉村治理中的難點和堵點。
「十三五」時期是鄉村治理全面部署和推進的重要時期,各地湧現出一大批因地制宜的鄉村治理創新實踐,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從實踐中看,成熟一批、推介一批,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的示範帶動作用,無疑有助於推動鄉村治理各項任務在基層落實落地。比如,湖南實現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全覆蓋,四川城鄉群眾自我履約踐約蔚然成風;陝西推行村級「小微權力」清單制度,安徽天長用「清單+積分」將村級小微權力關進籠子;江蘇8個縣整縣推進鄉村治理積分制,山東濟南市全域推進「積分+扶貧」模式……「小村規」撬動「大治理」,「小積分」成為「大帳本」,越來越多的好經驗好做法以適宜的方式在各地「生根發芽」,提升了鄉村治理效能。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當前,我國農村正處於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之中,鄉村治理面臨著許多需要破解的挑戰和難題,強化實踐探索、總結成功經驗,顯得尤為重要。各地在積極吸收借鑑典型經驗的基礎上,因地制宜、開拓創新,讓更多更好的經驗在廣袤大地上落地生根,一定能不斷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讓農村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實現農民富、農業強、農村美。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